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1990--2010年福建省居民出生期望寿命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死因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影响。方法利用卫生部死因监测系统中福建省1990--2010年人群的死亡数据估算出生期望寿命,应用Arriaga因素分解法估计期望寿命改变的年龄别、死因别贡献。结果20年问福建省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增长了5.82岁和11.67岁,城市人群出生期望寿命高于农村,但农村人群增幅高于城市,两者差距逐步缩小。低年龄组对出生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减小,<14岁儿童对农村地区期望寿命的贡献率由78.29%下降至31.23%,使城市居民出生期望寿命降低,高年龄组逐渐成为影响出生期望寿命变化的主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脑血管病对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在减弱,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影响增大,分别使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增加1.54岁、O.67岁和0.49岁,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损伤和中毒对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影响也在逐渐减少,而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的影响在逐渐增加,三者使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1.23岁;不同死因对各年龄人群期望寿命增量的作用不同。结论福建省居民应降低高年龄组死亡率,提高慢眭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有助于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00-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北京市户籍居民2000-2010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 10年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3.35岁.≥80岁组和65~岁组居民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44.27%(1.48岁)和26.76%(0.90岁).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是对期望寿命增加贡献最大的两类疾病,贡献率分别为41.21%(1.38岁)和21.39%(0.72岁),而恶性肿瘤是阻碍期望寿命增加的最主要疾病,其贡献率为-26.00%(-0.87岁).结论 2000-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老年人以及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下降,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上升则阻碍其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3-2021年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北6省)高血压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高血压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程度。方法 基于2013-2021年中国CDC全国死因监测系统中西北6省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死亡数据和人口学数据,计算该地区高血压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CELE)、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PGLEs)、寿命损失率,利用Joinpoint 4.9软件计算高血压的死亡趋势以及期望寿命等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3-2021年中国西北6省高血压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1.82%,P=0.050),农村地区始终高于城市地区,且2016年后呈上升趋势(APC=4.74%,P=0.003),男性始终高于女性,不同分型高血压死亡状况和趋势不同,高血压性心脏病占比最高(72.69%)。与2013年相比,2021年研究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长1.01岁,高血压CELE增长0.93岁,PGLEs下降0.08岁,寿命损失率下降0.11%。结论 西北6省2013-2021年高血压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农村地区在2016年以后有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针对农村地区、男性和老年人群的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东省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健康调整期望寿命。方法 基于广东省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通过欧洲五维度三水平健康量表对人群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和等级logistic回归评价慢性病对人群生存质量的影响,并用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指标评价慢性病对人群健康的综合影响。结果 共纳入68 550名居民数据进行分析,等级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了社会人口学特征后,慢性病对生存质量各个维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疼痛/不舒服维度的影响最大[OR=4.48(95% CI:4.20~4.77)],其余依次为焦虑/抑郁[OR=3.95(95% CI:3.62~4.31)]、日常活动[OR=3.69(95% CI:3.37~4.04)]、行动[OR=3.63(95% CI:3.34~3.94)]和自我照顾[OR=3.30(95% CI:2.98~3.66)]。慢性病患者期望寿命比非慢性病人群平均少12.7年,健康调整寿命平均减少14.6年(男性减少17.8年,女性减少9.7年)。人群去慢性病健康调整期望寿命收益为3.8年(男性为5.1年,女性为2.0年)。结论 慢性病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各维度,从而减少患者的健康调整期望寿命,给人群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健康负担。从卫生政策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需为慢性病患者尤其是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全面可及的医疗照护,照护需不仅关注生理健康也要注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点慢性病)对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方法 利用济南市2015-2020年死因监测资料和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和Arriaga分解法,分析2015-2020年四类重点慢性病及其具体病种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结果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了1.59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25岁,贡献比例为78.62%,男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66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18岁;女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52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35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水平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0.42、0.62、0.20和0.01岁。胃癌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大于肺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导致了负贡献,哮喘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微乎其微。结论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主要由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肺癌、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对期望寿命贡献较小,甚至为负贡献,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及其受年龄和死因的影响, 并探讨影响期望寿命年龄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及死因等死亡数据, 采用绘制寿命表法、期望寿命性别差异及其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 进行城市居民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分析比较。