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口腔种植体骨愈合的影响,以期缩短口腔种植体骨愈合时间.方法 在12只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双侧各植入种植体1枚,右侧为实验组:种植体边缘骨膜下注射1.0μgNGF;左侧为对照组:同样部位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1次/d,连续7 d.术后2、4、8周分别处死动物各4只,获取下颌骨,制作种植体骨磨片甲苯胺蓝染色标本,行大体、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以及骨计量学分析.结果 术后2、4周各组下颌骨种植体周围新生骨密度低于正常骨组织,种植体骨结合率对照组2周(26.67±3.88)%、4周(52.59±5.07)%;实验组2周(42.24±6.67)%、4周(72.25±6.30)%;术后8周两组骨密度与正常骨组织相近,实验组新生骨小梁出现哈弗系统,种植体骨结合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腔种植术后早期加入外源性NGF能够加速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的形成和成熟,增加骨结合面积,提高种植体骨结合率,缩短口腔种植体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负载于明胶海绵并与生物支架材料CERASORB骨粉形成复合体,对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兔18只,制备大小为15×8mm2的骨缺损,实验组植入适量的CERASORB骨粉后用NGF明胶海绵覆盖。对照组植入适量的CERASORB骨粉后用滴加等量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覆盖。比较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2周、4周、8周处死6只动物获取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神经生长因子明胶海绵复合CERASORB骨粉修复兔下颌骨缺损修复时间明显短于两组对照组,术后8周得到基本完全的骨修复。结论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NGF复合CERASORB骨粉支架材料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下颌骨洞穿性骨缺损后新骨形成影响的研究。方法:12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下颌骨体部制作15mm×8mm的单侧洞穿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区植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植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生理盐水。每周抽取耳缘静脉血行血清钙、磷浓度测定,术后3,6周每组各处死3只分别行大体解剖观察、X线摄片、microCT检查、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分析,观察研究骨缺损区不同实验周期(3、6周)的缺损组织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比较micro CT各项指标,显示实验组BMD、BV/TV、Tb.Th、Tb.N高于对照组,BS/BV、Tb.Sp则对照组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HE及masson染色提示实验组胶原及纤维高表达,大体观察及X线检查进一步证明以上结果。结论: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NGF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体修复大鼠头盖骨骨缺损能力。方法:选用8周龄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自体骨组(n=12)、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材料组(n=12)与空白组(n=4)。自体骨组和材料组于术后4、6、8周3个时间点各处死大鼠4只;空白组大鼠在8周全部处死。分别进行mirco-CT扫描分析,HE、TRAP和ALP染色,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效果。结果:8周时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物和自体骨的骨体积分数分别为(69.7±3.95)%和(42.475±4.38)%(P<0.05);随着时间延长,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材料逐渐被吸收,同时骨缺损亦逐渐修复;自体骨缺损部在6周后出现大量破骨细胞,大面积移植骨与新生骨被吸收,而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体修复骨缺损中较少发现破骨细胞。结论:α-磷酸三钙/胶原复合体具有较好骨缺损修复能力,且材料易于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甲状旁腺激素(1-34) [parathyroid hormone(1-34),PTH(1-34)]联合珊瑚转化型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骨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在8只杂种犬的两侧胫骨各制备两个种植窝,于种植窝的一侧骨壁创造骨缺损.将种植体植入种植窝,CHA植入骨缺损处.术后将8只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只.