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流电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3细胞系的抑杀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3采用不同的电处理参数进行了直流电处理。观察处理后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生长情况、生物学特性;检测电处理后培养液的酸碱度、电解质的改变情况。结果:直流电处理对舌鳞状细胞癌有明显的杀伤及抑制作用。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电量可提高抑杀效率。电处理后的培养液pH、电解质、有机成分发生较大改变,其对癌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电处理后未被杀死的癌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降低。实验电处理后尚有少部分癌细胞可修复并继续生长、增殖。结论:直流电处理可通过电解、电泳、电渗作用直接杀伤舌癌细胞,亦可通过改变细胞生长的外环境抑制舌癌细胞修复、生长、增殖。在临床应用中需多次治疗,2次治疗的时间不宜间隔过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流电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3细胞系的抑杀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3采用不同的电处理参数进行了直流电处理。观察处理后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生长情况、生物学特性;检测电处理后培养液的酸碱度、电解质的改变情况。结果:直流电处理对舌鳞状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及抑制作用。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电量可提高抑杀效率。电处理后的培养液pH、电解质、有机成分发生较大改变,其对癌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电处理后未被杀死的癌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减低。结论:直流电处理可通过电解、电泳、电渗作用直接杀伤舌癌细胞,亦可通过改变细胞生长的外环境抑制舌癌细胞修复、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口腔舌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经验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1月~2000年12月初次在我院诊治的329例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1病变82例,T2病变190例,T3病变43例,T4病变14例。综合治疗186例,单纯手术84例,单纯放疗59例。结果:91例患者组织学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Ⅰ区淋巴结转移36例,Ⅱ区淋巴结转移65例,Ⅲ区淋巴结转移18例,Ⅳ区淋巴结转移10例。T1病变患者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23%和65.21%,T2分别为38.38%和33.11%,T3分别为10.63%和10.63%,T4分别为7.14%和7.14%(P=0.0000,Logrank=75.99)。单纯手术组患者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6.13%和47.28%,单纯放疗组分别为17.49%和17.49%,综合治疗组分别为43.51%和39.04%(P=0.0000,Logrank=42.23)。结论: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早期病变可考虑单纯手术,而中晚期应给予综合治疗,对中晚期cN0患者可考虑扩大的肩胛舌骨肌上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口腔舌鳞状细胞癌中第二原发癌的发生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2000年32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患者的最短随诊时间为36个月.结果28例患者发生29个第二原发癌,其发生率为8.5%(28/329),其中包括2个同时第二原发癌(6.9%)、27个异时第二原发癌(93.1%).自舌癌确诊到异时第二原发癌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01(17~266)个月.23(79%)个第二原发癌发生于上气消化道,而食管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发生于Ⅰ期病变9(11.8%)例、Ⅱ期病变10(10.8%)例、Ⅲ期病变9(6.7%)例,无一例发生于Ⅳ期病变,在临床分期之间,第二原发癌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发生于T1病变11(13.4%)例、T2病变17(8.9%)例,无一例发生于T3和T4病变,在T1和T2病变间,第二原发癌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在随诊期间,9例患者生存,19例患者死亡,其中死于第二原发癌14例.结论口腔舌鳞状细胞癌的第二原发癌并非不常见,食管为最常见的发生部位.第二原发癌易于发生在舌癌的早期病变,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是一种常见于颌面部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复发和转移常导致其预后较差。研究发现,microRNA表达谱可以作为可靠稳定的生物学指标,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本文依据最近该领域研究进展就microRNA的特点,与肿瘤的关系以及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方法治疗Ⅰ、Ⅱ期舌鳞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Ⅰ、Ⅱ期舌鳞癌患者,比较单纯手术、单纯放疗和综合治疗(术前或术后放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Ⅰ、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和80.O%(P=0.361),其中单纯手术组、单纯放疗组和综合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68.4%和84.0%(P=0.104),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5%、35.7%和5.7%(P<0.001).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3.8%,其中Ⅱ区的转移率(19.0%)最高.局部复发、区域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单纯手术即能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而低分化鳞癌易出现区域复发.结论 选用单纯手术治疗早期舌癌,如采用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清扫范围为Ⅰ~Ⅳ区. 相似文献
