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芬太尼丙泊酚诱导置入喉罩时芬太尼最佳剂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天津医药》2008,36(7):545-547
喉罩以其插入操作简单和维持通气容易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复苏和临床麻醉,但是仍存在喉痉挛、呕吐误吸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问题需合用相应的药物[1-2]。笔者对芬太尼合用2.0mg/kg丙泊酚诱导置入喉罩时芬太尼的最佳剂量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乳腺肿瘤切除术中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喉罩置入时所需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控浓度(EC50)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Mallampati分级Ⅰ~Ⅱ级,拟在全麻加喉罩通气下行择期乳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4组: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组、试验组(B1~3组)不同剂量DEX组分别静脉泵注生理盐水20 m L、DEX0.2、0.5、0.8μg/kg(20 m L),泵注时间15 min,随后靶控输注异丙酚,待丙泊酚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1 min后行喉罩置入。采用改良上下序贯法根据患者的体动反应增加或减少下一个患者丙泊酚(0.3μg/m L)血浆靶浓度测定出50%的患者对喉罩置入无反应时所需的丙泊酚血浆浓度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监测给药前、后患者的SBP、DBP、HR、RR、Sp O2及OAA/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麻醉诱导前SBP、DBP、HR、RR、Sp O2及OA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患者诱导后与诱导前比较SBP、DBP、HR、RR及OA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4组间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患者于喉罩置入时丙泊酚EC50及EC50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A组6.325(5.9205~6.7552)μg/m L;B1组5.673(5.5558~5.7936)μg/m L;B2组4.623(4.4548~4.7992)μg/m L;B3组4.083(3.9609~4.7666)μg/m L。与A组比较,其他3组在喉罩置入时丙泊酚EC50明显降低(P<0.05);且B1组至B3组的EC50逐渐减少。术中A组有5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多于其他3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一定范围内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乳腺肿瘤切除术患者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6,(6):412-414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丙泊酚抑制患者喉罩置入反应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行腹部或四肢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R0,R1,R2和R3四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靶浓度分别为0,1,2,3 ng/m L,达到设定的靶浓度后开始靶控输注丙泊酚,按Dixon's序贯法确定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计算并比较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丙泊酚抑制喉罩置入反应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的影响。结果:R0组、R1组、R2组和R 3组丙泊酚抑制喉罩置入反应EC50及其95%CI分别为:3.38(2.52~4.54)μg/m L,3.11(2.25~4.30)μg/m L,2.81(1.99~3.96)μg/m L,2.63(1.89~3.66)μg/m L。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可加强丙泊酚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效应,随着瑞芬太尼靶浓度的增加,丙泊酚抑制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地佐辛和芬太尼对丙泊酚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结肠镜检查体动反应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3组。芬太尼组(F组)和不同剂量地佐辛组(D1、D2组)分别静注芬太尼1μg·kg~(-1)和地佐辛80、100μg·kg~(-1)后靶控输注丙泊酚。丙泊酚初始靶浓度为3μg·mL~(-1),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靶浓度增减幅度为0.5μg·mL~(-1),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行结肠镜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靶控输注丙泊酚抑制结肠镜检查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结肠镜检查开始前(T_1)、肠镜抵达回盲部时(T_2)、术后睁眼时(T_3),D1组和D2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BIS值高于F组(P <0.05),D1组和D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30), D1组和D2组分别为23%(7/30)和53%(16/30),D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F组和D1组(P <0.05)。F组、D1组和D2组丙泊酚抑制结肠镜检查体动反应的EC50分别为3.17μg·mL~(-1)(95%CI:3.04~3.29μg·mL~(-1)),D1组为2.82μg·mL~(-1)(95%CI:2.65~2.98μg·m L~(-1)),D2组为2.78μg·m L~(-1)(95%CI:2.62~2.94μg·m L~(-1))。与F组相比,D1和D2组丙泊酚EC50降低(P <0.05),D1组和D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地佐辛80μg·kg~(-1)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结肠镜检查时丙泊酚EC50(95%CI)为2.82(2.65~2.98)μg·m L~(-1),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镇静程度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胃镜检查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 选择胃镜检查患者60例.ASAⅠ~Ⅱ级,按序贯法进行实验,最初血浆浓度设置为4μg/ml,浓度变化0.5μg/ml,计算丙泊酚的EC50及其95%的可信区间。结果 胃镜检查中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为4.5μg/ml.95%的可信区间4-5μg/ml。结论 胃镜检查患者丙泊酚的EC50为4.5μg/ml。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相同质量浓度丙泊酚时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喉罩置入的药效剂量关系。