实验组每周连续3d背部皮下注射40 μg/kg PTH(1-34)溶液,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和8周两组各处死2只动物获取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8周实验组骨缺损处的密度影均高于对照组,种植体与骨接触的界面间未见低密度透射影像;实验组种植体最大拔出力值(199.8、411.5 N)均显著高于同期的对照组(100.1、184.5 N),P<0.05;拔出力值实验组术后4周与对照组术后8周接近.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小梁较对照组稍粗,连续性较好;种植体表面与新生骨直接接触.术后8周实验组新生骨较对照组致密;种植体表面与新生骨接触较对照组广泛.结论 PTH(1-34)联合CHA可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再生修复,使种植体与骨愈合周期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一种可降解新型聚乳酸膜(PDLLA/PLLA)在引导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0 kg,在动物一侧下颌骨体部近下颌骨下缘处制备10 mm×5 mm×3 mm箱状骨缺损,然后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8只。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PDLLA/PLLA覆盖于缺损表面,对照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Guidor聚乳酸可吸收膜覆盖于缺损表面,空白组动物不作处理。术后8、12周采集缺损处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实验动物均未发生炎症和排异反应,各组创口愈合良好,成骨活跃。大体观察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动物成骨量较多,材料降解较少,对照组动物成骨量较实验组少,材料降解完全;术后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成骨量相当,实验组材料进一步降解,空白组动物成骨量少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8、12周,Micro-CT可以观察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缺损区域新生骨明显多于空白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新生骨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骨密度(BMD)和骨小梁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细胞修复先天性腭裂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16只2月龄的日本大耳白兔,在其腭部制作骨组织缺损和采集胫骨MSCs培养,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后复合明胶海绵支架并行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后,植入腭骨缺损区;对照组:进行与实验组相同的手术操作,腭骨缺损区仅植入明胶海绵支架。于4、6、8和12周采集标本行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等。结果:实验组4周时骨缺损部分有骨痂形成,第6周时实验组骨缺损表面有较多骨痴形成,与骨端连接紧密,有骨桥形成;第8、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未见骨组织修复。结论:通过MSCs扩增并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后,以明胶海绵支架为载体移植腭骨缺损中,能较好的修复骨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种植体周围骨愈合及骨缺损愈合中的表达,探讨NGF在骨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9只SD大鼠,按观察时间不同随机分4组,每组大鼠随机选取4只,左侧后大腿股骨植入种植体设为种植组;另外3只左侧后大腿股骨备洞设为骨缺损组。右侧后大腿均无骨损伤,设为对照组。术后取股骨标本拍X线片,去种植体制作切片行HE染色、NGF免疫组化染色。剩余1只大鼠取颌下腺作为NGF染色阳性对照。结果种植体无松动,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种植组及骨缺损组在愈合过程中可见骨髓基质细胞、骨母细胞、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有NGF阳性染色。对照组相同位置骨组织中,未见NGF阳性染色。统计学结果显示,1周时种植组和骨缺损组NGF阳性染色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3、4周时2组NGF阳性染色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NGF可能参与了种植体周围骨愈合及骨缺损愈合过程。在种植早期,植体周围的NGF分泌情况与骨缺损愈合不同,较晚时期二者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作为激活物对大鼠胫骨骨缺损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用辛伐他汀与Bio-Oss骨粉复合物填入大鼠胫骨骨缺损模型,对照组骨缺损单纯填入Bio-Oss骨粉,空白组骨缺损部位不放入骨粉。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大鼠,定性、定量分析,观测骨增量变化和骨缺损修复进程。结果空白组无法正常愈合;实验组在新骨生成和改建速度上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有促进新骨生成作用,加速了骨缺损修复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煅烧牛骨(骼瑞)修复动物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分别建立犬牙槽骨缺损修复模型、SD大鼠和新西兰白兔颅骨极限缺损模型,对照组骨缺损不植入修复材料,实验组骨缺损中植入骼瑞,每个组取材6只动物。