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窍醒神药与通腑药的运用闭、脱二证是中风之重证,宜急救之。一般认为闭证宜开窍醒神,阳闭治以凉开,阴闭施以温开,脱证则宜回阳救脱。救治闭证乃是能否使中风重症转危为安的关键。中风闭证虽有阳闭、阴闭之分,但临床以阳闭较多见。阳闭者皆大便不通,甚至七八日一行。神志不清乃腑实不通,邪热内扰,心神昏蒙,治当化痰清热、通腑泻浊。方中选大黄为主药,即重在通腑泻浊,配以化痰之品。若大便得行,腑实得通,病人可转危为安。大黄用  相似文献   

2.
李红梅 《吉林中医药》2010,30(9):737-738
神昏,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临床可分为3级: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多寐;中度,昏睡,难叫醒;重者,昏迷或昏聩。其病因病机以邪实阻滞属实,气血不荣为虚,病性以实邪致病居多。临证分为闭证与脱证,治疗首当开窍醒神,辅以清热、化痰、通腑、活血、熄风、化浊、辟秽等法。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以痰湿、痰热、痰瘀为主。从化痰祛湿、化痰通腑、化痰开窍、化痰活血、化痰解毒等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5.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6.
通腑泻浊属中医"下法",笔者在治疗以邪实为主的内科急症时,适时运用通腑泄浊法,攻邪救危屡获捷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在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素有宿痰,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产生火、痰、瘀、虚,导致内风、腑实、窍闭而见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半身麻木不遂等中风证候。腑气不通,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下趋之路,使实邪肆虐更甚;或原有阴虚,因腑气不通,而火热之邪进一步耗竭真阴;或病后肠蠕动减弱、气机不畅,肠内废物留滞过久,加重腑气不通,成为病情加重或再次中风的危险因素。所以,中风形成后,无论是大便是否秘结,均宜在辨证基础上重视通腑醒神。腑气通畅,邪有出路,疾病才有转机。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患,标实之邪即为浊毒之邪,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浊毒之邪密不可分。通过阐述浊毒理论的发展、浊毒产生原因以及致病特点,试析浊毒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治疗以化浊解毒为原则,采取发表透浊、芳香化浊、渗湿利浊、清澡去浊、通络散浊、通腑泄浊等方法因势利导,驱邪扶正,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代谢毒素的产生和潴留是慢性肾衰竭的显著特点。改善代谢毒素产生的内环境,减少代谢毒素生成并增加其排泄,是阻止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环节。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水湿、湿热、瘀血、浊毒等邪实为标,久病则湿、瘀、毒蕴结。邪实既是慢性肾衰竭的病理产物,又诱导疾病进展。《温热逢源》言“盖脏病无出路,必借道于腑,乃能外出”,六腑可为邪实之出路,故六腑通则邪实输泻有余。通腑泄浊法以邪实为标靶,是慢性肾衰竭在扶正固本之外的治标之法。狭义的通腑泄浊法功同下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局限,应进一步阐释其内涵,拓展其应用范围以适应临床需要。广义的通腑泄浊法当重恢复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给予邪实以出路,并“攻邪已病”。根据邪实的特性因势利导,使之排出体外,邪去则正安,主要包括通达气机、通利小便、通畅肠腑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吴泉 《国医论坛》2003,18(6):14-14
急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 ,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关于本症的中医救治 ,笔者认为应针对病因迅速采用通腑泄热、醒脑开窍、化痰祛瘀及扶正固本等快速截断的治疗方法 ,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与发展。1 关于通腑泄热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因气血逆乱 ,升降失常 ,而致胃气不降 ,内蕴化热 ,邪热内结 ,则清者不升 ,浊者不降 ,腑气不通 ,一旦与肝风痰火相搏 ,上冲犯脑 ,闭塞气机 ,阻滞脑络 ,形成大壅大塞之象 ,更致气血逆乱。如此循环 ,则邪势鸱张 ,病情凶险 ,重者昏仆 ,甚者暴死。此时治疗虽需平肝、逐瘀、止血、涤痰、开窍 ,但更应注意通…  相似文献   

