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BI)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AMB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年龄(78.2±5.6)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4例,心房颤动患者10例.病灶局限在前循环单侧6例,病灶累及前循环双侧3例,病灶局限在后循环5例,病灶在前后循环均累及4例.心房颤动患者在后循环AMBI中发生比例较高(7/9);中度和重度大动脉硬化患者在前循环AMBI中发生比例高(9/9);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7例.18例患者中死亡2例,遗留瘫痪16例,失语8例(完全性失语2例).结论 高龄可能是AMBI发病的重要原因,高血压在发病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心源性栓塞是后循环AMBI极其重要的原因,而大动脉粥样硬化在前循环AMBI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在AMBI发病中亦有一定的作用.AMBI患者病情多较重,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BI)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AMB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年龄(78.2±5.6)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4例,心房颤动患者10例.病灶局限在前循环单侧6例,病灶累及前循环双侧3例,病灶局限在后循环5例,病灶在前后循环均累及4例.心房颤动患者在后循环AMBI中发生比例较高(7/9);中度和重度大动脉硬化患者在前循环AMBI中发生比例高(9/9);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7例.18例患者中死亡2例,遗留瘫痪16例,失语8例(完全性失语2例).结论 高龄可能是AMBI发病的重要原因,高血压在发病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心源性栓塞是后循环AMBI极其重要的原因,而大动脉粥样硬化在前循环AMBI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在AMBI发病中亦有一定的作用.AMBI患者病情多较重,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3.
张世华 《职业与健康》2012,28(23):2986-2987,2990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112例复发脑梗死患者与13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临床特点和发病因素。结果初发脑梗死5 a内为再发高峰期,再发脑梗死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χ2=5.11,P0.05)。脑梗死再发者伴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多于初发者(χ2值分别为12.51和8.70,均P0.01),而且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者也明显高于初发者(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等都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再发高峰期及长期的二级预防应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纤维蛋白原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表达与纤维蛋白原及角质蛋白19片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60例。免疫磁珠联合梯度离心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同时检测血清纤维蛋白原和角质蛋白19片段水平。根据循环肿瘤细胞浓度分为低浓度组(<5个/7.5 ml)和高浓度组(≥5个/7.5 ml),比较两组血清纤维蛋白原和角质蛋白19片段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根据循环肿瘤细胞浓度将患者分为低浓度组82例和高浓度组78例。高浓度组患者角质蛋口19片段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低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浓度组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清角质蛋白19片段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情况明显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表达与血清角质蛋白19片段和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表达与血清角质蛋白19片段和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血清角质蛋白19片段和纤维蛋白原与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可用于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患者的颅脑磁共振表现.方法 选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观察其磁共振(MRI)检查结果,记录其梗塞灶部位,并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且应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汉语失语检查法(ABC)中的利手评定标准进行利手评定.结果 研究发现21例(29.6%)患者的病变部位位于经典Broca区,50例(70.4%)病灶不在经典Broca区.病灶累及经典语言中枢患者中,0~1级失语患者占71.4%,而累及非经典语言中枢患者中,0~1级失语患者占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58,P=0.000).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Broca失语症与神经影像学检查所见的病变部位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经典Broca区以外的更多部位都可能参与Broca失语症的形成,但经典Broca区重度失语患者较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凝血酶法测定60例冠心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中高脂血症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甘油三酯(r=0.862,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62 5,P<0.05)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855,P<0.01)有很强的相关性.冠心病患者中其他危险因素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为吸烟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不吸烟者,P<0.01;高龄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低龄组,P<0.05;高危组(合并危险因素3个以上)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合并危险因素低于2个以下),P<0.01;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与无合并症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一个主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越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有效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和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凝血酶法测定 60例冠心病患者及 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冠心病患者中高脂血症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甘油三酯 (r =0 .862 ,P <0 .0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r =0 .0 62 5,P <0 .0 5)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r =-0 .855,P <0 .0 1)有很强的相关性。冠心病患者中其他危险因素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为 :吸烟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P <0 .0 1;高龄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低龄组 ,P <0 .0 5;高危组 (合并危险因素 3个以上 )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 (合并危险因素低于 2个以下 ) ,P <0 .0 1;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与无合并症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一个主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冠心病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越多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有效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宫颈癌病灶内微血管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早期宫颈癌患者82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病灶内微血管血流情况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病灶内微血管血流情况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82例宫颈癌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流缺乏16例、血流较少22例、血流丰富44例。早期宫颈癌有淋巴结转移、病灶≥18 mm、有脉管累及、有宫旁浸润、间质浸润深度≥10 mm患者的微血管血流丰富人数占比分别为77.50%、78.26%、82.05%、71.43%和75.61%,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病灶18 mm、无脉管累及、无宫旁浸润、间质浸润深度10 mm患者的30.95%、22.22%、27.91%、35.00%和3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病灶≥18 mm、脉管累及、宫旁浸润以及间质浸润深度≥10 mm均是影响早期宫颈癌病灶内微血管血流丰富的危险因素(P0.05)。早期宫颈癌病灶内微血管血流丰富患者预后较佳人数占比为22.73%,显著低于血流较少以及血流缺乏患者的69.23%、9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早期宫颈癌病灶内微血管生成情况,病灶内微血管与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脉管累及、宫旁浸润以及间质浸润深度均密切相关,血流丰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20例脑卒中后伴有抑郁障碍住院患者的状况。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抑郁障碍的状况进行评分。