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脾主运化是指饮食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作用而言。也是指人体水分的正常吸收与排泄功能。因此脾主运化的意义也有泛指人体全部组织吸收的作用.绝不是单纯指脾脏实质器官的功能而言。由此可见.脾主运化.必须依赖其它脏器的功能协调才能完成整个运化过程.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所在.现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脾主运化的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从消化、吸收、胃肠运动、代谢、胃肠道激素等方面对脾主运化的现代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和展望.指出:脾虚患者消化能力低下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分化障碍致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减少有关;肠绒毛和微绒毛的损伤严重影响脾虚患者的吸收功能;脾虚患者的胃肠运动减弱;脾主运化的研究应包括对细胞线粒体的研究;脾虚志者G细胞及D细胞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肠粘膜VIP量增多.展望今后脾主运化的研究,要重视脾运化水湿的研究,要注意阴阳并举、虚实并重,临床研究与动物模型研究要密切配合,功能、代谢、结构三者研究要繁密联系,要注意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脾主运化”的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大鼠喂饲大黄造成动物的脾虚,比较脾虚大鼠与正常大鼠的糖、蛋白、脂类的消化吸收功能,发现脾虚动物3类主要营养物的消化吸收速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动物。观察了健脾益气药物对脾虚动物糖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善作用,证明健脾益气药物对脾虚症确有疗效。  相似文献   

4.
脾主运化的现代研究进展与展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回顾中医脾的实体解剖学研究之历史沿革,提出"脾即胰"说;阐明脾主运化的内涵应以升清散精、主司气化为主,助胃化物为辅,旨在将脾主运化与脾(胰)的实体解剖学研究及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有机结合,这对于全面认识中医藏象脾的生理功能,深化脾主运化理论,丰富脾胃学说,指导临床各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脾主运化”认识高脂血症与痰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思想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它不仅在理论方面涉及的范围广,而且在临床实践上也普遍被应用,如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等方面的病变,以脾胃学说来指导临床治疗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脾阳虚则生内寒,寒凝血脉,可见心血瘀滞之胸闷刺痛心痹之证。劳倦过度,每伤及脾胃,脾虚运化无权,水湿停蓄,化为痰钦,痰阻血瘀或水停心下,阻滞脉络,脉道不通,也可促成心与血脉的病变,症见心悸、怔忡、眩晕等证"[1]。脾主运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抵抗是众多疾病的起始因素或中心环节,机制较为复杂。现代研究表明,氧化损伤导致的线粒体功能紊乱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线粒体自噬能清除受损线粒体,减轻氧化应激,进而缓解胰岛素抵抗。本文认为脾主运化与线粒体自噬、胰岛素功能之间密切相关,提出健脾助运是改善线粒体自噬,防治胰岛素敏感性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9.
试论“脾主运化”的机制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主运化为脾脏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脾主运化的内在动力是气机的升降运动,实质是通过升清降浊主导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气化过程.脾主运化的是全身组织器官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活动的调控机制,也是五脏功能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临床应根据脾主升、喜燥恶湿的特性,对于脾失健运之证,宜健脾配合升脾、醒脾之法;对于临诊应用祛邪药物及机体营养及疾病耗损时,亦同时需考虑固护脾胃之气.  相似文献   

10.
脾主涎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脾主涎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等三方面阐述了脾主涎的内涵,为中医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1.
沈钦荣导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临床38年,沈师治伤遵循“伤在外而病必及内, 其治之之法, 亦必于经络脏腑间求之”理论,特别注重“脾主运化”理论指导治伤实践,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讨论脾主运化理论,以及脾主运化理论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水通道蛋白4(AQP4)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家族之一,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液在细胞的进出。中医学认为脾是一个功能系统,主要功能体现在运化水谷、免疫等。其中的运化功能很重要,通过对脾运化功能以及与脾相关性病变的论述,思考水通道蛋白与脾运化功能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脾藏象理论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唾、涎与脾肾关系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唾、涎的内涵及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内经》“脾为涎”、“肾为唾”的理论估了探析,认为唾、涎脾肾共同所主,以脾为主。“咽津养气法”不单补肾,也养脾。为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痰湿体质人群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符合筛选标准的痰湿体质组、平和体质组(正常对照组)、非痰湿体质组(对照组)各组病例在禁食8~12 h后抽取静脉血测定的空腹血糖(FPG)和血脂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痰湿体质组血糖水平、血脂(TG、TC、HDL-C、LDL-C)高于平和体质组及非痰湿体质组(P<0.01)。结论 调理脾胃功能改善痰湿体质,有助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Zhao Wenwen;Cheng Shuangli;Yang Maoyi;Yue Rensong(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610075,China;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610072,China)  相似文献   

17.
人体之中,水谷的运化过程由五脏功能配合共同完成,因脾土居于中焦,故由脾土主导运化.脾主运化不但指脾主转运、化生水谷精微物质,还包括对机体食物糟粕、水湿浊毒物质的转运、排泄过程.就五行而言,脾属土,自然界的土有承载、受纳、化生万物的作用.现代研究结果亦表明,人体物质或能量的新生、再生均与脾土密切相关,某些浊毒物质的产生亦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有关.“脾主运化”理论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病"等范畴,是顽固难治的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众多脾胃病专家运用中医药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瘀论治等不同的观点。该文试图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的角度论述CAG的病因病机,为中医药防治CAG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症因脉治》是明代医家秦昌遇所撰的临床型医书。脾者,乃仓廪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对脾主运化观点的阐释,说明脾主运化的重要性。根据本书特点并结合《症因脉治》中的症、因、脉、治4个方面对脾主运化理论进行探讨,同时结合诸贤附论与临床实践阐明对脾主运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涎腺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影响人类生存质量 ,威胁人类生命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涎腺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广泛。关于细胞因子与涎腺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 ,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就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涎腺疾病关系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1 涎腺疾病从细胞因子角度研究的涎腺疾病主要有两种 :涎腺肿瘤和涎腺舌格林氏综合征 (SS)。涎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在组织学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胞的生长方式、异型性程度 ,即良性肿瘤一般呈外生性生长 ,细胞异型性低 ,而恶性肿瘤则呈浸润性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