术后用HE染色、Micro CT、Masson三色染色等方法观察缺损修复效果。结果:犬牙槽骨缺损修复8周后牙槽骨缺损修复良好。兔的颅骨修复实验中,实验组术后6周,煅烧骨颗粒周围有大量新骨形成。术后12周,骨缺损区新骨部分连接成片,已改建成板层骨,煅烧骨颗粒大多被新生骨包围。术后24周,新生骨成熟度进一步提高。SD大鼠颅骨缺损修复实验,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域愈合,且填充修复区域的骨密度几乎接近于正常骨的骨密度。3种动物实验中,实验组骨缺损修复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骼瑞材料对于骨缺损修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辛伐他汀对大鼠胫骨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作为激活物对骨生成的促进作用。方法:通过制备大鼠胫骨骨缺损模型填入Bio-oss骨粉,同时给予口服辛伐他汀(实验组),并设立空白组、对照组(骨缺损单纯填入Bio-oss骨粉),于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大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观测骨增量变化。结果:空白组无法形成正常骨愈合;实验组在骨量形成和新骨改建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有促进新骨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脱细胞骨基质(acellular bone matrix,ABM)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修复兔颅骨缺损时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富血小板血浆促进成骨的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质量1.5~2.0kg。在兔颅骨两侧分别建立一个1cm×0.5cm全层骨缺损区,同时去除该区骨膜,注意勿伤及硬脑膜。随机选择一侧骨缺损作实验侧,植入复合PRP的ABM;另一侧为对照侧,仅植入ABM。术后第2、4、8、12周末分别处死6只兔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骨缺损修复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应用Image-pro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VEGF表达强度的灰度值。采用SSPS16.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VEGF呈强阳性表达,随后急剧下降,以后趋于平缓。对照组在术后2、4周呈阳性表达,以后平缓下降。两组相比,在第2、4周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第8、12周时,2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EGF在实验组早期阶段的强阳性表达,说明血管形成活跃。PRP促进骨修复的作用发生在植入后早期,启动了早期活跃的成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分析氯化锂促进大鼠牙周组织缺损修复的实验效果.方法 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构建大鼠急性牙周缺损模型.采取腹腔注射氯化锂及缺损处放置氯化锂明胶海绵两种给药方式,并在牙周缺损表面覆盖Guidor?可吸收基质膜.术后4周取材制作组织学切片,光镜下观察牙周组织缺损修复情况,测量各组缺损区域新生牙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颊侧骨壁缺损修复中的成骨作用。方法:体外将PRF作用于比格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第21天测定钙结节量;4、7、11 d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9只成年比格犬拔除上颌左右两侧的侧切牙,构建颊侧骨壁缺损的拔牙位点,并随机分为血凝块组、PRF组和组织工程骨组,在手术后即刻、6周及12周时评价各组的颊侧骨高度和拔牙窝的骨密度。结果:PRF在体外实验中能明显促进BMSCs的增殖,提高成骨分化以及钙化能力(P<0.05)。动物实验中,PRF表现出了促进早期伤口愈合的能力。在颊侧骨壁缺损的修复中,组织工程组在6周时骨高度和骨密度分别为(2.63±0.57)mm、(765.19±59.70)HU,较血凝块组[(5.65±2.91)mm、(599.08±53.88)HU]和PRF组[(4.14±1.16)mm、(644.76±65.39)HU]显著增高(P<0.05)。结论:PRF复合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在早期有效地修复拔牙窝骨壁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显微CT评价SD大鼠牙槽突不同大小骨缺损的自愈情况,为建立大鼠牙槽突裂标准缺损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周龄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A、B2组,采用手术方法在大鼠右上颌建立3mm×3mm×2mm(A组)和4mm×4 mm×3mm(B组)的单侧牙槽突骨缺损。分别在手术后即刻、4周和8周处死取材。通过显微CT三维重建检测,定量分析骨缺损区的愈合情况。结果:4周时,A组的新骨形成量为80.42%,B组为54.35%;8周时,A组的新骨形成量为97.5%,B组为93.12%。2组标本的骨缺损在8周时均基本自愈。结论:显微CT可用于大鼠离体骨标本的骨量计算,2种不同大小的牙槽突骨缺损自愈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检测HIF-1α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内、外向成血管和成骨方向分化的作用.