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医护人员社会支持,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泰州市内6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707名医护人员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疫情下的社会支持现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公众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结构化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公众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纳入分析1078份合格问卷,其中SCL-90量表评分阳性人数252人(23.38%)。各单因子中阳性率最高的为焦虑41.28%,其次为恐怖35.16%、抑郁33.21%,阳性率最低的为偏执13.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来自武汉市(OR=1.64,P=0.014)、男性(OR=1.37,P=0.036)、医学相关职业或专业(OR=1.57,P=0.008)、对疫情很关注(OR=2.19,P=0.013)及认识的人有疑似或确诊病例(OR=2.75,P<0.001)均是影响公众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公众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武汉市人群。此外,男性群体、医学相关职业或专业、亲朋出现病例的人群最需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应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以有效预防上述人群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广州市新冠疫情期间住院分娩的产妇的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产妇心理健康支持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1日—2022年3月15日在南方医科大学两家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产妇的一般情况、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现状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569名产妇参与调查,2.3%以上的产妇经常有情绪低落,16.4%以上的产妇认为自己不能从容面对疫情。单因素分析显示:学历高、微信群支持与经常担忧紧张,医院支持、丈夫支持与不能从容面对疫情,亲友支持与周围人员关系不融洽,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方面的支持是影响产妇从容面对疫情的首要潜在因素。结论 疫情对产妇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医疗机构的专业支持利于产妇从容面对疫情,建议医院为产妇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  相似文献   

4.
2019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以来,各种疫情防控措施及长期封闭式管理对官兵的心理影响较大。本研究通过对847名官兵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并收集官兵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类别等信息,与全国军人常模比较,分析心理问题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躯体化及强迫症状在官兵中最为突出,文化程度是官兵心理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越高,心理问题发生的风险越大。此结果为部队一人一事心理工作开展和特定人员的心理疏导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攀  姚晋囡  孟雪 《华南预防医学》2022,48(11):1425-1428
目的 调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抑郁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11月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所有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影响因素调查表收集人口学特征、抗疫工作相关问题、压力感知状况等资料,采用抑郁筛查量表(PHQ-9)评定抑郁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医护人员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有效问卷2 981份,发生抑郁1 172例(39.32%),其中轻度754例(25.29%),中度327例(10.97%),中重度83例(2.78%),重度8例(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016)、自评健康状况差(OR=2.797)、进入隔离区工作(OR=2.843)、平均晚间睡眠时间<6 h(OR=2.278)、直系亲属感染新冠病毒(OR=2.157)及高压力水平(OR=3.294)为医护人员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疫情期间北京地区医护人员抑郁发生率较高,女性、自评健康状况差、进入隔离区工作、平均晚间睡眠时间<6 h、直系亲属感染新冠病毒及高压力水平的医护人员尤甚。应对上述人群加强关注,并及早提供心理支援,以确保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状况,为后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星的形式调查四川省某三甲综合医院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状况,调查表包括基本情况和心理压力相关量表。结果 对感染的焦虑因子得分比较:护士的焦虑程度高于医生(t=2.471,P=0.007)。疲乏因子得分比较:已生育高于未生育(t=2.474,P=0.016);护士高于医生(t=2.714,P=0.009);非感染专业高于感染专业(t=-2.513,P=0.015)。工作负担因子得分比较:工作年限≥20年高于<20年(t=-5.236,P<0.001)。工作动力因子得分比较:工作年限≥20年高于<20年(t=-2.039,P=0.046);采用不同种数途径获取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医护人员工作动力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3,P=0.013)。支持系统因子得分比较:感染专业高于非感染专业(t=2.371,P=0.021);按级别进行防护高于未按级别进行防护(t=2.153,P=0.035)。采用不同种数途径获取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8,P<0.001)。结论 为使隔离病房一线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已生育的医护人员以及非感染专业的支援人员在有利的工作环境中以最小的压力应对大流行,应及时更新和提供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民口罩和消毒产品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KMO值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2020年3月4日至5日,通过网络调查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口罩和消毒产品使用情况,并分析居民口罩和消毒产品使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713份,其中男性492人(28.72%),有382人(24.12%)认为戴多层口罩会更安全,有269人(15.70%)认为口罩可以经过蒸煮后再用,有265人(15.47%)认为口罩可以经过喷酒精后再用。有1 529人(89.26%)近一个月使用消毒产品对门把手/开关/按钮(84.96%)、地面(71.88%)和马桶/便池(70.70%)进行消毒。多因素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月收入越高和企业人员更多使用口罩和消毒产品。 结论  COVID-19流行期间,居民戴口罩和使用消毒产品的比例较高,但依旧存在误区,文化程度、年龄、职业和月收入对戴口罩和使用消毒产品有影响,应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兰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定点医院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医院制定COVID-19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21年12月对兰州市2所COVID-19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职业紧张和健康状况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职业紧张的医护人员占比为58.27%(514/882),其中本科学历、初级职称、工作5~<10年、护士、每周工作时间<40 h者职业紧张水平较高(χ2=8.607、8.309、12.487、9.366、24.866,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每周工作时间≥48 h、高职业紧张的医护人员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较低(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紧张水平对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均有影响。