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题释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的非造血系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脐血、脂肪及肝脏等组织中,具有低免疫原性、多项分化潜能、造血支持和独特的免疫调节等特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原性低、潜在的病原体污染机会少、增殖能力强、取材不受限制、可大量扩增等优势,是一种极佳的间充质干细胞。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移植100 d以后,由移植物中供者来源T细胞对受体组织免疫攻击介导的严重的免疫炎症,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累及皮肤、口腔、眼睛、肝脏、胃肠道及肺等器官。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线药物,对于激素耐药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仍有一半的患者无效,严重影响移植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背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一线治疗药物,对于激素耐药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仍有一半患者无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低,为临床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了可能。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15例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在原有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观察其疗效、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和存活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值变化。该研究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结果与结论:①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中位发病年龄29(17-52)岁,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7例,总有效11例,无效4例;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19+细胞比值有低于治疗前趋势,CD19+CD27+、CD3+细胞比值有高于治疗前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未观察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无原发病复发和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肿瘤;④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安全有效。 ORCID: 0000-0003-1044-9015(张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与膜性肾病发病关系密切。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断移植物抗宿主病。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 结果与结论:患者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低白蛋白血症等肾病综合征特征,同时眼干、口干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加重。肾脏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等治疗4个月后尿蛋白转阴,临床症状改善。随访3年病情无反复,生活质量好。提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肾脏损害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转归良好,肾脏病理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膜性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肾活检;免疫抑制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6.022  相似文献   

3.
钟萍  崔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5):4028-4032
文题释义:移植物抗宿主病:是由于移植后异体供者移植物中的T淋巴细胞,经受者发动的一系列“细胞因子风暴”刺激,显著增强了其对受者抗原的免疫反应,以受者靶细胞为目标发动细胞毒攻击,其中皮肤、肝及肠道是主要的靶目标。根据移植物抗宿主病在移植后发生的时间,如在100 d内发生者称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在100 d后发生者称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黄芩苷:黄芩汤的君药黄芩,《神农本草经》谓可治“肠辟泄利”,性苦寒,可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黄芩苷是黄芩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减轻蛋白酶与炎性因子对组织的损害。 摘要背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最容易致死的并发症之一,如何干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程是个热点问题。目的:探讨黄芩苷调控自噬干预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方法:60Co照射CB6F1小鼠4 h,立即尾静脉输注Balb/c小鼠单个核细胞悬液(骨髓+脾),建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造模后当天开始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治疗组灌胃黄芩苷,剂量为30 mg/(kg·d),共14 d。治疗后进行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评分、小肠黏膜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评级,透射电镜观察小肠黏膜自噬泡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治疗组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评分、小肠黏膜病理评级明显优于模型组;②透射电镜下模型组存在自噬泡但线粒体结构毁坏严重,治疗组自噬泡增多且线粒体结构相对完整;③治疗组小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活性氧水平低于模型组(P < 0.01),治疗组LC3Ⅱ/Ⅰ、Beclin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④结果表明,黄芩苷可以通过降低活性氧的产生,提高小肠黏膜细胞的自噬水平,保护肠黏膜屏障,进而降低移植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率。ORCID: 0000-0002-8771-5898(崔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方式,近年来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供者来源广泛在临床应用较多,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仍是影响移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特点,探讨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方法及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的意义。 方法: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52例,其中HLA全相合组31例,单倍体组21例。HLA单倍体组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T细胞免疫球蛋白预处理方案,HLA全相合组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 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干细胞植入。其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为48%(25/52),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为23%(12/52);全相合组及单倍体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9%(12/31)和62%(13/21)(P > 0.05);全相合组及单倍体组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3/31)和43%(9/21)(P < 0.05);发生于移植后+30 d、+31 d-+60 d、+61 d-+100 d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发生在移植后+30 d内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于移植后   +31 d-+60 d和+61 d-+100 d;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和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全相合组与单倍体组相比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2年无病生存率前者高于后者(P < 0.05)。说明采用上述移植方案,单倍体组安全性与疗效接近全相合组;在缺乏HLA相合供者时,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均表明非血缘脐血移植相对于外周血干细胞或骨髓移植,不仅具有较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并且疾病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具有较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是临床上分离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模型之一。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免疫细胞如何分化,为何具有较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目前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回顾性分析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长期临床随访资料,并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后优势细胞亚群及分化、相关活化与抑制分子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分离的机制。方法:2012-07-01/2017-06-31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154例,其中非血缘脐血移植93例,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61例。通过收取非血缘脐血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骨髓标本,重点对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T细胞相关免疫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临床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分离现象。结果与结论:(1)经过中位61个月(42-99个月)的长期随访,非血缘脐血移植组5年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5年移植...  相似文献   

6.
环孢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免疫抑制剂,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而临床应用的制剂主要是环孢素的口服液。我们对国产环孢素口服液进行了体内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及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口服环孢素口眼液25、50、100mg/Kg/day,连续十天,均能显著抑制大鼠免疫系统对异种肿瘤S_(180)的排斥反应,且这种免疫抑制作用与剂量有良好的量效关系,在对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试验中,对  相似文献   

