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自噬,又被称为Ⅱ型细胞程序性死亡,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因其与凋亡以及肿瘤的关系而再次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研究人员更倾向于把自噬视为一种细胞维持生存的途经,当然这一作用也应该同样适用于肿瘤细胞。倘若如此,自噬在肿瘤的治疗研究中将前景无限。  相似文献   

2.
李超  姜枫 《重庆医学》2017,(35):5020-502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的、渐进性的动脉炎症性疾病,以动脉壁变硬增厚、弹性减退和管腔狭窄为主要病变特征.虽然AS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演变尚未明晰,但是研究证实脂质代谢异常及氧化应激损伤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能够诱导细胞发生自噬现象以减轻氧化损伤[1].有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细胞自噬的概念.自噬,作为一个动态的细胞内物质周转的过程,当细胞外环境改变时,可以通过降解损坏的细胞器及部分蛋白,从而为细胞生存提供新的原材料和能量[2].本文从自噬和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交相作用的角度进行综述,以期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成分的过程,被降解的成分包括细胞质以及细胞器。线粒体是自噬特异性攻击的主要靶标之一,自噬线粒体的过程,被称为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自噬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正常情况下,帮助维持合成、降解和细胞产物循环之间的平衡,在细胞生长、发育和稳态中发挥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异常在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和亨廷顿病等)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噬是细胞对内外界环境压力变化的一种反应,是细胞内的物质成分被溶酶体降解的过程。近年研究发现自噬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与胰岛13细胞的数量和胰岛素的分泌密切相关,是一种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自噬的激活与调节对于维持胰岛B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必不可少。此外,研究发现一些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参与了自噬途径的调节。因此,本文就自噬在维持胰岛13细胞结构和功能中重要作用,自噬通路的调节,以及自噬与2型糖尿病药物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自噬,“自我吞噬”,即细胞能够吞噬包裹细胞自体成分或外来病原体,用于降解、清除或能量循环.这一现象所涉及的两个重要阶段——自噬体形成和溶酶体降解内容物,其发现及机制分别获得了2016年和197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彰显这一生命现象的重要性.从酵母到人类细胞,自噬这一保守的细胞过程均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自噬功能异常会导致很多病理性改变,与感染、肿瘤、神经退行性改变及缺血性疾病等都有着密切和重要的关系;并且在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自噬发挥着复杂甚至相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噬是进化过程中一种高度保守的催化作用,该过程可以清除受损的细胞器以及大分子物质,同时还能清除外来的病原体,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自噬体在60年代首次被发现,经过近些年来的研究自噬的作用以及分子机制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噬功能的异常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人们发现,许多妊娠疾病的发生与自噬功能的异常有关,文章将重点叙述自噬与妊娠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自噬又称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是运输细胞质成分进入溶酶体的蛋白降解系统[1-2].主要清除细胞内受损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自噬机制失灵将导致细胞异常甚至死亡[3].通过对酵母遗传学筛选的研究,已发现一些关键的自噬分子,即自噬相关蛋白(Atgs)[1-2].在Atgs和其他蛋白作用下可促进自噬清除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但某些细菌,如福氏志贺菌[4],感染后可通过干扰或阻止自噬溶酶体形成等来调控或阻碍自噬,以利于自身存活.可见,自噬在先天性免疫、特别是模式识别受体与病原体成分相互作用过程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途径处理内源性底物的过程,它普遍存在于机体细胞中,又被看作是细胞Ⅱ型程序性死亡。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自噬信号途径与肿瘤的增殖、凋亡信号途径相互影响。自噬在肿瘤中的双重作用也使它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本综述就自噬及其与肿瘤的相互关系、肿瘤治疗等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讨论,旨在对自噬的功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自噬又名自我消化,是细胞生长、发育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途径[1]。在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内需消化的蛋白质、细胞器等会被多层膜结构包被的形成自噬体,溶酶体参与并降解其所包被的内容物,从而细胞完成自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与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此本文对细胞自噬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1细胞自噬1.1定义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种依赖溶酶体的、用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自噬基因ATG12(hATG12)在酵母自噬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转化重组质粒pESC-URA-EGFP-hATG12(实验组)或pESC-URA-EGFP(对照组)的酵母用不同方法诱导自噬后,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含hAtg12的融合蛋白(EGFP-hATG12)在酵母中的表达与定位;以透射电镜观察前自噬体结构、自噬体和自噬小体的分布及结构特点. 结果 2组酵母细胞质内均见荧光,液泡内未见荧光,实验组荧光呈小点状分布;电镜下见自噬体由双层膜囊结构延伸而来,该双层膜囊结构靠近细胞膜.液泡内自噬小体由单层膜包裹. 结论 hATG12参与酵母自噬体最初的形成过程,定位于自噬体外膜上,在自噬体形成后脱离自噬体.自噬体膜最初可能来源于细胞膜.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0月3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其在细胞自噬(autophagy)机制研究中的成就。细胞自噬的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首次观察到细胞会把胞内成分包裹在膜中形成囊状结构,并运输到溶酶体里,从而降解这些成分。溶酶体内部有时可以找到大量的细胞内部物质,乃至整个的细胞器。因此,细胞似乎有将大量的物质传输进溶酶体的策略。进一步的生化和显微分析发  相似文献   

