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12-9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全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攻补兼施,配伍精当,是针对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之心下痞而设,其主证为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塞不仅限于因误下少阳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出现心下痞满。因此,半夏泻心汤也可应用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诸多病证。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方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而设。方由黄连、黄芩、干姜、半夏、人参、大枣、甘草组成。主治心下痞,按之濡,以不痛为特征。及《金匮要略》17条,呕吐之寒热错杂:"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临床证见: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中有痞阻因寒热结于中焦,升降失调所致。半夏泻心汤根据临床应用具有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之功,广而言之还能够清热化湿、燥湿化痰、调和寒热、和胃补虚、开结理气。临床广泛用于寒热中阻、湿热壅滞、脾胃虚弱、寒热交错所致的各种病证,往往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策  王继合 《河北中医》2008,30(5):493-494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而致的痞证,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用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能调和脾胃气机,治疗上寒下热,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塞。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和旋复代赭汤,三首方剂治症中均有“痞”证。然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为少阳经气不疏,其“胁下痞”是或然症,当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其主症;半夏泻心汤证系小柴胡汤证误下,胃虚邪陷,寒热互结中阻,其“心下满而不痛,此为瘩”,或“呕而肠鸣,心下痞”(《金匮》),此之痞,当为主症;旋复代赭汤证乃  相似文献   

6.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临证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仲景原为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于中焦,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痞塞,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哕,心下痞”等证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用此方治疗,往往疗效颇佳,现举数例为下。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张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鞭,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条).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宣和解一法,半夏泻心汤寒温补泻并施,以为痞证正治.其余四方均为半夏泻心汤的变局,分主太阳少阳并病的胃虚水热痞,少阳阳明并病的胃虚痞,及寒入化热、邪热壅聚的热痞,上热下寒、痞兼阳虚的寒热痞.  相似文献   

9.
痞证多由胃气素虚,或过汗误下,表邪乘虚入里,热邪内陷,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闭塞不通,虚中挟实之证。由于证候不同,选药亦异,从上表可以理解,黄连黄芩为痞之主药,人参、甘草、大枣为温理脾胃;半夏、干姜、生姜,为虚寒降逆;大黄为荡涤热结。161条:“伤寒发汗,若汗、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与生姜泻心汤之噫有所不同。生姜泻心汤是胃气虚弱,食滞不化,郁而生热之干噫食臭,且水趋大肠,及有水气停留。旋复花、代赭石汤是胃中不和,虚气上逆之噫,别无所苦,故用益气、降逆、和胃之法。  相似文献   

10.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原为少阳证误下后,脾胃损伤而生寒,外邪内陷而生热,以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职,气机痞塞所致痞证而设,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之功,常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本人临床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获良好疗效,现举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要是治疗少阳误下,或表邪不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损伤胃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致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所致的痞症。方药采用半夏、黄苓、黄莲等。文中详述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上的疗效,并列举了惠有脾胃病的患者接受半夏泄心汤治疗后,病情好转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程志安  胡广兵  王翰宇  赵永杰 《新中医》2017,49(10):170-171
<正>半夏泻心汤来源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方之意在于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脾胃,少阳邪热乘虚内陷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邪客于中焦,心下出现痞满而不痛的证候。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1])。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去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太阳篇》为治疗小柴胡证误下成痞之方。邪在少阳,当宜和解,不宜攻下。误下则徒伤其中气,致使少阳之邪乘虚内陷,结于心下,而成痞证。所谓“心下”,实际指胃。名曰泻心,实则治胃。而脾胃在中医学范畴中实指西医的整个消化系统而言。胃为水谷之海,脾为仓廪之官。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二者升降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病理上,脾胃常常同病,但有侧重之不同。古人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也就是说,侧重于脾则多虚多寒,侧重于胃则多实多热。若脾胃素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相似文献   

15.
马文全 《河南中医》2007,27(5):16-16
“泻心汤”源自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泻心汤”主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本方组成中,均有黄芩、黄连,以清热消痞。由于“痞”的程度不同,兼证不一,而用药也有不同。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热邪壅聚而加大黄以清热消痞;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正阳不足而加附子以扶阳消痞;半夏泻心汤证是误下成痞,呕吐较甚而用半夏,降逆止呕,开结消痞;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谷不消、水不化致腹中肠鸣下利,而以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是因再次误下,胃气上逆而用甘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  相似文献   

16.
胡德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87-1287
半夏泻心汤为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论》中“五泻心汤”之一,为寒热并治的典型经方.全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共七味药组成,主治因伤寒少阳证误下,胃气受伤、表邪内陷,邪热痞塞于胃脘而致“呕而发热”,心下痞满,“但满而不痛”的痞证.近现代医家对该方研究较多,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笔者积多年临床经验,用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党参易人参,加入部分疏肝解郁、清热和胃、行气消滞药物,组成加味半夏泻心汤,共治疗8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出自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是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的经典名方。最初始自于小柴胡汤证误下而导致的心下痞证。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后,误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于中焦,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组成。本方用黄芩、黄连苦寒之性清其中焦之热,干姜、半夏之辛温散其寒,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在临床中应用于湿热中阻,损伤脾胃的胃肠疾病,以及湿热下注于下焦而引起的妇科带下病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 ,损伤中阳 ,邪陷于里 ,寒热互结于心下 (胃脘 ) ,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痞症。病证表现以痞、呕、利为辨证要点。现临床已将本方广泛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胃肠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之脘腹痞满 (虽呕吐下利但其痞不减的脘腹痞满不适 )等证。方中选用半夏、干姜辛散温阳 ,散结除痞 ,以除其寒 ;黄连、黄芩苦寒降泄 ,以清其热 ,4药相配 ,辛开苦降 ,寒热得除 ,升降得调 ,痞满得消 ,配伍精当 ,易于理解。但方中如何配伍人参、大枣、炙甘草 3味甘温益气 ,易壅滞脾胃之品于治痞方中 ,而舍行气之药 ,似于…  相似文献   

19.
辛开苦降法是指辛以开结,苦以降泄,原治疗湿热中阻或伤寒误下寒热互结或痰热互结而致的脾胃升降失司,以呕利,心下痞闷为主的病症。我在临床中用本法治疗内科病中的急慢性胃肠病,包括五更泄等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本为治疗伤寒误下后,中焦寒热错杂之痞证而设.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从调理脾胃出发,根据肺与脾胃的关系,在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辨证加减,应用于治疗慢性咳嗽,并根据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特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阐述其治疗咳嗽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