结论 不同职业紧张水平、工作年限及每周工作时间对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均有影响,建议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今后高校在类似事件中制定心理干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放网络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 319份。结果 大学生的GHQ-20总分及其自我否定、忧郁、焦虑得分分别为(5.89±4.17)分、(3.67±2.58)分、(1.25±1.54)分及(0.97±1.54)分,阳性检出率为64.5%。其中疫情期间居住地为农村的大学生的GHQ-20总分及其忧郁、焦虑维度得分均高于居住地为城市的大学生(P0.05);亲朋中有患者或疑似病例的大学生在GHQ-20总分、忧郁和焦虑维度得分比亲朋中无患者或疑似病例的大学生更高(P0.05);学习过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大学生比未学习过的大学生在GHQ-20总分、自我否定和忧郁维度的得分更低(P0.05)。同时,大学生入睡时间与GHQ-20总分及自我否定维度呈正相关(P0.05),与焦虑维度呈负相关(P0.05),而睡眠时长与GHQ-20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大学生“对自身患病的担心程度”及“对疾病的恐惧程度”的得分与GHQ-20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亲朋中是否有患者或疑似病例(OR=1.908)、对自身患病的担心程度(OR=1.125)、对COVID-19的恐惧程度(OR=1.071)、入睡时间(OR=1.157)、睡眠时长(OR=0.838)5个因素为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城乡效应较为显著,且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高校应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荆州地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2月10—15日应用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对荆州地区16~65岁的常住居民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调查居民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COVID-19疫情期间,安徽省医护人员对COVID-19的诊断、治疗及院感知识的认知水平并探讨影响医护人员COVID-19知识认知水平的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于2020年2月12日-2020年3月4日期间,对安徽省医护人员COVID-19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共获得有效问卷15 342份。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医护人员COVID-19相关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  安徽省医护人员COVID-19相关知识总分为(6.95±2.67)分,其中诊断知识得分为(2.58±1.74)分,治疗知识得分为(1.53±1.03)分,院感知识得分为(2.84±1.01)分。医生和护士在COVID-19诊断知识、院感知识及总分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生组高级和中级职称组得分均高于初级职称组;硕士及以上和本科学历组得分均高于专科及以下学历组;市级、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组得分均低于省级医院组;30~<40岁和≥40岁组得分均低于<30岁组;护士组高级和中级职称组得分均高于初级职称组;市级、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组得分均低于省级医院组;30~<40岁和≥40岁得分均低于<30岁组,本科学历护士比专科及以下学历护士得分高(均有P < 0.05)。结论  安徽省医护人员COVID-19相关知识得分偏低,应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在筛选和培训抗疫医护人员时应注意职称、学历、年龄、医院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2020年北京市某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促进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以定点收治医院一线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在救治患者的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共纳入66名医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体检人群心理问题的患病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早期开展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15年3月~7月在北京市某部队三甲医院常规体检的老年男性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问题评估。结果本研究纳入1 132名老年男性体检对象,年龄60~99岁,平均(75.2±9.5)岁,其中80岁及以上共有405人,占35.8%;共有101名研究对象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阳性,阳性率为8.9%,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的阳性率为9.9%;SCL-90总分均值为24.5±23.2;影响老年男性体检人群心理健康的主要因子分别是强迫症状(9.9%)、躯体化(8.6%)和附加因子(8.6%),除了躯体化因子外,老年男性体检人群的SCL-90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与地方常模分数(P0.01);离异/丧偶、饮食偏好和睡眠障碍是影响老年男性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44(95%CI为1.29~1.76)、2.12(95%CI为1.38~3.24)和3.37(95%CI为2.31~4.93),而经常体育锻炼是老年男性人群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其OR值为0.58(95%CI为0.31~0.86)。结论老年男性人群的精神心理问题患病率较低,婚姻状况、饮食偏好、体育锻炼和睡眠障碍是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这提示需要重视老年人群尤其是离异/丧偶、存在睡眠障碍等的人群,并早期开展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严重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COVID-19疫情背景下定州市和青岛市两地医务工作人员发生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7月―2021年8月对定州市和青岛市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利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 MBI-GS)评价职业倦怠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982名被调查者中,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为91.1%,其中达到轻中度、重度的比例分别为71.5%和19.6%。多因素分析显示工作满意度感觉一般或者比较不满意(OR=3.108, 95% CI: 1.653~5.843)、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OR=1.129, 95% CI: 1.071~1.191)人群发生重度职业倦怠者风险更高;同时睡眠时间缩短(OR=0.331, 95% CI: 0.166~0.662)的人群发生重度职业倦怠者风险更低。Spearman相关分析中,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P < 0.001),社会支持情况、生活满意度情况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P < 0.001)。结论  定州市和青岛市大部分的医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需提高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等关怀和社会支持力度,同时也要考虑适当增加防疫工作中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以促进职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水平及其变化情况,为医患信任的提升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2月24 — 26日对公众开展线上问卷调查,最终回收2065份有效数据。  