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实验分析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与调亡的关系。方法:选择鼠C6细胞和鼠U251细胞及进行培养,采用MTT法测定大麻素四氢大麻酚(THC)对C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DNA梯度电泳法检测C6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B1、CB2、重组人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麻素受体CB1和CB2在C6细胞和U251细胞都有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THC(0、1、10μmol/L)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6.3%、29.3%,细胞凋亡率为5.2%、7.3%和12.7%,三组间的抑制与凋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C不同浓度组(1、10μmol/L)C6细胞中Cleaved capase-3、PPAR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0μmol/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体外能抑制鼠C6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其作用的发挥与caspase-3和PPA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神经病理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中,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神经系统从定位到表达水平都发生着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外源性给予内源性大麻素在不同的疼痛模型中都产生了镇痛作用,且通过阻断大麻素受体发现内源性大麻素镇痛作用的发挥主要由大麻素CB1及CB2受体介导。抑制内源性大麻素降解酶在不同的疼痛模型中也表现出了镇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因为增加了局部内源性大麻素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神经细胞变性,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社会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内源性大麻毒素(ECS)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CB1、CB2,内源性配基AEA、2-AG及其内源性配基失活系统AEA水解酶FAAH等,国内外研究表明ECS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多种内源性生理性调节作用并介导哺乳动物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受体水平、失活系统、免疫应答及突触可塑性等方面;现就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CS)对慢性脑低灌注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并比较临床肝癌组织与相应癌旁组织中内源性大麻素及其相关受体、合成代谢酶的含量变化,为寻找肝癌新型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MS检测47例肝癌组织以及相应癌旁组织的内源性大麻素含量,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相关受体及合成代谢酶的mRNA、蛋白表达.结果 在肝癌组织中,内源性大麻素2|花生四烯酰甘油酯(2-AG)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内源性大麻素花生四烯酰乙醇胺(AEA)的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类内源性大麻素油酰乙醇胺(OEA)和棕榈酰乙醇胺(PEA)的含量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未检测到显著差异.肝癌组织中2-AG受体CB2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上升(P<0.05);AEA受体CB1的表达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结论 肝癌组织中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提示2-AG高表达和AEA低表达可能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 ,ECS)主要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CB1、CB2、内源性配基AEA、2-AG及内源性配基的失活系统FAAH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ECS可通过抗炎、抗氧化、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钙离子浓度等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具备广泛的生理保护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根据现有研究报道对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捏法对大鼠至阳穴皮肤内源性大麻素受体的影响。方法将24只6~7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轻刺激组、中刺激组、重刺激组,每组各6只。空白组不做任何手法刺激,轻刺激组、中刺激组、重刺激组分别在至阳穴行捏法刺激7、14、21次,每天1次,每周刺激5 d,休息2 d。捏法刺激3周后各组大鼠局部脱毛取至阳穴体积约0.7 cm×0.7 cm×0.5 cm的皮肤组织,研磨后高速离心法提取蛋白,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大麻素受体1(CB1)和内源性大麻素受体2(CB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4组CB1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重刺激组为(0.78±0.12),均高于其余3组(P<0.05),中刺激组、轻刺激组、空白组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4组CB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中刺激组为(0.67±0.18),轻刺激组为(0.64±0.23),均高于空白组(P均<0.05),重刺激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刺激捏法干预能够提高大鼠至阳穴皮肤CB1蛋白相对表达量,轻刺激及中刺激捏法干预能够提高大鼠至阳穴皮肤CB2蛋白相对表达量。捏脊手法可修复损伤皮肤及抗炎,其机制可能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筏在内源性大麻素受体2(CB2)介导的内源性大麻素(AEA)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活性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大麻素受体2shRNA(Cnr2-shRNA)转染HSC细胞,干扰CB2受体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转染前后不同浓度的AEA和甲基-β-环糊精(MCD)对HSC的作用效应;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AEA及MCD作用后HSC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和c-Jun氨基端激酶/应激活化蛋白激酶(p-JNK)的表达量;采用激光共聚焦法检测HSC上的脂筏(LRs)以及CB2受体的表达;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脂筏,Westernblot鉴定脂筏并检测脂筏中CB2受体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Cnr2-shRNA转染筛选Cnr2-单克隆细胞株,MTT检测发现转染后CB2受体的减少能减弱AEA对HS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然而用MCD预处理HSC细胞后CB2受体的减少对AEA的效应无明显影响。