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鲜分离的脂肪SVF细胞促进脂肪移植存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Fu BC  Gao JH  Lu F  Li 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0,26(4):289-294
目的 探讨应用自脂肪组织新鲜分离的血管基质层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可行性.方法 将0.5 ml待移植的脂肪颗粒分别与下列细胞混合:①DiI标记的新鲜分离的自体血管基质层细胞(A组);②DiI标记的培养至第4代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B组);③DMEM完全培养基(C组),随机注射移植于14只新西兰兔背部皮下.术后观察:①湿重;②切片HE染色计数血管密度;③方网测试系统"点计数"法检测存活脂肪细胞计数以及纤维组织计数;④荧光显微镜检测DiI标记的细胞在体内的分化转归.结果 ①湿重:A组(291.0±72.1)mg,B组(269.3±67.3)mg,C组(177.8±60.0)mg,A、B两组脂肪存活率均高于C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管密度:A、B两组血管密度均高于C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点计数:A、B两组存活脂肪细胞计数均高于C组(P<0.05),纤维组织计数均低于C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自体血管基质层细胞与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体内均可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结论 自体血管基质层细胞与培养的自体脂肪来源于细胞均可提高脂肪移植物存活率,但前者操作更方便,安全性更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血管基质成分(st romal vascul ar fract i on,SVF)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 pose-deri ved st emcel l s,ASCs)对移植脂肪成活的促进作用。方法:用手术方法切取家兔腹股沟脂肪,进行ASCs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ASCs分别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实验,CD29和CD31流式鉴定;制备SVF,进行CD29和CD31流式鉴定;脂肪移植裸鼠实验分为3组: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DMEM/F12),每组4只裸鼠,沿背部脊柱两侧对称部位4个移植位点,每组共16个注射移植位点,每点0.3ml脂肪颗粒(adi pose granul e,AG)+0.2ml细胞成分;术后4m时取材称重、固定行HE染色观察移植脂肪组织结构,行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及其密度。结果:家兔ASCs体外分离培养成功,为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成脂诱导实验油红O染色显示形成脂滴,成骨诱导实验茜素红染色显示形成钙化结节。流式鉴定显示SVF:CD29:17.0%,CD31:1.3%;ASCs:CD29:96.2%,CD31:3.8%。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各组移植脂肪成活量分别为0.2096±0.0024g,0.1798±0.0033g,0.1350±0.0020g,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SVF组移植脂肪成活较好,组织结构完整,脂滴大小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间有丰富的血管存在;ASCs组移植脂肪成活尚可,组织结构尚完整,脂滴大小一般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有结缔组织纤维间隔和新生血管形成;空白对照组结缔组织纤维间隔明显增多,脂滴大小不一,有少量较大空泡形成。各组移植脂肪新生血管密度分别32.6±2.1条/mm2,29.3±1.6条/mm2,23.3±1.9条/mm2,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的干细胞成分SVF比体外扩增的ASCs能更好的促进移植脂肪成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复合血管基质片段细胞(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s)细胞疗法对移植颗粒脂肪组织血管化的影响,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术式.方法 取患者植皮术后废弃的皮下脂肪,提取SVFs.用DiI染色观察SVFs染色标记情况,锥虫蓝染色观察SVFs活性.将0.3 ml待移植的脂肪颗粒分别与0.2 ml下列细胞混合:①复合有VEGF的SVFs(A组);②SVFs(B组);③DMEM完全培养基(C组).按照随机化原则将3组脂肪组织混合物分别注射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每只裸鼠背上注射3个点(共12只).观察移植物外形、成活情况、湿重、直径,HE染色及CD31染色镜下观察并计数毛细血管密度.