11.
李津峰  杨凤霞 《新中医》1992,24(10):35-36,14
通腑泻浊属于下法范畴而又不尽同于下法。内科常见之急重症以里、实、热症为多。笔者从医多年,深谙因邪致虚的道理。在多种内科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可将祛邪诸法归于“泻浊”一法,使邪从腑而出,谓之“通腑泻浊”。施用本法意在祛邪安正,从而达到拯危救急之目的。本文试从几个单纯以中药救治的急症病例对通腑泻浊法的机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的发病病机为正虚邪实,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徐敏华教授认为在中风恢复期治疗上要标本虚实兼顾,升清降浊是关键,临证用药可多法并进,平肝通腑兼顾调补脾肾,活血搜风与化痰开窍通络并用,辨证论治,随证加减,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1中风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大致有如下4项:积损正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化风为病;饮食不节,嗜酒肥甘,饥饱失宜,脾运失司,内生痰浊,郁热上冲而发病;情志失调,多为过怒过喜为主,怒则气逆,血随气上冲于脑窍,心神昏聩而病;劳倦内伤,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气虚血瘀,风邪乘虚入经络,气血痹阻而至病。其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最常见,肝肾不足次之;故在治疗上,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通腑开窍,滋阴息风为主。2治疗方法病在急性期,治则以通为主,缘本病以标急本缓,邪实为主,宜以“猛峻之药急去之”,邪去则通,阴阳气血得平,所谓“治…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急性期治法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急性期,痰浊内闭是其主要病机,腑实不通是加重的重要条件,瘀毒互结是神昏关键所在。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提出涤痰泻浊,开闭解郁;通腑急下,祛邪安神;祛瘀逐毒,开窍醒神的治疗思路。实践证明,将通腑法贯穿在各个治疗环节中,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治疗中风急性期常选用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此方具有重镇降逆、敛肝柔肝泻肝之功。王永炎教授则宗张洁古法,且有创新,认为中风急性期多为痰热中阻,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脑窍失养;又胃气失降,传化失常,浊邪不降,痰热不去,转而上逆,上扰脑窍,浊毒损及脑之脉络,神机失用,而成痰热腑实证,故治疗采用化痰通腑法,使痰热渐化,腑气得通,浊邪下行,无上扰清窍之虑。  相似文献   

16.
通腑法在中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123-1123
通腑法又称下法,是中医治疗的八法之一,对于燥屎内结、停痰留饮、瘀血内蓄、寒实积滞等邪正俱实之证,有涤荡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研究证实,通腑泻下法具有降低血压、促进血肿吸收,增加脑氧供应的作用,对中风病的抢救、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通腑法可与开窍、息风、化痰、活血、泄热、利湿等诸法合用,使腑气通畅、气机运转、风阳内潜、阳热下降、上焦壅塞之势得缓,具有"釜底抽薪"之功、"治下助上"之妙.兹对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具体运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腑泻浊法治疗缺血性中风1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玉红 《河南中医》2003,23(9):23-24
采用具有通腑泻浊、活血化瘀作用的小承气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30例,基本痊愈34例,显著进步56例,进步27例,无变化9例,恶化4例,有效率90.00%。该方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均疗效显著,但以痰热腑实证效果最佳,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流变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毛德文教授认为肝衰竭的病因是"毒邪"(内毒、外毒)、"毒浊",核心病机是"热毒内蕴、瘀血内阻",并提出了治疗肝衰竭全程、全方位的治疗大法——"截断逆转"法、"扶阳培土"法、"通腑开窍"法。文章首先围绕急黄的病因病机做出简要的阐述;接着引出毛德文教授的"肝衰竭毒邪-毒浊"新学说;然后就"截断逆转"法、"扶阳培土"法、"通腑开窍"法的提出、分析以及其在肝衰竭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概况,为防治肝衰竭开启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毛德文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肝衰竭"毒邪-毒浊致病"新学说: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之"毒邪致病",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之"毒浊致病";总结了"毒邪致病"学说的"截断逆转法","毒浊致病"学说的"扶阳培土法";并凝练了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毒邪致病-截断逆转"的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导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毒浊致病—扶阳培土"的以茵陈术附汤等为代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肝性脑病"通腑开窍—通腑醒神、通腑保肝"的以大黄煎剂为核心的中医治疗方案等3个新方案。经临床应用证实,该学说指导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风先兆应用通腑法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霞 《河南中医》2001,21(5):63-63
中风先兆是指中风发生前 1~ 3年 ,间断出现轻、中度眩晕 ,肢麻肉目闰 ,或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的症候。现代医学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前驱症状。中风先兆以标实因素为主 ,其中尤以“腑实”的病理机制为突出。笔者临床上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 ,应用通腑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现选择数例介绍如下。1 化痰通腑泄浊法刘某 ,男 ,48岁 ,1996年 11月 10日初诊。嗜烟酒 2 0余年 ,罹患高脂血症 10年 ,经常头晕头重 ,胸闷泛恶。今日中餐时饮酒饱食加上情志不遂而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无力 ,语言不清 ,数分钟后恢复 ,45min后上症又发作 ,持续 2 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