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异丙吡胺的药理与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异丙吡胺合成于1954年,1962年起证明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六十年代后期应用于临床。此药安全有效,可口服或静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奎尼丁相似,毒副作用小,因而颇受临床医生欢迎。一、主要药理作用1抗心律失常作用: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双异丙吡胺对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明显作用,该药能有效的控制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一般很少引起血液动力学的副作用,有人对狗进行房颤、房扑静注双异丙吡胺的试验,证明静注该药5mg/kg即可转复为窦性心律。对比双异丙吡胺与心得安、利多卡因、奎尼丁等药物静注对心肌梗塞或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从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异丙吡胺对犬右心室心外膜下(Epi)细胞复极1期末4-氨基吡啶敏感的非钙依赖性瞬间外向钾电流(Ito1)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临床药物治疗Brugada综合征等起源于右心室的恶性心律失常疾病提供必要的证据。方法:酶解分离犬右心室Epi单个心肌细胞,在全细胞钳制条件下,观察双异丙吡胺对犬右心室Epi细胞Ito1离子流的抑制作用。结果:(1)在刺激频率为0.2Hz、37℃和去极化试验电压+70mv水平,在临床相关的治疗浓度范围内双异丙吡胺呈浓度依赖性有效地抑制犬Ito1离子流而无电压依赖性。(2)当刺激频率超过1Hz时,双异丙吡胺对Ito1离子流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快频率应用依赖性。(3)双异丙吡胺对Ito1离子流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去极化试验电压脉冲提示双异丙吡胺属于通道开放状态阻滞剂。结论:在临床相关的治疗浓度范围内双异丙吡胺能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犬右心室Epi细胞的Ito1离子流,恢复Epi细胞间Ito1离子流的均衡性,因而对Brugada综合征等疾病所致的、以2相折返为基础的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乌头碱诱发小鼠心律失常的模型,观察毒毛旋花子甙K(毒K)和冰凉花总甙(又称新福甙)分别与心得安、苯妥英钠、利多卡因、溴苄乙铵、双异丙吡胺和常咯啉联用后的相互作用。毒K具有对抗乌头碱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且能增强常咯啉或心得安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毒K与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或溴苄乙铵联用呈相加作用。单用冰凉花总甙未见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却能增强双异丙吡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双异丙吡胺与常咯啉联用时呈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4.
双异丙呲胺具有与奎尼丁相似的作用,可消除因折返或自律性增强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据文献报道双异丙吡胺的一般习用剂量不会引起Q-T间期显著延长及奎尼丁样晕厥,其后,Nicholson等报道了3例双  相似文献   

5.
用Ⅰ类A 抗心律失常药双异丙吡胺治疗室性与室上性心律失常,其总有效率为83.3%。治疗量一般用药300mg/d 左右。本药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少,P—R、QRS间期及QT 间期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6.
双异丙吡胺是一种新的抗心律失常药,对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院自1981年3月至1982年10月,用上海延安制药厂产的双异丙毗胺治疗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30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住院(7~97天,平均37.5天)服药观察。30例中首次发病10例,病程1年以内6例,其余均在1~12年以上。11例曾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显著。男21例,女9例。冠心病8例(伴心肌  相似文献   

7.
<正> 双异丙吡胺与电复律联合治疗房颤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则采用双异丙吡胺做为电复律术前后用药治疗57例病人,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①对象:57例病人,女性36例、男性21例。年龄27~68岁。其中风心病39例、冠心病12例、甲亢性心脏病3例、心肌病3例。  相似文献   

8.
1979年7月至1980年2月我科联合应用新福苷、双异丙吡胺及脱氧核苷酸(简称三联)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14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本组14例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16~63岁,平均41岁.  相似文献   

