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腔鳞癌与淋巴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钢  高岩 《北京口腔医学》2008,16(4):232-234
淋巴管作为肿瘤转运播散的重要通道,其分布和结构改变直接影响瘤细胞的转移.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有效的鉴别和分离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方法,故肿瘤淋巴转移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明.随着新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出现以及对肿瘤的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肿瘤的淋巴管生成重新被人们关注.本文从肿瘤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出发,结合口腔癌的特点进行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人舌鳞癌肿瘤(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颈淋巴转移的影响,并对内皮抑素抑制脉管生成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应用Tca83舌鳞癌细胞系建立裸鼠舌癌原位移植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处理组与对照组,A组为对照组,处理组分为B、C两组,分别给予A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B组皮下注射内皮抑素10mg/kg/d;C组皮下注射内皮抑素20mg/kg/d。每日注射药物一次,连续给予两周后处死所有动物,采取肿瘤及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HE染色及CK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舌癌动物模型肿瘤淋巴转移特点,采用LYVE-1免疫组化染色法标记病灶中的淋巴管来计数其在病灶当中的密度,采用VEGF-C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C的表达情况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 1高剂量组裸鼠较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淋巴转移率低,C组为0%,B组为20%,A组为50%,P<0.05。高剂量内皮抑素对肿瘤淋巴转移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计算各组标本微淋巴管密度,A组为6.2±0.92个/视野,B组为4.0±1.05个/视野,C组为2.2±0.92个/视野,P<0.01。表明内皮抑素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2A组VEGF-C阳性率为80%;B组VEGF-C阳性率为40%;C组VEGF-C阳性率为20%,P<0.02。高剂量内皮抑素可以下调肿瘤细胞VEGF-C的表达。结论 1肿瘤淋巴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剂量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淋巴转移。2内皮抑素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VEGF-C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调控因子VEGF-D和VEGF-C诱导淋巴管生成,进而促使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这为针对淋巴管的抗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淋巴管形成机制、肿瘤转移和淋巴管形成的关系、通过阻断淋巴管形成治疗肿瘤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调控因子VEGF-D和VEGF-C诱导淋巴管生成,进而促使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这为针对淋巴管的抗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淋巴管形成机制、肿瘤转移和淋巴管形成的关系、通过阻断淋巴管形成治疗肿瘤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口腔癌癌周淋巴管变化与颈淋巴道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转移的发生和程度受癌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宿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关于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宿主方面的某些因素已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有关淋巴道转移的过程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已公认肿瘤原发灶内不含淋巴管 ,肿瘤细胞是通过侵入癌周的淋巴管而产生淋巴道转移的 ,癌周淋巴管的结构、形态、分布特点是影响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复习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并结合近些年的研究成果[1 12 ] ,就口腔癌癌周淋巴管变化特点及其与颈淋巴道转移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阐述。一、淋巴管研究的常用方法与组织内微血管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诱导建立小鼠淋巴管良性肿瘤模型以及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不同淋巴道转移能力的舌癌细胞对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腹腔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对诱导出的小鼠腹腔淋巴管瘤进行病理组织学鉴定。诱导的淋巴管瘤在纤维蛋白凝胶内应用Tca8113和LNMTca8113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管分支形成。此外,利用这2种细胞进行体外成瘤,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淋巴管生成情况。实验结果应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实验小鼠中膈肌腹腔面、肝脏表面可见边界清楚的散在分布白色肿瘤样组织,组织学病理证实为良性淋巴管瘤。与Tca8113细胞比较,在LNMTca8113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下,从淋巴管瘤块长入纤维蛋白凝胶内的微淋巴管分支数目增加;在LNMTca8113肿瘤中,淋巴管密度显著提高。结论:小鼠腹腔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可稳定诱导小鼠腹腔淋巴管瘤,高淋巴道转移能力的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对淋巴管生成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适应淋巴道转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舌癌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表型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及LECs在舌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LECs与舌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LECs的变化。对肿瘤中LECs的生物学行为,如增殖、淋巴管生成及凋亡进行检测。同时,在转录水平对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相关的一组基因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与LECs比较,肿瘤中LECs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淋巴管生成及抵抗凋亡的能力。肿瘤中LECs中EDIL3、NRP1、ANGPTIA、VEGFR1、VEGFC、VEGFA及FN1在转录水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在舌癌细胞的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发生了改变,并且伴随着基因表达差异,可能会促进舌癌细胞的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8.
