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天全  危伏庆  王颖 《广西医学》2002,24(3):315-317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 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先行T1 1~ 1 2 和L2~ 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头向置管 ,上管接微量输液泵 ,输注 2 %利多卡因维持 ,下管每 6 0分钟追加利多卡因 5ml维持麻醉 ,同时静脉微量泵输注 1%氯胺酮 5 0mg h维持浅全麻。用静吸全麻组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术中连续监测Bp、HR、SpO2 变化。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满意 ,气腹前后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 ,血压平稳 ,观察组心率慢 (P <0 0 1) ,术后清醒快。结论 :双管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用于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Ⅰ组,n=60)和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Ⅱ组,n=60)。Ⅰ组病人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以吸入安氟醚或异氟烷、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Ⅱ组病人首先行T12-L1硬膜外穿刺,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5ml,观察5min后无异常,硬膜外给予首次量7~10ml,静脉注入氟芬合剂2~4ml。两组病人均进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等生命体征监测。记录气腹前、气腹中、气腹后HR、MAP、SpO,以及术中体动、术后离开手术室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Ⅰ组病人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气腹后、拔管后HR、MAP明显增加(P〈0.05),而Ⅱ组病人只有气腹后有轻微增加(P〉0.05)。Ⅰ组病人术后30min~1h才能回病房,而Ⅱ组病人手术结束后即可回病房(P〈0.05)。两组术后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氟芬合剂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中可保持循环稳定,减轻应激反应,使麻醉手术平稳,减少麻醉并发症及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O。气腹对患者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干扰。本组观察、比较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时CO。气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1994~1996年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2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连硬组)各10例,患者平均年龄34.8岁,体重57kg。两组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及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1.2麻醉方法全麻组术前肌注阿托品0.sins和安定10mg,以芬太尼、乙咪脂及活龙诱导插管,术中吸人氯氟醚,间断追加芬太尼、潘龙维持麻醉。术中根据动脉PaCO…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5个月~7岁的患儿40例.ASAⅠ~Ⅱ级,琦常规禁食,无呼吸道史症感染。麻醉药物按下列剂量应用:安定0.2mg/kg,氯胺酮1-2mg/kg(首次可肌注氯胺酮4~6mg/kg),安定只用1次,氯胺酮根据手术进程及麻醉效果推注,结果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副作用均明显减少,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静睬麻醉.能维护循环系眈的稳定,并能减少呼吸系统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两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观察68例,年龄34岁-75岁,ASAⅠ~Ⅱ级。全部采用两点法穿刺,先于T10-11间隙行硬外置管,后于k间隙用25G腰麻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2ml0.75%布比卡以0.1ml/s的速度推完。腰麻平面固定后若未能达T4者硬膜外腔追加2%利多卡因。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注药至T4针刺无痛时间),麻醉平面上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幅度,局麻药总量及麻醉并发症,并评定麻醉效果。结果麻醉效果满意,麻醉起效时间(8.4±2.9)分钟,麻醉平面上界T3-T5,局麻药总量(8±3)ml,二氧化碳分压均小于47mmHg。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法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起效快,效果确切,合并症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高血压老年病人行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血压调控作用。方法择期行LC术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238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组和气管内插管全麻(GA)组,每组119例。GEA组于诱导前取T9Ⅷ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3—4ml,确定有麻醉平面后诱导,两组全麻诱导用乙托醚酯0.2~0.3mg/kg,异丙酚1.5~2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和芬太尼2ug/kg静脉诱导。