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32岁,入院前10余天,无意中触及左大腿近端内侧一肿物,无疼痛感,不影响走路。 B超示:左侧腹股沟实性肿物,可疑转移瘤,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于2014年6月11日入院。体格检查:患者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脊柱及双上肢、右下肢未见异常;左大腿近端内侧可触及一实性肿物,不向皮肤表面凸起,表皮无静脉怒张,大小约1.5 cm ×2 cm,质硬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无压痛;左小腿后方可见一陈旧性手术瘢痕,纵行,长约5 cm;患者自述2012年11月前于天津某医院行“左小腿黑色素瘤切除术”,局部未触及明显肿物。遂行左腹股沟肿物切除术做病理检查。病理检查:送检肿物一个,已切开,大小3 cm ×2.5 cm ×1.5 cm,灰白、红色,表面尚光滑,无包膜,切面灰白、红色,质略脆。镜检:肿瘤细胞呈片块状分布,一些肿瘤细胞位于血管周围呈放射状排列(图1-A),紧邻血管周围的肿瘤细胞为上皮样,多角形,胞浆嗜酸性,细胞核中度异型,有坏死;离血管较远的细胞似平滑肌细胞,呈梭形,编织状或束状排列(图1-B),间质中有纤细的血管分布,核分裂象2~4个/50 HPF。病理诊断:考虑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建议会诊。患者家属将前后两次病理切片,会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免疫表型:Melan A (+)、HMB45(+)(图1-C)、h -caldesmon (+)、S-100(+)、AE1/AE3(-)(图1-D )、CD31(血管+)、CD34(血管+)、Syn(-)。病理会诊结果:结合前后两次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腹股沟)考虑转移性软组织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perivascular epitheliod cell tumor,PEComa)。  相似文献   

2.
周娟  江倩  牛玉明 《广东医学》2016,(3):435-435
患者,男,25岁,因右颌下无痛性包块3个月余于2014年6月13日入院。专科检查:颌面部观左右基本对称,右颌下区可见轻度肿胀,表皮完整不红,皮温不高,可触及一约4 cm ×3 cm大小的包块,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基底不活动,触压痛不明显。张口、咬合无异常,口内颌下腺导管开口处无红肿,未见异常分泌物,口内牙齿及口腔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右侧颈部可触及一约1.5 cm ×1 cm大小的肿大淋巴结,余区域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本院颌面部CT示:双侧颌下及颈部多发结节及肿块,肿瘤位于右侧下颌骨后侧下颌下腺前缘(图1),考虑为肿大淋巴结(肿瘤?)。本院胸片示:双肺、心膈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右颌下肿物待查。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于全麻下行“右颌下腺及肿物扩大切除术+右侧肩甲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见瘤细胞呈巢团状排列,核分裂多见(图2)。(右侧颌下腺)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肌上皮癌,另送检“颈深上淋巴结”5枚均见癌转移。免疫组化结果:S-100(+)、SMA (局灶+)、EMA(弱+)、NSE (+)、CD56(+)、CKP(-)、LCA(-)、CD3(-)、CD20(-)、CD43(-)、TTF-1(-)、GFAP (-)。术后切口一期愈合,后转入我院肿瘤科行化疗,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6岁,第1次以发现右乳肿物2个月为主诉于2014年1月10日入院,彩超示:右乳占位性病变,需除外乳腺癌;体格检查:右乳触及一质硬肿物,大小约2.5 cm ×2 cm ×2 cm,活动差,界欠清。第2次以术后4个月肿物复发为主诉于2014年5月14日入院,体格检查:右乳可触及一大小约4 cm ×3 cm ×2.5 cm肿物,性质同前,两次均未触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第1次送检肿物大小为2.5 cm ×2 cm ×2 cm,切面灰红灰白,实性,质较硬,边界欠清;第2次送检肿物大小为4 cm ×3 cm ×2.5 cm,性质同第1次送检。2次送检组织学特征基本一致,肿瘤区域大部分(>95%)为梭形细胞成分,细胞核轻中度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2个/HPF),呈纵横交错状、编织状或羽毛状排列(图1-A、B),肿瘤边界不清,呈指突状侵犯周围纤维脂肪组织。经大量补取材及连续深切片,均未见明显的肿瘤性上皮样细胞成分,肿瘤内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明显,局部坏死出血,间质内残留少量乳腺导管成分,上皮无明显异型。肿瘤周围乳腺组织有部分导管轻度扩张,少数导管伴有大汗腺化生,呈良性增生性改变。梭形肿瘤细胞AE1/AE3(图1-C)、34βE12(图1-D )和 CK7均(+), Vimentin (+)(图1-E)、P63部分(+)(图1-F)及SMA灶状(+),Ki67增殖指数约15%;ER、PR、Her -2、Desmin、S100、CD34、CD99、P53、EMA 梭形细胞均阴性。最终病理诊断:(右侧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 fibromatosis -like meta-plastic carcinoma )(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4.