p-P38MAPK和p-JNK的表达与AEA浓度有依赖关系,且可以被MCD部分拮抗。CB2受体在HSC膜脂筏和胞质中均有表达,但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AEA刺激前HSC细胞脂筏,发现未受AEA刺激时脂筏中含有的CB2受体量很少,CB2受体大部分存在于HSC细胞胞质中。结论 CB2受体参与AEA抑制HSC细胞增殖的过程与脂筏相偶联,通过脂筏这个信号平台AEA的刺激可能使CB2受体聚集或增多从而发挥级联放大效应,且这一效应与细胞中p-P38MAPK和p-JNK信号途径的激活有关。脂筏和CB2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有效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麻素1型受体拮抗剂SR141716A(SR1)对BV2小胶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致炎因子干扰素-γ(IFN-γ)刺激激活BV2小胶质细胞,建立模拟EAE炎性环境的细胞模型,比较静息态BV2细胞组、激活态BV2细胞组和SR1干预组CB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浓度,Griess试剂法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 激活态的BV2小胶质细胞CB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静息态BV2细胞组(P<0.05);大麻素1型受体拮抗剂SR1可降低激活态的BV2细胞CB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P <0.05);SR1可显著上调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增加BV2小胶质细胞NO的释放(P<0.05),而显著下调IL-4、IL-17和MCP-1的浓度,对IL-10、IL-1β和CX3CL1无调节作用.SR1对IFN-γ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结论 CB1R参与了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CB1R在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和NO分泌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大鼠胰腺B细胞中内源性大麻素受体1(CB1R)的定位,了解肥胖大鼠胰腺组织中CB1R表达的改变。方法:高脂饲料喂养雄性SD大鼠20周,制备肥胖大鼠模型(n=10),并设正常对照组(n=10)。取2组大鼠胰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B1R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CB1RmRNA表达,间接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胰岛B细胞CB1R的定位。结果:CB1R主要表达于胰岛B细胞;且肥胖组大鼠胰腺组织CB1R蛋白及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CB1R主要表达于胰岛的B细胞,且在肥胖时表达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拟观察大麻素受体1(CB1R)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大麻素CB1受体拮抗剂AM251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失血性休克(HS)组.检测休克动物血管反应性的变化,以及动脉血管大麻素CB1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观察CB1受体拮抗剂AM251对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及低血压的影响.结果 HS组动物均发生血管低反应性,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2~3级分支动脉血管组织CB1受体mRNA和蛋白均呈阳性表达;CB1受体拮抗剂AM251能显著提高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并可明显改善休克后的低血压.结论 大麻素CB1受体与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密切相关,其拮抗剂具有抗重度失血性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王宝金  赵轩  吴华真  杜鹰 《西部医学》2005,17(3):242-24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及其在子宫腺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各32例、子宫肌瘤内膜30例及正常内膜2 0例中HSP 70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HSP7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内膜(P<0 .0 1 )及正常内膜(P<0 .0 0 1 ) ,异位内膜中的表达高于在位内膜(P<0 .0 5 ) ,并且失去在正常内膜组织中的周期性变化。结论 HSP 70在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脱毛膏对后续皮肤相关应激实验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比较经脱毛膏脱毛处理后恢复期4h、16h皮肤HSP70表达的差异以及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对照点HSP70表达的差异。结果脱毛后恢复期4h时皮肤高度表达HSP70.恢复期16h时HSP70袁达减少;督脉线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HSP70表达在恢复期4h和16h时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脱毛膏会刺激皮肤应激合成HSP70.后续的其他实验宜在脱毛后16h进行。(2)脱毛膏脱毛法可用于针灸过程中经脉线上HSP70检测的皮肤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缺氧/复氧培养大鼠心肌细胞LDH漏出及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及缺氧/复氧模型。将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6组,I组为对照组;II组为缺氧/复氧对照组;III组为在缺氧前开始加入脂肪乳;IV、V和VI组在缺氧前开始加入丙泊酚25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在复氧4h时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平均灰度法测定HSP70的表达,在复氧3h时用生化比色法测培养基中LDH活力。结果:3种浓度丙泊酚均能减少心肌细胞LDH漏出(P<0.05)。II组与I组比较HSP70表达明显增加,VI组与II组比较HSP70表达明显被抑制,平均灰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浓度的丙泊酚能防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相似文献   

15.
