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确定实验大鼠常用经穴.方法 依据穴位处皮肤电阻较低的特性,应用皮肤电阻导电量测定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处确定为经穴点.结果 实验大鼠经穴皮肤导电量较经穴旁对照点大(P〈0.05).结论 实验大鼠经穴与人体经穴具有相似的位置和生物物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做腧穴低电阻特性的探测时,发现有的女同学们在行经期间穴位低电阻特性有改变,这里是否月经周期对腧穴的电阻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呢?根据古人的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理论,考虑到月经期间人体的生理变化,一定在相应体表有所反映,并且现代的"经穴一脏腑"相关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相似文献   

3.
常用平喘穴对氨茶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氨茶碱贴剂在常用平喘给药后 ,家兔皮肤电阻与血浆中氨茶碱浓度的经时变化 ,考察不同穴位对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 ,验证穴位给药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HPLC UV法测定血浆中氨茶碱的含量 ,电阻测定仪测定皮肤电阻。结果 电阻经时曲线符合二次函数关系 ,肺俞、膻中、膈俞等穴的电阻值与非穴位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定喘穴与非穴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各穴位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药浓度经时曲线近似符合零级释放 ,肺俞、膻中穴给药后的血药浓度与非穴位相比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膈俞穴与非穴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各穴位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比较发现 ,肺俞、膻中穴与膈俞穴之间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肺俞与膻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此外 ,各穴位的血药浓度和对应的皮肤电阻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做腧穴低电阻特性的探测时,发现有的女同学们在行经期间穴位低电阻特性有改变,这里是否月经周期对腧穴的电阻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呢?根据古人的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理论,考虑到月经期间人体的生理变化,一定在相应体表有所反映,并且现代的"经穴一脏腑"相关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客观检测声波疏通经络生物物理学特性。方法:应用皮肤电阻测定技术,测定声波刺激人体前后经脉相应穴位皮肤导电量的变化,观察并证明声波对人体产生的生理作用。结果:声波干预后人体经穴皮肤导电量较明显增加,P<0.01;波型Ⅱ(声电复合波)干预对皮肤导电量的影响高于波型Ⅰ(声电波),P<0.01;声波对阴、阳两经皮肤导电量的影响相近。结论:声波具有降低人体经脉电阻抗的特性,其特性的显现与刺激强度、电极压力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部分疾病与背部经穴超微弱发光的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体经穴、经络超微弱发光研究是一种以人体体表经穴、经络的冷光信息为指标,定量研究人体的经穴、经络的方法。本实验则侧重于观察部份疾病与背部经穴超微发光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1.实验设计 1.1.测试对象 正常对照组二十人,男女各半;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二十人,男性十二人,女性八人;慢性胃炎患者(发作期)二十人,男性十一人,女性九人。 1.2.测试部位 正常对照组测试双侧肺俞、厥阴俞、风门、膏盲俞、安喘、脾俞、胃俞、胃仓及肝俞。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痛经发作时双侧三阴交穴电阻比值变化规律,并与正常女性相对照,进一步了解人体胞宫相关穴位之三阴交穴双侧阻抗比值变化与胞宫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对照及测量、记录、统计人员分离的方法,以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正常人相对照,以双侧三阴交穴电阻左右比值超过(1.0±0.2)范围定为失衡标准,观察比较痛经组与正常组双侧三阴交穴电阻的失衡比率。结果正常组的失衡率为16.7%,痛经组的失衡率为53.3%,经χ2检验,痛经组的双侧三阴交穴的失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χ2=8.864,P=0.003)。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穴的电阻值失衡现象较正常人明显。因此推测,三阴交穴是原发性痛经在患者体表的反应点之一,而针灸该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一定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8.
<正> 我们曾对人体体表经穴可见光进行了观察,发现这种极其微弱的冷光能量变化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及某些病理状态的信息,不同疾病组患者有其特殊的病理发光信息点,与健康人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在以上工作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人体经穴发光变化规律,用客观指标定量观察和证实针刺对机体的调整作用,所以又对疾病组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经穴发光信息对称性进行了观测比较,并与健康人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月经前后手三阴经原穴伏安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健康女性月经前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穴位伏安特性与人体气血变化的关系,创建气血变化定量研究新方法。方法:应用自制的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健康女性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手三阴经原穴太渊、大陵、神门进行伏安特性检测。结果:月经前后太渊、大陵、神门穴均有部分扫描点电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大陵最为明显、太渊次之、神门最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三个穴位所有电阻发生明显变化的扫描点中,穴位电阻随月经进程变大的比率为70.6%。结论:穴位伏安特性随月经的进程而变化,这种变化具有穴位特异性。穴位电阻随月经进程而变大,这可能与月经后机体血量减少有关。穴位伏安特性有可能作为研究气血变化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气象与发病关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经>运气学说中气象医学理论与现代气象医学的关系;方法:通过对近十年有关气候、气象与发病关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结果:证实<内经>对气象医学早有深刻的认识,季节、气候因素、异常气候与人体发病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提出除心脑血管疾病以外的其他疾病与气候、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气象因素变化所致疾病的机理研究和气候、气象因素对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的影响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13.
热俞水俞析     
热俞和水俞为《内经》治疗热病和水肿的两组用穴,本文剖析其内容特点、运用方法、《灵》《素》差异、行文方式等,认为属较早产生的类穴形式,是以阴阳思想指导用穴经验的理论提升,对我们认识理解腧穴理论、研究腧穴规律,仍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医用同旋加速器主要为PET-CT榆查提供所需示踪剂中的放射性核素.本文先介绍了MINItrace回旋加速器的原理及其构成,并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作者在负责安装该大型医疗设备项目中总结出的经验和要点.  相似文献   

16.
The Back-Shu points are the specific points where qi of the five zang and six fu organs flows to the back and lumbar region. They are located on the first line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古今某些主要针灸书籍和医案中处方用穴的统计资料,对经穴中冷僻穴的分布经脉与部位、存在的原因、研究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有必要对经穴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删除名存实亡的冷僻穴,把疗效确切,又便于归经的奇穴纳入经穴之中,以突出经穴的重点,提高经穴治疗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考证了十二井穴的定位演变过程,认为十二井穴位置应当依据《内经》原意回复到原始的指(趾)端;现在对井穴定位中的"爪甲角"应当是指甲端之角;十宣穴是后世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十二井穴的再发现,在位置上与位于指端正中的井穴重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 1987~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口腔医学研究项目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项目的创新性、口腔医学的特色、交叉学科对医学创新的影响以及科学哲学观在医学创新中的应用 ,以期有助于寻找口腔医学创新的切入点 ,为进一步进行口腔医学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