罗燕  吴荣珍  叶璐 《广东医学》2016,(12):1908-1908
患者,女,51岁,因偶尔下腹坠胀2年,发现盆腔包块3个月于2015年1月20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律,近1年处围绝经期,月经稀发,近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坠胀感,,伴腰胀,胀痛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抗炎治疗无效。 B超提示:子宫上方可见一96 mm ×57 mm ×50 mm混合性回声,边界清楚,肿块内部呈实质性回声,回声不均匀,CDFI见丰富血流,提示:盆腔包块,盆腔积液,腹腔积液。 CT提示:子宫右前方囊实性肿块,与子宫分界不清,考虑子宫肌瘤伴变性可能大(8.80 cm ×6.04 cm,以实性成分为主,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腹膜后及盆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ECG提示:窦性心动过速(103次/min)。 FSH 41.57 IU/L, LH 33.66 IU/L, E254.82 pg/mL, TSH 0.04 mIU/L, FT34.84 pg/mL,FT42.27 ng/dl,CA25153.8 U/mL。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内分泌规范治疗后于2015年3月21日再入院后行择期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液约50 mL,取腹腔积液送检,子宫右宫角前壁近右输卵管间质部发现一浆膜下肿物,大小约9 cm ×5 cm ×5 cm,蒂宽3.0 cm,位于子宫膀胱窝右侧,色暗红,质脆,无包膜。遂完整切除肿物及右侧输卵管,并切除子宫与肿物交界处子宫组织送检对照,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提示:考虑间叶来源肿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PEComa )的可能性大,待免疫组化以排除间皮来源肿瘤。部分子宫组织示平滑肌组织,未见肿瘤成分。术中患者拒绝切除子宫及双附件,要求等待石蜡病理结果。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提示:(右侧宫角部肿物及右侧输卵管间质部肿物) PEComa ,(右侧输卵管)黏膜充血;(部分子宫组织)为平滑肌组织。镜下观:肿瘤细胞弥漫片状疏松排列,肿瘤细胞圆形及不规则形,胞质丰富粉染,部分呈泡状,其中掺杂透明变性物及厚壁血管,见图1。免疫组化检测:HMB45弥漫(++)(图2)、Act (+)、SMA(+)(图3)、Ca -结合蛋白(++)、Vimentin (++)(图4)、CD99(++)、EMA(-)、AE1/AE3(-)、CR-MC (-)、CK5/6(-)、BCL -2(+)、CD117(+)、S-100(-)、CD10(-)、CK7(-)、B72.3(-)、CA125(-)、WT-1(-)、CA19-9(-)、CD31灶状(+)、CD34血管(+)、D2-40(+)、CD15(-)、ER (+)、PR (+)、Ki67<5%、P53(+)、a-inhibin (-)。腹腔积液细胞病理报告提示未见恶性肿瘤细胞。术后诊断:PEComa。临床考虑该肿瘤恶性潜能不定,患者围绝经期,术后建议患者补充手术治疗,现患者随访生存中。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7岁,发现左颈部肿物1年。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肿物,渐增大,无痒痛及其他不适。现体积3.5cm×2.0cm×1.5cm,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质韧。病理检查:类圆形肿物1个,体积3.5cm×2.0cm×1.8cm,边界清楚,包膜不完整,切面实性,灰白、灰红色。质地中等,无坏死。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组织呈片巢状、片块状或漩涡状排列,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0岁,主诉6个月前开始发现鼻背小肿物,生长缓慢,无疼痛、红肿及破溃出血,于2014年2月7日来我院就诊。