流体切应力作用下乙醇对血管内皮细胞HSP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流体切应力作用下不同浓度的乙醇对血管内皮细胞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乙醇分别在静止状态下和1 Pa切应力下作用于培养的EA.Hy926内皮细胞1h、2h、4h、6h,不加乙醇组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内皮细胞HSP70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在静止状态下无HSP70的表达,在1 Pa切应力作用4h后可见表达;50mg/dL乙醇组不管在有无切应力作用下表达HSP70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0mg/dL和300mg/dL乙醇组在静止状态下作用于内皮细胞4h和2h可见HSP70表达,在1 Pa切应力作用下表达明显增强。绪论中、高浓度的乙醇与流体切应力的联合作用能明显增强内皮细胞HSP70的表达,同时与作用时间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葛根粗提物及葛根素对乙醇所致海马细胞HSP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n P  Wu DS  Li WJ  Yu ZL  W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1):2930-2933
目的 研究葛根粗提物和葛根素对乙醇引起的胎鼠海马细胞氧化损伤是否具有相同的保护作用。方法 海马细胞的培养取材于孕18d的ICR胎鼠,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观察不同剂量的葛根粗提物及葛根素对乙醇引起的胎鼠海马细胞HSP70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15mg/L葛根粗提物和10mg/L葛根素均可部分拮抗50-350mmol/L不同浓度乙醇引起的胎鼠海马细胞HSP70表达量的升高。结论 葛根粗提物和葛根素均可降低乙醇所致海马细胞HSP70表达量的升高,证实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核仁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热休克反应(42℃ 1h,37℃恢复12h)诱导C2C12细胞中HSP70的高表达;构建HSP70与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C2C12肌原细胞后,用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热休克反应及基因转染诱导的HSP70表达;在分离纯化核仁和胞质蛋白组分后,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技术及免疫印迹检测氧化应激(0.5mmol/L H2O2)诱导的HSP70的分布改变。结果:免疫印迹显示,热休克反应和瞬时转染重组质粒,均能导致C2C12细胞中HSP70的高表达;荧光示踪显示,过氧化氢处理1h后,可见胞核有较强的荧光;免疫细胞化学及细胞组分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热休克处理的细胞暴露于过氧化氢1h后,HSP70从细胞质向细胞核及核仁移位。结论: 氧化应激能导致HSP70从胞质向核仁移位。  相似文献   

18.
HSP70与热应激诱导胸腺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热应激诱导胸腺细胞凋亡与细胞表达HSP 70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热应激后再培养的胸腺细胞不同时间的凋亡率及HSP 70表达阳性率。结果 :体外热应激后 ,胸腺细胞的凋亡率在 0h、6h、12h随时间延长而增高 ,但 2 4h后凋亡率不再增高 ;体外热应激胸腺细胞HSP 70表达阳性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在 6h阳性率最高 ,12h、2 4h阳性率逐渐下降 ,至 2 4h ,已明显低于 6hHSP 70的阳性率 (P <0 .0 5 )。结论 :HSP 70是调节体外热应激诱导胸腺细胞凋亡的重要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SP70对活性氧所致心肌细胞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热休克预处理诱导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中HSP70的表达,采用HSP70反义寡核苷酸阻断HSP70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率和细胞总蛋白质合成能力来反映H2O2 0.5 mM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结果H2O2引起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明显升高,而细胞总蛋白质的合成降低.热休克预处理导致心肌细胞中HSP70表达明显增加,并使H2O:所致心肌细胞LDH释放率显著降低,细胞总蛋白质的合成基本恢复正常水平.HSP70反义寡核苷酸很大程度上阻断了HSP70的表达及热休克预处理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结论在热休克预处理减轻过氧化氢所致乳鼠心肌细胞急性损伤的作用中,HSP70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在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2)诱导听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CoCl2处理HEI-OC1听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诱导耳蜗外毛细胞损伤的体外模型。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 kit 8,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SP70的蛋白表达。结果:在150-750μmol/L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听细胞24 h可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使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300μmol/L CoCl2作用听细胞30-240 min可时间依赖性地上调HSP70的蛋白表达。HSP70抑制剂槲皮素(quercetin,Quer)可在蛋白水平下调CoCl2引起的听细胞内HSP70表达增加。Quer通过抑制HSP70的表达可加重CoCl2诱导的听细胞缺氧性损伤。结论:适应性HSP70表达增加可保护听细胞对抗缺氧诱导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