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于移位的跟骨骨折,术中采用外侧切口,能够很好地显露后关节面和跟骨的外侧壁.显露跟骨后进入距下后关节,利用克氏针持续维持显露.但是切口并发症是目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常见问题[1],造成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技巧等[2],对于利用克氏针持续维持显露是否增加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较少,笔者自2005年3月~2011年3月采用外侧切口显露76例跟骨骨折,比较术中克氏针持续与动态牵开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1例骨折内固定器械克氏针在人体内的移位.方法 2004年3月,患者曾因右锁骨骨折行开放锁骨复位手术,用2根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后3个月右锁骨骨折愈合,克氏针未行手术移除.2005年4月,患者感左胸痛入院,行胸部及盆部X线、CT及三维重建,示固定在右锁骨上的2根克氏针发生了移位,1根在左侧胸腔,另1根移位至右骶髂关节前方(右髂内动脉内).行左侧胸腔切开取针和右髂内动脉切开取针术后,结扎右髂内动脉.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胸痛缓解,右下肢活动感觉无异常.术后7 d康复出院.结论 采用克氏针行锁骨骨折内固定应牢固固定,否则易出现移位,引起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髌骨骨折是较常见的骨折,其治疗方法有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等方法[1]。笔者发现,在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时,对于粉碎性骨折在钻入克氏针时容易使骨折块移位,造成关节面不平,而有些严重粉碎的骨折则无法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使用髌骨爪同样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取出腹腔内移位克氏针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腹腔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同时也为治疗各种手术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成功应用腹腔镜技术取出腹腔内移位克氏针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4岁,因左锁骨骨折于1987年6月底入院。入院后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45天摄片见克氏针向内移位,克氏针远端在左锁骨内1/3处,近端位于左胸锁关节处,当即在局麻下行克氏针取出术,沿左锁骨内1/3切开至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3-12采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165例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以肱骨外髁为进针点分散置入2枚克氏针,以肱骨远干骺端外侧为进针点穿入1枚克氏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20~50 min,平均35 min,无复位丢失。165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无骨折再移位、针道感染、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Flynn功能评分:优138例,良27例。结论采用改良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术中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在保证稳定固定的同时不会损伤周围神经。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腕骨的轴向脱位比较少见[1],笔者收治闭合性经钩骨、豌豆骨周围尺侧轴向脱位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35岁.工作中损伤右腕部.查体:右腕明显肿胀,手及腕部压痛阳性.因疼痛剧烈不能主动活动右腕及右手各指,无血管危象.X线片显示:腕关节的尺侧向近侧和尺侧方向移位,腕关节的桡侧与桡骨保持正常的解剖关系,第四、五掌骨随钩骨一起向近端移位(图1),钩骨较大的骨折块向背侧移位;CT检查显示:钩骨骨折.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在第三、四掌骨间背侧纵行切开,显露第三、四伸肌腱鞘间的伸肌支持带."T"形切开腕背侧韧带和关节囊,牵引腕部,将钩骨复位后,用1枚克氏针固定钩骨和头状骨,以稳定骨折及钩头关节,另1枚克氏针固定第四掌骨基底和钩骨,以稳定第四腕掌关节,修复撕裂的韧带.术后X线片显示:钩骨骨折和腕尺侧脱位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良好(图2).术后管形石膏外固定12周.  相似文献   

8.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们对25例肌腱损伤断裂后回缩,采用常规方法无法找到近端断端的病例,通过克氏针结合输液管自制肌腱导针轻易找到断端,并实施修复手术,获得较好效果. 一、临床资料 本组共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5 ~ 62岁.肌腱损伤后采用常规方法在原切口无法掏出20例,肌腱自肌腹处撕脱、拇指撕脱离断5例. 二、方法 (一)肌腱导针的制作:无菌输液管1套、1.0克氏针1根,术中根据肌腱两切口的距离截取输液管的长度,将1.0克氏针一头弯曲成圆弧状,以避免克氏针头对软组织造成的损伤,将克氏针插入输液管作为导针(图1).  相似文献   