7.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为其作为临床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了可能。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安全性以及对移植物抗宿主病中不同受损器官的治疗效果。方法: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激素耐药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在原有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输注间充质干细胞 1×106/kg,分别输注1-4次。结果与结论:8例患者中6例经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效(2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5例皮肤病变中4例得到改善,1例无效;3例口腔病变中2例得到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肝脏病变以及2例胃肠道病变均获得完全缓解。3例眼睛病变、1例闭塞性支气管炎以及1例泌尿系统移植物抗宿主病无效。在随访中位时间28(7-62)个月期间,8例患者中3例在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后3个月内出现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皮肤、肝脏、胃肠道、口腔移植物抗宿主病有一定的疗效,对眼睛、肺部以及泌尿系统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无效果。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过程安全,间充质干细胞的使用是否与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发生有关需要更多病例资料的证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细胞因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缺乏其在重型β地中海贫血中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11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前,出现时,出现第4天,第7天,完全消失时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各时相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时各细胞因子水平最高,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第7天次之。各时相白细胞介素8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第4天最高。以上结果提示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前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动态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作为辅助诊断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提高移植存活率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寻找新的免疫抑制剂成为必要。近期的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目的:通过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C57BL/6(H-2b)→BALB/C(H-2d)作为完全异基因移植供、受体建立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移植后3,5,7,9,11 d,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 35 mg/(kg·次)(0.2 m L),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灭菌水0.2 m L/次,通过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病理学等方法,比较两组小鼠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生存时间及CD4+CD25+Foxp3+细胞百分率。结果与结论:治疗组较对照组小鼠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时间推迟,程度减轻、生存时间延长。治疗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治疗组小鼠外周血CD4+CD25+Foxp3+细胞阳性百分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递增趋势;反之对照组小鼠外周血CD4+CD25+Foxp3+细胞阳性百分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递减趋势(P0.05)。提示SAHA可延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严重程度,以上作用可能是通过提升CD4+CD25+Foxp3+细胞的比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 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 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 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 > 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 > 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P > 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 > 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11.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一组由MHC限制、T细胞特异性识别的细胞膜表面同种抗原。它们参与免疫应答,并且在骨髓移植中,与移植物被排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移植物抗白血病及移植物抗肿瘤(GVT)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MiHAs,对BMT中供受体间的组织配型有重要意义,对防治肿瘤的发生、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已取得成功,但是在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特别是肺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报道还很少。目的: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方法:10例接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明确诊断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每个治疗剂量2×107个细胞,每次1或2个剂量,每2周治疗1次,根据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与结论:4例肺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3例显效,2例皮肤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1例进步,1例显效;4例肝脏排斥患者2例显效,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70%(7/10)。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个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3.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一组由MHC限制、T=细胞特异性识别的细胞膜表面同种抗原。它们参与免疫应答,并且在骨髓移植中,与移植物被排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移植物抗白血病移植物抗肿瘤(GVT)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MiHAs,对BMT中供受体间的组织配型有重要意义,对防治肿瘤有发生,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在移植免疫中,DC启动免疫排斥还是维持免疫耐受取决它们的起源以及成熟状态,成熟DC启动免疫排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反应,未成熟(iDC)及淋巴样DC诱导免疫耐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可以通过调控不同来源、不同分化状态的DC来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着国内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受干细胞来源限制,临床应用受到局限,因此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越来受到亲睐。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组)病例资料,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白舒非联合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移植方式应用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甲氨蝶呤、他克莫司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选择同期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移植相关并发症及存活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至2015年7月,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20.7个月(6-30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4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5例合并肺部感染、3例合并败血症,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败血症死亡1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2例;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19.7个月(5-28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3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合并肺部感染,因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2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73%和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7)。结果表明单倍型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有效,临床疗效与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16.
免疫抑制药物多应用于防治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或宿主抗移植物病、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往多偏重于对T、B细胞的影响。随着DC(dendriticcell,DC)功能研究的深入 ,免疫抑制药物作用于DC的研究结果完善了免疫抑制性药物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本文就免疫抑制药物抑制DC分化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骨髓移植患者免疫系统有较多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这一重要致死原因,其次是为了促进患者免疫反应的保护性功能迅速恢复。这些研究包括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深入认识动物模型中GVH的发生顺序可对骨  相似文献   

18.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分级治疗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取向 ,但迄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总体治疗效果并未取得大的进展。治疗效果的改善仍有赖于临床和基础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环孢素软胶囊是环孢素的一个新剂型,其最大虽服用方便,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对环孢素软胶囊进行了药效及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口服环孢素软胶囊40、20mg/Kg/day,每天一次,连续10天,能明显抑制大鼠免疫系统对异种肿瘤S_(180)的排斥反应,且这种免疫抑制作用与剂量有较好的正量效关系。在对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试验中.用药组乳鼠平均  相似文献   

20.
免疫抑制药物抑制树突状细胞分化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抑制药物多应用于防治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或宿主抗移植物病、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往多偏重于对T、B细胞的影响。随着DC(dendritic cell,DC)功能研究的深入,免疫抑制药物作用于DC的研究结果完善了免疫抑制性药物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本文就免疫抑制药物抑制DC分化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