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选择北京市崇文、西城两地自然人群共19546人,对年龄35岁以上者,整群随机调查5441人进行前瞻性观察.本组结果脑卒中四年累积发病者181例,CT检查114例,占63%,在混合性高血压和单纯收缩期型高血压患者中并发脑卒中者,出血性占81%,缺血性占68.8%(P<0.01).收缩期型高血压发生卒中者,老年组(年龄60岁以上)高于非老年组(P<0.01),收缩压的升高是引起老年人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CT分类,脑出血占33.3%;脑梗塞占60.5%,有29.2%正常血压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因此积极寻找血压之外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也是降低缺血性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血压与日常活动能力失能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and Health Longevity Study,CLHLS)2008~2018年随访数据,随访结局为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相似文献   

3.
汪羽  栾洁  朱颖 《中国卫生工程学》2021,(3):412-413,4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5例.就诊时收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饮酒、吸烟、高血压病程、合并冠心病情况并测量血压.离院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记录患者血压变化、服用降压药情况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40岁已婚男性1000例进行基线调查,实际调查892人,有效应答率89.2%,剔除不符合调查条件者78例,最终可纳入研究对象为814例。按基线调查有或无高血压情况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随后开展3年随访,并剔除在随访中新发影响性功能的器质性疾病者、随访期服用降压药者、失访者,共135例。最后可纳入数据统计分析共679例。采用Cox模型分析高血压与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病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高血压组177例(26.07%),正常血压组502例(73.93%)。开展3年随访发现高血压组患者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8.58%,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的1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单因素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性功能障碍发病风险是正常血压组的2.056倍;调整高血压患者的年龄、BMI、饮酒、吸烟、职业类型、夫妻关系、高血脂症史和糖尿病史因素后,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性功能障碍发病风险是正常血压组的3.133倍。结论高血压是增加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密切关注男性高血压患者的情况,并及早采取措施预防或避免性功能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吸烟状况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及其亚型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本研究选取东风-同济(Dongfeng-Tongji,DFTJ)队列中基线未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中风、癌症、严重心电图异常的13 940名男性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完成了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关联性分析,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 结果  多因素调整后,与从不吸烟者相比,现在吸烟者发生CVD、CHD和中风的风险增加,吸烟指数≥ 40包年者发生CVD、CHD和中风的风险HR值分别为1.49(95%CI:1.32~1.68,Ptrend=0.001)、1.40(95%CI:1.22~1.62,Ptrend=0.026)和1.59(95%CI:1.26~2.00,Ptrend=0.029),开始吸烟年龄 < 20岁者发生CVD和CHD的风险HR值分别为1.29(95%CI:1.06~1.58,Ptrend=0.007)和1.30(95%CI:1.03~1.64,Ptrend=0.010);与现在吸烟者相比,戒烟时长≥ 10年者发生CVD和中风的风险显著降低,HR值分别为0.80(95%CI:0.71~0.91,Ptrend=0.017)和0.65(95%CI:0.50~0.84,Ptrend=0.207)。 结论  吸烟能增加CVD、CHD和中风的发生风险,且吸烟指数越大或开始吸烟年龄越小,CVD发生风险越高。戒烟可降低CVD和中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状况,探讨糖尿病及FPG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联系,为有效控制糖尿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金昌队列为研究平台,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糖尿病及FPG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系,运用限制样条法拟合FPG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 736例研究对象,平均随访2.2年后,脑卒中累积发病率为8.77‰,其中糖尿病组脑卒中发病率为23.38‰,高于对照组发病率6.67‰。调整混杂因素后,糖尿病患者和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257倍(HR=2.257, 95% CI: 1.658~3.072, P<0.001)和1.396倍(HR=1.396, 95% CI: 1.039~1.877, P=0.027)。以FPG < 5.6 mmol/L作为对照组,控制混杂因素后,总人群中FPG≥5.6 mmol/L组和FPG≥6.1 mmol/L组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8.1%(HR=1.481, 95% CI: 1.040~2.108, P=0.030)和49.3%(HR=1.493, 95% CI: 1.044~2.136, P=0.028);当FPG≥7.0 mmol/L时,男性和女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614倍(HR=1.614,95% CI: 1.068~2.438)和2.742倍(HR=2.742, 95% CI: 1.355~5.547)。在总人群和女性中FPG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男性中FPG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FPG水平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津市农村人群体质指数(BMI)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1991年9月在天津市蓟县某镇选取6个自然村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4796人为基线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每年随访队列人群的脑卒中事件,并进行全死因登记,至2009年9月共随访18年。