检查:鼻背略偏右侧可见一隆起新生物,约0.8 cm×0.8 cm大,暗红色,质韧,与皮肤粘连,活动差,无明显压痛,头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术前常规检查未见异常,于2月8日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梭形皮肤切口,完整剥离并切除肿块,术后肿物病理报告:(右侧鼻背)切除带皮组织一块,1.3 cm ×1.1 cm ×1.0 cm;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0.8 cm ×0.8 cm ×0.7 cm大。一步法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CD68(+++),CD163(+++), CKAE1/AE(-),SMA(-),P5(++),Ki67标记指数约10%。诊断为鼻背纤维组织细胞瘤(图1~2)。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7岁,生育1儿1女,因发现左乳肿物伴肿胀2月余于2014年2月12日9:00收入我院普外科。既往体健无乳腺疾患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3/82 mmHg,发育正常,神清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乳外观不对称,左乳明显肿胀,质硬,乳头外下方16~17点距乳头2~3 cm 处触及大小11.0 cm ×8.0 cm ×7.5 cm 肿物,无明显压痛,边界清楚,与皮肤及胸肌无粘连,乳头无溢液,无橘皮样改变及凹陷,同侧腋下触及肿大淋巴结数枚;右乳未见明显异常。术前钼靶影像所见:左侧乳腺呈退化型,左侧乳腺内可见一较大类圆形肿块影,边缘清晰,光滑,直径约9 cm,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斑点状钙化影,皮肤增厚,乳头显示不清。提示良性可能性大,不排除错构瘤,建议结合临床诊断(图1)。乳腺针吸活检示可见瘤细胞,镜下见细胞大且大小不一,呈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染色质多而较粗,核仁较大,有些1~2个;胞浆蓝色或嗜多色,可出现核裂,涂片中还多见裸核瘤细胞,偶见瘤巨细胞(图2)。临床初步诊断左乳湿疹样癌。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后,于2014年2月19日在全麻下行左侧乳腺改良根治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所取标本大体所见:左侧改良根治乳腺,乳腺大小40 cm ×26 cm ×10 cm,皮肤面积20 cm ×8 cm,皮肤表面紧张发亮,乳头偏心附着,未见乳头凹陷及橘皮样改变,书页状切开乳腺,外下象限据乳头2~3 cm 见一肿物,大小11.0 cm ×8.0 cm ×7.5 cm,肿物切面灰白、灰红色,质略韧;余皮下乳腺组织与正常乳腺明显不同,切面灰白、灰红色,半透明,质略脆。病理回报:左侧改良根治乳腺,乳头下方可见硬化型小管癌组织浸润(图3),腋下淋巴结癌转移21/22枚,底切缘未见受侵,并见巨大纤维腺瘤形成。免疫组化(图4):TP(++);GST -Ⅱ(+);TOPOⅡα(±);ER(+++弱阳性细胞数>70%); PR (+++弱阳性细胞数>50%);CerbB -2(-);P53(+);Ki -67(阳性细胞数<10%); Bcl -2(+++);EGFR(++)。术后创面愈合良好,随访5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3岁.因发现颈部肿物2个半月于2009年2月入院.入院时查体:颈部不对称,右颈部可触及约1.5 cm×1.0 cm 肿物,表面光滑,质硬,随吞咽上下移动,左颈部似可触及约1.5 cm×1.5 cm肿物,质中等,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检查无明显异常.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左右叶大小形态正常,左叶内见1个、右叶内见3个实质性低回声肿物;左叶肿物位于近中部,大小13 mm×10 mm,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2个砂砾样钙化回声,肿物后方有声影.  相似文献   

9.
