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民国初年文化市场与上海出版业的互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民国初年中华书局的崛起及其与商务印书馆之间的竞争 ,以及五四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大改组两大出版事件为个例 ,探讨文化市场与上海出版业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上海出版业优势地位的确立与文化市场的孕育、拓展休戚相关 ,文化市场的每一次起伏波动都牵动和影响了上海出版格局的变化。然而 ,文化市场本身是“沉默”的无形之手 ,它的功能需要出版业的发现、拓展 ,甚至是创造。因此 ,如何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出版与市场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 ,自然也就成了各出版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以上海米商为核心的全国米业,围绕着粮食营业税的征免问题,与执政机关展开了三年多的拉锯和博弈。其间,开会请愿、通电联合、奔走呼吁,虽历经曲折,但终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取得了实际免税的胜利!这是中国近现代粮食史上的重要一页,耐人寻味之处颇多。  相似文献   

3.
张秀莉 《中国社区医学》2015,(3):170-176,221,222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执行这个政策的主要业务部门是商业部门,主要措施是对多数工业品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这个过渡政策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使许多原来不能开工的工厂得以开工和获利。随着1956年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全面完成,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营商业对私营工业经济领导关系随之消失,原有的加工订货形式已不相适应。因此,中央在1956年提出了关于工商关系问题的各项办法,解决新形势下工商之间的矛盾。上海作为全国的工商业中心,针对不同商品门类的特殊性试点推行工商关系调整办法,提出了实践操作中的意见和建议。这次工商关系调整,对经济结构的完善具有全局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燮铭教授出书,熊月之学长吩咐我作序,以师门情谊而论,亦相濡以沫之义也。  相似文献   

5.
1864--1930年间上海作为全国外贸转运中心地位的变迁经历了由鼎盛到中落的变化。1864年到20世纪初,是上海作为全国外贸转运中心地位的鼎盛时期;20世纪上半叶随着华北和东北口岸转向以直接对日贸易为主,上海作为全国外贸转运中心地位开始走向中落。1930年的上海已由全国外贸转运中心退化为华中地区的区域性外贸转运中心。全国口岸贸易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救济善会为中国红十字会之先声,“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虽然亮出“红十字会”旗号,但蒙上浓重的传统善堂的阴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十字会。为救援日俄战争受难同胞,以沈敦和为首的上海士绅奔走呼吁,终于促成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探讨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首作于19世纪初的<五车韵府>在19世纪中后期上海的几次重印,阐述了"双语字典"这一特定的书面文本在通商口岸语言环境下的形成过程与特点.在通商口岸"马赛克式"的语言景观中,字典的功能之一即凸显出了洋泾浜口语与标准书面语之间的差别.通过挖掘字典重版的社会原因,本文力图勾画出19世纪中后期上海英语出版业的一个大致状况.  相似文献   

8.
自明末清初评弹形成后,逐渐成为苏州城市文化记忆符号和市民的生活方式。评弹从形成之初便向吴语地区扩散,乾隆年间形成以苏州为核心的评弹都市文化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甚至文化圈的中心也会发生空间位移。近代,评弹中心由苏州向上海转移。20世纪20年代租界的电台广播增强了评弹的传播力。30年代是评弹在上海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文化圈甚至一度北上南京,南下宁波。1949年后,评弹艺人的组织化与政治动员相结合,使评弹文化圈进一步扩大。十年浩劫使评弹的受众产生断层,听评弹作为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淡化。世纪之交,评弹作为包括苏州、上海在内的江南人的文化记忆符号,在吴语移民相对集中的城市呈内生型点状发展。评弹在港台和北美广受欢迎。评弹都市文化圈与时代变迁间的互动关系,为我们考察明清以来,尤其是近现代中国文化社会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唱片和留声机于 2 0世纪初叶传入上海 ,旋即作为会唱戏的机器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关注。最初的唱片全为外国制作 ,直至 1 91 7年百代公司自产唱片。 3 0年代 ,上海逐渐发展为中国唱片业的中心。唱片与新兴的电台广播、有声电影等结合在一起 ,在大众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标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梳理<上海历代竹枝词>和<上海洋场竹枝词>的内容、风格、写作旨趣的变化人手,分析了上海从乡镇文化形态到城市文化形态的变迁中,人们对农工商业的观念变化,对娱乐活动的观念变化和对女性地位的观念转变,从经济基础、生活世界到角色地位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在进步中依然保守,并且在保守中又显示出在面对上海城市化、现代化的时候的无奈、犹疑、如梦、归去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伤寒在临沂市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方法 收集我市1956~2000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956~2000年临沂市共发生伤寒病9 344例,死亡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23/10万,病死率0.75%;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段,占68.40%;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81.13%;平原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由典型转为不典型,近几年流行菌株主要有M_1、D_2 2个噬菌体。结论 改善饮用水卫生、保护饮用水源,是预防伤寒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开放存取出版的收入模式与商业模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建立开放存取(OA)出版的收入模式,归纳分析现有的商业模式,总结OA期刊IJABE办刊经验,为国内外同行和相关主体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对OA出版收入模式、现有商业模式以及IJABE可持续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从供应方和需求方两方面建立了能够全面描述OA期刊出版收入来源的收入模式;全面归纳总结了现阶段OA期刊出版常用的商业模式和典型案例;IJABE期刊的最佳商业模式具体描述为基于科研经费转移支付的作者付费商业模式,以论文发表费为主,综合采用多元化收入来源。【结论】中国OA期刊学术出版主体应立足稿件质量,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其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17.
18.
Systematic mandatory immunization of children against tetanus begun in Italy in 1968. Preceeding birth cohorts, accounting for almost 80% of present Italian population, were poorly immune or totally non-immune; around 90% of cases of tetanus occurring in Italy in recent years are observed among them.In a national sample of 4770 young males born between 1956 and 1963, about one third was not protected. Prevalence of non-immune subjects was greater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and the Islands, in rural areas, among the unemployed, among the older birth cohorts.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herein is to understand the public interventions that, over a period of nearly 40 years (1945-1982), have shap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old age and society in France. Most of the State's interventions have turned around three axes: retirement, way-of-life issues and employment (in fact, early withdrawal schemes). Three periods, each of which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se three dimensions can be distinguished. The interplay of the antagonism as well as complementarity of social forces that has led to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during each period is used to show both the ways that old age has been managed and the linkage, subject to strain and change, between the State and various social forces. By shedding light upon the action systems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old-age policies, processes can be discerned that have resulted in the present day crisis of 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State's actions in social policy can be conceptualiz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