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省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脑诱发电位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西省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网络成瘾患者与非网络成瘾患者在脑诱发电位研究上是否存在差异;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对山西省三所不同类型高校的510名本科生作SCL-90、EPQ、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编的大学生上网一般情况的调查并测定认知功能指标脑诱发电位P300及其亚成分。结果:1、山西省大学生中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24%。网络成瘾者男性多于女性,成瘾者上网行为有特殊性;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有:性别、每周上网时间、上网有无负面影响、父母对其上网的了解程度、P、E、N、强迫、抑郁、偏执、恐怖;3.脑诱发电位研究显示在IAD组和非IAD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6.24%,网络成瘾者在互联网的使用方面与非网络成瘾者存在差异。2、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有上网时间的长短、所使用的网络功能及个性、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s,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控制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网络成瘾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文献报告IAD在中学生中发生率为6vk~15%。目前对网络成瘾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大多学生家长都抵制药物治疗,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成为IAD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某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并对其与冲动性选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多阶层抽样方法,抽取某院校临床、护理、公共卫生、精神卫生、医学检验、口腔医学、药学院、管理学院和生物系专业1 777名大学生,其中,医学专业1 534人,占总数86.3%,非医学专业243人,占总数13.7%,进行网瘾和冲动性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某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为12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8%;非网络成瘾者为1 65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3.2%.其中医学专业网络成瘾96人,占成瘾总数79.3%,非医学专业25人,占成瘾总数20.7%.在上网内容方面,男生更爱玩游戏,女生则更喜欢看电影听音乐和网上购物,低年级学生和非医学专业玩游戏的也占多数;在上网时长方面,上网5h以上的仅占3.4%,说明某校大部分学生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都在5h以下,且5h以上的多为男生,非医学专业以及低年级的学生;在上网地点方面,医学专业多用手机随时上网,而非医学专业多数在学校宿舍;可能由于男生更爱玩游戏的因素,上网地点在学校宿舍和校外网吧男生所占比例较大,而女生多用手机上网;低年级学生多在学校宿舍上网,高年级学生则用手机上网的较多;在大学生对“医学知识对网瘾防治”的作用认知方面,9.8%的同学认为医学知识对防治网瘾有很大作用,61.5%的同学认为有一般作用,28.6%的同学认为没有作用.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年级、家庭住址、与父母的沟通状况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网络成瘾与冲动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并且网络成瘾与冲动性选择的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P<0.01).结论 低年级和城市户口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高.年级、家庭住址、与父母沟通情况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成瘾与冲动性选择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及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家刚  林国桢  林琳 《热带医学杂志》2007,7(8):816-818,790
目的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现况,分析网络成瘾与其它相关健康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调查6类学校3 800名学生,利用国内专家制定的网络成瘾标准进行判断。结果共获得3 770份有效问卷。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2.7%,中专学生最高(15.6%),重点初中学生最低(9.5%),男生(14.4%)高于女生(11.1%);各种上网目的中,聊天和多媒体娱乐等娱乐性目的占多数,分别为72.8%和71.6%,其次是查阅学习资料、浏览新闻和其它信息等实用性目的。在网瘾学生中娱乐性上网表现得更为突出;网络成瘾行为对青少年吸烟、饮酒、负性心理、自杀、使用毒品、赌博、观看色情出版物、性行为等健康危险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ORMH均大于2,P〈0.001。结论广州市青少年网瘾发生率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娱乐性上网目的可能是促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网瘾对一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为了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使用网络成瘾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社交焦虑问卷、羞怯问卷,对26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成瘾得分上: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差异显著;网龄、上网地点、上网时间及所玩游戏类型差异显著:网络成瘾与社交焦虑、羞怯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学生上网状况,分析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对郧阳医学院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网络成瘾人数多于女生,网络成瘾与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的好坏成反比,与上网时间、上网费用成正比,同时网络成瘾会导致近视的增加。结论:网络成瘾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s,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控制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1].网络成瘾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文献报告IAD在中学生中发生率为6%~15%[2,3].目前对网络成瘾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大多学生家长都抵制药物治疗,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成为IAD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就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从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现象,也是一种与上网有关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不良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9.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现象,它主要表现在由于过度和不当的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并伴随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与非成瘾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异,分析网络成瘾对学习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对687名在校医学生上个学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4.80%,网络依赖率为8.30%。医学生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学习成绩、是否因上网逃课、上课是否上网、课余时间优先选择的活动以及上网目的等相关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络成瘾会对大学生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燕利娟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142-14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步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然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大学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所谓网络成瘾(IAD),就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探索其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网络成瘾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 550名医学生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94%,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玩网络游戏、与父母的沟通少、缺课上网、每周上网时间长、学习成绩差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而业余活动多、上网目的系学习或查资料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结论:医学生中网络成瘾状况值得重视,必须针对相关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将其命名为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IU)或网络成瘾综合征(IAD)Ⅲ。IAD主要是指患者预先没有一定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本文通过对1665名大学生的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及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网络成瘾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状况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依照随机整体抽样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的1-4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将诊断为网络成瘾的作为网络成瘾组(IAD组),其他的作为非网络成瘾组(非IAD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49%;成瘾者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非成瘾者,而惩罚严厉、拒绝否定得分高于非成瘾者;成瘾者的SCL-90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成瘾者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状况有一定影响。结论:网络成瘾医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缺乏温暖理解,管教严厉,拒绝否定;他们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不良教养方式对其正常心理发展有不利影响,父母要重视自己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就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从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现象,也是一种与上网有关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不良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的识别和矫正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孝义市初一至高三年级18个班的中学生1 15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和比例不同;上网时间和网络成瘾成正比;在网吧上网的成瘾率最高,不同网上行为中网络游戏成瘾率最高;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内外环境和网络成瘾有关. 结论 性别、上网时间、地点、上网行为及家庭、学校因素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有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状.  相似文献   

17.
齐玉龙  王岚  马嬿  高恒  赵静  薛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461-1465
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IAD)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IAD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IAD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IAD倾向的发生率为4.6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的发生率为3.24%,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每次上网时间2 h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4 h以上的人数减少(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IAD及IAD倾向的发生率,改善IAD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宁夏一所大学、三所中学的学生,按年级分层整群抽样;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自制一般情况及上网情况调查表进行测查,从中筛选出网络成瘾者185名;对185名成瘾者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银川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5.0%。成瘾组和非成瘾组性别、上网地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次上网最长时间、每周上网时间、网吧上网、家里上网、网络游戏是危险因素,收发电子邮件是保护因素。结论网络成瘾的发生与上网时间、网吧上网、家里上网、网络游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近年网络心理学(Cyberpsychology)研究的热点,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3].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会问题的主要表征、网络成瘾者个性特征、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IAD)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IAD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IAD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IAD倾向的发生率为4.6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的发生率为3.24%,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每次上网时间2 h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4 h以上的人数减少(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IAD及IAD倾向的发生率,改善IAD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