景洪标 《广东医学》2016,(11):1622-1622
患者,男,71岁,因发现左颌下肿物23年,近1个月渐增大于2010年12月13日来我院口腔科就诊。体格检查所见:老年男性,发育正常,神志清,检查合作。面部对称无畸形,左颌下区可触及一界限清楚肿物,大小约1.5 cm ×0.8 cm,活动度好,质地稍硬,轻度压痛。 B超检查:左颌下腺实性肿块,大小1.5 cm ×1.0 cm,界限清。右颌下、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患者术前各项检查无异常后,于2010年12月17日全麻下行左颌下腺及肿物扩大切除术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左颌下腺下极,质稍硬,边界尚清,与下颌舌骨肌部分粘连。完整切除肿物和左颌下腺,术后病理诊断为“嗜酸细胞性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术后行“注射用胸腺法新”皮下注射增强免疫治疗和定期复查,未行肿瘤化疗和放疗。随访患者62个月,未见肿物复发和转移。大体检查:类圆形肿物一个,大小1.5 cm ×1.0 cm ×0.8 cm,切面未见明显包膜,为囊实性。以实性区为主,实性区约占肿瘤的95%。实性区灰白灰黄色,质硬。局部可见小囊腔,囊内容物为清亮黏稠液体。镜检:肿瘤主要由嗜酸性细胞构成,嗜酸性细胞呈“铺砖样”排列成巢状、片状和大小不等的囊腔结构(图1)。嗜酸性细胞体积中等大,呈多角形,细胞质呈颗粒状,丰富、红染。细胞核圆形,核仁明显。可见少许的经典型黏液表皮样癌(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EC)的区域,该区域可见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和表皮样细胞,部分表皮样细胞胞质透亮(图2)。各种肿瘤细胞异型性小,不见坏死,核分裂相罕见。肿瘤中不见角化,不见血管和神经的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嗜酸性细胞表达抗线粒体抗体(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图3)、广谱CK、EMA和P63(图4)。组织化学染色,嗜酸性细胞显示磷钨酸苏木素( phosphotung-stic acid -hematoxylin, PTAH)染色阳性,胞质内见蓝染颗粒。  相似文献   

10.
梁英 《当代医学》2010,16(14):48-49
1病例资料患者,男,38岁,颈部无痛性肿物半年,逐渐增大,2009年3月入我院。体检:右颈部肿物大小4cm×3cm×3cm,质中,可活动,全身余处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未见明确异常。行肿物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9岁,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4个月余于2013年8月20日入住我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意间发现左侧乳腺乳头上方有一蚕豆大小肿物,无疼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硬结等,双侧乳头无溢液及出血等,自发现肿物4个月以来其未见明显增大。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乳腺形态正常,大小对称,双侧乳头无溢液、溢血,左侧乳头上方可触及一大小约2 cm ×3 cm 肿物,质软,边界清楚,活动度可,无明显触痛,右侧乳腺未触及明显肿物。外院及我院乳腺部超声均提示:双侧乳腺结构层次清晰,其中右侧乳腺层厚约1.1 cm,左侧乳腺层厚约1.2 cm;腺体层内乳腺导管扩张,呈“蜂窝状”改变,右侧乳腺10点钟方向可见一个大小约0.8 cm ×0.4 cm 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左侧乳腺可见一个大小约3.8 cm ×1.5 cm 低回声光团,包膜光滑完整,内部回声不均,似为2个光团融合在一起。 CDFI:左侧乳腺低回声光团内可见血流信号(图1)。术前各项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于2013年8月23日在局麻下行左侧乳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左侧乳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FT),免疫组化:CD34(+),CD31血管(+),肿瘤细胞(-),PCK(-),CK7 (-),ER(-), PR(-),s -100 (-),SAM(-),P63 (-),Desmin(-),Calponin 局部(+)(图2)。建议到上级医院会诊,经省级人民医院病理科会诊,其病理诊断结果与我院病理诊断一致。患者在我院行保留乳头的乳腺大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5个月,复查乳腺超声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2.
1病例 患者女,29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1周入院。查体:一般状态良好,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上腹无膨隆,肝脏右肋下未触及。超声检查:肝脏边界清,肝右时斜径117cm,于肝左内叶近被膜处可见一高回声肿块,大小约为7.7cm×4.5cm,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有包膜,内部回声均匀,其左后方与胆管分界清,随呼吸改变(图1)。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星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肝左内叶实质性高回声肿物(性质待定)。行左半肝切除术,术中见:肝左内叶可见一椭圆形实质性肿物,大小约7cm×6cm×3cm,质软,黯红色,有包膜。术后病理诊断:(肝左叶)肝腺瘤伴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3.