使用SPSS 16.0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新鲜提取的SVFs可被DiI标记染色,加用VEGF仍能保持较好的细胞活性,移植术后2个月3组移植脂肪的湿重为:A组(191.90 ±9.81)mg、B组( 177.01±10.50)mg、C组(92.05±8.30)mg,A组>B组>C组(P<0.01).移植物直径为:A组(0.49±0.24)cm、B组(0.40±0.26) cm、C组(0.32±0.28) cm,A组>B组>C组(P<0.01).CD31染色镜下,每高倍镜视野微血管密度:A组(14.58±2.06)个、B组(11.55±2.18)个、C组(7.87±1.55)个,与B组和C组比较,A组较少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坏死凋亡细胞.结论 结合VEGF因子的SVFs辅助脂肪移植是一种临床可操作性强、简便可行的较理想的细胞疗法,比单纯SVFs更能有效地促进移植脂肪血管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与脂肪颗粒复合移植对植入脂肪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将1ml通过吸脂术获得的纯化脂肪颗粒分别与1ml含有下列细胞浓度的PBS混合:①原代ADSCs 1×106/ml(A组);②原代ADSCs 2×106/ml(B组);③二代ADSCs 2×106/ml(D组);④二代ADSCs 2×107/ml(E组);对照组为单纯的脂肪颗粒和1ml PBS混合移植(C组).随机注射移植于40只裸鼠背部皮下.移植12周后,取出移植物,进行如下测量:①大体观察;②重量和体积测定;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小血管形成情况;④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血管密度;⑤统计学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物体积、重量以及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 ①湿重与体积:A、B、D、E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组与B、D、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D、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血管密度:A、B、D、E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B、D、E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原代和二代不同浓度的ADSCs与脂肪颗粒复合移植均可提高脂肪移植物成活率,相同浓度的原代与二代的ADSCs在促进脂肪颗粒成活上无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随ADSCs浓度的增加,脂肪颗粒成活率也会相应提高;但是超过了一定范围,脂肪颗粒成活率不会随ADSCs浓度的增加而无限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Exendin-4对兔自体游离脂肪移植保留率的影响。方法 自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科将兔随机均分为3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实验组A(10 nmol/L Exendin-4)和实验组B(20 nmol/L Exendin-4),建立兔背部自体脂肪移植模型。分别在术后2、4、12周对移植物进行取材,观察移植物的大体保留情况,通过天平及排水法测定移植物的质量及体积。并对移植物行HE染色观察组织纤维化、炎症浸润、细胞完整性等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物的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实验组A与实验组B的脂肪移植物的质量和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与实验组B脂肪移植物具有较少的纤维结缔组织、炎症细胞的浸润及空泡出现情况均较少(P<0.05)。随着实验时间的不断延长,各组移植物的血管密度均有所增加。在各时间点实验组A与实验组B均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血管生成情况(P<0.05)。与实验组A比较,实验组B具有更好的移植物体积保留率以及更好的脂肪细胞完整性,血管的生成情况也更佳。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促进颗粒脂肪游离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有关ADSCs在游离脂肪移植和血管形成中的基础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血管形成在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序惯发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调控。ADSCs能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并且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结论 ADSCs作用于血管生成过程的每个部分,具有明确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但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人类研究发现了脂肪组织是人体的最大内分泌器官。21世纪初,日本东京大学吉村浩太郎首次开展脂肪移植的辅助细胞脂肪移植(cell assisted lipotransfer,CAL)技术,并取得了新的进展[1]。  相似文献   

8.
