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宫内传播的影响。方法将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婴儿作为500例观察对象,根据出生前母亲是否用HBIG分为:观察1组:产前母亲孕末期28w、32w、36w各用200IU(蓉生)HBIG 200例;观察2组:产前母亲孕末期28w、32w、36w各用400IU(蓉生)HBIG 100例;对照1组:产前母亲孕末期不用HBIG 200例。观察生后12h内新生儿静脉血乙肝五项: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结果观察1组200例新生儿HBsAg阳性1例,阳性率为0.5%,HBeAg阳性3例,(其中1例HBsAg同时阳性)阳性率为1.5%。对照组HBsAg阳性2例,阳性率为1%,HBeAg阳性8例,(其中2例HBsAg同时阳性)阳性率为4%。经统计学处理(HBsAg)χ2=0.336,P=0.562;(HBeAg),χ2=2.337,P=0.126。观察1组与对照组生后24h内HBV抗原检测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HBsAb检测比较:观察1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1%,观察2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2%,对照组HBsAb阳性率1%,各组HBeAb和HBcAb检测比较,结果HBeAb和HBcAb检测母婴符合率均在97%-97.5%之间。结论孕妇HBV携带者产前孕末期用HBIG 200IU隔4w连用3次的方法对阻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效果不显著。加大HBIG的用量400IU可基本阻断HBV垂直传播胎儿。但鉴于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仅4%,加大用量不适用所有HBV携带者孕妇,尤其是HBsAg单阳性孕妇。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分娩的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230对,分别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含量,分析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结果①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3.0%),HBV-DNA阳性18例(7.8%),HBsAg和HBV-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②HBsAg单阳性孕妇138例,其HBV宫内感染率为5.1%(7/138);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92例,其HBV宫内感染率为16.3%(15/9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8.1,P<0.05)。③HBV DNA阳性孕妇119例,其宫内感染率为15.1%(18/119),HBV DNA阴性孕妇111例,其宫内感染率为3.6%(4/111),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8.8,P<0.05)。结论HBV宫内感染率为9.6%,HBeAg阳性和HBV 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36例HBsAg(+)的孕妇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孕妇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双阳性注射400IU,单阳性注射200IU;对照组只作随访及常规产检。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6h内、第1、6个月时分别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5μg、5μg;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6h内臀部肌内注射HBIG 100IU。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及HBV DNA。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观察组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较对照组高,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O.05)。结论HBsAg(+)的孕妇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而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明显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504例HBsAg(+)孕妇分为A(预防组),B(对照组)两组。A组:246名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分别注射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10μg、HBIG200IU(200IU/ml),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同时在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200IU,然后在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每次10μg。B组:258例产前未注射HBIG和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的HBsAg阳性孕妇,其所生新生儿在0、1、6(30μg、30μg、30μg)月龄只用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免疫。A、B两组婴儿都分别在0、3、6、9、12、24月龄静脉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同时随访。结果A组的宫内感染率为3.25%,B组为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A组没有发生慢性HBV感染的婴儿,而B组中有7例婴儿发生慢性HBV感染,B组婴儿发生慢性HBV的感染率显著高于A组(χ^2=4.41,P〈0.05)。结论产前用HBIG和新生儿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HBV感染率,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提高产程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阳性孕妇200例作为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三组,HBIG 1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HBIG 2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非HBIG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DNA(+),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DNA(+),亦表示母婴垂直传播HBV。结果:孕28周时孕妇乙肝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IG1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HBsAb阳性率与HBIG2组和非HBIG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三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乳汁中HBV-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HBIG 1组〈HBIG 2组〈非HBIG组(P〈0.05,P〈0.01)。结论:肌注HBIG可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明显,并可降低母乳喂养感染的风险,且孕晚期孕妇和新生儿均使用HBIG优于仅产后新生儿肌注。孕晚期孕妇肌注HBIG可降低HBV的传染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和DNA(HBVDNA)与胎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6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母血及产后新生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和DNA进行检测。结果 60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eAg和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25%(15/60),35%(21/60)。所生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HBeAg和HBV DNA的检出率为13.3%、18.3%、3.3%。其中HBeAg和HBV-DNA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外周血HBsAg分别为40%和38%,显著高于HBeAg和HBV-DNA阴性者的4.4%和0(P0.01)。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阳性率随孕妇HBV DNA含量增加而增加。结论孕妇血清中HBeAg和HBV 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胎儿宫内感染率随母血中HBV DNA含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HBIG联合HBVac阻断HBV宫内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期多次联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HBVac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效果.方法对30例HBsAg阳性孕妇从孕20周开始联合注射HBIG和HBVac,另23 例未行注射的HBsAg阳性孕妇作对照.采用敏感特异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孕妇及新生儿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结果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血清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10%(3/30)和34.8%(8/23),二组差异显著,而PBMC中HBV DNA检出率二组无显著性差异;阻断组孕妇血清 HBV DNA水平下降率38.5 %(10/26),而对照组10.5%(2/19),差异显著, PBMC中HBV DNA水平二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孕期多次联合注射HBIG 和 HBVac 可有效降低孕妇体内HBV DNA水平,从而降低HBV宫内感染率,但对孕妇PBMC中 HBV 影响不大, 并不降低新生儿 PBMC 中HBV DNA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5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周起肌注HBIG ,每 4周一次至分娩 ;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小时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 ,HBeAg及HBVDNA定量。