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剥脱综合症继发青光眼1例报告母林华剥脱综合症是一种晶体囊膜或葡萄膜的变性性病变。多见于老年人。在眼前部组织中,如:晶体囊膜、虹膜、前房角、悬韧带、睫状体等,有一种原因不明的物质聚积沉着。由于剥脱物质、碎后以及虹膜色素颗粒阻塞了前房角,使房水排出受到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激光虹膜根切术后房角的变化。方法选取诊断为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及原发性房角关闭(PAC)患者13名(15眼),使用前节裂隙灯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在虹膜激光术前后进行眼前节的测量,比较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下-虹膜空间面积(TISA)和750μm房角角度(ACA 750)等监测指标。结果除前房深度外,各项检测指标在术后10 min、1 h及1 d均较术前有明显差异(P〈0.01),而术后各时间段指标互相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及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激光虹膜周切术后,前、后房压力恢复平衡,房角增宽,解除了瞳孔阻滞,从而可以防止房角进一步发生关闭,对闭角型青光眼的预防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或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基于光线的反射延迟和干涉成像原理进行组织内部结构成像。OCT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有一定优势。近年来,随着OCT技术的发展,皮肤组织和皮肤疾病的OCT成像也有多方面的进展。本文将对皮肤OCT检查的技术发展和一些代表性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一种能对生物组织浅表微结构进行断层成像的新技术,笔者总结了OCT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介绍了几种功能OCT;概述了OCT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其在光动力学疗法(PDT)疗效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最后讨论了OCT技术的应用局限。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前房角玻璃异物致葡萄膜炎反复发作1例,讨论眼前房角异物的诊断和异物同葡萄膜炎的相关性,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是将光学相干技术与激光扫描共焦技术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断层成像技术,自1995年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全身各器官及肿瘤的检查、治疗中;其分辨率、灵敏度高,被称为"光学活检"。本文就OCT的临床应用作综合回顾,并探讨其应用于颈部及颅内血管检查及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据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rence tomography,OCT)扫描判断病变的范围和深度,设计治疗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参数治疗角膜浅层病变,分析和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角膜浅层病变31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行眼前节OCT检查,辅助判断病变的形态和深度,指导PTK术中切削深度、直径设定。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对手术前后视力变化、角膜形态学评估、并发症、术后原发病的复发等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角膜浅层病灶有效切削,疾病发作受到控制;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ndex of surface variance,ISV)、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等形态学指标有显著下降(P0.05),角膜散光更趋规则。术后随访期内未出现原发灶复发或严重角膜上皮下浑浊(haze)情况;2例术后远视漂移。结论眼前节OCT可分析角膜浅层病变的分布形态,判断病灶的深度,指导PTK参数设定,确保手术效果与安全性;有效的瘢痕切除使角膜形态更趋规则,BCVA提高。通过有限的病例研究、应用,眼前节OCT辅助PTK手术对于治疗角膜浅层病变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深度学习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在学术领域和工业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具有无损和分辨率高的特点,在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深度学习和OCT技术,然后阐释了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和OCT成像的基本机制,最后概述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OCT医学图像研究,主要包括卷积神经网络在眼科、泌尿科、心血管科和肿瘤科等相关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Huang和哈佛医学院的Schuman等[1]首次报道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近10年来OCT已经成为一种可靠的活体组织成像方法。OCT成像是非接触式、非侵入性断层成像,其二维成像轴向分辨率可达10μm。OCT最早应用于眼睛这  相似文献   

1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nphy,OCT)的介入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组织的显微形态结构,观察高度近视的OCT图像特征,能明确常规检查不能发现的病变,有助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黄斑疾病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扫描的图像特征。方法:用频域OCT检测黄斑部病变眼638例。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51例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和(或)色素上皮脱离。黄斑裂孔46例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全层或部分缺失。干性AMD30例为RPE局灶性高反射信号,湿性AMD9例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下呈不规则的高反射层。黄斑水肿315例可见视网膜增厚及囊腔形成。视网膜前膜39例视网膜前呈高反射光带。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1例为RPE下或RPE上的团块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劈裂10例视网膜反射信号减低,外丛状层拉长呈"桥样"连接。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症7例可见玻璃体后界膜中高反射条带与黄斑区相连。结论:频域OCT能发现以往OCT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对黄斑部疾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进行临床经验总结。方法:全面理解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房角关闭等诊断概念的进展,并指导激光虹膜切除术的适应证选择和围手术期处理。结果:正确认识和理解眼部前房角结构的多种变化,以及激光虹膜切除术对于解剖结构和临床表现的多样化影响。重视病例治疗随访。结论:对于UBM检查提示具有房角窄甚至关闭的病例,排除系统性疾病后,激光虹膜切除术仍是目前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案;对于部分超适应证病例但无法手术者,选择该治疗并术后补充辅助药物治疗仍可达到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临床磁共振血管成像》是美国CharlesM.Anderson等3人主编,1993年由RavenPres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放射学专业书籍。全书共19章,前10章阐述MRA的原理,后9章为临床应用,包括颅脑、颈动脉和椎动脉、体部磁共振静脉及动脉成像等,后...  相似文献   

14.
