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技能规范化操作培训的教学效果.方法 采用仿真模拟人进行教学,60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救援方向)应届毕业学生为学生组,28名急诊科低年资医师为医生组,30名临床不同科室护士长为护士长组,实施气管插管-除颤-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训练.培训前后均进行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并进行比较.结果 培训后3组受训人员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与培训前比较显著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也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技能考核总评成绩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仿真模拟人进行气管插管-除颤-徒手心肺复苏技能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受训者的急救技术操作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chnique training for people from different branches. Methods Manikins were used in training, 60 graduates majored in rescuing medicine were divided as student group ,28 junior doctor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as doctor group and 30 nursing managers from different wards as nursing managers group. They were trained by manikins for the skills of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defibrllation,chest compression and ventilation. Theoretical level and operation ability were examined after training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aining. Results Their firstaid techniques were better and more skillful after training, their theoretical level were also improve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score of examinations of cardiopulmorary resuscitation among the groups. Conclusions The first-aid capability of people who received the training of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defibrillation, chest compression and ventilation using manikins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水平.方法:依据2005年华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对扬中市部分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将参与培训的293名基层医务人员随机分为培训前组(先考核后培训)和培训后组(先培训后考核),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结果:我市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水平较差,培训前、后两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显著(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培训能显著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水平,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能提高社区全科医生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方法。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整群选取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的全科医生50名为试验组,嘉定区另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46名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导学互动的加式教育”(BOPPPS)联合“问题-讨论-指导”(PDG)培训模式开展院前急救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比较两组培训前后理论知识评分、技能操作(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止血包扎、导尿术、清创缝合)评分以及院前救治情况。结果 培训前,两组理论知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止血包扎、导尿术、清创缝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理论知识、气管插管、电除颤、止血包扎、导尿术、清创缝合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1),高于对照组(P<0.01)。培训前后,对照组理论知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止血包扎、导尿术、清创缝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37)。结论 BOPPPS联合PDG培训模式可以提高全科医生的院前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4.
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急救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和评价医学模拟技术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培训前及培训后反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学生认为使用SimMan综合模拟人和心肺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模型调动了学习兴趣,学生对BLS、ACLS的基本理论和实施流程经培训后理论水平及其操作普遍认为有很大提高.结论:高仿真的电脑模拟人和心肺复苏模拟人,气管插管模型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可发挥巨大作用,它具有无风险、可重复性、可控性、培养团队精神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葛小敏  孙建华  孙艳萍  顾红军  李玲 《吉林医学》2012,33(28):6176-6178
目的:探讨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后,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08年3月~2008年7月进行规范化的心肺复苏培训,回顾分析2005年3月~2008年3月20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以及2008年8月~2011年8月200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分别为培训前组和培训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模拟考核心肺复苏抢救流程,采集固定的200名医护培训前后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的时间,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统计学差异。结果:培训后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培训前组,实施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化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使抢救工作更加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医院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为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急救术以及改善心肺复苏急救术培训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课题从2013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标准,对山东省潍坊市、淄博市、德州市等3个城市的4家基层医院实地走访进行现场考核培训,随机抽取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技能考查以及现场培训,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 结果 调研结果表明,基层医务人员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层医务人员对心肺复苏急救术的理论原理、人体心肺解剖结构、突发心脏骤停的识别、徒手心肺复苏的步骤、初级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的理论知识需求很高。②基层医务人员对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开放气道、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以及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等也有很高的需求,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③基层医务人员普遍缺乏正确、系统的心肺复苏急救的知识和技能。 结论 基层医院心肺复苏急救水平薄弱,对心肺复苏急救术的了解匮乏,但临床工作依然对心肺复苏急救术提出较高要求。分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的层次化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和评价医学模拟技术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培训前及培训后的计算机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培训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环甲膜穿刺、呼吸机应用、电除颤前后成绩大幅度提高.高仿真的电脑模拟人和心肺复苏模拟人及气管插管模型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可发挥巨大作用,具有无风险、可重复性、可控性、培养团队精神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医学模拟教学提高医务人员临床技能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方法 采用医学模拟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法分别对医务人员开展徒手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胸腹(膜)腔穿刺术、骨髓腔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6项专项临床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比较两种教学方法下两组医务人员的成绩,以评价模拟培训教学的效果.