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正慢性肾衰竭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1]。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延缓病程进展。笔者以1则病案举例说明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运用补肾健脾、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多种病因引起,疾病呈进展性,发病机制复杂。中医肾病学界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在防治CKD中有一定的优势,其中慢性肾衰竭作为中医药的优势病种,在慢性肾脏病三级预防及一体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中医对CKD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疗效评价的相关研究,总结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藉此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共最终归宿是慢性肾衰竭。中国因终末期肾衰竭而需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每年以11%以上的速率增长[1]。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如不早诊断、早治疗,最终达到尿毒症期,只能依靠肾脏替代疗法维持生命,患者生活质量极差、死亡率高。慢性肾脏病病因复杂,西医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在改善临床症状、保护残肾功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竭是肾病科常见病,也是疑难病。江苏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药专家继承指导老师严冰主任中医师应用中药辨证保留灌肠联合结肠透析疗效肯定,是证必用。严老在慢性肾脏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尤其应用中药辨证灌肠结合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有很好疗效,能延缓患者进入血液净化的时间,本文就严老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邓旭  冯松杰 《吉林中医药》2012,32(3):234-235
脾肾阳虚是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证型.阳虚证采用温阳法治疗,此为常法.因慢性肾衰竭阳虚证除单纯阳虚症状外还表现出湿浊内蕴的证候,临床上运用温阳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阳虚证更切中病机.此法既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又体现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激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调节机体生长、发育、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肾脏在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分泌及降解中起重要作用。当慢性肾脏病进行性发展至肾功能衰竭时,甲状腺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慢性肾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其具体机制以及干预措施尚未有统一定论。故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从中医肾阳角度出发,探析慢性肾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名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1]。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慢性肾衰竭病名,CRF病症复杂,临床表现常有恶心、呕吐、纳呆、尿少、尿闭、腰痛、乏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发生急性肾衰竭(ARF)可加速肾脏病情的进展,积极寻找引起肾功能恶化的可逆因素,给予合理的治疗,对逆转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采用西药配合中药益肾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病并发ARF患者23例,收到较好的疗效,认为中医药对减轻临床症状、促进肾功能恢复、延缓慢性肾脏病病程进展具有一定优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拟方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衰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经过中医辨证分型,予以肾衰方为基础方根据不同证型加减应用,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肾功检验的改善程度。[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经肾衰方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肾功检验均有所改善,以肾功作为评定疗效的标准,总有效率达76.7%。[结论]通过中医辨证以肾衰方为基础方治疗慢性肾衰竭,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同时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了15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所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 明确提出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的文献有74篇,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本虚是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基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证、湿证、瘀证、风证及其它证9种单证.结论 慢性肾衰竭病机以本虚为基础,本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而邪实在慢性肾衰竭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高血压肾损害是高血压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病因,28%的ESRD与高血压有关[1],如何防治高血压肾损害,尤其早期肾损害对预防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和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对高血压性肾损害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高血压肾损害继发于高血压,根本原因是长期高血压,根据临床表现可属中医"眩晕"、"腰痛"、"尿浊"、"水肿"、"肾  相似文献   

12.
袁菲菲 《新中医》2020,52(23):32-35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而夜尿增多则是慢性肾脏病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夜尿增多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病因多样,西医的治疗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中医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各种疾病的新趋势。中医内治法治疗慢性肾脏病夜尿增多的汤剂包括下瘀血汤、固本化瘀汤、缩泉胶囊、复方积雪草合剂、六味地黄丸,治法包括“六对论治”、健脾益肾淡渗法等,对夜尿增多症状的改善有重要意义。中医外治法包括穴位按摩法、针刺法、艾灸法、拔药罐法、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熏蒸、中药结肠透析、中药离子导入法等,均能明显改善慢性肾脏病夜尿增多症状。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疗肾性蛋白尿的方法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脏病是指持续3个月以上肾脏结构与功能异常,以尿液、血液、肾脏结构异常为临床指标。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与肾小球损害亦密切相关,既是慢性肾脏病发生的病理表现,也是加快慢性肾脏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中医历经几千年发展,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方面具有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借鉴中医治疗"精气外泄""腰痛""虚劳""尿血""水肿"的原则与方法,蛋白尿治疗总则为协调机体阴阳,恢复阴阳平衡,具体方法有祛瘀法、发汗法、利小便法、补脾固肾法、疏肝活络法及利湿解毒法等。古代及现代医家根据治则与治法,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方剂。现代研究发现,中医方剂降低蛋白尿的机制主要有改善足细胞足突大面积融合、裂隙完全消失的病理表现,上调足细胞裂孔隔膜上nephrin和podocin蛋白的表达,免疫调节与减轻系统炎症,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等。笔者现从经方、验方以及中成药这3个方面,论述治疗肾性蛋白尿的方法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减少蛋白尿排泄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衰竭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由肾单位受损缓慢出现肾功能减退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本文主要分析慢性肾衰竭的中药配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消走泄法"是《温热论》提出的治疗理念,在中医治病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刘光珍教授长期从事慢性肾脏病临床工作,认为湿热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本文通过分析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叶天士分消走泄法的基本涵义,总结刘光珍教授应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李佃贵教授运用"浊毒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认为浊毒既是慢性肾脏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浊毒内蕴是慢性肾脏病的根本病机,化浊解毒为基本治疗大法。临证应分清浊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所在脏腑经络气血。并附治疗慢性肾衰竭、高尿酸血症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验案。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是肾脏内科常见疾病,是各种慢性肾脏病的最终归宿。既可因久病情志不畅而导致肝郁,又可因肝郁而加重,久之则形成恶性循环,调节肝郁是很重要的防治慢性肾衰竭的手段。生活状态调理加上中医药治疗,对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情发展及恢复均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许筠主任医师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将中医"肾络"与象思维有机结合,运用中医象思维中"取象比类"法与虫类药物的外形、结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及功效紧密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突出,充分发挥了传统中医学在慢性肾脏病诊治中的独特作用,也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肾脏病发展的最终结果,以肾脏纤维化,代谢产物及毒素潴留、内环境紊乱为特征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医相对于西医而言,在延缓病程、改善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周恩超教授认为治疗慢性肾衰竭当从虚与毒来论治,并认为毒邪贯穿该病始终,临床采用扶正解毒法,灵活选药,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及相应治则治法为临床辨证提供思路。方法:对慢性肾脏病毒邪致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慢性肾脏病患者"毒损肾络"中医治法进行具体阐释,并搜集临床相关病例进一步论述。结果:阐述并总结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常用治法有温补脾肾法、行气解毒法、利水消肿法、活血化瘀法、清利湿热法、通腑泻浊法、收敛固涩法等7种方法,在临证之时常将上法并用已达良好疗效,以上述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明显好转,疗效显著。结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解毒之法治疗慢性肾脏病中医有着独特优势,且运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