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适应医学模式转变 改革护理专业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旧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新模式转变。现代护理观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既有其独立的内容,又具有与医学密不可分的一面,因此,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及与护理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因此,护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护理专业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其课程设置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人文知识和礼仪教育课程设置不足;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偏少;临床见习时间太少;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不够等。该文建议,在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增加职业道德学、护理美学、礼仪学等课程;增加临床见习时间;对护士加强继续护理教育等。使新老护士都能尽快适应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对护理学科的高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世界各国医学院校更加重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本文通过考察美军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做法,认为其人文教育具有四个特点:课程设置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学科交叉、教育过程贯穿始终、教育效果突出实用;对我军医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是培养医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 ,是现代医学发展及新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医学院校应从提高教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 ,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强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培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以适应 2 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艳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253-255
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健康新概念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可从改革课程、营造浓郁健康的人文环境、应用和建立STS社区卫生服务教育模式三方面入手,科学、高效地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之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这里介绍联邦德国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的教学大纲.其由梁浩材教授1989年赴西德时索取.从大纲可见,他们根据医学模式转变的精神,较深层次地向医学生介绍心理学和社会学,并与医学紧密结合.他们同时开设了社会医学、卫生管理等课程,这有利于克服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值得读者阅读和深思。  相似文献   

6.
<正>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作为医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形成创新精神,满足医学生的心理需要、知识需求。进入21世纪,医学模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揭示了医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医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发展新趋势,现代医学模式赋予了医学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综合性学科体系,缺乏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7.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临床医学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是医学专业本质与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多学科框架体系,开设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人文学科综合课程;积极营造人文素质氛围;加强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价值观的引导等途径,科学、有效的构建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医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全科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肿瘤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教育现状,探索肿瘤学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方法: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的现实需求,分析提升肿瘤学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探讨培养肿瘤学专业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能力的路径。结果:鉴于肿瘤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肿瘤学专业医学人才开展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论:提升肿瘤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主要包括:1.拓展课程设置,转变教学理念;2.改变考核方式,教学课程考核中引入实践内容;3.调整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4.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实习环境;5.在临床实践中,融入医学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9.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必修课,是医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阐释了新时代白求恩精神的铸魂育人价值,以吉林大学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为例,从优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营造医学人文氛围、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和发挥医院文化的引领作用方面探讨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践模式,分析白求恩精神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影响和重要作用,探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侵权责任法》将属于医学伦理层面的患者知情同意权、隐私权明确列入法律保护范围,这说明当今时代人们对医学人文关怀的深切企盼。文章认为,结合《侵权责任法》背景下的医疗卫生服务从业者的执业环境,反思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确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地位,组合卫生法学、医学伦理、人际沟通融合课程,实行以医患纠纷处理案例为主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医疗服务从业者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医学物理学科、医疗机构和数字医疗核心装备事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医学物理的目标是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改善人类的健康服务。它的发展涉及把物理学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许多方面。医学物理研究的领域很广,物理学研究的各个层次,从声、光、热、电、磁到核物理和核技术,以及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4大力学涵盖的理论和方法也是医学物理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医疗器械管理与医疗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加强医疗器械的管理、消除医疗安全的隐患提出一些设想和探讨,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医务人员如何规范诊疗行为防范医疗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多是由于医疗行为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医疗未达到预期效果所致,少数是因医疗过程中双方沟通或告知不够所引起误解、质疑和不满。还有不能预见和防范的意外,如猝死、过敏、垂危抢救、实验性及创伤性检查治疗等,也易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冷漠引起误解和积怨亦能导致医疗纠纷,故对医疗纠纷的防范应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医疗纠纷的实际案例,仅从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方面来论述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医疗纠纷从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层次上寻找原因有很多,但在此我们只探讨一些常见的不规范的诊疗行为,对医务人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其在日常的诊疗行为过程中防范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文章先行分析评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内容上的新特点,接着探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与易发生医疗纠纷的薄弱环节,最后结合《条例》特点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隐患之处,从制度与人的观念两方面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纠纷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银色浪潮来势迅猛。专家预计,我国老年人将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加,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左右。  相似文献   

18.
医务人员在医疗保险中的医疗行为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医务人员在医疗保险中出现的医疗行为不规范所造成的医院经济损失、信誉下降和医疗纠纷等问题 ,结合医疗保险部门对定点医院采取的监督检查方式 ,探讨了医务人员在医疗保险过程中加强自身医疗行为规范与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医疗安全与医疗设备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疗仪器和设备已经成为当今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医疗诊治不可或缺的工具,仪器设备性能和质量的好坏与医院医疗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安全密切相关。 医院购买新设备的动力有以下几点:* 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 降低了患者的损伤和痛苦,* 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医疗设备的装备水平以成为评价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年来,各级医院为了提高竞争力以及自身的发展,纷纷大量引进各类医疗设备,使我国的医疗仪器市场出现长盛不衰的景象;有时为了突出特色,强调在国内领先的新技术和新业务,一些医院甚至引进一些国外仍然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医保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彰显。本文通过梳理医保管理与医疗质量间相辅相成关系,探析强化医保监管对促进医疗质量提升的正相关作用。二者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是推进和深化医疗质量内涵建设及医保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