结果自2005年中国城市人群期望寿命开始呈上升趋势, 女性期望寿命始终高于男性; 2007年期望寿命性别差异显著增加(相差5.3岁)并呈现-个尖峰, 其中以60~7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死亡率的差异最为显著, 是导致性别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因素(42%~47%)。2005-2007年期望寿命性别差异增大, 主要为0~1岁婴幼儿和>75岁老年组; 2007-2008年该差异缩小, 仅表现为1-15岁和50~55岁年龄组; 2009--2010年差异增大, 主要为60-70岁年龄组。影响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死因为肿瘤(1.638-2.019岁)、循环系统疾病(1.271~1.606岁)、呼吸系统疾病(0.551~0.800岁)。肿瘤中以肺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 每年有约0.6岁的差异; 而肝癌导致男女性死亡差异不断缩小。损伤和中毒等原因也影响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10.60% 15.78%)。结论缩小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的性别差距, 重点应关注男性>/60岁老年人; 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中国城市人群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疾病, 同时不可忽视外伤、自杀等对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与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方法 分析比较上海市和全球长寿国家/地区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建立的疾病和健康结局的失能权重,应用Sullivan法测算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 近40年,上海市期望寿命增长了10.86岁,2016年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3.18岁,其中男性80.83岁,女性85.61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9.46岁,其中男性为68.68岁,女性为70.23岁;与期望寿命的差距分别为13.72、12.15和15.38岁;分别占期望寿命的16.49%、15.02%和17.97%。与期望寿命相同,各年龄组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平均差距为1.76岁,两者差距在20~24岁组最小为1.36岁,70~74岁组最大为2.24岁。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65岁女性高于男性,≥65岁则相反。结论 上海市期望寿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健康寿命损失较大,需要在降低死亡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寿命质量,尤其是女性和≥65岁男性是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HALE)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沙利文法,利用北京市成年人居民自报健康调查的数据和HOPIT模型计算得到北京市各年龄组的伤残测度和HALE,以伤残测度为因变量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评价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t=40.351,P<0.001)、性别(t=9.689,P<0.001)、学历(t=5.021,P<0.001)、体育锻炼(t=5.487,P<0.001)和饮酒(t=-2.380,P=0.017)有统计学意义,人均月收入(χ2=3.949,P=0.044)对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结论 收入较低和较高都会导致伤残测度的增加,从而降低HALE,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重点加强女性的健康保健服务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天津市宫颈癌死亡长期趋势,为开展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1999-2015年天津市宫颈癌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累积死亡率(0~74岁)、截缩死亡率(35~64岁)和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应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宫颈癌死亡率、YLL率的趋势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分析不同年龄组变化趋势。结果 1999-2015年天津市户籍居民因宫颈癌死亡1 741人,平均粗死亡率为2.15/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1.47/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为1.50/10万,平均每年YLL为3 347.97人年。宫颈癌死亡者中,0~34岁占3.10%,35~64岁占57.84%,≥ 65岁占39.06%;城市宫颈癌死亡率高于农村,城乡比为1.37:1。1999-2015年宫颈癌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2014-2015年年龄别死亡率呈现双峰分布的特征,50岁为第一个高峰,75岁为第二个高峰;1999-2011年天津市女性宫颈癌死亡率呈稳定状态(APC=-0.2%,P=0.80),2011-2015年呈快速上升趋势(APC=21.6%,P<0.01);20~49岁组1999-2015年呈上升趋势(APC=6.9%,P<0.01);50~69岁组1999-2007年呈下降趋势(APC=-9.2%,P<0.01),2007-2015年呈上升趋势(APC=14.5%,P<0.01);≥ 70岁组1999-2009年呈下降趋势(APC=-10.2%,P<0.01),2009-2015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7.8%,P=0.10)。自2008年开始,50~70岁组宫颈癌的YLL率超过≥ 70岁组,并且差距逐渐扩大。结论 自2011年天津市地区宫颈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50~70岁人群将是宫颈癌寿命损失的主要群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HALE)的时空分布,量化不同病因及其后遗症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 利用2010-2019年广州市CDC的死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开数据,基于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别估算期望寿命和HALE,以伤残损失寿命年折合法计算去病因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 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2.9岁(男性80.1岁,女性85.9岁),HALE为75.6岁(男性74.0岁,女性77.3岁)。中心城区相对城区边缘有更高的期望寿命和HALE,且期望寿命与HALE的差值更小。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期望寿命增加2.8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4,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8岁和2.9岁;全市HALE增加2.4岁(AAPC=0.3,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5岁和2.2岁。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2年(AAPC=-4.2,95%CI:-5.3~-3.1),因非传染性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14.7年(AAPC=1.6,95%CI:0.9~2.3),因伤害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3年(AAPC=-3.5,95%CI:-4.5~-2.6)。其中,因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和肾脏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高居前5位。结论 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稳定增长,但城区边缘居民的生命质量低于中心城区。非传染性疾病是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需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健康政策和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疾病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1.
