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比较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高龄股骨颈患者14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关节置换组)和空心钉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其中关节置换组89例,男28例,女61例,平均年龄(84.10±3.10)岁;内固定组55例,男20例,女35例,平均年龄(86.80±2.8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 :144例术后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骨折侧别、术前合并症、骨质疏松、ASA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转ICU人数、围手术期死亡人数上差异不明显。但是内固定组较关节置换组年龄更大(t=5.311,P0.05);关节置换组术前骨折移位程度高于内固定组(χ~2=6.894,P=0.0090.05);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人次上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关节置换组在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患者,若骨折存在明显移位(GardenⅢ、Ⅳ型),首选人工髋关节置换,其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若骨折移位不明显(GardenⅠ、Ⅱ型)或患者合并较多内科疾病,身体条件较差,手术耐受差,术后预期寿命不高,首选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田禾  陈江涛  彭斌 《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65-772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5月至2006年5月)、EMBASE(1966年5月至2006年5月)、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1期)、Cochrane协作网肌骨创伤组试验数据库(2006年5月)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5月至2006年5月),手工检索近5年国内已发表的有关骨科论文和会议资料,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8。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降低股骨颈骨折的再手术率(RR=0.15,95%C10.09-0.26,P=0.58)和术后髋关节疼痛率(RR=0.70,95%C10.59-0.85,P=0.10)。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降低股骨颈骨折的再手术率和术后髋关节疼痛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手术方式与肺部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感染、手术时间及失血量等指标的关系,以及经济学评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差异,以期为临床选择髋关节置换的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年至2007年5月)、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2期)、EMBASE(1980至2007年)、ScienceDirect数据库(1975年至2007年5月)、LWW全文数据库(1975年至2007年5月)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至2007年)、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1994至2007年)、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1994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1994至200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至2007年).手工检索<中华创伤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和<实用骨科杂志>,均从创刊检索至2007年1月,收集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实验.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按Cohrane Reviewer's Handbook4.2.6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随机对照实验6篇,共78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后者治疗后翻修率低(RR合并=2.27,95%CI=1.36~3.81,P=0.002),术后疼痛发生率低(RR合并=11.83,95%CI=5.11~27.39,P<0.01),但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高(RR合并=0.59,95%CI=0.38~0.94,P=0.020).同时在不同的评分标准下,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都优于半髋置换.在术后死亡率、切口感染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与全髋关节置相比,全髋置换能降低翻修率、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术后髋关节功能,半髋置换能够减少假体脱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但是在术后死亡率、切口感染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国内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HA)与内固定(IF)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 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00年至2012年,获取采用HA和IF治疗国内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比较的相关文献.比较HA和IF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指标,包括术后1年死亡率、再手术率、一般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采用Stata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随机对照试验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0篇),包括2738例患者.HA组与IF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 CI(0.44,2.11),P=0.929].HA组患者术后一般并发症[OR =0.48,95%CI(0.31,0.74),P=0.001]、主要并发症[OR=0.35,95% CI(0.27,0.44),P<0.001]及再手术率[OR=0.24,95% CI(0.18,0.33),P<0.001]均明显低于IF组,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则明显优于IF组[OR=2.15,95% CI(1.73,2.6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国内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HA的疗效优于IF.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对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32例32髋行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32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3.4(12~36)个月。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经清创及伤口换药后愈合;2例出现一侧下肢轻度肿胀,考虑为深静脉血栓所致,予抗凝、抬高患肢等对症处理后肿胀消退。无关节感染、肺部感染等早期并发症,亦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等严重远期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11例,良1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采用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降低患者术后再手术率和术后髋关节疼痛发生率,是治疗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蒋竞杭  李衡山  谢友明 《骨科》2011,2(3):152-153
目的观察和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5月,共收治脑卒中股骨颈骨折患者21例,均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入路,全部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假体,行半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尽早恢复半坐卧位,常规抗感染及原发病的治疗。麻醉失效后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髋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运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深静脉血栓1周。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1年~4年2个月,平均2年,16例髋关节功能在术后2~4.5月(平均3个月)恢复至近似于受伤前的状态,4例髋关节功能较之前稍减退,1例死亡。结论对脑卒中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充分评估,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掌握好适应证,选择肌力3级以上的患者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可取得比较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A)治疗老年移位型(即GardenⅢ型-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回顾性分析91例70岁以上老年移位股骨型颈骨折的患者,年龄72~98(76.65±7.35)岁,GardenⅢ型67例,GardenⅣ型24例,其中采用THA治疗组为48例,HA治疗组43例。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离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本组91例患者中,其中3~5年内通过门诊随访51例,家访及电话进行随访37例,平均随访(4.11±0.73)年,3例失访,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改良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价。THA组与HA组相比较,在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术中出血量HA组优于THA组,术后髋关节功能,THA组优于HA组。结论 THA和HA在治疗70岁以上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治疗方面各有利弊,对于那些相对年龄较轻(<75岁)或者术后对髋关节功能要求高的老年患者,宜采用THA治疗,对于85岁以上生活质量较差,甚至预期寿命3年内者,宜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直接前方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36例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及HH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脂肪栓塞及假体周围骨折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下肢...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人路对58例(58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结果经过3~19(8.5±0.5)个月随访,58例术后2~3周均恢复行走活动,无1例死亡。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优21例(21髋),良31例(31髋),可4例(4髋),差2例(2髋),优良率89.7%。结论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早期活动,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国外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1~2007年,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死亡率、脱位、关节翻修率、关节功能。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OR值和95%CI。