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伤寒论》中的"呕""吐"两个方面,讨论了呕、吐证的辨证论治。在"呕"的辨证中,有呕逆、干呕、但呕、呕不止、微呕、欲呕、呕利、喜呕、使呕、不大便而呕、得食而呕、食谷欲呕、呕不能食、呕而发热、呕而咳、呕而汗出、呕而脉弱、呕家、呕者、不可治呕之别;在"吐"的辨证中,有吐脓血、吐血、吐逆、吐蛔、吐利、吐涎沫、欲吐不吐、气逆欲吐、食入即吐、当吐、不可吐之别。张仲景论治"呕""吐"的思维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有解表法、清里法、和解法、温阳法、灸法等,丝丝入扣,总不离辨证论治。"呕""吐"虽为《伤寒论》中一证,然病因病机不同,治法上不能见呕止呕,须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上往往互相兼挟。医圣张仲景对呕吐的证治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论其症状有呕吐、喜呕、欲呕、呕逆、呕不止等。言其兼证有呕不能食,呕而发热,呕而烦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论述呕逆证者 ,全书不下 70余条 ,约占全部条文的五分之一。如呕、吐、哕 (干呕 ) ,或欲呕、自欲呕、颇欲呕、吐蛔、呕不止、微呕、朝食暮呕等 ,又如鼻鸣干呕、水入则呕、心烦喜呕、胸胁满而呕、腹满而呕、心下温温欲呕、与水则哕、既吐且利、食则吐蛔等。从中可以看出 ,《伤寒论》之呕逆主要指呕、吐和哕症 ,以声独出为干呕 (哕 )。其言吐者 ,呕吐物中有食物、涎沫、痰液、酸水、黄水、蛔虫等。本文拟讨论《伤寒论》中辨呕逆的临床意义。1 作为诊断的依据呕逆作为一种症状 ,出现在多个症候群中。观察呕逆证的存在与否及相关证候…  相似文献   

4.
孔祥海 《山西中医》1998,14(6):26-26
妊娠恶阻李某,女,27岁,1996年3月19日初诊。妊娠近2个月,呕逆不欲食3天。恐西药伤胎,要求服中药调理。诊见患者心烦喜呕,不欲食,食则脘腹胀满,先吐食物,继吐清涎,吐尽亦不觉舒适,周身疲倦,不欲多动,时感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细滑略数。证...  相似文献   

5.
赵达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2):142-143
通览《伤寒论》全篇,呕证颇多,但其表现形式不一。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阳明"温温欲吐";少阳心烦喜呕";太阴"腹满而吐";少阴"既吐且利";厥阴"饥而不饮食,食则吐蛔"。呕吐分主证或兼证,其治法也不越八法范畴,兹述于下。1汗法1.1发汗解表治呕:表虚呕吐用桂枝汤,表实呕吐用麻黄汤。两者同为外邪束表,肺卫不利。肺与胃同主肃降,肺气不利,则胃气难降,逆而作呕。桂枝汤证以表虚营卫不和为特征,麻黄汤证以表实风寒外束为患。其治法虽同属解表,但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6.
异曲同工     
医家治病,多有规章法度,所谓热者寒之、虚者补之之类。《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有“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之诫,即上病治上,因势利导,此乃常法也,否则,上吐下泻之患不旋踵而至。然亦有辨证的当,而反其法用之者:《金匮》同篇便有“食已即吐者,大黄甘黄汤主之”条。此乃肠胃实热,浊气不降,以致食入即上逆而呕。大黄甘草汤清实热,并除肠胃积滞,实热、积滞一除,不治吐而吐自止。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呕吐》有“呕吐,得小便通少缓”之说,故治呕每以苦辛降逆为主,  相似文献   

7.
呕吐与呃逆:自《金匱要略》提出呕、吐、干呕、哕之名,后世争议颇多。金·《伤寒明理论》以呕吐分轻重。认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惋;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干呕则日食谷欲呕,及吐则食曰入口即吐……呕吐有轻重可知矣。”《东垣十书》则以气血分呕吐,所谓:“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朱丹溪亦从其说。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认为,“夫呕者,东垣所谓声  相似文献   

8.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证,外感、內伤皆可出现,缘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朝食暮吐谓之“胃反”,泛恶欲呕谓之“恶心”,凡此皆属呕吐之类。  相似文献   

