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其中病毒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新发现的呼吸道病毒包括人偏肺病毒、SARS冠状病毒、人冠状病毒NL63和HKU1、人博卡病毒以及人多瘤病毒,本文对其流行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新发现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其临床表现易被认识,但病因却很难明确.2001年以来许多新的人类病毒被发现,其中人类偏肺病毒、人类冠状病毒NL63和HKU1,以及人类博卡病毒,均已被证实可引起小儿呼吸道疾病,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也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太原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s)儿童人偏肺病毒(hMPV)与人博卡病毒(HBoV)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集2012年11月—2013年5月及2013年11月—2014年5月就诊的ARTIs患儿549例,采集咽拭子标本,应用实时PCR方法检测hMPV与HBoV。结果 549例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hMPV阳性56例(10.2%),HBoV阳性15例(2.7%)。其中2012年11月—2013年5月hMPV与HBoV检出率分别为12.3%和2.0%,2013年11月—2014年5月hMPV与HBoV检出率分别为6.5%和4.0%,两时间段hMP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V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份hMPV、HBoV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PV与HBoV均在2岁组中检出率最高。hMPV在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检出率最高。结论太原地区hMPV和HBoV与部分儿童尤其是婴幼儿ARTIs有关,hMPV是诱发部分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4.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喘息的重要因素,常造成反复喘息,且日后发生支气管哮喘的风险显著增加.最新的研究发现某些新型呼吸道病毒如博卡病毒、人类偏肺病毒等与婴幼儿喘息有关,给哮喘的防治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研究内容.文章就近年来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常见病毒和某些新型病毒感染与哮喘、特应质之间的关系,以及病毒感染的病原学、致病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人博卡病毒(HBoV)在长沙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比较分析其区域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9月 - 2008年3月长沙地区773份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鼻咽抽吸物(nasopharyngeal aspirates,NPAs)样本进行HBoV病毒NP1基因检测,将PCR阳性产物测序,并将所测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73例样本中,HBoV阳性例数87例,HBoV感染患儿年龄为18 d ~ 64个月,冬春季节流行,主要的临床诊断与症状是支气管肺炎与咳嗽;所测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不同地区的HBoV N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5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8%,对核苷酸序列作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属于1种基因型.结论 长沙地区部分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与人博卡病毒有关,且HBoV 感染在低年龄组的儿童中更常见;一种基因型在长沙地区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 HBoV)流行病学特征, 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16 91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和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oV,分析HBoV检出情况。结果 16 913例患儿中,HBoV阳性检出率为5.16%(873/16913例)。男性患儿HBoV阳性检出率为5.42%(573/10566例),女性患儿为4.73%(300/6347例),男性患儿HBoV检出率高于女性患儿(χ2=3.928,P=0.047)。<1岁、 ~3岁、~7岁以及≥7岁患儿的HBoV检出率分别为4.03%(325/7963例)、8.75%(401/4584例)、3.99%(134/3357例)、1.29%(13/1009例), 各年龄组HBo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75, P<0.01)。春夏秋冬四季HBo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6%(146/4341例)、 6.92%(295/4261例)、 6.88%(287/4172例)、 3.50%(145/4139例), 夏秋季患儿HBo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冬春季(χ2=93.801, P<0.01)。结论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呼吸道感染患儿HBoV检出率为5.16%, 幼儿HBoV检出率高, 男性患儿高于女性。夏秋季为HBoV感染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7.
