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为 1996年至 2 0 0 2年在我院住院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共 38例均为男性 ;年龄 2 4~ 6 5岁 ,平均(4 1 3± 10 9)岁 ;工人 16例 ,农民 18例 ,其他 4例 ;已婚 31例 ,离异 5例 ,未婚 2例 ;性格外向 2 3例 ,内向 8例 ,中间 7例 ;家族中患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者 4例 ,其他精神疾病 2例。1 2 饮酒情况 初次饮酒年龄 14~ 4 2岁 ,平均 (2 6 2± 5 8)岁 ;饮酒时间 3~ 4 0年 ,平均 (18 7± 8 7)年 ;饮酒量 (折合 6 0度…  相似文献   

2.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我院 1980年至 1991年期间住院的 185 4 7例患者中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5 0例 ,占 2 7‰ ;而 1992年至 2 0 0 1年期间住院的 16 5 6 3例中有 16 8例 ,占 10 1‰ ,可见近年来已显著增加 (χ2 =77 5 2 ,P <0 0 1) ,病情亦较前严重 ,神经系统异常者较前显著增多。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6 8例中除 1例女性外 ,均为男性。发病年龄 18~ 6 7岁 ,平均 (37 5± 9.2 )岁。小学及以下 4 4例 ,初中 93例 ,高中及以上 31例。工人 87例 ,农民 5 1例 ,干部 18例 ,个体 3例 ,无业者 9例。急性起病者 97例 ,慢性起病者 71例。平均饮白酒量 (6 72± 314…  相似文献   

3.
利培酮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服用利培酮或氯丙嗪,治疗6周。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有效率为71.4%,氯丙嗪组为42.9%,以利培酮显著较高。结论:利培酮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优于氯丙嗪,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护理报道较少,为此,本文对我院住院的48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并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5.
179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院近10年来收治179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为1995年11月至2004年10月我院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我病区自 2 0 0 0年 2月~ 2 0 0 3年 2月共收治慢性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 4 8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4 8例均为男性 ,年龄 2 2~ 5 5岁 ,文化程度偏低。病前性格多为被动 ,依赖 ,自我为中心 ,易生闷气 ,缺乏自尊心 ,对人疏远且有反社会倾向。嗜酒者子女的嗜酒发病率比不嗜酒者子女高 4~ 5倍 ,且发生年龄早。2 临床表现依赖综合征 :病人无法控制对酒的渴求而不顾场合 ,减少酒量或延长间隔时间则出现震颤、急躁、多汗、恶心、呕吐等。若及时饮酒 ,则上述戒断症状迅速消失颤谵妄 :病人在骤然减少酒量或停饮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表现紧张…  相似文献   

