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CT、MRI征象及其与发病原因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方法:收集本院自2008年11月~2010年3月经CT及MRI检查,并经高年资医师诊断的23名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征象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脑栓死及大面积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CT对发现梗死后急性出血敏感,MRI对梗死后亚急性及慢性期出血敏感。结论:CT、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各有优势,两者结合并密切联系临床,对病变定性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了CT、MRI检查的70例HI患者,结合CT、MRI表现,按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分型进行CT分型,并以此分型为依据,结合本组病例情况进行HI的MRI分型,比较分析HI的CT、MRI特点。结果依据CT分型发现HI18例(25.71%),而依据MRI分型发现HI70例(100%),可见MRI对HI的敏感性明显大于CT(P0.05)。HI的CT表现:脑梗死区为低密度影,岀血灶为高密度影。梗死区MRI表现:梗死区T1WI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出血灶MRI表现:T1WI上超急性期、急性期、慢性期以等或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期以高信号为主;T2WI及FLAIR上病灶在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以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晚期、慢性期以高信号为主。出血形态:CT表现为点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MRI表现为"脑回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出血范围:相同患者同一时期,CT显示的出血灶范围明显小于MRI。结论 MRI能很好的显示不同时期的HI,对HI的诊治及预后意义重大,诊断HI较CT更为敏感,依据MRI分型的HI对临床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MRI、CT与其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8例,对其临床表现及MRI、CT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患者易在梗死发生后3 d~3周间出现出血性脑梗死,若患者在发病2周左右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闭塞的血管再次通畅,此时出血量比较大,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此时CT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若患者在发病2周后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其侧枝循环的建立,使梗死的区域发生渗血现象,此时出血量小,且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缓解,MRI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而CT改变较小。但由于MRI对于斑点状的出血具有高显示率,且可对亚急性出血进行显示,使MRI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方面优于CT。结论:CT与MRI均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有效手段,但MRI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发病时间,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45例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点片状出血26例,散在弥漫出血12例、血肿7例,合并脑室和下腔出血4例,发生在缺血性脑梗死后3d内继发出血6例,3~10d22例,11~21d10例,21d后3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大都发生于发病后3~21d,2w后发生的出血量常较少,一般不加重病情。大面积脑梗死和CT平扫早期出现阳性征象发展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5.
王煊 《大家健康》2013,(17):100-101
目的:探究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资料,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50例,分别对其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对出血性转变的检测效率,完善有关数据的记录工作。结果:采取对照扫描后,CT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为36.0%,其中出血性梗死8例,脑实质出血10例;而MRI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高达100.0%,其中出血性梗死40例,脑实质出血10例,MRI的检测效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变,采取MRI扫描可以更好的反应患者病情发展与出血情况,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资料,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50例,分别对其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对出血性转变的检测效率,完善有关数据的记录工作。结果:采取对照扫描后,CT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为36.0%,其中出血性梗死8例,脑实质出血10例;而 MRI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高达100.0%,其中出血性梗死40例,脑实质出血10例,MRI的检测效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变,采取MRI扫描可以更好的反应患者病情发展与出血情况,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H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结果 HT发生于梗死后9 h~15 d,平均(8.26±0.35)d,14例发生于溶栓治疗后。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10例,脑实质内血肿(parenchyma haematoma,PH)6例。出血位于脑叶8例,基底节区6例,中线额叶-胼胝体区域1例,小脑1例。HI表现为梗死区域内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伴占位效应,主要发生于较大面积梗死灶中。结合影像学复查,本组CT及MRI均能对HT作出诊断,以MRI的DWI序列显示最佳,T2WI序列其次。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溶栓治疗2周内更易并发HT;CT及MRI随访尤其是MRI DWI序列可明确HT。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后缺血区的血管再通,梗死区内有血液溢出即为出血性脑梗死.近年来由于抗凝剂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有提高趋势,对其明确的诊断和病程的观察以CT为佳.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infarction ,HI)是指梗死脑组织内存在着出血灶的一种缺血性梗死 ,临床诊断较困难。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 ,此病的报道逐渐增多[1] 。我们1997年 4月— 2 0 0 0年 12月 ,经CT及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 5 0 2例 ,其中发现HI 34例。现结合临床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34例中 ,男 15例 ,女 19例 ,年龄 48~ 78岁 ,平均 6 8岁。高血压病 14例 ,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发房颤5例 ;冠心病 17例 (包括 2例心肌梗死 ) ,伴房颤 10例 ;风心病伴房颤 3例。所有病例均在清醒时急性…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型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在CT图像上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8例脑梗死患者CT读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为原有的梗死区内出现散在的不均匀,斑片状或条索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周围有程度不等的占位效应。结论: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应当熟悉出血性脑梗死的CT图像表现,才能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CT检查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死CT扫描表现为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供血区域。为椭圆形、扇形或不规则形大片低密度梗死灶,边缘清晰,其内继发有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灶(出血一般不超出梗死灶边缘,但出血多时可超出),边缘不甚清晰,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MRI见梗死区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WI为小片状高信号,T2WI多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灶。结论CT是出血性脑梗死首选检查方法,MRI对其更加敏感,更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治疗。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 (HI)的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CT或MRI确诊的 34例HI患者进行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HI发生率占同期脑梗死的 9.3% ,脑栓塞为其主要病因 ,其次为高血压及高血糖等 ,CT或MRI主要分为血肿型及非血肿型。脑梗死发病第 2周发生出血占 82 .4 % ,且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 ,预后不良。结论 :CT或MRI是诊断HI最可靠的手段 ,及时确诊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30例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的MRI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MRI影像学资料。结果:MRI表现为出血性脑梗死共30例,发生在颞叶14例,颞顶枕叶6例,颞顶叶5例,颞枕叶2例,小脑半球2例,额颞顶叶1例。结论: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梗死19例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龙平  覃远生 《右江医学》2005,33(5):510-511
脑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近年来随着CT及MRI在临床的普遍应用,以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HI呈现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脑梗死原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探讨HI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其进行防治,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发病时间,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45例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点片状出血26例,散在弥漫出血12例、血肿7例,合并脑室和下腔出血4例,发生在缺血性脑梗死后3d内继发出血6例,3~10d22例,11~21d10例,21d后3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大都发生于发病后3~21d,2w后发生的出血量常较少,一般不加重病情。大面积脑梗死和CT平扫早期出现阳性征象发展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4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CT、MRI检查,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利用x2与t值对数据加以检验.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为6.8%.患者脑梗死后1周以内出血发生率达到58.4%;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时间≤3与≤7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发现脑梗死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者出血发生率,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出血性脑梗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CT与MRI在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与区别。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3例诊断为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2种方法检测,CT显示梗死病灶数64个,MRI显示梗死病灶数136个,MRI检查梗死病灶数显著高于C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病于12小时之内和12~24小时2个时间段的MRI对脑梗死检出率分别高于同时段的CT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的诊断,CT扫描具有快捷、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但MRI检查对梗死位置和检出率更具优势,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可作为早期脑梗死诊断最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