7.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何荣根、邱蔚六教授等科研人员,于1981年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第一株口腔癌——人舌鳞状细胞癌Tea8113细胞系。该成果获得1994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甲类)。该项目具体科学技术内容可归纳如下:1.建立了人舌鳞癌Tea8113细胞系:于1981年建立,该细胞系组织来源明确,取材病期早,临床经过单纯,未经任何放疗、化疗处理,对于研究人体口腔鳞癌生物学特性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已于1982年通过专家鉴定。该细胞生长稳定,至今已13年以上,群体倍增时间38小时,分裂指数高峰值为61.‰。2.…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CC-0214,为子宫颈癌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无菌切除人子宫颈癌的手术标本,用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连续传代稳定生长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周期和染色体核形分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系肿瘤标记物的(ER、PR、Keratine、PCNA)表达情况。结果 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获得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CC-0214(简称H),细胞维持培养16个月,传代131代,生长稳定,群体倍增时间为35.48h,细胞呈上皮镶嵌状贴壁生长,趋向复层生长,无接触抑制。超微结构显示,具有典型的桥粒结构和较多的张力原纤维。染色体数目35—156条,主流范围58—80条(64.8%),结构为人类染色体。细胞的肿瘤标记物(ER、PR、Keratine、PCNA)检测呈高表达,DNA指数为1.931。裸鼠移植瘤组织病理形态学与患者原始肿瘤一致,无血清培养成功。结论 通过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建立的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CC—0214,与原发癌保持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体外连续传代16个月以上,细胞形态不变,生长周期恒定,可望作为一个稳定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9.
c-myc转染对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fas表达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细胞的异常增殖有关,还与细胞的凋亡异常有关,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原癌基因c-myc(cellular avian myelocytoma virus)介导舌鳞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性和分子机制。方法:脂质体法将含c-myc的重组质粒转染到舌鳞癌细胞Tca8113,G418筛选阳性克隆,RT-PCR检测转染前后fas(fatty acid synthase)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转染后fas mRNA表达上调,正常培养条件下,转染前后细胞凋亡指数无明显改变,低浓度血清条件下细胞凋亡指数增加,结论:低营养状态下c-myc可以介导舌鳞癌细胞凋亡,凋亡机制可能与上调fa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舌鳞状细胞癌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已发现 ,p53基因的突变是人类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基因事件 ,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本研究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 -SSCP)技术 ,对35例舌鳞癌组织及20例正常舌粘膜的 p53基因第7 ,8外显子和第7内含子突变进行检测 ,并分析它与舌鳞癌的发生发展 ,包括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探讨上述检测指标作为指导舌癌治疗及判断预后手段的可能性。1材料与方法1 1标本来源收集本科1993~1996年舌鳞状细胞癌术后新鲜组织标本35例 ,其中5例系活检术后标本。所有标本均作常规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舌鳞癌颈淋巴转移的发生规律以及对CN0 (临床不怀疑转移 )患者的治疗原则。方法 对本院 1991— 2 0 0 2年间 73例舌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舌鳞癌总体转移率为 46 5 8% ,CN0 患者的颈淋巴结隐匿转移率为 2 9 0 3 % ,舌鳞癌隐匿性转移与肿瘤T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舌鳞癌颈部转移率及CN0 患者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均较高 ,临床上应根据原发灶的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 ,研究合理的治疗方案 ,可提高其颈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手术是可切除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手术疗效较差.CROSS研究的发表使新辅助放化疗成为食管癌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以腺癌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标准治疗手段.而我国,90%以上的患者为鳞状细胞癌.近年来,术后辅助治疗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就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EZB-ICR Cell Line: A New Established and Characterized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 From Tongue 下载免费PDF全文
Nooshafarin ChenariBijan Khademi Mahboobeh Razmkhah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2021,22(1):99-103
Background: Tongue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aggressive forms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hich needs more investigations. Herein, we aimed to establish and characterize a tongue cancer cell line. Methods: Tumor tissue was obtained from a 70-year-old woman with tongue cancer. The established cell line named as EZB-ICR and characterized for doubling time, expression of specific markers, HPV corporation and migration status using flow cytometr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multiplex PCR, and migration assay. Results: EZB-ICR was negative for expression of mesenchymal specific markers, cytokeratin19, pan-cytokeratin, vimentin and EPCAM, but was positive for S100 and Nestin. No appearance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DNA was seen. The doubling time of EZB-ICR was 31 hours and migration assay confirmed its metastatic nature. Conclusion: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EZB-ICR is the first tongue human cancer cell line established in Iran, and its features make it appropriate for cancer-based in vitro studies and contribute to more studies on tongue cancer.