7.
123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3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体力劳动居多,与嗜烟及遗传因素有关;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精神障碍以幻视、幻听、被害妄想及行为紊乱为主,躯体疾病以肝脏疾病较为多见。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宜早期戒酒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络酮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纳络酮联合传统治疗),对照组40例(单用传统治疗).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GI)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2周,研究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起效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t=9.91,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纳络酮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可减轻戒断症状,提高戒酒的成功率,是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较好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个性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应对方式问卷(CSQ)对5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和43名无酗酒史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个性以精神质为显著特征;EPQ评分除内外向因子外其他维度如精神质(t=4.75,P〈0.001)、神经质(t=4.95,P〈0.001)以及掩饰程度(t=-2.47,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SQ评分比较,研究组的应对方式不成熟,以退避(t=9.08,P=0.000)、幻想(t=10.33,P=0.000)和自责(t=8.74,P=0.000)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相关分析发现,研究组神经质与合理化(r=0.263,P〈0.05)、自责(r=0.298,P〈0.05)呈正相关;内外向与解决问题(r=0.532,P〈0.01)、求助(r=0.582,P〈0.01)呈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解决问题(r=-0.270,P〈0.05)呈负相关。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受其个性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奥氮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分别服用奥氮平或氟哌啶醇6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奥氮平组有效率69.7%,显著较氟哌啶醇组42.4%为高. 结论:奥氮平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氟哌啶醇,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以利培酮和奋乃静治疗,疗程4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有效率为87.1%,奋乃静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利培酮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优于奋乃静,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10年间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5年1月-2014年12月在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酒相关障碍(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住院病历档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收治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86例,住院构成比10年增长约1.5倍,男性961例(97.46%),女性25例(2.54%),男女比例约为38:1,平均发病年龄(46.16±11.92)岁;农民285例(28.9%),工人337例(34.2%),二者占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63.1%;病理分型中依赖综合症占33%,精神病性症状占48.1%;伴发躯体疾病中,肝损害142例(14.4%),心血管系统疾病121例(12.3%);平均初饮年龄(25.31±11.07)岁,平均嗜酒年限(21.08±10.91)年。结论酒精中毒导致的精神和躯体障碍逐渐增加,已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应提倡早期干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宜尽早戒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P300、智能损害及相关因素。方法:对顺序住院3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和30名健康者分别进行P300和韦氏智力测试,比较测试结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P300潜伏期(374.90±63.08)ms长于对照组(305.40±10.84)ms,差异有显著性(P=0.000)。研究组波幅(5.62±2.42)μV低于对照组(7.50±0.76)μV,差异有显著性(P=0.000)。研究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分别为(85.60±10.82)分、(86.60±12.59)分、(82.27±11.52)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3.30±3.40)分、(99.90±2.74)分、(101.16±2.5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0)。偏相关分析:控制平均日饮酒量因素P300潜伏期与酒依赖病程相关(r=0.577,P=0.001)。总智商与酒依赖病程相关(r=-0.582,P=0.001)。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智力明显下降,认知损害明显。认知损害程度主要与酒依赖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患者按住院号奇数和偶数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奥氮平或奋乃静4周,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奥氮平组显效率83.3%,显著高于奋乃静组66.7%;治疗前后两组BPRS评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后奥氮平组BPRS评分明显低于奋乃静组(t=2.16,P〈0.05)。结论奥氮平是一种疗效好、副反应少、服用方便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奋乃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氟哌啶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 方法: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各30例,分别以奎硫平与氟哌啶醇治疗4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简明智能状况检查表(MMSE)评定认知状况,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BPRS评分较入组时显著减低(P<0.01);奎硫平组有效率86.7%,氟哌啶醇有效率80.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奎硫平组MMSE减分率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奎硫平组无明显锥外系反应. 结论:奎硫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疗效与氟哌啶醇相似,但奎硫平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轻而少.  相似文献   

17.
Aims:  A higher prevalence of alcohol use disorders (AUD) among psychiatric patients has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and the identification rate is relatively low.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identification of AUD among acute psychiatric in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a psychiatric hospital in Taiwan.
Methods:  In a two-phase case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the 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 (AUDIT) was used as the first phase screening tool and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s the second phase diagnostic interview. The definition of identification was diagnosis of AUD on medical record at discharge.
Results:  Of 400 respondents, 42 screened positive and 358 screened negative. All screen-positive respondents and 35 screen-negative respondents entered the second phase interview. The weighted lifetime prevalence of alcohol dependence was 8.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4.6–11.9%); alcohol abuse, 1.5% (95%CI: 0.2–2.8%); and AUD, 9.8% (95%CI: 5.7–13.8%). The overall identification rate of AUD by medical staff was 28.2% (0% for alcohol abuse and 33.3% for alcohol dependence).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were prone to being undetected as having AUD.
Conclusion:  AUD comorbidity was common among in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Taiwan and was easily neglected by medical staff.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validated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such as AUDIT, to detect high-risk patients and then giv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treatment outcome.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癫所致精神障碍违法者犯罪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鉴定案例登记表记录132例癫所致精神障碍违法者的犯罪学特征,按照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分两组进行犯罪学特征对照分析,应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刑事责任能力与犯罪学特征的相关性,以刑事责任能力作为因变量,以犯罪学特征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无刑事责任能力组与有刑事责任能力组相比,在作案前有无诱发事件、作案动机、作案目的、作案后是否自称遗忘和作案后的反应5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与作案动机(r=-0.464)、作案目的(r=-0.439)、诱发事件(r=-0.299)、作案后的反应(r=-0.226)、自称遗忘(r=0.231)之间存在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作案动机(OR=0.581,P=0.004)、作案目的(OR=0.822,P=0.015)两个因素进入方程。结论:在癫所致精神障碍违法者的犯罪学特征中,作案动机和作案目的是评定刑事责任能力的主要因素,在今后的鉴定工作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