结果  疫情期间公众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水平较高,总体医生信任、医术信任、医德信任、总体护士信任、护士能力信任和护士态度信任6个维度得分依次为(4.33 ± 0.72)、(4.25 ± 0.72)、(3.27 ± 0.70)、(4.15 ± 0.69)、(3.98 ± 0.69)、(3.88 ± 0.75)分(满分5分);多数公众支持提高一线医护人员福利待遇水平;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在不同维度的信任得分上存在差异(P < 0.05);56.17 % 的公众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女性、中老年人、低学历者等更易增加信任(P < 0.05);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一线坚守成为提升信任水平的主要因素。  结论  疫情之下,公众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水平有所提升,但坚持医疗体制改革与深化仍是实现医患互信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4所CDC共538名职工开展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抑郁、焦虑、人际孤独得分分别为10(3, 20)分、7(2, 15)分、4(0, 12)分。不同学历、婚姻状况、职业、有无基础性疾病、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班制组的抑郁得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有P < 0.05),不同学历、职业、有无基础性疾病、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班制组的焦虑及人际孤独得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有P < 0.05)。职工自我判断抑郁、焦虑、人际孤独来源主要是常规工作与疫情工作并存带来的双重压力、疫情进展不明确、不知何时结束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位、基础性疾病、轮班制(多班、倒班制)、学历、近两周最长工作时长是职工抑郁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基础性疾病、轮班制(多班、倒班制)、近两周最长工作时长是职工焦虑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单位、轮班制(多班、倒班制)是职工人际孤独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工中抑郁、焦虑、人际孤独三个维度的得分及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应结合抑郁、焦虑、人际孤独自我判定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20年我国居民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出门戴口罩、外出回家洗手、避免不必要外出和减少不必要聚会的行为特征,探讨以上4种个人防护行为的群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及其影响调查”中选取18周岁及以上的全国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4 123人。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在出门戴口罩、外出回家洗手、避免不必要外出和减少不必要聚会4种行为上的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4种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做到上述4种个人防护行为的比例都很高,分别为96.09%、94.66%、91.12%和95.22%。同时存在群体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出门戴口罩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2.40, P < 0.001)、城乡(OR=0.48, P < 0.001)、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27, P=0.001; OR=0.13, P < 0.001);外出回家洗手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2.18, P < 0.001)、分组年龄(OR=3.14, P < 0.001; OR=8.29, P < 0.001; OR=4.69, P < 0.001)、城乡(OR=0.73, P=0.050)、受教育程度(OR=1.53, P=0.059; OR=2.35, P < 0.001)、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70, P=0.089);避免不必要外出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2.05, P < 0.001)、分组年龄(OR=2.77, P < 0.001; OR=3.30, P < 0.001; OR=5.43, P < 0.001)、城乡(OR=1.64, P=0.001)、受教育程度(OR=1.50, P=0.026)、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73, P=0.056; OR=0.63, P=0.002);减少不必要聚会的影响因素为性别(OR=1.97, P < 0.001)、分组年龄(OR=2.94, P < 0.001; OR=3.00, P=0.002; OR=3.33, P=0.003)、受教育程度(OR=0.52, P=0.032; OR=0.61, P=0.097)、居住地是否在武汉市(OR=0.69, P=0.094; OR=0.58, P=0.006)。结论  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居民在个人防护方面总体做得很好,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相关政策的制定及个人防护的宣传应对特定人群和特定区域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急诊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心理干预的方法和结果,为建立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辽宁省沈阳市6所综合医院急诊室医护人员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筛选出209人测评结果超出全国常模组;将其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108人,对照组101人.对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在干预3,6,12个月时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双盲评估.结果 急诊室医护人员SCL-90测评结果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8项因子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P<0.05).女性较男性症状明显,护士较医生明显.干预组通过综合心理干预治疗,随访期间SCL-90总分值呈逐步下降趋势,结束时达(130.69±39.09),趋于正常水平.对照组随访前后各项数值变化不大,结束时为(134.96±39.31),仍明显高于常人,2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室紧张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使医护人员形成较大精神压力,易引发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可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地区从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对云南省13个县/市的255名从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从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医务人员的症状自评评定量表评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外,其余8项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8.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0~40岁年龄段、直接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机会较大的岗位、对报酬不满意、非主动意愿从事本项工作、自己不能缓解工作压力、认为发生职业暴露后无充分的医疗保障及担心患者态度不友好是使医务人员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接受过艾滋病相关培训是保护因素.结论 从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大,心理问题检出率高,心理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必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