临床病理数据证明淋巴系统是实体性肿瘤转移的主要路径。然而,肿瘤内淋巴管生成对口腔癌预后的影响仍然不明,因为至今尚无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本研究采用新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A2.26分析原发口腔癌患者肿瘤组织内淋巴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与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因其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扩散的途径而成为癌症转移的关键要素。然而目前仍不清楚的是:在肿瘤发生前已经存在的淋巴管是否足以行使上述功能?是否还需要新生的淋巴管或是淋巴管径的扩大?在许多种人类癌症中,原发灶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增高与肿瘤细胞局部淋巴结扩散增加相关。本文将对淋巴管生成机理,特别是肿瘤细胞的转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体内一种信使分子,不仅调节淋巴系统生理功能,且参与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转移的调控。深入研究NO与肿瘤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在舌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探索舌癌淋巴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对90例不同分期的舌癌肿瘤进行VEGFR3的检测,与10例正常舌黏膜标本进行对照。采用SAS6.12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过与正常组对照,Ⅰ、Ⅱ、Ⅲ期肿瘤中VEGFR3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Ⅳ期肿瘤中VEGFR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R3参与微淋巴管的生成,随着肿瘤的临床分期增高,其表达虽呈缓慢增高趋势,但尚不足以作为判定是否发生淋巴转移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与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因其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扩散的途径而成为癌症转移的关键要素,然而目前仍不清楚的是:在肿瘤发生前已经存在淋巴管是否足以行使上述功能?是否还需要新生的淋巴管或是淋巴管径的扩大?在许多种人类癌症中,原发灶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增高与肿瘤细胞局部淋巴结扩散增加相关,本文将对淋巴管生成机理,特别是肿瘤细胞的转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口腔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机制,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光镜及图像分析观察并确定VEGF-C在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及鳞癌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及病变上皮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部分淋巴管也有表达,但鳞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粘膜及白斑;鳞癌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VEGF-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管增殖有利于颈淋巴道转移的发生,VEGF-C检测可作为预测淋巴道转移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对鳞癌细胞淋巴道转移能力的影响 ,以探讨其在口腔黏膜鳞癌淋巴道转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 VEGF-C高表达舌癌细胞株 ,以裸小鼠皮下接种构建动物肿瘤模型 ,观察VEGF-C高表达对移植瘤的生长和颈淋巴转移的影响。结果 VEGF-C高表达移植瘤实验组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 组 ,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移植瘤原发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VEGF-C对舌鳞癌的淋巴道转移有相对特异的作用 ,可作为口腔癌颈淋巴转移预防和治疗的新靶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并对功能相似的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分类。结果差异基因表达谱共发现了677个基因表达差异在1倍以上,其中在TLEC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84条,下调的基因有293条。这些基因与细胞黏附、凋亡、运动、发育及血管生成有关。同时这些基因还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代谢等过程。结论LEC与TLEC在分子水平是有差别的。以此为基础,可以针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靶向阻断,达到治疗口腔癌淋巴道转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VEGF-C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具有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毛细淋巴管增生的VEGF—C在舌癌病变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相关因素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图像分析,检测80例舌鳞癌中VEGF—C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颈淋巴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舌鳞癌组织VEGF—C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舌黏膜及良性肿瘤;其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但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肿瘤VEGF—C诱导癌周淋巴管增生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VEGF—C可作为淋巴道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细胞最常见、最重要的转移播散途径,但关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过程及机理迄今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介绍与人类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有关的某些重要进展,揭示其淋巴道转移的规律,探索有较的防治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淋巴管特异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发现,学者们相继发现了多种促进肿瘤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因子。近年来,虽然热疗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临床方面,但是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热疗能抑制促进肿瘤局部淋巴结转移因子的生成。本文就促进肿瘤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子及其与热疗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口腔正常及鳞癌组织血管、淋巴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 C)表达及淋巴道转移关系。方法 VEGF C免疫组化染色、血管、淋巴管酶组化染色、光镜及图像分析观察血管、淋巴管总体面数密度 (TNa)。结果 VEGF C表达阳性的淋巴管TNa明显高于阴性 (P <0 .0 1) ;血管TNa略高于阴性 (P >0 .0 5 )。鳞癌比正常组织、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转移组血管、淋巴管TNa均有增加 (P <0 .0 1)。随临床T分期增加 ,淋巴管TNa增加 (P <0 .0 1) ,而血管TNa与之无关 (P >0 .0 5 )。随病理分级增加 ,血管TNa(P <0 .0 1)、淋巴管TNa(P <0 .0 5 )均有增加。结论 VEGF C主要介导了癌周淋巴管生成 ,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影响 ;血管、淋巴管密度的同时增加可能与VEGF、VEGF C及其受体的协同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临床病理数据证明淋巴系统是实体性肿瘤转移的主要路径。然而,肿瘤内淋巴管生成对口腔癌预后的影响仍然不明,因为至今尚无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本研究采用新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A2.26分析原发口腔癌患者肿瘤组织内淋巴管生成情况。方法作者调查研究了61例早期口腔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的淋巴管生成情况。组织标本用PA2.26进行染色,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淋巴管生成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在用K aplan-M 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时发现,淋巴管生成生存率和无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不同组别之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采用M antel-H aenszel法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