皮肤受损伤或者感染后,局部会产生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胶原而形成瘢痕。瘢痕不仅可能引起疼痛、瘙痒等症状,还有可能影响外观,关节部位的瘢痕甚至会影响正常运动功能。目前,瘢痕的常用治疗方法有瘢痕内药物注射、放射治疗、压力疗法、光电治疗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人们对瘢痕的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自体脂肪移植是将自体抽吸所得的脂肪,经过提纯处理后,植入治疗受区的一种方法,自体脂肪移植具有安全,简单,成本低和易于获得等优点。由于吸脂技术及提纯技术的提升,自体脂肪移植在整形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发现脂肪组织、脂肪干细胞(ADSCs)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对瘢痕的治疗有积极作用,目前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回顾近年文献,将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瘢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人高活性血管基质层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s)快速分离及荧光标记的有效方法,为SVFs用于临床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取植皮手术患者自愿捐赠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分别用0.065%、0.125%、0.185%3种浓度的Ⅰ型胶原酶消化,提取SVFs。收集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计数,锥虫蓝染色计算细胞成活率。用1’双十八烷-3,3,3’,3’-四甲基吲哚羧化青-高氯酸盐(1,1’-dioctadecyl-3,3,3’,3’-2-tetramethy-lindocyanine perchlorate,DiI)荧光标记0.125%浓度组SVF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情况;将DiI标记的SVFs接种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DiI标记前后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0.065%、0.125%及0.185%浓度组SVFs细胞总数分别为(138.68±11.64)×104、(183.80±10.16)×104、(293.07±8.31)×104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成活率分别为91%±2%、90%±2%、81%±2%,0.065%浓度组和0.125%浓度组均显著高于0.185%浓度组(P<0.01),0.065%浓度组和0.125%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1)。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示,0.125%浓度组细胞均可被DiI荧光标记,标记后的细胞膜完整,细胞质丰富,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未染荧光;DiI标记的SVFs细胞悬液接种培养后,细胞能顺利贴壁及传代。MTT法检测示DiI标记前后SVFs细胞生长曲线相似,生长趋势吻合。结论 0.125%浓度的Ⅰ型胶原酶可有效消化脂肪中的胶原组织,获取大量SVFs,同时对细胞损伤较小,是理想的工作浓度;DiI可有效标记SVFs。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已经应用于人体软组织缺损的重建.在传统的脂肪组织移植中,平均吸收率为25%~80%.影响移植脂肪组织吸收率的因素包括:移植脂肪细胞的活性及纯度、受区的血供情况、移植脂肪组织的数量和体积等.因为脂肪细胞耐受缺氧能力差,所以在移植的初始阶段,受区血液供应(毛细血管系统)没有建立,多数脂肪细胞在最初的48 h内发生变性和坏死.近年的研究发现,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能够耐受缺氧,在缺氧条件刺激下,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和趋化作用,从而提高脂肪细胞的成活率;同时,ADSCs还可以向脂肪细胞分化.因此,应用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CAL)可以提高移植脂肪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介绍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种类、分化潜能及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和优势。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关于BMSCs、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和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综合与分析。结果从脂肪基质成分可以分离得到ADSCs,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内皮、肌以及神经细胞等,并已较成功地应用于再生医学各领域。成熟脂肪细胞经过天花板培养法可以去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即DFAT细胞,获得了多向分化潜能,也可以像ADSCs一样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内皮、肌以及神经细胞等。相比较目前常用的成体干细胞BMSCs,ADSCs、DFAT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更容易;而相对于ADSCs,DFAT细胞均一性高,增殖能力强。结论脂肪组织作为人体干细胞的重要来源,可能会给临床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带来新希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脂肪瓣延迟术等缺血缺氧的方法,促使脂肪来源的兔间充质干细胞(ASCs)增殖的可能性.方法 以兔为动物模型,在一侧腹股沟处形成脂肪瓣.21 d后取出瓣内脂肪组织及对侧正常脂肪组织,消化过筛离心,收集离心后沉淀物中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计算细胞CD29、CD44、CD14和CD45的表达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脂肪瓣延迟术后,瓣内细胞CD29和CD44的表达率增加,分别为74.06%和90.74%,未经处理的对侧脂肪组织分别为62.88%和7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瓣内细胞CD14和CD45的表达率减少,分别为57.66%和4.84%,未经处理的对侧脂肪组织分别为72.10%和7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脂肪瓣延迟术等缺血缺氧的方法,可促进ASCs的增殖,是用瓣内组织移植后取得更好效果的机制之一;对脂肪组织先进行缺血预处理再移植,可能为一个临床脂肪移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脂肪血管基质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是抽脂脂肪去除成熟脂肪细胞后剩余的多种细胞及基质成分的组合,主要包含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造血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中,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组织再生及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SVF的获取方法主要包括酶消化法与机械乳化法,但获取标准尚未达成共识。SVF已广泛应用于辅助脂肪移植、面部年轻化、瘢痕及脱发治疗等整形外科领域,也可应用于放射性损伤、骨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目前关于SVF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仍存争议,需要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探索SVF的最佳获取方法及作用机制,提高SVF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疗效,并进一步扩大应用。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