12.
自噬是细胞为应对内外环境压力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反应,是细胞内物质成分被溶酶体降解的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在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DN治疗的潜在靶点,与肾足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病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一种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调控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可影响DN发生发展。因此,本文就DN的发病机制、自噬在肾固有细胞中的作用以及调控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自噬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机制,与缺氧引起的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自噬能够阻碍细胞凋亡的诱导,抑制细胞凋亡相关蛋白酶的活化从而减少细胞损伤。然而,在缺氧条件下,自噬或自噬相关蛋白可能有助于诱导细胞凋亡,而这可能会加重细胞的损伤。此外,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的活化可以降低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如Atg3、Beclin1蛋白,从而抑制自噬。尽管自噬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已被研究很多年,但潜在的调控机制还没有被清楚地理解。文章对自噬的双重作用和在缺氧条件下自噬和细胞凋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叶会兰 《肝博士》2014,(6):29-30
正"自噬"是细胞内一种自食(self-eating)现象,自噬最初源自于古希腊语,意为自我吞噬。"自噬"鼻祖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 de Duve首先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电镜观察到自噬结构,并且在1963年溶酶体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自噬"的概念。所谓自噬,是指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条件下自噬膜结构将部分胞质、细胞器或蛋白质包裹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并在其消化降解产生氨基酸、游离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供细胞循  相似文献   

15.
自噬是细胞生长、存活及自我平衡的重要过程。自噬的失调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依据自噬致使的降解成分到达溶酶体的途径,自噬可以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其中,巨自噬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细胞自噬形式,其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噬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取决于细胞的类型和疾病的阶段,因此通过对细胞自噬进行调控可能为逆转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数十年的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效果突出,可提高肝纤维化逆转率。近年来,许多中药复方被报道具有调控细胞自噬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因此,明确自噬对肝纤维化的意义以及中医理论对自噬和肝纤维化的认识十分重要,本文将主要阐述细胞自噬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中医药调控细胞自噬抗肝纤维化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6.
自噬是通过在溶酶体或液泡中降解破坏的蛋白或细胞器并再利用,实现真核细胞稳态、持续更新的保守进化过程。近年研究发现,自噬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且在乳腺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参与细胞自噬调控的复合物、细胞自噬与免疫系统关系、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细胞自噬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旨在为自噬与乳腺癌免疫治疗及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晓彪  刘冠杰  周亚龙  明玉玲 《海南医学》2013,24(21):3190-3194
自噬是细胞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一种生理过程.自噬可以清除细胞内长期存活的蛋白、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和损伤的细胞器,并使降解产物重新被细胞利用.自噬在细胞的病理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的细胞自噬可以阻止恶性肿瘤的发生,异常的细胞自噬可能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与肝癌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噬在肝癌放化疗及综合治疗方面的作用也被进一步认识,各种抗肿瘤药物与自噬的关系也被进一步了解,可以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依据,为肝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证据,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细胞自噬广泛发生在所有真核细胞的基础生理过程中,是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从而获得能量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各种组织和细胞在体内受到不同类型的机械应力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机械转导途径诱导自噬,调控细胞代谢功能,并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细胞膜上的应力感受器以及细胞内的多条信号通路和细胞骨架已被证明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应力加载模型建立的困难以及相关研究手段的局限,机械应力诱导细胞自噬的具体机械转导机制尚不清楚。因此,需要更可靠的体内外模型和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来了解机械应力诱导自噬的机械转导过程,并最终促进自噬相关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进展。本文就机械应力在生理及疾病过程中对自噬的调节作用以及机械应力诱导自噬的相关信号转导过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细胞实验探讨一种新的AKT抑制剂E20对人类CNE-2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及其内在的调节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E20处理后CNE-2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Mito-SOX流式数据分析检测线粒体ROS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E20处理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AIF和Bcl-2)和自噬相关蛋白(LC3B-I、LC3B-II和P62)表达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和自噬小体的变化。结果:E20显著抑制CNE-2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E20处理后CNE-2细胞线粒体ROS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凋亡蛋白AIF显著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显著降低,自噬相关蛋白LC3B-II显著升高、P62显著降低(均P<0.05);透射电镜发现E20处理后的细胞线粒体受损,自噬小体增多。结论:E20可以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同时可能激活其自噬来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化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十分保守且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的代谢途径。虽然原生生物的自噬具有很多特殊性,但随着近年来对酵母和哺乳动物自噬机制的深入研究,顶复门原虫(Apicomplexa)的代表性生物疟原虫(Plasmodium)和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的自噬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疟原虫和弓形虫能够进行经典的自噬代谢,也涉及一种和顶质体相关的非典型代谢机制。在顶复门原虫中也发现了许多经典的自噬相关蛋白,其在自噬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重点对疟原虫和弓形虫的自噬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