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40-40
近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口腔学术研讨会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曾同教授指出,尽管口腔是HIV感染症状好发部位,有些病例可在急性感染期出现口腔溃疡、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颌面部淋巴结肿大、口角炎等极为常见的口腔症状,却很难引起口腔临床医师的警惕。而患者一旦出现口腔黏膜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等典型症状时,往往已到了艾滋病中晚期。由于艾滋病已在我国很多地区蔓延,因此临床上对患有这类口腔疾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检查以排除HIV感染。经血传播是HIV三个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口腔医疗过程中的血液接触存在着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
吉戎 《新疆医学》2003,33(3):64-65
口腔医护人员在为病人提供服务,为病人解除疾病痛苦的同时,应实行科学严格的防感染措施,笔者在实践中对此做探索,现总结如下。一、个人防护的必要性据报道,在医院进行的调查发现,在未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之前,学生在进入临床前与结核病相关的血清学改变(PPD)为5%,毕业前此比例升至33%。在口腔科护理人员进行血液检查也发现,在诊室内工作的人员携带乙型肝炎病  相似文献   

3.
陈广  陈旭 《当代医学》2007,(6):138-141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高致死性的传染病.AIDS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是一种典型的C型RNA病毒.HIV侵入人体后,引起淋巴细胞增殖,并且能选择性地侵犯表达CD分子的淋巴细胞,尤其是T4淋巴细胞,从而引起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近年来由于各种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AIDS病的传染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目前对AIDS病倘缺乏特殊的治疗手段,还需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来减少或避免HIV传播扩散的可能性.本文仅就AIDS的最新情况及HIV在口腔科的传播特点及如何有效地控制传播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我于2006年10月7—27日在省关爱中心接受"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培训。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发放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与临床工作经验,谈谈在基层护理工作岗位上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应注意的几点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口腔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许多人从过去牙疼才就医到现在到口腔门诊做定期检查,并对早期的口腔问题做及时治疗。这一观念的转变表明了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从人们的这种主观方面的转变来看,对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客观上来说,良好的口腔就诊条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控制口腔感染,保护医护人员及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成为国内外同行,广大社会人群所关注的焦点及共同探讨的重要话题。以下,笔者将就口腔门诊感染医护防护的重要性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6.
7.
艾滋病(AIDS)是一种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机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免疫机能受到损害而发生一系列相应症状、体征的传染病.目前HIV疫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1]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患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上,潜伏期内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的感染情况,很可能在就诊时通过医疗活动意外传染给他人或医务人员.因此,医务人员掌握HIV医源性传播防护措施,对控制及减少HIV医源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客房服务员密切接触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旅客 ,暴露于艾滋病 (AcquiredImmunode ficiencySyndrome ,AIDS)危险的机率较高。我们于2 0 0 1年 3月— 5月对兰州市内部分宾馆、饭店、招待所服务人员进行了专题调查 ,以便采取积极主动的教育方式 ,提高该人群的知识水平、个体防护能力和客户卫生服务质量。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兰州市城关区内 2 4家国营、集体中小型宾馆、饭店、招待所的客房服务员964人作为调查对象。1.2 方法统一问卷 ,匿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AID…  相似文献   

10.
口腔治疗中遏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艾滋病(AIDS)在口腔治疗中的高危性、潜在传播性、感染递增性和医患安全性提出新挑战,本文阐述了口腔医生应高度警惕AIDS的口腔表征,早期诊断,阻断传染源;详述齿科器械存在交叉感染的特点;列举了HIV在口腔治疗中的多种传播媒介;力图探索三种构效因素有助于提升防控监测体系;增强口腔医生防范意识将起到正反馈的加强效应,界定了消毒流程的涵盖效果。旨在提示:严把消毒关,斩断传播途径,遏制HIV感染与传播,保障医疗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1.
张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466-1466
<正> 口腔门诊就诊的患者来自社会各阶层,病人多,流量大。护患接触密切,病毒感染、传播的机会也较大。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口腔医护工作者属于HBV、HCV等病毒的高危感染人群。本文就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护对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IDS(艾滋病)的认识,切实做好职业防护,防制艾滋病的传播。方法组织HIV/AIDS相关资料的学习,总结本科职业防护的薄弱环节,制订和落实职业防护的相关措施。结果使医务人员、病人和病人家属对HIV/AIDS的认识显著提高,职业防护得到了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职业防护措施得到正确实施。结论加强学习,提高大家对HIV/AIDS的认识,落实具体措施是职业防护、防制HIV传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14.
安涓  尚君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20):2061-2061,2064
口腔医师是医院感染高危人群.在口腔诊治过程中,许多病原微生物经血液、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均可得以传播.因此,口腔医师自身防护非常重要.口腔医师都应了解各项操作中易被感染的因素,掌握职业防护知识,重视职业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护士职业危害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以问卷形式对随机抽取的200名口腔门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②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紫外线、各类消毒液、血液;③钻牙、洁牙过程产生的口腔唾液、血液飞沫;④污染物;⑤利器,如各类涡轮车针、梃子、探针、牙龈刀、洁治器、剪刀、缝合针、刮器、铋兰麻针头及一次性注射针头;⑥新口腔护士缺乏培训;⑦工作忙乱等均可造成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危害。结论:每位口腔门诊护士在工作中应高度重视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口腔护士的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16.
段秀琳  王艳君 《当代医学》2010,16(15):27-28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风险及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分析口腔门诊护士在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危险因素,探索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制定并落实可行的职业防护管理方案和措施,可减少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结论构建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的措施和方案是减少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实施社区口腔医疗服 务,是我国目前口腔医疗服务改革的需要。要解决当前口腔医疗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适应市场经济中的多层次需求,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口腔医疗服务,必须在保证非营利性医疗服务的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营利性的口腔医疗服务。建立小型社区口腔诊所时要按照口腔医疗专业的特点,遵循其本身固有的规律,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孙树平 《医学综述》2009,15(14):2163-2165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传播疾病,因传播速度快、波及传播地区广和病死率高而备受关注。大多数艾滋病患者首诊于口腔科且出现特殊的口腔症状如白色念珠菌病、口腔白斑、牙周病、坏死性牙龈炎、Kaposis肉瘤等,因此口腔医务人员应警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口腔表现,以便早期发现。同时医护人员在治疗中直接与患者接触,手易被唾液、血液的分泌物等污染,所以口腔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口腔诊室是医院最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场所之一.作为医院的重点部门,口腔科诊室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