随着MR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顺磁性对比剂的应用,顺磁性对比剂增强MR脑灌注成像已应用于颅脑检查的许多方面,并且在部分疾病(如急性脑卒中和脑肿瘤等)检查中已成为常规,并逐渐延伸至脑变性疾病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对疾病除早期显示病变外,且可指导疾病的治疗及判断预后。就其成像原理、检查方法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随着MR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顺磁性对比剂的应用,顺磁性对比剂增强MR脑灌注成像已应用于颅脑检查的许多方面,并且在部分疾病(如急性脑卒中和脑肿瘤等)检查中已成为常规,并逐渐延伸至脑变性疾病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对疾病除早期显示病变外,且可指导疾病的治疗及判断预后。就其成像原理、检查方法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子宫肌瘤由于肌瘤回声与肌壁回声相差不大,再加上部分子宫的位置后倒,常规二维超声即基波成像(Fundamental Imaging FI)检查有时可能获得满意的图像,我们从2002年7月以来应用组织谐波成像(Tissue Harmonic Imaging FHI)技术,对子宫肌瘤与FI对比诊断,旨在探讨THI技术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光纤型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统诊断皮肤微血管疾病的应用前景。方法以大鼠耳部皮下血管作为鲜红斑痣模型,应用OCT系统对大鼠耳部皮肤进行成像。将OCT扫描图像与大鼠耳组织病理学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大鼠耳组织病理学图像进行比较,OCT图片可清晰分辨大鼠耳部皮下微血管,并可得到血管直径及深度的量化信息。结论 OCT对鲜红斑痣等皮肤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华瑞  柳力敏  万超  陈蕾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0,19(5):286-290,338-340
目的探讨应用谱域OCT(SD-OCT)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评价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结构变化。方法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4只眼539个光凝斑进行眼底彩色照相、SD-OCT和FAF检查,部分病例行标准红外线(stand-ard infrared,IR)检查。观察时间为术后1 h、1~2周、1~6个月、6~12个月、1~2.5年和2.5年以上。通过488 nm激发光,500 nm滤光片成像系统采集FAF(Spectralis HRA2+OCT)。结果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 h,SD-OCT图像显示神经感觉层组织全层增厚,高反光,提示神经感觉层全层水肿,色素上皮层(RPE)变薄或者正常,光凝斑处自发荧光信号衰减,表现为自发荧光暗点。激光光凝术后2周,SD-OCT图像显示神经上皮层全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RPE层,变厚提示RPE细胞增生;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显著增强。激光光凝术后1~6个月,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中心部增强,周边部环形减弱,SD-OCT扫描显示激光斑中心部RPE细胞层增厚,周围环形萎缩。激光光凝术后6~12个月,光凝斑处自发荧光表现为周围环形低荧光区域面积扩大,中心强信号范围缩小,呈孤岛状;SD-OCT扫描显示RPE萎缩面积扩大,光凝斑中心部少量RPE细胞增殖。激光光凝术后1年以上,SD-OCT图像显示光凝斑处RPE萎缩伴神经感觉组织严重受损,激光斑自发荧光变成黑点并扩大。结论应用SD-OCT和FAF可以长期随访光凝斑处视网膜结构变化,补充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观察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二者联合应用为活体内研究激光斑提供新的观察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联合应用在评价鼻咽癌放疗后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鼻咽癌患者,入院前均未有相关治疗史,入院后所有患者先行一次常规MR、MR-DWI及MR-PWI检查,然后再行4周根治性放射治疗,待放疗周期完成后再行一次常规MR、MR-DWI及MR-PWI检查,最后对比分析放疗前后鼻咽部肿块在不同MR成像方法中的变化。结果放疗前鼻咽癌肿块在DWI图像上弥散受限(ADC值较高),PWI图像上血流灌注较丰富(血容量BV较高);图像上显示的弥散受限区域及高灌注区域最大层面面积,同放疗前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相比均要小(P0.05),而弥散受限区域稍大于高灌注区域(P0.0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后,敏感组鼻咽部肿块弥散受限区域、高灌注区域面积均明显下降,与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相比,下降更明显(P0.05);肿瘤放疗后复发不同于放疗后坏死或纤维化,复发表现为弥散受限、血容量BV升高,而坏死或纤维化表现为弥散不受限、血容量BV下降(P0.05)。结论在反应鼻咽癌放疗前后形态及生物学变化方面,常规MRI检查结合MRDWI、MR-PWI成像更准确;在评价鼻咽癌放疗的敏感性,鉴别肿瘤放疗后复发、坏死或纤维化中,弥散ADC值、灌注血容量BV参数均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短脉冲全视网膜光凝术(pattern scan laser photocoagulator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ASCAL-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眼前段的早期影响。方法 DR患者41例74只眼,应用短脉冲多点扫描式光凝系统(pattern scan laser photocoagulator,PASCAL)行一次性全视网膜光凝(PRP),观察分析患眼光凝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房角开放距离、睫状体及前段脉络膜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短脉冲PASCAL-PRP术后第3天,患眼各象限前房角明显变窄,前房变浅(P<0.05)。25只眼(33.8%)同时发生全周睫状体脱离合并前段脉络膜浅脱离。24只眼(32.4%)未出现任何脱离。前房深度变化值与房角开放距离变化、鼻侧、下方、颞侧前房角的改变、睫状体脱离高度以及前段脉络膜脱离高度呈显著相关,但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关系。患眼发生的脱离(除4只眼外)均于术后第7天复查时自行消退恢复。结论短期观察中,短脉冲一次性PASCAL-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会引起部分DR患者早期暂时性前房角变窄、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等眼前段改变,但均可自行消退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