9.
由于手指伸指肌腱侧腱束的解剖学特点,在锤状指的治疗中需要采用克氏针贯穿固定远侧指间关节于过伸位[1].为解决石膏托固定近侧指间关节不确实,易松动,避免克氏针损伤关节面软骨及儿童末节指骨骺板的问题[2],笔者研制了一种弹性外固定架[3]作为锤状指治疗的外固定装置,经几家医院多年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并已获得专利(专利号:ZL 200920146141.9),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肘部骨折经皮穿针术后克氏针移位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3月我院肱骨髁上骨折和肱骨外髁骨折后克氏针松动、移位的患儿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5岁;体重15.3~43.6 kg,平均23.2 kg。左上肢13例,右上肢15例。按照骨折类型分类,肱骨髁上骨折15例,肱骨外髁骨折13例。其中肱骨髁上骨折均为闭合复位经皮外侧克氏针固定,肱骨外髁骨折2例为闭合复位,其余11例为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中6例无症状;17例出现对侧皮肤激惹症状者,拔除克氏针后症状消失;2例穿透对侧皮肤者,对侧皮肤红肿,有脓性渗出,给予拔除克氏针,局部清创包扎,换药3~5次后症状消失;2例骨折移位者,1例出现肘内翻;1例尺神经损伤者,在拔针后给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5周后恢复。本组除6例无症状者,其余患儿均有活动肘关节后皮肤疼痛的症状,拒绝主动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2个月随访Mayo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3例,中2例,差12例。术后4个月随访Mayo关节功能评分,优20例,良4例,中1例,差3例。结论儿童肘部骨折术后克氏针松动移位会产生皮肤激惹、穿透、感染、克氏针取出困难,甚至导致神经损伤、固定失效、骨折移位等问题,其形成原因与手术方式、克氏针选择、患儿配合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使用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治疗32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17例;年龄21~59岁,平均46岁.根据Garden股骨颈骨折分型,Ⅱ型6例,Ⅲ型16例,Ⅳ型10例.根据患者术前X线及CT检查所示股骨头移位方向,将难复性股骨颈骨折分为:成角嵌插移位(11例)、旋转分离移位(15例)、外展嵌插移位(6例)三种类型.对于旋转分离和成角嵌插移位型骨折采用前方进针法,于股动脉外侧旁开1.5 cm处在X线透视下垂直向股骨头内锤入1~3枚直径3~3.5 mm的克氏针,进针深度约2~3 cm,克氏针向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复位.外展嵌插移位型骨折采用侧方进针法,于大转子外侧向近端倾斜10°~15.锤入1~3枚3~3.5 mm直径的克氏针至股骨头内,向近端用力撬拨,使嵌插的骨折分离并复位,如仍不能复位,再于股骨干部垂直穿入1枚克氏针作为对抗针辅助骨折复位.复位满意后拧入空心钉固定.结果 32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中,2例最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30例经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患者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50 min;出血量20~50 ml,平均30 ml.术后Garden指数评价29例为解剖复位,1例为可接受复位.30例闭合复位患者中,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28例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时间为6个月;1例术前为旋转分离移位患者于术后15个月发生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论 使用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可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率和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埋头钉、克氏针固定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3例DubberleyB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肘关节外侧入路并采用微型钢板联合埋头钉及克氏针固定。[结果]手术均完成顺利,无严重医源性损伤发生。平均随访时间(17.5±2.7)个月。恢复患肢完全持重活动时间为(15.3±1.6)周。随时间的推移,13例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肘伸屈ROM和MEPS评分显著提升(P<0.05)。术后影像显示,12例解剖复位;1例骨折移位<2 mm,不伴成角或旋转移位。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达骨折愈合,无骨块移位,2例轻度骨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并发症。[结论]采用锁定钢板联合埋头钉及克氏针联合固定可有效治疗DubberleyB型肱骨小头骨折。  相似文献   

13.
自1977年以来,采用克氏针斜穿两折端外加夹板固定治疗斜面骨折24例。选择合适克氏针1枚,在x线引导下从骨析一端斜穿至骨拆线,矫正骨折移位后再穿入另一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克氏针辅助复位弹性钉治疗儿童严重移位尺桡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8月对21例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移位严重的儿童尺桡骨骨折,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男15例,女6例,年龄3~14岁,平均7.6岁,采用克氏针辅助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经3个月~1年随访,所有病例骨折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患肢各关节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弹性髓内钉符合儿童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特点,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利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有助于移位严重的尺桡骨骨折的闭合复位。  相似文献   

15.
髋臼旋转截骨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一种方法。通常手术中要用克氏针固定髋臼、植骨片及骨盆。但克氏针易影响术后髋关节屈曲活动,易刺激皮肤和股外侧皮神经,且需要再次手术取出。本文对髋臼发育不良28例改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2例男性,26例女性,平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3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Flynn临床评定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3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无尺神经损伤、针道感染、骨化性肌炎、肘外翻、骨折再移位、克氏针退出等并发症发生。4例正中神经损伤均于术后6个月内自行恢复。末次随访采用Flynn临床评定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28例,良4例,可1例。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能避免损伤尺神经和骨折远端向尺侧再移位,无切口,创伤小,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1985年至今,我们采用经皮三根克氏针和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明显移位的跟骨结节水平骨折18例。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7~40岁。打篮球、足球致伤6例,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致伤1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块均超过跟骨结节的1/3,且有明显向上移位,并旋转、或并严重倾斜。治疗方法:椎管麻醉下,患侧卧位,患肢屈膝。先将有旋转或倾斜的骨折块纠正,用克氏针行跟骨结节牵引,向后、向下牵使骨折复位。在X线透视下分别用2根克氏针于骨折块中心水平线稍偏后缘处进针,针尖向下与骨折面约成30°至40°钻入,交叉将骨折固定。进针深度以不穿透跟骨下面骨皮质为宜。再用1根克氏针于骨折线下方1.5cm处,针尖略向上钻入跟骨约4cm,后用钢丝将交叉固定骨折的2根针分别与骨折下方的克氏针作“8”字拧紧。经摄X线片证实骨折对位好,克氏针位置正确、深度合适,留针尾露出皮肤1~1.5cm。包扎后置于布朗氏架上。1周后逐渐行患足伸屈锻炼。治疗结果:8周后复查X线片,骨折均未见移位,9周后解除钢丝和克氏针固定。1年后均得到随访,骨折无移位,达骨性愈合,患足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8.
张力带钢丝固定是近十年来被AO学会承认和推荐的一种内固定方法[1],其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价格低廉的特点.在髌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内踝骨折、外踝骨折等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出现克氏针的滑动、转动、退针、尾端过长、钢丝脱落等问题,不仅失去张力带固定作用影响关节活动、疼痛等,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自2003年6月~2007年1月,笔者将传统张力带中克氏针改良为带尾孔的克氏针,使钢丝、张力带成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的治疗效果并评估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采用经皮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的64例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回顾,根据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及并发症情况,分析治疗效果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及外观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维持复位确切、并发症较少,是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髌骨骨折较为多见,治疗方法多样,以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技术常用,该技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克氏针移位、钢丝滑脱等.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采用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23例,有效地避免了上述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