结果 :HBIG组孕妇HBV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 .1%和 32 .7% ) ,P <0 .0 5。胎儿宫内感染率随着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呈现增高趋势 (P <0 .0 5 )。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增高是胎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阻断作用。方法将137例双阳性孕妇分为4组:A组从孕16周起注射HBIG,B组从孕20周起注射HBIG,C组从孕28周起注射HBIG,A、B、C 3组孕妇每次均注射HBIG200IU,并间隔4周1次,直至临产;D组作为对照组,不注射HBIG;出生后4组所有新生儿均于1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IU,满月起按1、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随访。结果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测得HBsAg,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A、B 2组与C组、D组以及C组与D组均有显著性差别(P均<0.05);经随访A、B、C、D 4组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6%、5.3%、19.4%和48.5%,母婴传播阻断率A组与B组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均显著高于C组和D组、C组显著高于D组(P均<0.05)。结论对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选择孕20周开始注射HBIG比较合适,阻断率最高,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有无作用。方法选取538例孕晚期注射HBIG和817例未注射HBIG的孕妇及其婴儿,比较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结果(1)HBIG组和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2%和1.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母亲同为HBeAg阳性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4%VS.4.92%,P〉0.05);当母亲同为HBVDNA阳性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3.14%vs.3.10%,P〉0.05);(3)进一步将孕妇血清HBVDNA按浓度高低进行分层分析,当HBVDNA浓度相同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无明显作用,不推荐孕期使用HBIG。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晚孕期注射HBIG行宫内阻断的HBV—DNA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的宫内阻断失败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母婴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50例HBV—DNA阳性孕妇及其子女随访至1月龄,根据母血HBV—DNA定量(copies/ml)分为4组:1组〈10^6级、2组10^6级、3组10^6级、4组≥10^8级,研究HBV—DNA含量与宫内阻断失败的关系。选择高病毒载量孕妇(HBV—DNA≥106copies/ml)及其所生子女各114例分为宫内阻断成功组和失败组两组进行其他原因分析。结果随母血HBV—DNA含量增高,宫内阻断失败率随之增加,四组失败率分别为0.74%、8.33%、15.38%、41.67%,P〈0.05;HBeAg定量分析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t=3.223,P〈0.05;两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先兆流产、先兆早产发生情况、新生儿性别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bcAb定量两组下降幅度比较t=5.43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BV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主要为母体HBV—DNA浓度.宫内感染可能与胎儿血清HBcAb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阻断乙肝病毒感染人绒毛膜癌细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体外对乙肝病毒(HBV)感染人绒毛膜癌细胞系JAR细胞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HBIG实验组、空白对照组(胎牛血清)、阴性对照组(健康人血清)。HBIG实验组又分为高浓度HBIG组(HBV+103IU/L HBIG、HBV+102 IU/L HBIG)、最低保护浓度HBIG组(HBV+10 IU/L HBIG)、低浓度HBIG组(HBV+1IU/L、HBV+0.1 IU/L)和HBV组;采用MTT法检测HBIG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HBV-DNA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变化。结果: (1) 不同浓度的HBIG对JAR细胞生长无影响;(2) 不同浓度HBIG组的细胞内HBsAg的荧光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浓度HBIG组的细胞内HBV-DNA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HBIG不能阻断HBV感染体外培养的JAR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1月至2009年6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64例孕妇,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28例),2组孕妇在妊娠第28、32和36周均肌注HBIG 200IU各1次,治疗组孕妇在孕28周时同时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观察2组新生儿HBV DNA载量和HB8Ag水平.结果 对照组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30.56%(11/36),治疗组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7.14%(2/28),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5,P=0.046),对照组所生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为16.67%(6/36),治疗组所生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为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孕妇及新生儿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替比夫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0 μg和20 μg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124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即10 μg乙肝疫苗组和20 μg乙肝疫苗组.婴儿于出生6h内及30 d分别注射200 IU HBIG,同时分别于出生24 h内、1个月及6个月注射3次10 μg或20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检测婴儿出生时以及1岁时血清HBV标志物.结果 两组新生儿血清HBsAg、HBeAg及抗-HBe阳性率与滴度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血清HBV DNA水平均小于检测下限(500 U/ml).出生12个月时,所有124例婴儿血清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清HBV DNA水平均在检测下限以下;10 μg和20 μg乙肝疫苗组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0.3%和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水平分别为325.5±342.2 mIU/ml和463.7±353.3 mIU/ml,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而且,20 μg乙肝疫苗组产生高应答抗-HBs(> 100 mIU/ml)的比例显著高于10μg乙肝疫苗组(P =0.035).结论 20 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方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10 μg乙肝疫苗联合HBIG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监测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前S1蛋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前S1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69例足月分娩的母血与新生儿脐血的前S1蛋白,并与酶免法测定乙肝血清学标志的PCR法测定HBV-DNA相对照,以探讨检测母血、脐血前S1蛋白来评估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性。结果是:49例母血HBV抗原阳性者中检出前&蛋白与HBV-DNA阳性者分别有19例与18例,其新生儿脐血中检出HBV抗原、前S1蛋白与HBV-DNA阳性者分别有9例、5例与6例,脐血中三种乙肝标志物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49例母血HBV抗原阳性者中,有12例是HBsAg(+)、HBeAg(+)和HBcAg(+)的,其孕妇血中前S1蛋白与HBV-DNA阳性者各10例,其新生儿脐血中检出HBV抗原、前SI蛋白与HBV-DNA阳性者分别有6例、5例与6例,脐血中三种乙肝标志物阳性检出率呈平行关系。提示测定母血、脐血前1S蛋白与检测HBeAg及HBV-DNA一样有助于判断母体内HBV复制与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