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刺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对抑郁症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Open—Field法评分相近的40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每组各10只。应用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抑郁症模型大鼠。以Open—Field法对照研究针刺对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仪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结果针刺组大鼠,在治疗第7天的行为学评分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已经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21天时,与药物氟西汀组行为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大鼠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而在治疗21天后,针刺组大鼠海马内5-HT和NE的含量,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抑郁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其疗效与氟西汀相当;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区5-HT和NE的含量与Open—field评分存在相似性;针刺疗效与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239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将33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穴位贴敷治疗组239例与特异脱敏对照组100例。比较2组在三伏天与非三伏天、季节性与常年性、穴位贴敷与常规特异脱敏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IgE、IgM、IgA、IgG的变化,结果:穴位贴敷治疗组在三伏天与非三伏天、季节性与常年性、穴位贴敷与常规特异脱敏组在疗效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穴位贴敷治疗后IgM、IgA、IgG均较治疗前增高。IgE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穴位贴敷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方法简便、疗程较短、疗效较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巴布剂穴位贴敷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类风关巴布剂穴位贴敷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将64例RA患者随机分为穴贴组33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类风关巴剂;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两组均完成3个月的治疗,观察疗效、治疗前后的有关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缓解9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穴贴组分别为15、12、5、1例,总有效率为97.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有关指标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晨僵、关节肿胀数、ESR值、RF值有显著性差异,以治疗组为优。不良反应:治疗组8例,对照组20例。结论:雷公藤通过穴贴或口服给药对RA活动期均有良好疗效,而穴位贴敷法在改善主要临床表现及检验指标方面更为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4.
芥子咳喘膏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瑛  王素梅 《医学争鸣》2009,30(2):169-171
目的:比较自拟芥子咳喘膏与远红外止咳贴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急性支气管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试药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西医一般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治疗.试药组应用芥子咳喘膏外用穴位贴敷,对照组用远红外止咳贴,两组贴敷部位和疗程均相同.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药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试药组对咳嗽、咯痰、肺部罗音起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试药组的咳嗽和肺部罗音量化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咯痰量化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芥子咳喘膏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易为患儿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加味玉屏风膏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设治疗组180例。贴敷加味玉屏风膏;对照组64例,贴敷医用橡皮膏。两组均在伏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并连续随访三年,观察患儿的痊愈和愈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8.88%,好转率21.11%,无效0;对照组治愈率0,好转率37.50%.无效率62.50%。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能提高患儿的经气、阳气及抵御外邪能力,从而达到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符合条件的喘息性支气管炎适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联合"一气周流"思想指导下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组间疗效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能有效缓解患者咳喘症状和肺功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bFGF表达。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1h模型,观察第3、7、14天生理盐水组,正常对照组,股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组神经功能的恢复。免疫组化测定脑缺血再灌注第3、7、14天bFGF蛋白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第14天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低,并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在梗塞半球大量BrdU阳性细胞,对侧半球也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bFGF蛋白表达: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缺血各时间点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各个时间点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大鼠局灶脑缺血的机制可能与bFGF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大鼠后肢慢性静脉高压模型,研究股静脉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动态表达情况。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手术环缩大鼠下腔静脉下端及髂总静脉,实验组和对造组内再分为术后当天(0周)、2、4、8、12、16周6组,取大鼠股静脉,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ICAM-1的动态表达。结果ICAM-1阳性面积百分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手术当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4、8和12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6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内。