术中间断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并吸入0.5%~2.5%异氟醚维持麻醉,GEA组于手术开始前10min硬膜外给予1.6%利多卡因6—8ml。监测并记录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心率(HR)、血压(SBP/DBP)。记录手术中两组的用药量、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拔管时间(min)、完全清醒时间(min)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GEA组病人苏醒快,拔管早,围手期生命体征平稳,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血压老年病人LC血压平稳,循环稳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手术麻醉可用局麻、腰麻、硬膜外阻滞,最好应用连续硬膜外阻滞,近年来亦有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我院于1998年7月起在非气管插管下,开展连续硬膜外麻醉并复合静脉麻醉并复合静脉麻醉完成妇科腹腔镜手术76例,效果满意,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ASAⅡ~Ⅲ级胸腹手术病人30例,年龄30~72岁,麻醉过程如下:①持续监测BP、MAP、HR、SPO2的变化并记录。②经T6-7、T8-9穿刺置管,并推注2%利多卡因实验量。③全麻诱导:力月西0.1mg-0.2mg/kg、乙咪酯0.3mg/kg、芬太尼2ug/kg、司可林100mg插管,手术开始后,硬膜外推注利布合剂8~10ml,定时维持5ml/次,术中全麻转浅时酌情给芬太尼及吸入安氟醚、万可松维持肌松。④术中输血输液,维持生命体征平衡,术后常规PCEA。⑤与同期全凭静吸复合麻醉病人做BP、HR、麻醉药用量、平均拔管时间作对比。结果表明:硬膜外阻滞加浅全麻,用于胸腹部手术病人的麻醉,能减少全麻药用量,缓解手术麻醉所致的应激反应,术中循环功能平稳,术毕病人早期清醒,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可靠,有利于病人术后呼吸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8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气管内插管全麻组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30min、放气后5min时各节点的BP、HR、SpO2与全麻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硬膜外组术后完全苏醒时间(7.5±2.3)h明显短于全麻组(28.6±7.7)h(P<0.01)。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阻滞,麻醉前后BP、HR、SpO2变化不大、术后完全苏醒时间短,能满足腹腔镜手术的要求,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保持自主呼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6例患者用芬太尼、氯胺酮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并维持麻醉深度为听觉诱发电位(AAI)20~30,气腹压力≤12mmHg,头低位25℃。在全凭静脉麻醉下维持自主呼吸完成手术。记录患者麻醉前(Tn),静脉全麻后AAI降至20以下(T1),气腹后3min(T2),T体位后3min(T3),气腹后30min(T4),术毕后10min(B)时的HR、SBP、DBP、Rf及PETCO2。结果血流动力学的变化,T1、T2及T3的HR与T0相比显著加快(P〈0.05),T4、T5的测得值与佝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气腹前后及手术全过程SBP、DBP平稳,与麻醉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Rf及PETCO2的变化,气腹全程至术毕(T2~T5)Rf均加快,与T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T2、T3及T4的PETCO2与T0相比明显上升(P〈0.05),术毕后10min接近气腹前水平。结论在气腹压力≤12mmHg、CO2流量为3L/min、麻醉深度为AAI20~30时,可以有效维持妇科腹腔镜患者的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11.
陆利君  韦丽芳 《微创医学》2008,3(2):129-131
目的 比较气管内全麻与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掸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气管内全麻组(Ⅰ组)和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常规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机械通气;Ⅱ组采用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保留自主呼吸.两组患者气腹期间均采用T体位,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气腹后10 min、30 min、60 min、90 min及放气后5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分钟通气量(VE)、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清醒后的不适主诉和术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等.结果 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及各时段的SpO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然而气腹后与Ⅰ组相比,Ⅱ组病人HR及RR均增快(P<0.05);当气腹至60min及90 min时,Ⅱ组病人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显著高于Ⅰ组及麻醉前(P<0.01),其分钟通气量比Ⅰ组明显减小(P<0.01),MAP显著下降(P<0.01).结论 短时间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可选择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但需要硬膜外阻滞完善,辅助用药合理.对于时间较长的手术,仍以气管内全麻为宜.  相似文献   

12.