Zeng M  Zhu QR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9):678-680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不断发现新的病毒病原与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自人偏肺病毒、冠状病毒(SARS、NL63、HKU1)被相继发现以后,2005年9月瑞典学者Allander等报道在呼吸道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新的细小病毒,目前被命名为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本文对有关HBoV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东莞市镇区小儿呼吸道人类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临床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2-10月东莞市石碣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7岁以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标本340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MPV F基因,应用多霞PCR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A、B型(RSV A、B型).流感病毒甲、乙型(Flu-A、B型),副流感病毒l、2、3型(PIV1、2、3型).并随机挑选4例hMPV阳性者PeR产物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340份标本中hMPV阳性者32份(9.41%),其中在阳性标本中5例并RSV感染,2例并PIV 3型、2例并Flu-B型.2-4月份检出阳性率高于5-10月份.32例hMPV感染阳性患儿平均年龄5.97个月,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喘息为主,hMP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32例hMPV阳性患儿诊断下呼吸道感染30例,占阳性标本的93.7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例(6.25%).4例PCR产物基因测序分析与GenBank序列同源性87%~99%.hMPV PCR产物基因序列进化数分析显示其属于2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A基因型3例,B基因型1例.结论 hMPV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一种重要的病原体,小儿呼吸道hMPV感染发病率在2-4月份较高,其临床表现以咳嗽、发热、喘息为主.东莞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中hMPV存在A、B 2个不同基因型,以A基因型较常见.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0):741-744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当前喘息儿童病毒感染病原学的状况。方法对2010至2011年因喘息住院治疗的1 527例儿童应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实时PCR方法检测人类博卡病毒(hBoV),同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VA、IVB)、副流感病毒(Pinf Ⅰ~Ⅲ)和腺病毒(ADV)。结果 1 527例患儿的标本中病毒检测阳性者705例,总检出率46.2%,其中<3岁患儿占90.1%;分别为RSV 344例(22.5%)、Pinf Ⅲ 156例(10.2%),hBoV 89例(5.8%),hMPV 60例(3.9%),ADV 18例(1.4%),Pinf Ⅰ 18例(1.2%),IVB 11例(0.7%),IVA 8例(0.5%),Pinf Ⅱ 1例(0.1%)。合并感染2种病毒者38例,最常见为hMPV合并hBoV感染(21.1%)和RSV合并hBoV感染(21.1%)。相比hMPV、Pinf Ⅲ、hBoV感染患儿,RSV感染患儿的平均年龄小,气促、呼吸困难、紫绀表现更多见,平均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感染于每年的1至3月及10至12月间流行,hMPV的检出高峰在2至4月,Pinf Ⅲ的检出高峰在6至7月,hBoV的检出高峰在6至8月。结论 RSV是诱发儿童喘息最常见的病毒病原,hBoV和hMPV位居第3、4位,RSV为冬春季节引起喘息的主要病原,Pinf Ⅲ、hBoV为夏秋季节引起喘息的主要病原。hMPV和hBoV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RSV感染患儿年龄较小、病情相对重。  相似文献   

10.
呼吸系统感染是儿童门诊就诊最为常见的病因,也是造成<5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病毒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的病原,需要引起儿科医师关注。该文讨论了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着重介绍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的好发年龄、好发季节、流行区域等流行病学特点。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和冠状病毒等近期新发现的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回顾了病毒共感染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1.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其中病毒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人偏肺病毒、人冠状病毒、人博卡病毒、多瘤病毒、新型肠道病毒和C组鼻病毒等病毒逐渐被发现,且被证实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多种病毒协同感染在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该文就近年国内外对这些新发现的病毒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常见病毒协同感染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偏肺病毒--一种新发现的呼吸道感染病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全球范围内,呼吸道感染仍然是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仍然有一部分(20%~40%)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的病原无法得到确认,其中包括了15%~34%的下呼吸道感染。2003年2月在东南亚首次出现一种新的呼吸道疾病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以后,WHO所属机构在极短时间内至少确认了两种RNA病毒病原——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患儿咽拭子呼吸道病毒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该院2014 年3 月至2015 年2 月5 150 例ALRTI 住院患儿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A 型(FA)、流感病毒B 型(FB)、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副流感病毒1、2、3 型(PIV-1、2、3)检测,了解ALRTI 患儿中呼吸道病毒的分布情况。结果 5 150 例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样本中病毒检测阳性2 155 例(41.84%),其中RSV、 PIV-3 、FA 是检出率最高的前3 位病毒,分别为1 338 例(25.98%)、439 例(8.52%)、166 例(3.22%),并有29 例为2 种病毒混合感染。随年龄增加病毒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279.623,P<0.01)。RSV 检测阳性率自9 月开始呈增高趋势,11 月最高,达60.09%,6 月最低,仅为1.51%。PIV-3 检测阳性率5 月最高(21.38%),11 月最低(1.77%)。结论 ALRTI 患儿的病毒流行分布随年龄、季节而不同,秋冬季以RSV 流行为主,春夏季以PIV-3 流行为主。RSV 是ALRTI 住院儿童的最常见病毒。  相似文献   

14.