1病例患者女性,52岁,右侧乳腺肿物18年,明显肿胀3个月,于2010年4月5日入院。入院时查体:双侧乳腺不对称.右外上限可触及8.0cm×7.0cm的肿物,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右乳头少量血性溢液,右侧腋窝(前线)可触及5.0cm×5.0cm肿大的淋巴结,左侧乳腺未触及肿物,左腋下及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临床诊断右侧乳腺癌,行肿物切除术。术后肿物送病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复习1例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结果患者为男性,年龄67岁。腹部可及约20cm×15cm大小的包块。眼观:灰黄色组织一堆:20cm×16cm×3cm及灰白灰红色结节一枚,大小25cm×16cm×5cm肿块,另有灰白结节2枚,直径分别为6.5cm及11.5cm,部分表面有包膜,切面灰黄色,质软,实性。大部分切面灰黄色,质地软,局灶区域灰白灰红,质地稍硬。镜检:肿瘤细胞大部分为成熟的脂肪组织组成。过渡区脂肪细胞核深染,不透亮。恶性区细胞呈梭形排列,漩涡状,栅栏状,局灶可见少量粘液样基质,部分可见少量出血及坏死。可见脂母细胞和瘤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S-100(+/-)、CD68、CD117、AE1/AE3、EMA、Desmin均为阴性。结论发生在机体深部的巨大脂肪瘤容易恶变。  相似文献   

15.
女,73岁。因右颈部肿块渐增大5个月于1998年2月12日就诊。既往体健,嗜食腌制的咕及小螃蟹。查体:T36.8℃,R20次/min,P82次/min,BP18/13kPa。巩膜未见黄染,颌下及腋窝等处无扪及肿大淋巴结,右颈部见一8cm×5cm×3cm的肿块,质硬、压痛(+)。双肺呼吸音粗糙,肝脾不大。全胸正侧位片示:右中纵隔腔静脉气管间隙见一6.8cm×5.cm×3.5cm的软组织肿块,右支气管受压变窄,右上肺见小片状模糊阴影。x线钡餐透视见:食管于T4-T5水平右前壁受压,壁软,粗糙并增厚。胸部CT:右中上纵隔升主动脉旁见一约12.5cm×8cm×4cm的软…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3岁,因发现右腰部肿物来院检查,查体于右腰部可见大小约4.0cm×3.5cm的质硬包块,活动度欠佳,压痛不明显。患者2,男,37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七腹壁肿物来院检查,查体于左上腹壁可见大小约3.0mm×1.5cm的质硬包块,活动可,轻微压痛。超声显示:患者相应部位皮下分别见大小约37mm×20mm类圆形、34mm×12mm椭圆形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形态规整,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大量细密强光点反射,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17.
陈勇  郑宝军  王爱军 《广东医学》2016,(16):2388-2388
患者,男,77岁,主因腹泻伴大便带血约2个月,于2015年5月13日入院。腹部查体:未见明显腹部阳性体征。结肠镜示:距肛门10~25 cm 可见肿物环肠腔一周,质硬,易出血,取检5块。病理回报:结肠腺癌(低分化)。腹盆腔 CT 示:乙状结肠壁厚,扭曲,周围粘连、浸润,考虑占位病变。实验室检查:WBC 5.36×109? L -1,RBC 3.8×1012? L -1,Hb 96 g/L,CEA 15.53 ng/mL,CA19-943.26 U/mL, CA72-491.66 U/mL。 于2015年5月21日在全麻下手术,术中可见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可触及一个约12 cm ×8 cm ×5 cm 大小的肿物,侵透浆膜,并侵及部分膀胱后壁,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降结肠、乙状结肠肠壁明显水肿。术后病理回报:(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黏液腺癌,部分为管状腺癌(约占15%),癌组织侵及肠壁全层达浆膜外脂肪,并形成癌结节,肿物周边直肠黏膜下可见一结节,直径约0.6 cm,符合神经鞘瘤;肠周淋巴结可见转移癌(3/22)。免疫组化示: S -100(+)、 CD34(-)、 CD117 (-)、DOG1 (-)、SMA(-)、Ki -67(+)5%。术后恢复尚可,于2015年6月10日出院,随访至今暂无复发。  相似文献   

18.