9.
通过266例次心电生理药物试验,对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慢心律,乙胺碘呋酮、双异丙吡胺、室安卡因、氟卡胺,Pirmenol等抗心律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抗律心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十分常见,涉及所用8种药物,发生率10%~29%(平均21.8%),与心脏病严重程度及心脏功能不相关 抗心律失常药室安卡因和奎尼丁或普鲁卡因酰胺台用,慢心律和奎尼丁合用时可减少心律失常恶化的发生。接受奎尼丁治疗的患者QRS时间明显延长130±20ms,预示可能发生药物所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正> 双异丙吡胺(Disopyramide Rythmo-dan Ritmodan Norpace SC—7031)化学名为α-[2—(二异丙胺基—乙基]-α苯基—2—吡啶乙酰胺磷酸盐。商品名达舒平。有类似利多卡因的局麻作用。在国外,60年代后期以来,已成功地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国内已生产,1978年以来用于临床,并证实是一种临床比较安全而且效果较好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相转移催化烃化合成双异丙吡胺的中间体4—二异丙胺基—2—(2—吡啶基)丁腈(Ⅲ);并改进了合成中间体2—(2—吡啶基)苯乙腈(Ⅱ)的反应条件;提高了双异丙吡胺的质量和收率,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2.
达舒平(双异丙吡胺)为化学合成抗心律失常药,其电生理特征与奎尼丁相似,经临床应用对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均有良好疗效,现将笔者经历的有较详细记录的76例总结分析报道于下,请同道指正。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本组7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4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大都具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不良反应,能否合用强心药以抵消其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而增强其抗心律失常的疗效呢?本文报道,在小鼠抗心律失常的模型上,双异丙吡胺和新福甙合用,对抗心律失常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12例住院的顽固性室性早搏持续2~9年的患者,以单盲交叉给药方法治疗,用隔日连续观察示波器上出现的每小时早搏数为指标,也证明两者有协同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4.
双异丙吡胺又称达舒平(Disopyramide,Norpace,Rythmodan),其为丁酰胺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式如下: [4—双异丙氨基—2—苯—(2—吡啶)丁酰胺]  相似文献   

15.
<正> 双异丙吡胺(disopyramide)是较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上应用的机会日益增多,除心室纤颤等被认为与其本身药理作用有关的副作用外,本文报道未曾预料的意外副作用。 例1,患心房纤颤,扑动的74岁男性每日投与400mg双异丙吡胺,用药后一个月的早晨患者突然从床上跌下,神志欠佳,但无神经系统部位症状,CT扫描亦未见异常。经静滴葡萄糖溶液意识恢复。通过血液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3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小剂量慢心律及双异丙吡胺联合口服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明显协同作用,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22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1月~26年,平均5.4年。 30例为顽固性室性早搏(其中6例窦缓)伴或不伴短阵室速,1例室性平行心律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慢心律与双异丙吡胺联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观察郭庆浙江省邮电职工医院内科310005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门诊病人39例,住院17例,其中男16例,女40例,年龄23~65岁,平均38岁。病因:心肌炎后遗症22例,病毒性心肌炎15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8.
双异丙吡胺的药理作用类似奎尼丁,据载副作用较轻而短暂,减量即可消失,一般剂量也不会引起QT间期延长及奎尼丁样晕厥。我们试用此药代替奎尼丁对6例慢性心房纤颤患者进行复律,结果2例成功,3例因副作用大而停药,1例发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资料分析:男32例,女14例;心肌梗塞9例,心绞痛12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风湿性心瓣膜病3例,心肌炎5例,胆心综合征3例,原因不明10例。46例均为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早,除外伴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者,伴窦缓或疑有病窦综合征者、基本心律非窦性者。治疗方法:口服慢心律0.1g、双异丙吡胺0.1g,  相似文献   

20.
随着心律失常电生理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治疗心律失常药物有了较快的发展,对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现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进展和初步临床评价作一综述。一、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电生理分类 Arnsdorf根据心肌细胞电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五类: 1.抑制Na~ 通道药物:以奎尼丁为代表,包括普鲁卡因酰胺、双异丙吡胺(Disopyramide)常咯啉等。其电生理作用:①降低膜对Na~ 的通透性,降低0相上升速度和幅度;②减慢传导速度;③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从而可消除由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④抑制4相Na~ 流入,使4相坡度变平,能消除自律性增高引起的心律失常。临床应用时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