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祥生老师治疗外感热病以温病学说三焦辨证为主进行分析,注重辨别病势、病位,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为原则,治疗常用辛凉疏卫法、疏调升降法、宣畅三焦法等,虚实分明,用药恰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 “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喻嘉言、叶天士温病学说加以发挥提出来的。他在三焦辨证中曾说“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恒,治下焦如权”。因此,“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即是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而立法的。由于吴氏对温病多从《內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温虚甚死”之说,故认为温病多属伏气,其病温者,精气先虚,施治应护其虚。吴氏又本《內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创上焦温病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观吴氏银翘散立方之意,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可去实之能,这是吴氏以温病立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一书是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既有完整理论,又有自己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杰作。他首创的三焦辨证理论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疗温病的三大原则。本文在系统论述三大治疗原则的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分别列举有关方药,使更便于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4.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温病条辨白话解》译注为:"凡属上焦的病,适用于如羽毛那样的轻清升浮之剂."此解实字义之释,"轻清升浮之剂"亦是泛论说法."如羽"之要,当以"轻"字为核心."轻"之涵义,应以《温病条辨》辛凉平剂银翘散方后文字为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家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即针对温病邪在上焦的病证,宜从“轻”施治。耳鼻咽喉居于人体头颈部,皆为清窍,位属上焦,非轻不能上达。临床治疗该部位的疾病多选用质地轻清之品,同时配合气味芳香与引经之药,以助药达病所,属“治上焦如羽”的范畴。本文基于“治上焦如羽”在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尤其对疾病初期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论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对吴塘《温病条辨》中“治上焦如羽”治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上焦如羽”出自《温病条辨·卷四·治病法论》,是吴塘对上焦温病治疗原则的高度概括与生动比喻。吴塘在《温病条辨》中不仅强调了这一治则,而且在温病各种不同证型中均加以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指导今天的临床遣方用药仍有很高的价值,现对其治法作一探讨。1“治上焦如羽”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1.1辛凉清解法本法以质轻味辛之辛散药与质轻性寒之清热药配伍,辛凉清解在表之邪热。代表方如银翘散。方中运用荆芥穗、豆豉辛温之品旨在增强开闭力量,畅郁热外达之路;以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而宣透。两者配用,既可增强疏散清热…  相似文献   

7.
确立温病治法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1.根据病因温热邪气有风热、暑热、燥热、湿热、疫疠、温毒六种,因此,发病初起的临床就不同,治法当异。如风热在卫,当疏风泄热法;燥热在卫,当疏表润燥法等。此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2.根据不同病机四时温病的致病因素不同,但其病机的转变不外乎“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病程阶段不同,治法必异。吴鞠通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必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其含义  相似文献   

8.
清·吴鞠通对上焦温病的治疗提出"治上焦如羽"之法,虽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但因其用药多偏于轻清宣散,不能完全适应上焦病变中的邪热壅肺证、肺热发疹证及热入心包证等的治疗.因此,不宜拘于"治上焦如羽"之说,应当加以补充发展.  相似文献   

9.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10.
温病邪在卫分的治疗是用辛凉解表法的。叶天士说:“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温病初起治用辛凉是温病区别于伤寒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在临床实际中,由于患者素体阴虚,阳虚的差异,影响着发病后邪正消长的变化,温病热化证虽多,而阳虚寒化者亦间有之,如断然不用辛温是不符合辩证施治原则的。  相似文献   

11.
赵文兰 《中国医刊》1999,34(9):49-50
赵绍琴教授从医从教 60余年 ,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温病、湿温病的临床经验 ,现将其主要临床理论选介如下。1 病邪在表切忌寒凉滋腻湿病初起 ,邪在肺卫 ,病轻邪浅 ,只宜辛凉清解 ,宣郁清热 ,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 ,肺恢复其宣降功能 ,津液得以布散 ,自然微汗出而愈 ,此即“在卫汗之”之意。赵教授认为“在卫的辛凉清解” ,绝不是发汗解表 ,温病忌汗。必须区别于伤寒。并举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为例 ,即无辛凉解表之说 ,亦无解表之意。赵教授说 :“温病卫分证 ,属肺经郁热证 ,火郁当发之。”与治火热证不同 ,治疗…  相似文献   

12.
刘友章教授治疗久咳,临证强调分清主次虚实,注重肺脾相关,主张“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处方用药遵古而不泥古,用意而不拘于方,并善用岭南中草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上焦药用辛凉轻清,不用苦寒犯中涉下;中焦当分温热湿热,分用苦泄和苦燥;下焦温病虚多少实,慎用苦寒三个方面,系统地阐发和评述了吴氏有关苦寒药治疗温病的宜忌问题;并以温病学派中不同流派的医家如吴又可、恽铁樵等应用苦寒药的理论和经验以及现代研究资料为依据,探讨了苦寒药在温病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1 治上如羽,非轻不举,清灵拨动理娇脏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六淫侵袭,郁闭肺气,邪热铄津成痰,阻于气道而为此证.叶天士云“上焦药味宜以轻”,吴鞠通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可去实,桑叶、薄荷、牛蒡子、连翘诸药气味轻薄,清灵活泼,皆为宣肺透邪,宣畅肺闭之佳品.桑叶经霜凋零,可疏风解肌宣畅肺气之郁闭,  相似文献   

15.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多伴随着多种脏腑的病变,不易明确其具体脏腑归属。清代吴鞠通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三焦辨证”中提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为本病提出了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但须注意从卫气营血由外向内的观念联合脏腑的五行生克观念交叉思考,才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拘方治病,病必殆。小青龙汤是一首治喘名方,笔者根据仲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说,将小青龙汤灵活变通,以治咳喘,收效尚可,管窥之见,仅供参考。1 轻剂法外感风寒,肺气郁遏所致咳嗽,治不得法,亦缠绵难愈。吴鞠通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治此病,宜用轻剂小青龙汤,微辛以轻拨气机即可开肺闭,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之义也。例1,姚某某,男,57岁。1986年3月7日初诊。咳嗽月余,痰多清稀,背微恶寒,服  相似文献   

17.
吴氏《温病条辨》列银翘散加减为治疗太阴温病邪犯卫分,太阴伏暑清暑透邪,透解温毒的要方,兹辨析如下: 一、卫分风热,随证化裁上焦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上焦五条:“太阴温  相似文献   

18.
辛凉解表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凉解表法是温病大师叶天士和吴鞠通介导的治疗肺卫表证的法则。主张上焦温病初起,邪热在肺,尚未化火,宜用辛凉轻透之品,不主张用苦寒药物。后世医家对此有争议。本文人为辛凉解表法应具有辛凉发散、清热解毒和清热泻炎的内涵,并提出了辛凉与寒凉(苦寒)药给 用治疗外感风热表卫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清吴鞠通所著之《温病条辨》[1],创立了以三焦为纲辨治温病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温病的传变规律,概括了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的多种基本证候类型,创制了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清宫汤、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多首治温病  相似文献   

20.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