结果共纳入10篇相关的、以半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两者的死亡率之间无明显差异;脱位率和翻修率之间Q值分别为4.03和2.78,P0.1,不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脱位率高,但是翻修率低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Q=23.94,P0.1,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RR=0.79,OR=0.35,95%CI(0.23,0.5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选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时候,尽量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不能耐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预期寿命低于3年的患者,则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空心钉内同定、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脑血管意外偏瘫后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伤前状况、骨折与偏瘫侧的父系、骨折距离腩血管意外发生的时间等.对其中偏瘫侧骨折的65例患者分别进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1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37例)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比较三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观察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随访期内死亡病例的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中97.0%(65/67)的股骨颈骨折发生在偏瘫侧;所有患者伤前均能行走;除1例外,致伤原因均为跌倒摔伤;骨折距离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时间平均为1年3个月.三组的手术时间(F=45.952,P=0.000)、出血量(F=47.795,P=0.000)和下地时间(F=331.922.P:0.000)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组相比,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低、下地行走时间长,差异均有统汁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F=0.217,P=0.806)和围于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χ<'2>=2.090,P=0.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随访2年2个月(6个月~4年5个月),无严重早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9例患者死亡.结论 脑血管意外后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能够行走的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致伤原凶主要是跌倒摔伤.闭合复位内同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火节胃换术对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各有其优势,应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42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男37例,女5例;年龄21~84岁,平均59.2岁.股骨干骨折部位:近段18例,中段17例,远段7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Ⅰ型5例,Ⅱ型10例,Ⅲ型21例,Ⅳ型6例.本组患者均于入院后3 d内确诊,无误诊及漏诊.其中20例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为关节置换组;22例患者行空心钉、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为内固定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1~3年(平均2年)随访.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为14~24周,平均18周;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6周.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0%,内固定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51,P=0.000).两组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术后1、2、3年Mercha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股骨干骨折的部位及股骨颈骨折的移位程度来确定.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features,operative treatments and outcomes of ipsilateral fractures of femoral shaft and neck. Methods Forty-two cases of ipsilateral fractures of femoral neck and shaft were treated from November,2004 to November,2009 in our institution.They were 37 males and 5 females.Their ages ranged from 21 to 84 years,with an average of 59.2 years.The fracture involved 18upper shafts,17 middle shafts and 7 lower shafts.By Garden classification,there were 5 cases of type Ⅰ,10cases of type Ⅱ,21 cases of type Ⅲ,and 6 cases of type Ⅳ neck fractures.All cases were diagnosed in 3days after admission;there were no misdiagnosis or missed diagnosis.Twenty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artificialjoint replacement(replacement group),while 22 patients by fixation with cannulated nails,intramedullary nails,or plate(fixation group).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to 3 years,with an average of 2 years.Femoral neck fractures united between 12 to 20weeks,with an average of 16 weeks;femoral shaft fractures united between 14 to 24 weeks,with an average of 18 week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ambulation time,blood loss,postoperative activities and good to excellent rate of postoperative joint function(P<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the Merchan scores 1,2,and 3 years after operation for complication-free patients(P>0.05). Conclusi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ipsilateral fractures of femoral neck and shaft depends on position of the shaft fracture,displacement of the neck fracture,physical constitution and age of the patient to be treated.  相似文献   

13.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股骨颈骨折是老龄人群中的常见骨折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其对老年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因而寻求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骨科临床研究的焦点。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内固定和关节置换两大类治疗方法,但临床具体选择上尚存在一定的分歧意见。兹对我科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治疗的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2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AO中空加压螺丝钉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性及应用AO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优越性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AO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Garden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17例,Ⅳ型7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存症,进行治疗后用AO中空加压螺钉固定,术后均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经平均4.8年的随访,无术中和住院期间死亡病例。近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18.6%;远期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9.3%,除1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及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外,余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5.12%。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0.24%。恢复伤前生活行走功能。结论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往往有并存症,应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及采用简单有效方法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AO中空加压螺丝钉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失败后Ⅱ期行髋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24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8~58岁,平均42.9岁。术后行X线检查,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4个月(25~48个月),1例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未发现髋关节感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Harris评分为90.9±4.3,优18例,良4例,可1例。结论:Ⅱ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术中手术难度增加,但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李丹  卡索  刘成  田勇 《中国骨伤》2005,18(9):567-567
1999年5月-2002年4月,在经皮斯氏针骨水泥球结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基础上,改进技术应用经皮中空加压螺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5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术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分析是否存在差异及其表现形式.方法:2014年1月至12月同一手术组连续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44~83岁,平均(66.18±11.47)岁;股骨头坏死患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51.91±11.76)岁.测量THA术后股骨高度,Offset,截骨位置和调整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获得测量,行THA治疗后,股骨颈骨折病例较股骨头坏死病例有更低的股骨高度,更小的Offset,更低的截骨位置,并发现了3种低位截骨后的调整方式.结论:股骨颈骨折行THA手术,有产生低截骨、较小Offset的可能,因低位截骨而进行的调整可能会对近远期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胡旭华 《中国骨伤》2003,16(11):676-676
我院于1997年1月-2000年3月采用经皮AO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4例,其中33例恢复正常行走,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