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凌敏  罗满生  杨刚 《江西医药》2009,44(6):537-541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环周切缘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月47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TME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比较环周切缘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远隔转移、临床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ng-rank检验分析环周切缘与中低位直肠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至2009年3月,已有17例死亡,其中环周切缘阳性7例,环周切缘阴性10例:其中出现局部复发有5例,远隔转移12例.病理检查:环周切缘阳性12例,其中4例出现局部复发,5例出现远隔转移,环周切缘阴性35例,其中1例出现局部复发,7例出现远隔转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环周切缘阴性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阳性患者:环周切缘与癌肿浸润深度、癌肿大小、癌肿环周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环周切缘与直肠癌浸润深度、癌肿大小、癌肿环周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存活率的预测指标之一,可作为危险因素之一、为选择性放化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直肠癌环周切缘组织内是否含有肿瘤干细胞,并观察环周切缘浸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取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环周切缘,4%甲醛固定后做成病理切片;根据环周切缘有无浸润分为环周切缘阳性组和环周切缘阴性组,2组均做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33肿瘤干细胞,观察CD133表达情况;随访2组患者术后1~2年复发情况。结果环周切缘阳性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33+,存在CD133+肿瘤干细胞,但与环周切缘阴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周切缘阳性组患者1~2年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环周切缘浸润是导致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部分环周切缘浸润中存在肿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3.
白玫  刘弘毅  韩悦  李亮 《天津医药》2013,41(1):52-54,100
【摘要】 目的探讨MRI对直肠癌环周切缘(CRM)有无癌浸润评估的可靠性。方法对7例尸体盆腔局部标本(标本组)、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49例直肠癌患者(患者组)行盆腔MRI检查。检查后将标本组行局部解剖及组织切片,患者组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及术后病理检查。将标本组和对照组的MRI、组织切片进行对照,并测量患者组MRI片上肿瘤、转移淋巴结及癌结节的外缘与直肠系膜筋膜的最短距离,当此距离≤5mm记为CRM(+),>5mm为CRM(-),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标本组直肠系膜筋膜解剖上为一层状筋膜,显微镜下为一条状结缔组织,标本组及对照组MRI片上直肠系膜筋膜在T1WI、T2WI上呈一线状低信号影,其内可见正常淋巴结、小血管、淋巴管及血管神经束影,MRI表现与解剖之间具有一致性。患者组49例术前MRI判断直肠癌CRM阳性22例、阴性27例,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MRI总体判断准确率为91.8%(45/49);误判4例,2例假阳性,病理为炎性增生反应;2例假阴性,病理可见微转移灶浸润。结论 MRI是目前对直肠癌术前CRM状态评估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癌周淋巴结癌转移有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也是病理组织学pTNM分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而常规病理切片法通常仅选择一个切面作癌转移高的分析,为此常有转移癌的遗漏。为更精确分析癌周淋巴结癌转移率,同时评估与癌症分期的关联,笔者应用最简便的连续切片法技术,对一组45例患者行根治术标本的癌周淋巴结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0片(80例)组织标本[40片宫颈组织标本和40片(40例)乳腺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片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制作病理组织切片。比较两组制片效果和确诊率。结果观察组制片优良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0,P=0.006<0.05)。观察组确诊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P=0.010<0.05)。结论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应用价值较高,通过对免疫组化技术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利于提高制片质量、提升病理检验诊断水平,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和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光镜下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有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免疫组化示癌细胞簇外周细胞膜中,间隙缘呈特征性线样.EMA(+),雌激素(+).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乳腺癌类型,具有高度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CD44v6、p53、nm23-HI和COX-2表达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资料,统计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6、1353、rim23-H1和COX-2在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率随着结直肠癌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加(P〈0.05);结直肠癌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大(P〈0.05);不同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结直肠癌淋巴转移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COX-2、p53、nm23-H1表达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类型及不同Dukes分期CD44v6、COX-2、nm23-H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COX-2、p53、nm23-H1表达与浆膜浸润有关(P〈0.05);CD44v6、COX-2、p53、nm23-H1表达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患者3年生存率相关,CD44v6、COX-2、p53、nm23-H1可作为预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胡军  于燕妮  项一宁 《贵州医药》2007,31(9):801-802