方法将50例女性乳腺良性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25例静脉注射芬太尼2.5μg/kg,5min后靶控输注丙泊酚(Marsh药代动力学模型),运用Dixon’S序贯法确定喉罩置入时丙泊酚质量浓度,15min后置入喉罩并观察喉罩置入条件与成功率,计算出相应的丙泊酚半数有效剂量(ECe50);B组25例靶控输注A组得出的ECe50的丙泊酚,2min后靶控输注效应室质量浓度瑞芬太尼(Minto药代动力学模型),运用Dixon’s序贯法确定喉罩置入时瑞芬太尼质量浓度,12min后置入喉罩并观察置入条件与成功率,计算出相应ECe50。结果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丙泊酚ECe50值为3.21μg/mL,95%CI为3.01~3.42μg/mL;瑞芬太尼ECe50值为2.94ng/mL,95%CI为2.75~3.14ng/mL。结论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2.5μg/kg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效应室质量浓度2.94ng/mL在喉罩置入时的药效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地佐辛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麻醉时丙泊酚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 ECe50)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10月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13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分为D1、D2、D3、D4、C组,每组26例。 D1、D2、D3、D4和C组分别静脉输注地佐辛50、100、150、200μg/kg及等容量的生理盐水,5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采用序贯法确定丙泊酚满足纤维支气管镜成功置入ECe50及其95%可信区间( CI)。各组丙泊酚初始ECe设置为3.0μg/ml,各相邻靶浓度之差为0.5μg/ml。比较5组麻醉前、支气管镜置入前、支气管镜置入后即刻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和脑电双频指数( BIS),丙泊酚ECe50及95%CI,麻醉期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结果5组MAP在麻醉后支气管镜置入前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 P<0.05),支气管镜置入即刻MAP升高,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支气管镜置入前和支气管镜置入即刻BIS值明显下降(P<0.05);上述指标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D1、D2、D3、D4组丙泊酚ECe50及其95%CI呈递减趋势(P<0.05)。5组应用血管活性药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应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成功置入纤维支气管镜时丙泊酚的ECe50与地佐辛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地佐辛对全麻诱导期间插入喉罩时丙泊酚最低有效血浆浓度(cp50)的影响。方法ASAⅠ级择期手术患者79例,随机分为四组。所有患者均靶控输注丙泊酚,P组、R组、D1组、D2组分别同时静脉给予氯化钠注射液、瑞芬太尼2μg·L-1、地佐辛0.1 mg·kg-1和地佐辛0.15 mg·kg-1,20 min后插入喉罩。采用上下交叉法,根据插入喉罩时患者是否发生体动调节丙泊酚的靶控浓度,计算各组丙泊酚cp50值。记录麻醉诱导前、插入喉罩前、插入喉罩时各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四组麻醉诱导前的HR、MAP、BIS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插入喉罩前,R组HR低于其他三组(P<0.05),MAP、BIS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插入喉罩时,R组HR低于D1组和P组(P<0.05)。与插入喉罩前比较,插入喉罩时P组、D1组MAP升高(P<0.05),R组HR、BIS值升高(P<0.05)。P组、R组、D1组和D2组的丙泊酚cp50值分别为(4.86±0.50)、(2.42±0.43)、(3.25±0.51)和(2.71±0.40)μg·mL-1,P组cp50值高于其他三组(P<0.05),D2组与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佐辛可以降低插入喉罩时丙泊酚cp50,0.15 mg·kg-1剂量作用强于0.1 mg·kg-1。  相似文献   

9.
范彬  刘睿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753-754
目的观察预注小剂量麻黄碱对靶控注射泵滴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下行无痛人流术麻醉效应及循环的影响。方法 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早孕妇女,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继以靶控注射泵静脉滴注(TCI)丙泊酚,维持血浆靶控浓度3~5μg/mL至手术结束;B组先静脉注射麻黄碱0.1 mg/kg,其后以与A组相同的方法施行麻醉。麻醉期间保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50左右。记录两组麻醉诱导、苏醒、术毕离院时间,麻醉前后或麻黄碱注入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术中BIS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诱导时间、术毕清醒时间、术毕离院时间、术中BIS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心率(HR)、桡动脉无创平均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前后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B组除RR有下降(P<0.05)外,麻黄碱注入前后与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循环稳定。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麻醉下行无痛人流术前预注小剂量麻黄碱可对抗麻醉后的循环抑制,获得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且麻醉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患者意识消失(LOC)及爆发抑制(BS)时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120例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与生理盐水组,各60例。结果瑞芬太尼组LOC时的EC50(1.74±0.04)μg/ml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的(2.36±0.0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爆发抑制比达15%时EC50两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可有效降低丙泊酚TCI患者LOC时EC50,但对BS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诱导和丙泊酚静脉诱导用于插入喉罩通气道(LMA)的临床效能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P组麻醉诱导采用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6mg/L;S组以肺活量法吸入七氟烷,目标呼气末浓度为4%。通过开口试验判断插入LMA适宜时机。观察麻醉诱导和放置LMA的过程,记录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2种诱导方法都可以保证超过95%的患者一次顺利完成LMA的放置。S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较P组延长,但2组患者适宜LMA插入的麻醉诱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诱导后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下降,S组患者试验期间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而且插入LMA后呼吸暂停的发生也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诱导可替代丙泊酚静脉诱导用于成年患者放置LMA。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5,11(1):67-70