儿童呼吸道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了解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人轮状病毒的致病情况。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一步法,对68例5a以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与46例正常儿童的口咽分泌物进行了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患病组8例阳性,感染率11.8%,正常组全部阴性,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口咽分泌物的轮状病毒可作为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的一个参考指标。轻症呼吸道轮状病毒感染,通过自然免疫作用,有可能对严重轮状病毒再感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WU多瘤病毒(WU polyomaviros,WUPyV)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检出情况及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呼吸道鼻咽抽取液及健康体检儿童呼吸道鼻咽抽取液进行WUPyV核酸检测,阳性结果 再进一步基因测序,并分析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71例患儿中WUPyV阳性15例,阳性率1.95%,其中单纯WUPyV感染9例(60%),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的有6例(40%).82例健康体检儿童WUPyV的PCR检查均阴性.所有WUPyV阳性患儿年龄均≤4岁,最小2个月,最大48个月,平均年龄18.8个月;男: 女=1.5:1,临床诊断主要是:支气管肺炎、细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其中1例重症患儿合并病毒性脑炎.结论 WUPyV可能是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其主要感染对象是婴幼儿,主要症状是咳嗽和喘息,个别有重症表现.  相似文献   

16.
儿童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为了解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流感嗜血杆菌(HI)的致病情况,采用改良的哥伦比亚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对138例门、急诊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和181名健康儿童咽拭子进行分离培养;对检出的40株HI分离株作生化分型;随机选择16例HI阳性患儿作自身HI分离株的血清凝集试验。结果痰标本中致病菌检出率42.0%(58/138),HI阳性率29.0%居首位,其次为肺炎链球菌4.3%。学龄组中患儿HI感染率23.9%,健康儿童HI携带率20.9%,HI均以生物Ⅰ,Ⅱ,Ⅲ型为主;学龄前组中患儿HI感染率33.8%,健康儿童HI携带率37.9%,均以生物Ⅵ型占优势。凝集试验阳性率81.2%,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提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HI为主,健康儿童口咽部HI具有致病倾向。  相似文献   

17.
Acute otitis media and respiratory virus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8.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is the most common viral cause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LRTI) in infancy and young children. No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RSV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RSV-LRTI) exists. Ribavirin initially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anti-viral drug for RSV-LTRI. However, subsequently performed trials could not reproduce these positive results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available evidence, there is no place for ribavirin in the routine treatment of RSV-LTRI. The use of nebulised bronchodilator therapy in RSV-LTRI has been subject of many trials, with conflicting results. Although the individual patient may have some short-term benefit from nebulised bronchodilators, there does not seem to be a sufficient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andard use of bronchodilator therapy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RSV-LTRI.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RSV-LTRI is an immune-mediated disease and therefore corticosteroids may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The results from efficacy trial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corticosteroids are not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mild RSV infection. In contrast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it may be beneficial in 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RSV-LTRI.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in children with RSV infection the vitamin A concentration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disease severity. The use of vitamin A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SV-LTRI, however, proved not to be effective. Immunoprophylaxis with hyperimmune immunoglobulins and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the viral F-protein have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RSV-LRTI.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trials, however, it can be discerned that immunoglobulins have no place in the treatment of RSV-LRTI. Conclusion Althoug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s each year have a considerable socioeconomic impact, attempts to find an effective therapy have so far been quite unsuccessful. Anti-viral therapy with ribavirin has not been proven to be effective. Symptomatic therapy with bronchodilators may give only short-term relief of symptoms in some individual patients, but has no effect on hospitalisation rates, or duration of hospitalisation.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corticosteroids in patients with mil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s very disappointing, however,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there might be an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infection. So far no beneficial therapeutic effect has been demonstrated with immune globulins. Received: 9 August 1999 / Accepted: 30 November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