结果 两组医务人员的骨髓腔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3项成绩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徒手心肺复苏、胸腹(膜)腔穿刺术、呼吸机使用3项成绩比较,其采用医学模拟教学方法的医务人员成绩高于传统授课方法的医务人员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学模拟教学对提高医务人员临床技能水平具有一定效果,有一定推广价值,但是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采用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 针对临床专业医护人员1 472人,分别使用简易心肺复苏模拟人(共667人)和高仿真综合模拟人(共805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的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并发放反馈问卷,比较两组人员完成各项操作的时间、成绩、首次合格率以及对培训方式的评价。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与使用简易心肺复苏模拟人相比,采用高级模拟人培训的医护人员完成徒手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三项操作的时间更短[分别为(309±125) s vs. (242±61) s,t''=12.65,P=0.00;(87±36) s vs. (55±31) s,t''=20.28,P=0.00;(239±87) s vs. (145±53),t''=24.4,P=0.00];考核分数显著提升[分别为(83.5±14.8) vs. (90.2±17.6),t''=7.93,P=0.00;(84.7±19.3) vs. (92.1±21.5),t''=6.95,P=0.00;(81.6±15.3) vs. (89.6±13.5),t''=10.53,P=0.00];首次合格率更高[分别为84.1%(561/667) vs. 92.5%(745/805), χ2=25.96,P<0.01;82.2%(548/667) vs. 91.2%(734/805), χ2=26.41,P<0.01;80.8%(539/667) vs. 91.4%(736/805), χ2=35.48,P<0.01];并且对培训效果的认可程度与评价更高。结论 高仿真综合模拟人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可在急诊医学技能的教学与培训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主要照顾人员实施情景模拟心肺复苏培训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由心血管内科医生和护士组成心肺复苏情景模拟教学组,将120名冠心病患者主要照顾人员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理论知识和现场情景模拟讲解示教,操作培训;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培训.2组培训后现场考核.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和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主要照顾人员实施情景模拟心肺复苏培训切实可行,可显著提高患者家属的急救水平,为冠心病患者的抢救提供宝贵时间,值得向社会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使用球囊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中,对心肺复苏初期复苏效果是否存在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院前抢救心肺复苏的153例患者资料,根据现场条件分别采取标准心肺复苏(CPR)球囊辅助通气法和气管插管通气法,比较两者建立人工通气所需时间,复苏过程中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78例使用球囊辅助呼吸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9.23%;75例使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球囊面罩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院前心肺复苏急救中抢救成功率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丁劲  赫为  邬兆国 《西部医学》2014,(3):345-346,349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心肺复苏中的影响。方法对4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气管插管,对照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对比两种通气方式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①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58.33%;对照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对照组患者有效6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25.0%,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早期采用气管插管通气治疗,无论是从患者有效率还是存活率方面比较,都比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心肺复苏中需要气管插管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气管内插管,观察组首先置入喉罩通气后,再根据病情需要行气管插管,2组其他抢救措施相同.比较2组2 h内,置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通气起效时间及抢救中血气、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置管所需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而一次性插管成功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通气起效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复苏开始时2组的SpO2、PCO2等血气指标和乳酸、ALT、BUN等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别,复苏后,2组的SpO2和pH均升高,而PCO2、乳酸、ALT、BUN和Scr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为明显,2组血糖较复苏前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喉罩通气较气管插管在赢得抢救时间、稳定患者血气方面更具优势,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囊-面罩、食管.气管导管盲插法和经口气管插管法在心肺复苏中(CPR)的应用价值。【方法】351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按照有无咽部解剖生理异常,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每组根据CPR时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不同措施将其随机均分为3组,A组常规CPR时即使用气囊-面罩通气;B组常规CPR时即行食管-气管导管盲插法;C组常规CPR时即行气管导管经口插管法。比较3种方法建立人工通气所需时间,复苏过程中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复苏成功率。【结果】正常组气囊-面罩通气复苏成功率最差(P〈0.01),异常组食管气管导管盲插法复苏成功率最高(P〈0.01)。【结论】经口气管内插管是临床最常用和有效的建立高级气道的方法,在异常情况下,食管气管导管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把可视喉镜作为常规教学用具引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气管插管术的教学实践中,将受教学员分为麻醉学专业和非麻醉学专业两大类;针对这两类学员学习目标、教学时数、基础能力的不同,充分发挥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教学中的优势,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设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考核指标和师资配备实施教学。现已应用此手段对超过百名不同专业规培生实施了气管插管教学,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减少了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Efficacy of facemask resuscitation at birth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fficacy of facemask resuscitation was assessed by measuring the expiratory tidal volume during the first three inflations in nine babies with birth asphyxia and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those obtained in a further nine babies resuscitated afte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The facemask system was relatively inefficient, with tidal exchange less than one third of that seen after intubation and rarely sufficient to produce adequate alveolar ventilation.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depended on stimulating the baby to make his own respiratory effor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撤离期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8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撤离机械通气前4h起1组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直至拔除气管插管后停用盐酸右美托咪定;2组应用咪达唑仑镇静治疗,拔管前1h停用咪达唑仑。采用Ramsay评分评价镇静效果,观察所有所有患者在用药前、用药后10min、1h、3h、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等不同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血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组44例患者均能达到稳定的镇静效果,Ramsay评分在3~4分之间,无呼吸抑制发生,均能按时拔管。在拔管前后MAP、HR和SaO2无明显波动。2组36例患者在给药后均能达到稳定的镇静效果,Ramsay评分在3~5分之间,血压及心率稍有下降,但在拔管前1h停药后,34例患者Ramsay评分下降为1~2分。所有患者拔管时MAP及HR明显升高。2例患者因苏醒不佳出现拔管延迟。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使机械通气患者保持良好的镇静效果,有效和安全的抑制拔管反应,保持拔管前后的呼吸和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