病历资料 患者,男,66岁,查体时发现左肺上叶占位.CT检查左肺上叶占位,考虑恶性肿瘤.行左肺上叶切除术. 病理检查:①大体检查:切除一叶肺,20cm×11cm×6cm大小,肺膜表面大部分光滑,完整.距外缘2cm处有结节状聚积,面积0.4cm×0.3cm.沿支气管切开肺,距支气管断端5cm近肺膜下见灰白灰黄色肿物,大小为4cm×3cm×2cm,切面灰白灰黄色,质地较硬.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9岁,因“发现右颈前肿块20天余”入院。肿物约乒乓球大小,患者无疼痛不适,无呼吸困难,无性格改变等。查体:T 37.2℃,颈部外观无畸形,无颈静脉怒张,颈软,气管居中。右甲状腺Ⅱ度肿大,右颈甲状腺下极可扪及一大小约4cm ×4cm ×3cm肿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界尚清,甲状腺左叶未扪及明显异常。检查血甲状腺功能三项、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B超示甲状腺右叶见一囊性肿块,大小约3.5cm×3.5cm×2.8cm,境界尚清;甲状腺左叶及峡部见数个结节,最大者约4.5cm ×4.5cm ×4cm ,呈低回声,境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周围无暗环,彩色多普勒示其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在全麻下行甲状腺右叶肿块切除+甲状腺左叶小结节切除术。术中所见:甲状腺右叶肿块大小4cm ×4cm ×3cm ,包膜光滑。甲状腺左叶见2个米粒大小结节,深部未见明显肿块。术后病理诊断:滤泡型腺瘤(甲状腺右叶);淋巴结内见个别腺体(甲状腺左叶),见图1,转移性甲状腺癌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20.
1一般资料患者吴某,女,50岁。发现左乳腺肿块3天。查体:左乳头内陷,左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5.0 cm×4.5 cm大小质硬肿块,边界清,活动度可,左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乳及腋窝未触及肿块。双乳彩超示:左乳腺外上象限见大小为5.6 cm×4.5 cm×2.8 cm包块回声,边界不清,内部回声杂乱不均,兼有低回声,不规则回声及成簇强回声;右乳内未见局限性肿块回声。超声提示:左乳腺实质性非均质性包块伴钙化(乳腺癌不排除)。左乳肿块细胞学穿刺示:镜下见散在梭形异型增生细胞,考虑乳腺癌可能。乳腺钼靶示;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见类圆形块影,大小约为4.8 cm×5.7 cm,其内可见斑块状钙化灶,边缘浅分叶,周边可见低密度环绕,左乳头内陷,左乳皮肤光整,右乳尚可。意见:左乳腺占位性病变,乳腺癌可能。于2013年8月30日在全麻下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中见左乳内有一大小约5.0 cm×4.0 cm质硬肿块,边界清楚。逐步清除腋窝及胸大小肌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完整移除标本。病理检查显示:(左侧)乳腺标本14 cm×11.5 cm×4 cm,其上可见带乳头的梭形皮肤11 cm×5.5 cm,皮肤下见直径5.0 cm×4.8 cm×4.5 cm的灰白色肿块,切面灰白褐色,可见坏死及钙化灶,同侧腋窝淋巴结绿豆大至蚕豆大18枚。镜下见梭形的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异型明显,细胞核大小不一,可见病理核分裂象(见图1),可见坏死灶。其间可见散在的骨样组织(见图2)及软骨样组织(见图3)。肿瘤边缘乳腺小管围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示:Vimentim(+)、PCK(+)、S-100(-)、CK 7(-)、ER(-)、PR(-)、Her-2(-)、Ki-67(阳性14%)。病理诊断:左侧乳腺化生性癌伴骨及软骨样分化(肿块直径5.0 cm),同侧腋窝淋巴结18枚均未见癌组织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