应用离体蟾蜍椎旁神经节(PVG)细胞内记录技术,测得灌流氯化筒箭毒碱(d-TC)15min抑制PVG快突触反应(f-EPSP)的ECS50±L95(斜率)为21±8(3.198)μmol·L-1,并发现作用的潜伏期和时程呈浓度依赖性关系(P<0.05).其双曲线型四参数模型的拟合方程分别为:=189.0054/(ln+O.2972)1.9537-2.4806和=152.8388/(6.3945-ln)2.2199-0.3209。结果表明d-TC对离体蟾蜍PVG胆碱能传递的抑制作用存在双曲线型时反应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离体蟾蜍椎旁神经节(PVG)细胞内记录技术,测得灌流氯化筒箭毒碱(d-TC)15min抑制PVG快突触反应(f-EPSP)的ECS50±L95(斜率)为21±8(3.198)μmol·L-1,并发现作用的潜伏期和时程呈浓度依赖性关系(P<0.05).其双曲线型四参数模型的拟合方程分别为:=189.0054/(ln+O.2972)1.9537-2.4806和=152.8388/(6.3945-ln)2.2199-0.3209。结果表明d-TC对离体蟾蜍PVG胆碱能传递的抑制作用存在双曲线型时反应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丙泊酚麻醉下阿芬太尼抑制人流手术患者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的影响。方法 择期人工流产手术患者,年龄18~4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II级。随机分成2组,利多卡因联合阿芬太尼组(LA组)与阿芬太尼组(A组)。LA组患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 mg·kg-1后,缓慢注射丙泊酚2.0 mg·kg-1及阿芬太尼(初始剂量为15.5 μg·kg-1),A组患者则静脉注射0.1 mL·kg-1生理盐水后,再依次缓慢注射丙泊酚2.0 mg·kg-1与阿芬太尼。待患者意识消失后,消毒铺巾,观察患者置入宫颈探条的体动反应。采用序贯法计算阿芬太尼的剂量,若在置入宫腔探条时,发生体动阳性反应,则下一例患者剂量增加20%,反之则剂量降低20%。直至出现 ≥ 6个阳性反应和阴性反应的交替点,结束试验。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阿芬太尼抑制人流患者体动反应的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术中生命体征,静脉注射痛,术后10 min、术后30 min、出院时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LA组ED50为6.55 μg·kg-1(95%CI,2.10~8.07 μg·kg-1),A组ED50为8.24 μg·kg-1(95%CI,6.75~9.75 μg·kg-1),2组阿芬太尼的ED50有差异;与A组比较,LA组术后10 min、术后30 min、出院时疼痛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或P<0.05);LA组静脉注射痛发生率下降(减少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清醒时间与恶心呕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显著降低阿芬太尼用于人流手术的ED50,减少静脉注射痛发生率,缓解术后短期急性疼痛。  相似文献   

15.
陈军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5):185-187
目的评价小剂量短程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72例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天均给予氟西汀20mg,连续6周,其中治疗组34例早期每晚合用奥氮平2.5~5mg,连续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d、1周、2周、4周、6周时HAMD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0.6%、47.8%、76.2%、84.4%和84.6%,而对照组分别为5.8%、18.6%、35.6%、61.2%和79.4%,两组总有效率在治疗3d、1周及2周时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用氟西汀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起效慢且疗效较低,合并使用小剂量短程奥氮平起效快疗效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与单纯用丙泊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方法将40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和对照组(丙泊酚组),记录两组使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和丙泊酚前及后8、16、24、32、40、48、56、64、72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血氧饱和度(SaO_2)、每24h尿量、恶心呕吐发生率、镇静效果、72h丙泊酚总用量、停用丙泊酚后清醒时间。结果整个观察过程中,各时间点SBP、DBP、HR、R、SaO_2、每24h尿量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BP在每组镇静8h后比镇静前显著下降(P<0.05),SaO_2、HR在每组镇静8h后比镇静前显著升高(P<0.05)。16h后每组各时间点SBP、DBP、HR、R、SaO_2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2h丙泊酚总用量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停用丙泊酚后观察组清醒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伍用小剂量芬太尼与单用丙泊酚镇静相比,丙泊酚用量仅为后者的25%左右,且患者清醒的时间也明显缩短。对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镇静效果确切而经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呼吸机支持的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患者中应用生长激素治疗对脱机率的影响。方法本院ICU 2002年6月-2005年6月中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二组。治疗终点为一个月观察期。结果治疗组一个月内脱机成功15例(成功率75%),死亡4例(死亡率20%),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有不同程度升高。对照组脱机成功8例(占40%),死亡9例、死亡率4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改变不明显。结论呼吸机支持患者应用生长激素治疗可提高脱机率,其重要机制是增加机体蛋白合成,提高呼吸肌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