叶克平  叶琦刚  王文伟  李梅  王以瑞  郑芝 《浙江医学》2019,41(10):1033-1036,1044
目的探讨竖脊肌平面阻滞(ESP)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组(ESP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组(CEP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组(TAP组),每组20例。ESP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CEP组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TAP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于手术前1d清晨(T0)、手术结束离开麻醉复苏室前5min(T1)、术后24h(T2)、48h(T3)、72h(T4)、96h(T5)6个时点分别抽取静脉血5ml,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ELISA检测血清中干扰素(IFN)浓度;并观察患者T1~T3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在T1时点,ESP组和CEP组VAS评分明显低于TAP组(P<0.05),ESP组与CE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点,ESP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CEP组和TAP组(P<0.05)。与T0时点比较,各组患者T1~T5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和IFN浓度均降低,ESP组与CEP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ESP组和CEP组分别相比,TAP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与硬膜外麻醉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同样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微剂量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应用于妇科小手术,观察其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首先静脉给予2%丙泊酚,直至病人睫毛反射消失开始手术,如术中麻醉深度不够或手术时间延长,可重复追加丙泊酚0.4mg/kg。实验组首先静脉给予氯胺酮0.25mg/kg,再静脉注射2%丙泊酚,用药方法同对照组。结果镇痛效果满意,循环、呼吸平稳。结论微量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妇科小手术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呼吸循环功能的平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管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LC患者32例,随机分为双管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A组,n=16)及全凭静脉麻醉(B组,n=16)。监测记录患者入室时(T0)、切皮时(T1)、二氧化碳气腹时(T2)、拔管/罩时(T3)心率(HR)、平均动脉(MAP)的变化。记录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躁动情况。结果:A组在T1、T2、T3时HR、MAP变化均小于B组。A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早于B组。结论:双管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完全能满足LC手术的要求;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快,术后躁动情况少,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及单纯全麻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高血压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发现一种适合该类患者的、相对更安全的麻醉方式.方法 6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GE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分别于胸10~11向上及腰3-4向下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以试验剂量测得麻醉平面为胸4~骶4左右,术中追加0.5%盐酸罗哌卡因.两组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基本相同.记录患者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CO2气腹后5分钟(T2)、气腹后30分钟(T3)、拔管时(T4)之SBP、DBP、HR.记录各组术中应用乌拉地尔、麻黄碱、艾司洛尔、阿托品的例数.结果 GE组T1-4各指标与T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T2、T3、T4各指标较T0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G组T2、T3、T4各指标较GE组均显著升高(P<0.05).术中乌拉地尔与艾司洛尔应用例数G组显著高于GE组(P<0.05),麻黄碱应用例数GE组显著高于G组(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抑制高血压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期间的心血管应激反应,与单纯全麻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更安全地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384例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115例,房间隔缺损(ASD)伞片封堵术135例,室间隔缺损(VSD)伞片封堵术134例。术前禁食4—6小时,麻醉前0.5小时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入室后持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ECG、SPO,等生命体征。静注氯胺酮2mg/kg、咪达唑仑0.1mg/kg,穿刺点以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术中酌情间断追加氯胺酮1mg/kg、手术大于1小时,追加咪达唑仑0.05~0.1mg/kg维持麻醉。结果:全部患儿在局麻复合非气管内插管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非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复合局部麻醉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针三分”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观察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组,,n=30),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后,应用“二针三分”法行腋路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I组,n=30),术中氯胺酮1~2mg/kg、咪唑安定0.5~1mg间断静注。结果术中I组循环、呼吸功能较II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II组少(P〈0.05);J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II组(P〈0.01);术后I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II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明显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麻醉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下CO2气腹对呼吸与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30例。B组采用插管全麻,A组则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方案完成麻醉,比较两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T2时段B组SBP、DBP及HR明显高于A组(P<0.05),T4时段DBP及HR也明显高于A组(P<0.05);T2、T3、T4时段B组Paw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方案应激反应更小,血流力学波动平缓,对腹腔镜妇科手术CO2气腹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影响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Ⅰ组,n=60)和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Ⅱ组,n=60)。I组病人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以吸入安氟醚或异氟烷、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Ⅱ组病人首先行T12-L1硬膜外穿刺,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5ml,观察5min后无异常,硬膜外给予首次量7~10ml,静脉注入氟芬合剂2~4ml。两组病人均进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等生命体征监测。记录气腹前、气腹中、气腹后HR、MAP、SpO2以及术中体动、术后离开手术室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Ⅰ组病人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气腹后、拔管后HR、MAP明显增加(P<0.05),而Ⅱ组病人只有气腹后有轻微增加(P>0.05)。Ⅰ组病人术后30min~1h才能回病房,而Ⅱ组病人手术结束后即可回病房(P<0.05)。两组术后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氟芬合剂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中可保持循环稳定,减轻应激反应,使麻醉手术平稳,减少麻醉并发症及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芬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全凭静脉麻醉下胸椎、腰椎手术6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50例,颅脑手术40例。雷米芬太尼(浓度为100μg/m1)以0.2~0.3ml/(kg·h)速率输注。麻醉中通过酌情增减雷米芬太尼的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异丙芬以0.2~0.3ml/(kg·h)恒速输注。诱导:静脉注射力月西0.06~0.08mg/kg3~5min后,静脉注射仙林0.05~0.1mg/kg,然后依次静注雷米芬太尼30~40μg/kg,异丙芬0.06~0.08mg/kg3~5min后行气管插管。结果患者从术毕停药到自主呼吸恢复仅需3~5min、清醒睁眼呼之能醒为5~10min、拔管时间平均为8~15min,清醒后可确切地回答出自己的姓名。结论雷米芬太尼加异丙芬使用微量泵输注行全凭静脉麻醉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