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平戈 《肝博士》2014,(1):23-24
正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意义重大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HBV携带者人数达1.2亿,通过10多年大规摸的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慢性HBV携带者目前已下降到9300万人。在慢性HBV携带者中至少有1/3是通过母婴传播而造成的,目前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目前育龄妇女HBV感染率仍高达8.16%(普通人群为7.18%),约有1 70万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其所生新生儿40%左右可被感染,若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均阳性,其所生新生儿感染HBV的机会可达90%以上。反之,如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性、HBsAg阴性、HBV DNA阴性或低水平、HBsAg低滴度,新生儿被感染的机会相对少,约为10%~15%。●HBV母婴传播的途径:(1)宫内感染,约占10%。HBV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对引产胎儿肝脏或血液的HBV感染标志物检出率可达40%;(2)产时传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三亿HBV携带者,其中我国占45%.而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也是导致人群中形成众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宫内已感染HBV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乙肝疫苗加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阻断HBV传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母亲携带HBsAg,HBeAg和/或HBV-DNA者新生婴儿的免疫阻断困难相当大.因此,预防和减少宫内感染,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胆疾病专业委员会日前召开专家论证会,讨论有关进一步减少乙肝母婴传播的问题,建议对如何进一步减少乙肝病毒(HBV)的宫内感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论证会上,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朱启镕教授作了题为“阻断HBV母婴传播综合研究”的主题学术报告。他指出,我国自从普遍应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以来,已使乙肝的母婴传播率大幅度减少。但乙肝表面抗原(HBsAR)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仍有10%左右在注射乙肝疫苗后免疫失败,其原因包括宫内感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不同研究报告的结果不同,据朱教授估计,我国每年可能有数十万名婴儿发生宫内感染。朱启镕教授等针对宫内感染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给HBsAg阳性妊娠妇女(103例,对照组101例)从妊娠第2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共3次,每次200IU,间隔4周,可使宫内感染率降低9%。专家们经讨论建议,对阻断HBV宫内感染,应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专家们认为,朱启镕等的初步研究表明,HBIG用于HBsAg阳性妊娠妇女是安全有效的。专家们还建议,应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将该产品用于HBsAg阳性妊娠妇女这一新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自1978年血源乙肝疫苗问世以来,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起了很大作用.但宫内已感染HBV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减少新生儿产前在宫内受HBV感染即阻断母婴传播,提高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从1998年起,我科对辖区内HBsAg阳性的妊娠妇女,经本人同意,采用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注射进行宫内阻断,并经1a、3a后随访观察,现将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HBsAg阳性母亲孕晚期肌注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婴儿出生后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阻断的效果. 方法:历史对照组只对婴儿进行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HBIG组母亲孕晚期3 mo每月肌注200 u的HBIG;婴儿出生时、半月龄时分别肌注200 u的HBIG,并常规接种乙肝疫苗. 随访两组婴儿HBsAg变化情况,采用历史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结果:历史对照组HBV宫内感染率5.34%,随访时婴儿HBsAg转阳率5.15%,HBV感染慢性化率87.5%;HBIG组分别为5.26%,0,18.18%.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HBV宫内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1.000),但婴儿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具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9, 0.001). 结论: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宫内传播效果不明显;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可显著提高乙肝疫苗对婴儿出生后HBsAg阳转及HBV感染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是高发区,人群中的HBsAg携带率为10%~15%(1)。随着人群中乙肝疫苗(HBVac)接种的普及,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问题日益突出。婴幼儿中80%的HBV感染是经垂直传播而获得的,因此,HBV母婴垂直传播,引起国内外学者日益关注和重视,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许多进展,现将近年来关于HBV母婴垂直传播研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进行多因素研究并对主动免疫进行综合评价,以进一步加强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机制的认识,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率。方法:调查研究病例来自三级医院产房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86例,根据母亲孕期、新生儿是否进行被动免疫〔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免疫阻断组、免疫未阻断组,两组新生儿均按计划免疫要求注射乙肝疫苗,产前、产后及新生儿分别取静脉血检测乙肝标志物(HBV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对出院产妇及新生儿进行随访。调查、核对、记录所有相关因素,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母亲血清的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新生儿的宫内感染明显高于阴性者。母亲孕期、新生儿出生进行被动免疫对乙肝感染率有显著降低作用。产前阻断HBsAg阳性组与HBsAg、HBeAg双阳组所生婴儿宫内感染无显著差异,产前未阻断HBsAg、HBeAg双阳组所生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HBsAg阳性组。结论:应针对HBV携带者孕妇的高危因素及时进行阻断,可以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宫内感染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V感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目前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V感染状况。方法 ELISA法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sAg;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选择性聚合酶链反应(s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BV DNA,其中任一项阳性即判为发生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结果 151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ELISA法检测5例HBsAg阳性,nPCR检测29例HBV DNA阳性,sPCR检测36例PBMC HBV DNA阳性,新生儿任一项阳性者57例,合计宫内感染率37.75%(57/151)。结论 检测PBMC内HBV DNA是对外周血HBV DNA的一个重要补充,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37.75%,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比,处于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15%,母婴垂直传播占30%,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自新生儿普及接种乙肝疫苗以来,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对于发生宫内感染的胎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无效,且极易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为预防围生期胎儿宫内感染,提高新生儿的免疫成功率,我院自2001年3月起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产前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多次被动免疫治疗,以探讨婴儿感染及乳汁带乙肝病毒情况。  相似文献   

10.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宫内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A组42例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治疗,B组40例给予乙肝疫苗治疗,C组38例,未给任何治疗.A组和B组均在孕20 wk时开始注射,用ELISA检测孕妇HBV血清标志物和新生儿的血清HBsAg.结果: 新生儿A组感染率为7%(3/42).B组感染率为30%(12/40).C组感染率为37%(14/38).A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1).结论: 携带乙肝病毒孕妇于孕晚期给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婴儿HBV感染率,表明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阻断HBV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11.