分析不同BMI水平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脑卒中发病与BMI水平明显有关,与正常体重组比较,体重过低组、超重组、肥胖组发生出血性卒中的RR值分别为2.7,1.9和3.5,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危险在超重组和肥胖组明显增加,RR值分别为1.4和2.4;60岁以下人群体重过低组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最高(RR=10);60岁以上人群仅显示肥胖组有较高的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结论农村肥胖人群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病风险,特别是60岁以下人群,体重过低者易患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社区≥65岁高血压人群基线收缩压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对基线未患脑卒中的6 65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结果:经过中位随访时间4.55年后,新发脑卒中234例,发病密度为779.60/10万人年;限制性3次样条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在130~149 mmHg (1 mmHg=0.133 kPa)和≥150 mmHg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经性别、糖尿病、慢性肾病、吸烟、饮酒分层后关联仍存在。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30mmHg与脑卒中首次发病独立相关,建议将老年高血压人群的理想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更好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钠盐摄入与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关于钠盐摄入与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与低钠盐摄入组相比,高钠盐摄入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高15%(RR:1.15,95%CI:1.01~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4)。敏感性分析显示总体研究结果比较稳定,单个研究不会对总体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结论 钠盐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呈正相关,适当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利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中切实可行的一套随访方案及实施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各种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死亡关联及作用强度提供可靠资料。这个方案已经在我国十组队列人群中实施,得到了很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老年人群中吸烟与血压关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吸烟是重要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但部分研究却发现吸烟与高血压无关,甚至吸烟者血压水平更低。吸烟与血压的关联还需要更多纵向研究证据。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数据探索45~80岁中老年人群中吸烟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CHARLS研究中完成2011年基线和2013、2015年随访的人群。纳入完成3次调查的研究对象,采用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吸烟对血压的影响,采用含时依变量的Cox回归分析吸烟对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影响,同时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BMI和饮酒。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 667名无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8.8岁,男性占46.3%。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协变量后,相对于不吸烟者,吸烟者的SBP高1.81 mmHg(95% CI:0.55~3.07 mmHg,P<0.05),DBP高0.85 mmHg(95% CI:0.10~1.60 mmHg,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HR=1.11,95% CI:0.89~1.38,P>0.05)。结论 在中老年人群中,吸烟与血压水平升高相关联。吸烟与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11个省60个监测点(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心血管病者,共36195人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完成随访27441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6699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平均随访6.4年(共171431.1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脑卒中13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脑内出血197例,缺血性卒中1149例),发病密度为7.77/1000人年。多因素调整相关因素后,以自评健康非常好者为参照,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68%(HR=1.68,95%CI:1.22~2.32),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47%(HR=1.47,95%CI:1.05~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和BMI对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年龄和血脂异常对自评健康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存在修饰作用(交互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全人群结果一致。结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人群发生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应将该人群,尤其是自评健康差的超重/肥胖、年龄<60岁或血脂异常人群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岛市居民的水果摄入情况,探讨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青岛项目点30~79岁调查对象的基线信息和随访获得的脑卒中发病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水果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基线共调查35 509人,男女性别比为1∶1.27,年龄(50.3±10.2)岁。水果摄入频率较高的研究对象更年轻,更多的是女性、文化程度高和家庭收入高的人群(均P<0.05)。本研究随访过程共观察到脑卒中发病事件1 011例,脑卒中发病密度为387.63/10万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之后,增加水果的摄入频率对脑卒中发病具有保护作用。与几乎不吃水果的研究对象相比,≥4次/周频率组的研究对象脑卒中发病的风险降低了44%(HR=0.56,95% CI:0.50~0.62,P<0.05),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降低了46%(HR=0.54,95% CI:0.46~0.64)和42%(HR=0.58,95% CI:0.52~0.69)(均P<0.05)。进一步调整研究对象的腰围、BMI、SBP和随机血糖,没有改变水果摄入对于脑卒中发病的保护作用。结论 增加水果摄入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我国居民应增加水果摄入,建立更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成年人饮茶与脑卒中发生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饮茶和成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结果 桐乡居民最主要的饮茶品种为红茶(79.78%),其次是绿茶(20.08%)。