各时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内,各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CAM-1阳性细胞百分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当天比较无显著差别,在第2、4、8周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12周、16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内,各时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内,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静脉高压可大鼠股静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ICAM-1表达增强,从而介导白细胞对静脉壁重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与针刀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针刺组取风池、风府、完骨、翳风、颈夹脊、四神聪、合谷等穴位针刺,并用连续脉冲电刺激及电磁频谱治疗仪颈部照射;针刀组在颈项部敏感点做针刀松解术;对照组服散利痛及通天口服液。治疗前后进行语言类比量表(VRS)评分和治愈率、总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结果针刺组及针刀组治疗后V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O.01),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与针刀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及针刀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针刺组的痊愈率及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针刀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总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针刺组及针刀组的痊愈率、总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与针刀均能很好地缓解颈源性头痛,针刺治疗简单、方便,针刺与针刀结合对于顽固性疼痛病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施氏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评价该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施氏温针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合穴位贴敷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麦吉尔疼痛量表各项评分,并通过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显著性.结果 ①治疗组愈显率为80%,与对照组53.3%比较(P<0.05).②对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积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所降低(P<0.01);2组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疼痛评定指数(PRI)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积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施氏温针灸合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并能明显缓解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综合评价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针刺效应来研究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以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依据Zausinger六分法选择1-3分的大鼠入组。以随机对照设计原则设立基础对照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模型未干预组、尼莫地平组、人中旁组)和针刺组(内关组、委中组、三阴交组、尺泽组、人中组和非穴组)。而且针刺组内每个穴组采用正交设计法分别设置9个不同参数组合。每组12只,共60组。针刺干预组以提插手法针刺治疗,每12h1次,共干预6次。并以神经行为学、脑血流、梗死率、微循环、光镜等为测量指标。利用因子分析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比较(以SPSS17.0实现)。结果:针刺组内比较:每个经穴的针刺参数组合不同,则针刺效应亦不同。针刺组间比较:内关〉尺泽〉人中〉三阴交〉委中〉非穴。经穴与非穴比较:穴位组〉非穴组。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非针刺组。结论:经穴具有针刺效应的特异性;而且经穴特异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的减肥降脂功效。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针灸治疗组、埋线治疗组、中药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营养肥胖造模方法复制肥胖模型大鼠,干预治疗前、后检测各组大鼠摄食量、体重及总脂肪重量及体脂系数。结果:干预治疗前,模型组摄食量、体重、总体脂肪重量与其他各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后,综合疗法摄食量、体重、总体脂肪重量均数小于其他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对分胖大鼠具有较好的减肥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教育背景实验者对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大鼠的针刺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栓子注入法建立MID模型,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职业针灸师穴位组、职业针灸师非穴组,非职业针灸师穴位组和非职业针灸师非穴组6组大鼠的行为学、体重、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的影响。结果:职业针灸师穴位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体重增加,HK、PK,G6PD活性显著增高(P〈0.05)。非职业针灸师组大鼠以上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职业针灸师针刺治疗MID作用显著,其机制与上调HK、PK、G6PD活性有关;而非针灸师针刺后无效,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教育背景研究人员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针刺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施手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心俞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脊髓背根神经电活动及下丘脑室旁核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多巴胺(dopamine,DA)浓度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心俞组、电针内关组和电针内关加心俞组,每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用于制备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针刺3d后,双极电极记录各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电活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微透析液中NE和DA的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电活动频率与幅值均明显升高,下丘脑室旁核NE和DA浓度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内关组、电针心俞组及电针内关加心俞组的脊髓背根神经细柬电活动均明显下降,下丘脑室旁核NE和DA浓度明显升高(P〈0.01);与电针内关组、电针心俞组比较,电针内关加心俞组脊髓背根神经电活动下调明显,下丘脑室旁核NE和DA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心俞、内关穴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明显的协调保护效应,其可能作用机制与脊髓背根神经电活动、下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对CCS大鼠交感颈中心神经电活动的影响,探讨CCS发病的交感通路机制以及针刺对其干预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选择其中1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其余用于大鼠CCS复制,然后根据模型成功的评判标准,随机选取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20只,再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待电针组大鼠清醒后将其放入固定器中,75%乙醇无菌操作人中、风府、内关、心俞,选用1寸毫针,直刺46mm,并连至PCE-A型程控电针治疗仪,电压为5V,频率为2Hz,每次20min,每天1次,连续3天。