方法:(1) HIF-1α基因突变后,应用Lentivirus构建Lenti-LacZ、Lenti-WT、Lenti-MT.(2)分别用Lenti-LacZ、Lenti-WT及Lenti-MT转染BMSCs,检测①细胞转染效率;②目的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③目的基因在BMSCs细胞内的定位.(3) BMSCs成功转染目的基因后,分别在特定时间点提取总RNA和蛋白,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目的基因对BMSCs成血管和成骨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4)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钙结节的表达检测.(5)检测生物支架材料-明胶海绵(GS)的结构、形态及细胞附着情况.(6)建立F344大鼠颅骨双侧直径5mm的标准骨缺损模型,分别将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植入骨缺损区.术后8周取材,行Microfil灌注,观察血管形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及Micro-CT检查、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测等观察骨修复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修复效果.结果:当感染复数(MOI)=15时,BMSCs的转染效率最高.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在BMSCs细胞核内.体外常氧条件下,HIF-1α能够显著上调BMSCs的成骨和成血管因子的表达,且ALP和钙结节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可诱导BMSCs骨向分化.体内实验结果显示,8周时,Lenti-WT组和Lenti-MT组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明显强于Lenti-LacZ组,而Lenti-MT组又优于Lenti-WT组.结论:HIF-1α基因可以显著提高BMSCs成血管和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17.
王天珏 《口腔医学》2015,35(12):999-1002
目的 构建自固化磷酸钙(CPC)-明胶复合组织工程材料支架,观察人工合成神经多肽P物质(SP)对其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作用 方法 鼠尾Ⅰ型胶原酸解冻干制备明胶海绵;模具制备8 mm×2 mm圆柱型材料支架,分为单纯CPC固化制成、CPC-明胶混合固化制成、CPC-明胶-SP混合固化制成三组;制备兔下颌骨直径8 mm圆柱状缺损动物模型,分别植入三种材料支架,术后12周X线和Micro CT检查支架形态与骨愈合情况。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CPC-明胶支架具有类似松质骨的超微结构;动物实验12周时CPC-明胶-SP支架与周围骨质基本融合,Micro CT显示材料内部成骨转化显著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Ⅰ型胶原明胶与CPC混合调拌,操作简便,可随意塑形,并自行固化,具有类似松质骨的内部结构,人工合成神经多肽P物质可促进其在体内成骨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的铒激光切割骨组织骨愈合过程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8只兔子,在兔子的颅盖骨上制备直径2mm的4个圆形骨缺损。激光组:能量100mJ,200mJ,400mJ的铒激光分别制备的骨缺损,对照组:种植手机制备的骨缺损。于术后1周,3周,4周,6周分别处死2只兔子取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PDGF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3周100m.1激光组平均灰度值与200mJ,400mJ激光组及对照组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周激光组之间及与对照组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铒激光制备的骨缺损愈合过程中PDGF的表达较传统种植手机组高,且能量为200mJ时PDGF的表达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多孔矿化骨(BPBM)修复下颌双皮质骨缺损作用。方法 54只健康白兔分为3组,制作下颌双皮质骨缺损模型,治疗1组植入PRP+BPBM+GBR,治疗2组植入BPBM+GBR,对照组植入明胶海绵,用X线、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术后4、8、12周骨缺损修复情况,测定血中碱性磷酸酶(ALP)、钙磷变化。结果 PRP血小板为全血4.194.43倍;X线片示在4、8、12周时治疗1和2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E染色见在4周时治疗1组缺损边缘有少许新骨生成,移植物部分降解,治疗2组新骨形成较少;在8周时治疗1组新骨数量明显多于治疗2组;12周时治疗1组充填物吸收被新骨代替,新生骨骨小粱和骨陷窝增多;治疗2组成骨细胞和新骨数量比治疗1组少;对照组新骨形成明显减少。电镜发现,治疗1组各时间点成骨细胞突起和向移植物浸润能力、成骨细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数量多于治疗2组,治疗2组成骨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和成骨细胞突起向移植物浸润能力强于对照组。在4、8、12周时治疗1组和治疗2组碱性磷酸酶和钙磷含量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PRP和BPBM及GBR技术对下颌双皮质骨缺损有良好修复能力,其作用与PRP中高浓度血小板分泌生长因子和BPBM多孔支架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