强仕兴 《医学文选》2000,19(3):349-349
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分娩、哺乳等方式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的1/3[1]。用乙肝疫苗和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难以阻断[2],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幼儿出生后大部分将发展成为乙肝病毒的慢性携带者,HBV宫内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我科通过检测孕妇分娩前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及新生儿血中HBsAg,探讨母血清HBsAg滴度与宫内感染的关系,为预防HBsAg宫内感染提供参考依据。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0年8月~1999年8月,由开阳县龙岗镇卫生院妇产科、县妇幼保健站及我院妇产科门诊选择HBsAg阳性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概况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传播途径为:经血和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经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约30%~50%HBV感染者来自母婴传播。HBV母婴传播可分、为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体内HBV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新生儿在分娩时吞咽了含有HBV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而造成感染;产后感染主要是生活中母婴密切接触传播。目前认为孕妇高HBV载量是发生母婴传  相似文献   

13.
<正>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新生儿约90%95%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95%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25%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实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得到公认,但仍有10%25%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实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得到公认,但仍有10%30%阻断失败,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这与胎儿的宫内感染相关[2-3]。HBV宫内感染,是指新生儿出生前发生的HBV感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平均约为10%。人群中40%~50%的慢性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母婴传播已成为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群中大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且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用乙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目前最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手段,随着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HBV宫内感染的研究已成为控制流行的关键问题。因为宫内感染,即病毒经胎盘传播给胎儿引起的感染,用乙型肝炎疫苗不能阻断其传播。HBsAg阳性孕妇中…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与阻断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着母婴传播,有5条途径:①宫内感染;②经产道感染;③经初乳感染;④羊水感染;⑤产妇唾液感染。方法:母婴阻断方法包括:①建立完善的围产期保健制度,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筛查、管理和监测。②HBV感染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沐浴,停止母乳喂养与母亲隔离4周。③免疫性预防: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抗HBs亦可经胎盘传输给胎儿,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保护,预防HBV宫内感染。④新生儿免疫预防主张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结果与结论: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而且也降低了孕妇血HBsAg滴度。新生儿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既可使新生儿出生后获得即刻的被动免疫,又可使婴儿随后获得主动免疫,同时提出剖宫产不能降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李岸英  梁彤  黄凤  黄鸿萍  杨时英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129-129,149
目的 探讨孕产妇HBV感染状况,为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 清晨空腹采静脉血,经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3659例孕产妇HB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孕产妇HBV感染率为12.46%,其中市区感染率为11.86%,市郊感染率为12.15%,郊县感染率为12.46%,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新生儿联合使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T和乙肝疫苗是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据报道HBsAg阳性占人口的10%。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HBV)的重要传播途径。程蔚蔚报道母婴传播率为83.3%,而当母亲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母婴传播率达92%~97%。其中主要有宫内感染、分娩期感染和产后感染。因此,阻断HBY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本文结合近几年文献对HBV母婴传播作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8.
曾捷 《热带医学杂志》2007,7(4):352-354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504例HBsAg(+)孕妇分为A(预防组),B(对照组)两组。A组:246名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分别注射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10μg、HBIG200IU(200IU/ml),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同时在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200IU,然后在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每次10μg。B组:258例产前未注射HBIG和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的HBsAg阳性孕妇,其所生新生儿在0、1、6(30μg、30μg、30μg)月龄只用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免疫。A、B两组婴儿都分别在0、3、6、9、12、24月龄静脉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同时随访。结果A组的宫内感染率为3.25%,B组为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A组没有发生慢性HBV感染的婴儿,而B组中有7例婴儿发生慢性HBV感染,B组婴儿发生慢性HBV的感染率显著高于A组(χ^2=4.41,P〈0.05)。结论产前用HBIG和新生儿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HBV感染率,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提高产程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治疗。方法对565名孕妇进行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检测,选择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共42名,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并追踪随访至分娩,采集分娩时脐血及胎盘组织,进行HBsAg检测及HBV DNA检测,统计其阳性检出率,即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阻断治疗的效果。结果 565名孕妇中,HBsAg阳性检出率为7.43%(42/565)。经拉米夫定治疗后,对42名HBsAg阳性检出孕妇的脐血及胎盘组织进行检测发现,共3名孕妇发生HBV宫内感染,即HBV宫内感染率为7.14%(3/42),表明有39名孕妇使用拉米夫定后,有效阻断了HBV宫内感染的可能发生。结论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其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性较高,通过拉米夫定加强对HBV宫内感染的抑制作用,以合理规避新生儿发生感染的风险。本文中拉米夫定对阻断HBV宫内感染的效果较为显著,可以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临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HBV-经胎盘感染胎儿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HBV经胎盘感染胎儿机理。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59例HBsAg( )孕妇血清、胎盘及新生儿脐血清中HBV DNA。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胎盘中HBsAg及HBcAg。结果 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45.8%(27/59);胎盘HBV DNA( )者宫内感染率达78.8%(26/33),均显著高于其HBV DNA(-)者。免疫组化染色HBsAg阳性率为81.4%(48/59),HBcAg阳性率达61.6%(36/59)。HBsAg及HBcAg在胎盘中分布由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依次递减,羊膜上皮细胞中可检出HBsAg及HBcAg。结论 HBV经胎盘感染胎儿机理可能是HBV经母血和/或细胞直接蔓延感染胎儿,或HBV经母血和/或细胞蔓延至羊膜,经羊水感染胎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