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环氧合酶2(COX-2)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9例舌鳞癌组织中MMP-2、MMP-9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MMP-2和MMP-9蛋白在舌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和81%,它们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为0.006和0.0331.与分化程度无关;且两种蛋白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08)。COX-2蛋白在舌鳞癌组织中阳阳性率为46%,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0和0.018)。[结论]舌鳞癌组织MMPs蛋白的表达与COX-2蛋白的表达在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呈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PARP-1在舌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与舌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ARP-1在舌鳞癌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55例舌鳞癌组织及13例邻近正常舌组织的石蜡组织切片中PARP-1的表达水平,分析PARP-1的表达水平与舌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55例舌鳞癌组织中,PARP-1阳性表达率为89.0%(138/155),其中58.1%(90/155)呈高表达,41.9%(65/155)呈低表达;13例邻近正常舌组织均无PARP-1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15,P=0.000)。PARP-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分期(χ2 =10.841,P=0.002)、N分期(χ2=8.962,P=0.007)、病理分期(χ2=17.151,P=0.000)呈正相关。PARP-1高表达者总生存时间(P=0.037)与无瘤生存时间(P=0.026)比低表达者短。结论PARP-1可能是促进舌鳞癌发生发展的癌基因,具有预测舌鳞癌预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对2000年3月~2000年7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宫颈鳞癌(包括5例鳞腺癌)165例患者进行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其中放射治疗的93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的自身比较,以及与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165例宫颈鳞癌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阳性率为64.2%(106/165)。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疗效相关(P<0.05)。[结论]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是宫颈鳞癌的相关的肿瘤标记物,在监测宫颈鳞癌的发生和评价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判断宫颈鳞癌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the u-PA Gene are Relatedto Susceptibility to Oral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the Norther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下载免费PDF全文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2013,14(2):781-784
Ai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susceptibility to oral tongue squamous cellcarcinoma (OSCC) is related to polymorphisms in the u-PA gene. Methods: We examined the rs2227564 C/Tand rs2227562 G/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in 196 OSCC patients and 201 age- and gendermatchedcontrols via direct sequencing and PCR-RFLP methods.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allelic and genotypic distributions of the rs2227564 and rs2227562 loci when comparing cases and controls. Inaddition, logistic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rs2227564 C/T genotype was related to a 1.52-fold increased riskof developing OSCC (adjusted OR=1.521, 95%CI: 1.144~2.022, P=0.004).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alysis wasconducted and no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wo loci was found (D’=0.031, r2=0.000).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rs2227564 C/T SNP in the u-PA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SCC.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高温外理前、后的人舌癌细胞(Tca鄄8113)对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粘连蛋白(Fn)的粘附能力的影响,探寻高温治癌的机理。[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别测定在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和在43℃条件下加热40分钟后继续培养24小时的Tca鄄8113细胞对Ln和Fn的粘附能力。[结果]加温后的人舌癌细胞粘附在包被了Fn和Ln孔板上的数量、密度明显减小;通过酶标仪测定光密度OD值,发现加温组的OD值均低于未加温组的OD值,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温能够降低人舌癌细胞对Fn、Ln的粘附能力,从而降低肿瘤细胞对基底膜的浸润、转移力,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消失蛋白( MI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食管鳞癌组织、3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5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IM表达。结果 MI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5.4%、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3.3%、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3.8%,三者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MI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MIM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