子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原发于子宫颈的神经内分泌癌,占子宫颈癌的2%[1]。其组织来源不清,命名混乱,名称繁多,直到1997年,美国癌症研究会的一个研究小组根据与发生于肺的同类肿瘤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将其分为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小细胞癌四类,使子宫颈小细胞癌有了明确的归类和描述[2]。与普通的子宫颈癌相比,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具有高度侵袭性,早期容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本文报告4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诊断进行探讨。1材料与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病理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常规病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小管癌1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分析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6例乳腺小管癌患者,所有患者经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重新确诊,都选择抗体ER、PR、C-erb B-2、CK5/6、S-100及P63进行免疫组化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研究。结果在16例乳腺小管癌中,有13例伴有低级别导管原位癌,免疫组化显示,小管癌部分ER、PR均阳性,C-erb B-2阴性,CK5/6、S-100及P63均阴性。结论乳腺小管癌有特殊的镜下特征,容易误诊,诊断中免疫组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病理存档的全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4例,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切片经光镜下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例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病例,患者年龄33~56岁(平均年龄41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4/4)。组织学均为单纯型小细胞癌,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细胞体积小,大小一致,呈圆形或短梭型,胞质少、核深染、核分裂像多见(70~90/10个高倍视野),均可见明显坏死。免疫组化表型:4例病例均同时表达CgA、CD56或Syn 3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物中的2种或以上。结论 宫颈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以小细胞癌为主,预后极差。诊断依靠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应与宫颈转移性小细胞癌、小细胞型鳞癌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近期效果.方法 6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各30例.开腹组患者采用开腹直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胃肠道蠕动时间、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肠梗阻发生情况、淋巴结清扫数量.结果 腹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80年至2003年直肠癌局部切除36例患者的适应症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36例中无手术死亡率。2例TAR术后发生肠道局部出血,1例TSR病人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TSLR出现轻度排便功能障碍。6例术后平均在46(10—8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6.6%。本组病人总5年生存率为85.7%,10年生存率为57.1%。结论直肠癌局部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疗效好的特点。严格选择适应症是取得局部切除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高德海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86-187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综合预防措施和个性预防措施。方法对66例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同术期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和个性预防措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66例患者中,发生吻合口瘘4例(6%),均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熟知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围术期采取综合性和个性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中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手术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9年8月—2012年5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70~280 min,平均(200±15)min。术中出血60~200 mL,平均约(120±15)mL,无输尿管损伤,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大小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12±1)d。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术野广,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庞士勇  马自强 《安徽医药》2011,15(12):1541-1543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该院2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76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6例(10.6%),其中二次手术4例。结论应用管状吻合器技术提高了低位直肠癌保肛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吻合安全、可靠;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复杂,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使用吻合器、保证吻合口血供及加强术后管理是预防吻合口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张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956-957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支气管切缘癌残留的相关形成因素,确立避免和减少切缘癌发生的策略和方法。方法:分析1975~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675例肺癌,在不同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手术适应证与扩大的手术适应证、术前纤维支气管镜所见、不同手术方式、支气管残端不同缝合方法及术中是否行残端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等诸因素,对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留形成的影响。结果:在675例中手术后出现残端癌残留42例,残端癌发生率6.2%,42例中术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支气管腔内观察到肿瘤34例为中心型肺癌,占80.9%,术前支气管镜检查阴性8例为周围型肺癌,占18.1%,支气管残端癌发生率在中心型肺癌比周围型肺癌高(P<0.05);在肺叶切除术中通过冷冻病理检查发现支气管残端阳性12例,术式改变为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结论:严格掌握肺癌手术的适应证并选择合理术式,术中支气管残端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应作为肺癌外科的手术常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在经肛门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经肛门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接受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1.47±0.39)d、下床活动时间(2.10±0.62)d、首次排气时间(1.24±0.51)d均明显短于常规组的(2.44±0.56)、(3.61±0.75)、(2.87±0.6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常规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应用经肛门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快速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手术对患者身心的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舒芬太尼用于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予地佐辛0.7 mg/kg加生理盐水至60 mL,S组予舒芬太尼1.5μg/kg加生理盐水至60 mL,行静脉镇痛(PCA)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镇静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镇静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直肠癌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