假手术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均不予针刺,每天抓空1次。于实验72h后采用Biopa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3组大鼠交感颈中心神经电活动。结果:模型组72h后,大鼠交感颈中心神经放电频率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电针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可能参与CCS的发生发展,给予针刺早期干预(防治)可调节心交感神经兴奋性,拮抗发生CCS时大鼠心交感神经兴奋性的降低,这可能是针刺防治CC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眼周针刺对干眼患者泪液流量及泪膜的影响。方法:将干眼患者106q4(212眼)分为针剌组、西药组。针刺组53例(106眼)采用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髂等眼周穴位针刺治疗;西药组53例(106眼)给予外用人工泪液滴眼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泪液流量、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染色的变化。结果:针刺纽治疗后在泪液流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染色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西药组治疗后在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0.01)。针刺组在改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流量方面,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眼周针刺治疗能增加干眼患者泪液流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对腰神经根压迫损伤后神经根组织和比目鱼肌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弥可保(甲钴胺)组和益气化瘀方组,每组各30只。采用自制硅胶片压迫于大鼠腰椎(L4)右侧神经根背根节处建立损伤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弥可保注射液和益气化瘀方治疗。分别于治疗10、30和60d后处死大鼠,每组10只,取右侧受压神经根及比目鱼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受压神经根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压迫后神经根中BDNF蛋白表达,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比目鱼肌中BDNF mRNA的表达。结果:压迫损伤后各时间点模型组神经根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轻微,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益气化瘀方组BDNF含量在损伤后逐渐升高,60d时达到最高值,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比目鱼肌中BDNFmRNA的表达在损伤后10d时显著升高(P〈0.01),随后逐渐降低,至60d时降至正常水平(P〉0.05);与模型组相比,损伤后10d时益气化瘀方组比目鱼肌中BDNF mRNA表达升高受到显著抑制,60d时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益气化瘀方可以抑制神经根损伤早期靶器官中BDNF蛋白的升高,并可以促进神经损伤后期神经根及靶器官中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曲池穴注射疗法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组胺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予致敏和激发,其余4组大鼠经卵清蛋白溶液致敏和激发后,穴位组曲池穴注射35μL曲安奈德;肌注组以等剂量曲安奈德臀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组曲池穴注射35μL生理盐水。每组注射1次,观察7天。每次滴鼻后30min内记录大鼠喷嚏、抓鼻和流涕情况。取下鼻甲黏膜酶联免疫法测定组胺含量。结果:治疗后穴位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逐渐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则无明显改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穴位组组胺值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模型对照组与肌注组、生理盐水组组胺值相近(P〉0.05)。结论:曲安奈德曲池穴注射疗法能显著降低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组胺含量,并有效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测针刺对链脲左菌素(sterptozotcin,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浆神经肽 Y(neurpeptideY,NPY)的影响。方法: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防治组,其余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每组10只。防治组于造模前1周开始针刺预防,取穴双侧“后三里”、胰俞穴,每日 1次,共治疗 14次。治疗组大鼠取穴同防治组大鼠,于造模后第 1天给予针刺治疗,每日针刺 1次,共 7次。疗程结束后用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胰岛素和 NPY。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治疗和防治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P<0.05),升高胰岛素水平(P<0.05),降低 NPY水平(P<0.05);且防治组效果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针刺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同时使胰岛素、NPY水平降低,可能是针刺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机制之一;针刺防治结合效果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手足阳明经穴对丙泊酚麻醉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组(生理盐水+电针非穴位)、药物组(丙泊酚+电针非穴位)、治疗组(丙泊酚+电针阳明经穴);观察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学习记忆力的变化,同时检测大鼠海马区胆碱酯酶(AChE)和胆碱乙酰化酶(ChAT)活性变化。结果:药物组大鼠第一象限路程和穿越平台区域次数显著少于空白组(P0.05),治疗组在这两方面均多于药物组(P0.05),治疗组与空白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药物组大鼠海马AChE活性上升(P0.05)、ChAT活性下降(P0.05);与药物组比较,治疗组AChE活性下降(P0.05)、ChAT活性上升(P0.05);治疗组与空白组间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手足阳明经穴可改善丙泊酚麻醉所致的大鼠学习记忆力减退,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区胆碱能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