调查对象中,每周饮茶者的比例为31.27%,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0.24%和10.30%;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1 487例男性和1 769例女性被新诊断为脑卒中。在调整了人口社会学因素、生活方式、BMI、腰围和SBP等多种危险因素后,脑卒中发病风险随日均饮茶克数的增加而降低,趋势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6)。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日均饮茶0.1~、3.0~和≥5.0 g者脑卒中发病HR值(95% CI)分别为0.93(0.85~1.00)、0.88(0.77~0.99)和0.79(0.69~0.89)。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日均饮茶≥5 g者脑卒中发病HR值(95% CI)在吸烟和不吸烟人群中分别为0.71(0.59~0.86)和0.97(0.77~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在不饮酒与饮酒的人群中分别为0.70(0.58~0.84)和0.96(0.76~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在中心性肥胖与非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分别为0.60(0.44~0.81)和0.86(0.73~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结论 饮茶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饮茶的保护作用在吸烟者、不饮酒者以及中心性肥胖者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工人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CVD)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探讨减少工人CVD死亡危险性的预防办法.方法由广州399家工厂年龄35岁或以上的78 379名工人组成队列,进行前瞻性研究.资料处理采用分层和多因素调整统计分析方法(Cox模型).结果(1)队列中男48 705名、女29 674名,追踪8.0年,CVD死亡363人,男305人、女58人,粗死亡率分别为78.58/10万人年和24.55/10万人年,主要死于脑卒中、冠心病和高血压.(2)与理想或正常血压比,高血压CVD死亡的RR(95%)分别为男6.19(4.85~7.91)、女2.78(1.59~4.85);男性工人基线无患病者和非CVD患者Ⅰ级高血压CVD死亡的RR和CVD患者Ⅱ级高血压CVD死亡的RR明显增加,分别为3.98、3.25和3.15,理想或正常血压与Ⅰ级高血压和Ⅱ级高血压CVD死亡的RR增加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1).(3)按年龄、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和职业接触有害因素分层后,年轻、吸烟、不饮酒、文化程度较高者以及职业接触有害因素者的高血压患者CVD死亡RR较高.结论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连续性相关,高血压对CVD死亡的影响在较年轻时已经出现;应采用综合预防办法减少CVD死亡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对该60个监测点人群进行随访,实际完成者27 762人。采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BMI水平及其变化与高血压发病的风险,为高血压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使用数据来源于2010年建立、2016—2020年随访的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4 540例调查对象BMI水平及分类、BMI增量及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变化情况下相同增量与高血压发病间的关系,计算风险比(HR)和95%CI。结果 4 540名调查对象随访总人年(PYs)为31 490.74年,中位随访时间为6.50年。在随访期间1 010名调查对象发生了高血压,发病密度为32.07/1 000 PYs。高血压发病风险随着BMI值的升高而增加(HR = 1.052,95%CI:1.031~1.073),BMI≥22.20 kg/m2即与高血压发病相关。超重(HR = 1.223,95%CI:1.031~1.451)、肥胖(HR = 1.941,95%CI:1.478~2.549)人群发病风险高于BMI正常人群。BMI增加1~2.9 kg/m2、≥3 kg/m2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1.0%、95.0%。持续超重肥胖、正常BMI转为超重肥胖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较保持正常BMI的人群分别增加2.220倍、2.034倍。保持正常BMI和正常BMI转为超重肥胖的人群,当BMI增量≥3 kg/m2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较BMI增量相对稳定(-1 ~0.9 kg/m2)人群增加了1.824倍、2.922倍。 结论 BMI水平及其变化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保持正常的BMI水平且不出现较大增幅(≥3 kg/m2)是预防高血压必要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Epidemiologic findings are inconsistent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lavonol intake and the risk for strok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association exists between them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MethodsWe searched the PubMed and EMBASE databases for studies conducted from 1966 to August 2013.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that provided relative risk (RR) estimates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lavonol intake and risk for stroke were included. A random effects model was used to combine study-specific risk estimates.ResultsThe meta-analysis included eight studies, with 5228 stroke cases among 280 174 participants. The summary RR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est flavonol intake and reduced risk for stroke (summary RR, 0.86; 95% CI, 0.75–0.99). Furthermore, an increase in flavonol intake of 20 mg/d was associated with a 14% decrease in the risk for developing stroke (summary RR, 0.86; 95% CI, 0.77–0.96). Subgroup analyses suggested a significant inverse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est flavonol intake and stroke risk among men (summary RR, 0.74; 95% CI, 0.56–0.97) but not women (summary RR, 0.99; 95% CI, 0.85–1.16).ConclusionsHigher dietary flavonol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for stroke, especially among men. Our results support recommendations for higher consumption of flavonol-rich foods to prevent stro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