9.
<正> 神经性呕吐是频繁呕吐,尤以食后即吐为特点的官能性疾病,属中医“呕吐证”的范畴,与内有“伏饮”、“伏火”有关。《素问》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金匮要略》说:“呕家本渴,今反不渴,为心下有饮故也”;《丹溪心法》说:“食入即吐,是有火也”,据临床实践认识,此证由于平素内有“伏火”,加上情志所伤或饮食失调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水谷随气逆而上,遂发生呕吐。多年来根据上述论点,自制“降逆止呕汤”治疗50余例神经性呕吐,均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辨证运用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中医研究》2002,15(1):62-63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 ,在《伤寒论》中 ,论本方证治有 3条 ,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 ,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 ,厥阴篇用治“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 2条 ,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汤为经方,<伤寒论>中其三见:一为阳明篇中"食谷欲呕"的肝寒犯胃证;二为"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的少阴证;三为"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厥阴证.<金匮要略>有"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条文,亦是浊阴上冲,胸阳不宣所致.笔者临床应用本方多年,偶有心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是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良方。原书论本方证治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从以上所论,可看出在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中用本方论治,虽然临床证候不同,但其病机都是阴寒之气上逆犯胃,故可用一方而治。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在《伤寒论》中,论本方证治有3条,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2条,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候,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伤寒论》欲吐证进行论述,认为欲吐证即是恶心证,《伤寒论》无“恶心”一词,但通过“心中温温”、“欲吐不吐”等描述,较准确地反映了恶心证的表现特征。“温温”是对患者自觉心中泛泛不适症状 形象描述。  相似文献   

15.
呕吐哕第十六(附呕逆)呕吐哕,皆属胃。“原註”:呕者从呕,呕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咂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呕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浅说”:关于呕吐认识,中医书中各家认识大致相同,成无已明理论谓“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啘,吐者吐出其物也。”陶华六书谓:“呕者,声物俱出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又谓:“干呕者,空呕而无物出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当时疫病流行,死亡枕藉,危急重证在是书中无处不现。现将笔者研习经典所得简述如次,以求正于同道。l广猎急症学内容参照《现代急诊内科学》(陈国伟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页)所列急诊症状,《伤寒论》397条原文,涉及危急重症者多达300余条,近全书SO%。论发热有龛龛发热、蒸蒸发热、目前期热、往来寒热;论喘有咳喘、喘满、喘冒、息高;论呕吐有呕逆、于呕、气逆欲呕、食谷欲呕、心烦喜呕、水入即吐、食入即吐、吐蛔、朝食暮吐;论下利有下利脓血、下利情谷、泄利下重、利遂不止;论发黄有一身…  相似文献   

17.
吴茱萸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 :阳明病篇第 2 43条 :“食谷欲呕者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篇第 30 9条 :“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第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的组成为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方中吴茱萸暖肝温胃 ,开郁下气 ;生姜温胃散寒 ,和中止呕 ,为呕家之圣药 ,与吴茱萸相配且重用 ,散寒降浊之功益著。佐以人参补气安中 ,生津益阴 ,既扶脾胃之虚 ,兼顾吐利津伤 ;大枣益气滋脾 ,甘缓和药 ,即制吴茱萸之燥 ,又助人参扶胃补虚。四药同用 ,共奏温中 ,…  相似文献   

18.
易桂生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52-1752
吴荣荧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组成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药同用,共奏温中,暖肝温胃,消阴和阳,降逆止呕之功。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纳差”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差在临床可为主诉,也可只为兼证。《伤寒论》中除提及"不欲食","不能食"的条文外,还有许多条文适应证中可出现纳差,如涉及"痞"、"呕"、"吐"等证的条文,皆是脾胃纳化功能失职所致。袁红霞教授认为纳差虽分属各经,但总由脾胃纳化功能失职所致;临床紧扣病机选取经方辨证施治,效若桴鼓。  相似文献   

20.
胃气上逆之证统称为呕逆证。其临床的病症表现有干呕、呕吐、吐涎沫、哕、噫气、胃反等不同,但究其病机不外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升多降少,故可异病同治。我师吴凤全教授在治疗呕逆证时,在其共同病机的基础上,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辨其寒热虚实,不因见呕止呕,因此,疗效卓著。正如《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1条指出“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欲。”吴教授根据临床多年的实践总结,把呕逆证大致归纳为5种证型,表证呕逆证;胃寒呕逆证;胃热呕逆证;肝胃同病呕逆证;寒热错杂呕逆证。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根据证型不同,辨证用药,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