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咳血从郁论治举隅钟怡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15041)关键词:老年咳血;郁证;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5.7咳血为老年常见病证之一,其病位在肺,但与脏腑气机郁滞密切相关。《丹溪心法》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气血郁滞是导致许...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妇科诸疾,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正如《内经》所云:“百病生于气也”,丹溪也明确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湿、痰、热、血、食六郁之中,气郁是关键,属诸郁之首,故在治疗中当以调畅气机为主,通过调畅气机,疏肝解郁,健脾燥湿,达到气血调和之目的,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使用“趟鞠丸”治疗妇科诸疾,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4.
已故家祖李巽芳老中医医历六十余年,原系重庆市巴县人民医院中医眼科医师对于外障眼疾辨证颇有体会,现根据部份资料结合口授心传进行收集整理,以资探讨临症见解和用药规律。〔一〕慎用寒凉,开郁为先《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家福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外障眼疾虽多责于风火炽热,但风、寒、湿邪为患亦不可忽略,因风为百病之长,寒为百病之始。即是因为寒为阴邪,寒邪外束则气血失其宣通活畅之性,郁结火化上冲于目酿成。《临证指南》有:“郁则气  相似文献   

5.
从“百病生于气”探讨络病病机与治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元庆 《疑难病杂志》2006,5(6):434-435
《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成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理论基础。将络病理论置于“百病生于气”的观点之内加以研究,符合中医理论,也符合临床实际。1络病的基础是气病1.1气为万物之本气得流畅,万物调和,生机勃发而无病。反之,气病则万物皆失和而为病。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气甚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温热经纬》曰:“气贵流通,而邪气扰之,则周行滞窒。”即气畅则和,气滞则病。人以气为本。人身所有惟气与血,二者相比,气为一身之主导,所以《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相似文献   

6.
人之生,赖五脏六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阳气温煦,阴精滋养,阴阳相济,精神成形,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也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古代先贤有:“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之说。然而气虚血瘀之论,  相似文献   

7.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一类病症的总称。郁者,郁而不散,滞而不通之义。所以凡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失其通畅调达的病症皆属郁证范畴。古人日:“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起也。”郁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郁证泛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脏腑功能不和,从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积等引起的滞塞与郁结。狭义郁  相似文献   

8.
肝气郁结的证候特点与制方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司疏泄,调畅一身气机。肝气郁结则脏腑气血津液皆受其害。肝气郁结为病繁杂,变证多端,为百病之始,六郁之首。证候特点分为肝气郁结本证和肝气郁结标证两类,疏肝解郁为其治疗大法,疏肝药的选用当因肝郁所累脏腑与标证病位而异。  相似文献   

9.
“百病生于气”出自《黄帝内经》,该理论是对各类疾病病机的高度概括,各类疾病皆病于气病,与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及气的虚实错杂密切相关,最终可概括为“九气为病”,具体病因表现为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种形式,归属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饮食劳倦范畴.胸痹亦源于气病,其病因与五脏气机失调及“运气”气化失常相关,故治疗胸...  相似文献   

10.
郁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证的辨证施护吴淑萍(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21002)关键词郁证,辨证施护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及宏病,隶属中医“郁证”范畴。《证治汇补》云:“郁症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临证指南医案》更指出“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  相似文献   

11.
妇女之病,以“虚”“郁”为多。“虚”有脏腑阴阳气血之别,“郁”有气、火、痰、血、湿、食之异。临床所见“虚”、“郁”相比,又恒以“郁”证为多,此皆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善怀而多郁之故。所谓“木郁”即是肝郁,肝郁即是气郁。六郁相因,气郁为首,是由肝之功能所  相似文献   

12.
神经衰弱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它与长期高级神经过度紧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机能障碍的疾患,它涉及到中医的“郁症”、“心悸”、“不寐”、“虚损”、“阳痿”等病症,还没涉及到器质性各种病变。中医称郁症,凡因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多种疾病。清:郑守谦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以起也”。元:朱丹溪说:“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现举2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朱丹溪与"六郁"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经》中的“五郁”到朱丹溪“六郁学说”的创立,体现了医学发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注重临床实际的求索过程。《内经》云“木郁者,肝病也……火郁者,心病也。……土郁者,脾病也……金郁者,肺病也……水郁者,肾病也。”朱丹溪综合了六淫、七情等内外致病因素,对“郁证”有独到的见解,认识到《内经》五郁有明显的机械唯物论痕迹,临床中很难使用,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立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的六郁学说。  相似文献   

14.
<正> 郁证,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所谓郁,滞而不通之义也。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记述颇多。《内经》中早有关于情志变化引起人体气机失调可出现多种病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凡人情绪不宁,心志不舒,精神不爽,气郁不伸者均可导致气滞、血滞、痰结、食积、热郁、食郁等“六滞”。气机郁滞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乃至脏腑不和,引起种种病症,均属郁证范畴,临床以妇女尤为多见。朱丹溪说:“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王安道指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故前人有  相似文献   

15.
漫谈保和丸     
被誉为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治疗疾病中非常重视保存人体的阴精,所以,后世称他是养阴派的倡导者。此外,他还强调“郁”在人体的病变,认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就是结聚不通,包括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简称六郁。朱丹溪还创制了相应的治疗方剂,保和丸便是一首通治食郁(积)的著名方剂,载于其所著的《丹溪心法》一书中。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是中医药学第一部经典大作,它的主要功绩是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确定的临床原则至今仍指导着医疗实践。"百病生于气"语出自《素问o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指导临床实践及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百病生于气关于"百病生于气",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气机失调。由于气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运动不息,周而复始"等特性,其内在脏腑,外至四肢百骸,大经小络,都有气的存在,所以人体的气机失调,就会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全身的升降出入运动障碍而百病丛生。气乱是指气行的方向和部位失常…  相似文献   

17.
越鞠丸,又名芎术丸,为丹溪心法之方。本方由苍术、香附、川芎、六曲、栀子所组成。丹溪认为: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所以立此方以“总结诸郁”即,气、血、痰、火、湿、食六种郁症的总称。王节斋曰:“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血、气、痰三者,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血用四物,痰用二陈。”又说:久病属郁,立治郁之方为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面生郁,或误药杂乱而生郁。故予每用此三方治病,时以郁法参之,故四法治病,用药之大要也(《古今名医汇择.诸郁症》)。所以在临床上,尊崇越鞠丸解诸郁的立予,以辩证治疗内、妇、杂病等多种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加减得当,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如“郁生百病”、“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等皆是 ,多从因果关系讨论。但郁与疾病之间有何具体联系 ?联系的实质又是什么 ?却未深究。缺乏较统一的认识。对此 ,本文通过重温古籍 ,结合临床认为郁是一类广泛存在的病理概念 ,是诸多疾病的共同病理 ,提出“人身诸病多兼郁”的观点 ,分析如下。1 “诸病兼郁”的提出中医认为 ,气血津液是流通于人体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 ,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顺” ;五脏之要也在于通 ,即五脏气机宜升降有序 ,五脏精气宜畅通无滞。如此畅通调…  相似文献   

19.
郁证,是由于情志拂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其主要的病机是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  相似文献   

20.
刘文芳 《广东医学》1995,16(8):550-551
异病同治(附医案四则)兴宁市人民医院综合科(514500)刘文芳详细询问病史、究其病因、认真辩证论治非常重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宋代陈言的《三国方》[1]是中医病因学的名著,他强调指出:“医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