结果120例脑卒中患者中,脑卒中病灶发生在前部位的比例(37.50%)明显高于脑卒中病灶发生在后部位的比例(12.50%),病灶发生在左部位的比例(33.33%)明显高于病灶发生右部位的比例(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有无高血压史等与抑郁障碍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与脑卒中病灶部位有显著的关系,并且与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背景及有高血压史有密切的关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9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9例轻度子痫前期为轻度组,31例重度子痫前期为重度组,另收集同期80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抽取3组孕妇静脉血,观察其血浆纤维蛋白原与Hcy水平及轻度组与重度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Hcy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Hcy水平最低,其次是轻度组,重度组最高,3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轻度组与重度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与Hcy水平对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 对362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2例心房颤动患者,基础疾病中高血压占首位,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内径明显小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P<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心房颤动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患明显减少(P<0.01).结论 心房颤动的发生随着增龄而明显增加.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肺疾病、肾衰竭均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应早期预防、控制和治疗以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8例后循环缺血住院病人,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颈椎、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椎-基底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资料。结果颈椎MRI:69/(40/58)有不同程度的脊椎退变,颈椎曲度变直;31/(18/58)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主要集中在脊椎5~脊椎8(C5~8)。椎-基底动脉MRA:82/(48/58)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粗细不均;24/(14/58)一侧椎动脉起始段(V1)不同程度狭窄,其中2例闭死;3/(2/58)椎动脉第二段(V2)迂曲;17/(10/58)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或分支减少。颅脑MRI:脑干、小脑、枕叶共发现梗死灶52个,其中38/为新鲜梗死灶,其余为陈旧性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新鲜梗死灶中腔隙性梗死灶60/(12/20),责任病灶75/(9/12),均位于脑桥、延髓、小脑,40/(8/12)新鲜病灶为无关病灶。结论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断、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分型及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的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06年3月-2007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首次住院治疗的135例CIS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并进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35例CIS患者OCSP分型比例由大至小依次为后循环梗塞(31.85%)、腔隙性梗塞(31.11%)、部分前循环梗塞(25.93%)、完全前循环梗塞(11.11%);CIS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为23.70%(32/1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OCSP分型为完全前循环梗塞是CIS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CIS患者应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及时给予OCSP分型,以便有针对性地防止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及脑卒中的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高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研究血液流变学改变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A组,40例先兆子痫患者;B组,38例轻度妊高征患者;和对照组,42例健康孕妇.进行1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1.实验组高、中、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实验组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未孕时正常范围,其中B组与对照组间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2.红细胞变形指数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呈负相关(P<0.001);全血粘度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妊高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增高,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于向明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291-4292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临床分型及其与原发病和病灶部位的关系,评价脑电图、CT、MRI对癫痫的诊断价值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之间收治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30例,根据患者癫痫发作时间和临床表现分型,配合临床检查设施CT、MRI和EEG,研究与原发病和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早期发作型9例,迟发作型13例,在脑卒中致癫痫患者的构成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比例最高,为27.27%;脑卒中致癫痫患者中,多发病灶比例最高,比例为36.67%;治疗后治愈9例,控制发作18例,其他3例。结论针对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一定要详细了解其类型并查明病灶部位,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12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用全自动血凝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初筛指标之一,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比较敏感而特异的诊断指标之一,并为其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影像学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6例RPLS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6例均行MRI及CT检查,4例双侧对称性枕叶白质受累,4例双侧额顶叶皮质下白质广泛受累,1例同时累及中脑和丘脑,1例累及尾状核头部;病灶形态不规则,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脑回样异常信号,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磁共振静脉造影显示未发现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给予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控制癫痫发作、脱水减轻脑水肿及对症支持治疗.5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1例遗留右侧肢体轻偏瘫.无一例死亡.结论 只要结合临床病史,特别是具有高血压、子痫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出现典型的临床四联征,影像学为后部脑白质损害为主的表现,RPLS的诊断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3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情况,分析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治疗前发作次数以及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等因素,并对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患者中有48例(36.09%)发生了脑梗死,其中前循环TIA患者108例中发生脑梗死39例(36.11%),后循环TIA患者20例中发生脑梗死7例(35.00%),前、后循环TIA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TIA患者5例中发生脑梗死2例.TIA发作频率>3次/d、发作持续时间> 30 min、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h或治疗前发作次数>5次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及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前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与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关系.方法 58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术,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内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复发组(18例)和心房颤动未复发组(40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9d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 心房颤动复发组术前ld血浆NT-proBNP浓度(中位数为2061.30 ng/L)明显高于心房颤动未复发组(中位数为579.00 ng/L) (P< 0.01);心房颤动复发组术后9d血浆NT-proBNP浓度(中位数为996.60 ng/L)显著高于心房颤动未复发组(中位数为209.20 ng/L)(P<0.01);且两组患者术前ld血浆NT-proBNP浓度均高于术后9 d(P<0.01).结论 术前血浆NT-proBNP浓度与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的复发有一定的关系,对预测心房颤动的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后循环缺血(PCI)的临床特点及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5例PCI行DSA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注射用葛根素静脉滴注;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10 d后评估疗效.结果 75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61例(81.3%,61/75),14例(18.7%,14/75)未见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9例(14.8%,9/61),单纯后循环病变25例(41.0%,25/61),前后循环同时病变27例(44.3%,27/61).累及2条或2条以上血管31例(41.3%,31/75).治疗组总有效率[90.5%(38/42)]高于对照组[66.7%(2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患者DSA检查阳性率较高,包括后循环闭塞、狭窄、扭曲和发育不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PCI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