汪晟炜    周碧霄    刘智涛    吴宇航    胡松波    郑辉烈 《现代预防医学》2020,(18):3265-3268
目的 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已发表的健康期望寿命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了解国内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现况,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对纳入文献从时间、地区、类型、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51篇已发表的文献中,2016年发表文献最多,占比17.6%。从地区上看,全国性研究最多,占比23.5%,其次为东部沿海地区,占比43.1%;直辖市发表文献较多于一般省份。从研究的人群看,60岁以上老年人的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相对较多,占比54.9%。从健康期望寿命的计算结果上看,大部分研究女性健康期望寿命高于男性。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健康期望寿命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对老年人群健康较为重视,且存在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直辖市开展的研究较多。不同研究间的可比性较差,需建立统一的计算方法,增强不同地区间的可比性,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纵向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的综合评价指标。方法在伤残调整期望寿命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研究构建新的可以客观反映居民整体健康状况的指标。结果期望寿命、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侧重反映生存时间,伤残指数可以体现生命质量,伤残调整期望面积可以用来综合评价人群整体健康状况。结论伤残指数、伤残调整期望面积更加适合健康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卫生系统现有数据测算北京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对该指标本土化研究与应用提出建议。资料与方法:利用2008年北京市年度人口和死亡资料,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基于沙利文法测算常用健康期望寿命指标。结果:2008年北京市居民0岁自评健康期望寿命为72.75岁,男性71.22岁,女性73.89岁。0岁无失能期望寿命75.18岁,男性73.85岁,女性76.56岁。0岁无慢性病期望寿命62.73岁,男性61.87岁,女性63.75岁。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在期望寿命中的占比男性通常高于女性,但老年人口中,男性健康期望寿命在期望寿命中的占比低于女性。政策建议:使用健康期望寿命作为居民健康状况评价的重要指标,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建立本土化的数据报告和收集制度,推进居民全生命周期人口相关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利用,重视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护需求及其健康支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和去死因预期寿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系统分析2013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预期寿命及主要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程度,揭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居民健康水平及公平性提高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综合利用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死亡登记数据,采用指数模型、漏报调整及简略寿命表等方法,系统估算我国居民2013年人均预期寿命水平及疾病影响程度。结果 2013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为75.8岁,较2010年的74.8岁提高约1岁。其中城市约为77.4岁,农村约为75.1岁,城乡差距约为2.3岁;东部地区约为77.2岁,中部地区约为75.8岁,西部地区约为73.5岁,东西地区差距约为3.6岁。2013年造成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损失的前10位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管和支气管癌,道路伤害,肝癌,胃癌,高血压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食道癌,共造成寿命损失7.97岁。结论 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已处于较高水平,地区间差异依然存在,应制定针对不同地区的疾病管理、医疗救治及危险因素干预政策,使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An index that evaluates the health level of a population group considering both death and loss of function due to disease is called a summary measure of population health (SMPH). SMPHs are broadly divided into life year indices and life expectancy indices, the latter of which comprise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LE). HLE is included as a policy target in various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 healthcare plans, and the term “HLE” is commonly used in academia and by the public. However, the overall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HLE—such as the precise definition of HLE and methods of calculating HLE—still seems to be low. A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the types of HLE are classified into 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 disease-free life expectancy, qua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self-rated HLE,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examined to facilitat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ppropriate utilization of HLE. In addition, the Sullivan method, as a representativ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HLE, is presented in detail, and major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calculating HLE, such as selection of the population group and age group, estimation of death probability, calculation of life years, and incorporation of health weights, are reviewed. This study will help researchers to select an appropriate HLE type and evaluate the validity of HLE research results, and it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vitalization of HL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计算上海市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分析10年间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的损害。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11年选择3049位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Sullivan法计算健康期望寿命。结果:2011年该地区60岁组老年人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分别为26.30岁和18.94岁,各年龄组的女性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但各年龄组的男性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女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脑血管病导致的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最大为60.9%。结论: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应加强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女性老年人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7.
期望寿命及健康寿命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应用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宁波市城乡 2 0 0 0年居民病伤死因年报表和 2 0 0 1年宁波市城市居民慢性病调查数据 ,分析全死因、去死因期望寿命及健康寿命。 结果 全死因、去死因期望寿命分布均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 ,城市高于农村。宁波市 35岁以上城市居民不健康寿命平均为 9.2 1岁 ,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各年龄组从 4 3.4 3%到 6 9.88%不等 ,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健康寿命女性均高于男性 ,平均高 3.0 8岁。 结论 健康寿命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流动老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包括自评健康期望寿命和生活自理期望寿命, 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的老年人数据,采用Sullivan法分析流动老人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和生活自理期望寿命,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60~64岁流动老人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约为17.7岁,生活自理期望寿命约为20.6岁。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比男性高,但是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也比男性高。慢性病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 家庭收入高、教育水平高、流动范围大、参加健康体检、有伴侣、本地朋友多、锻炼时间长都是流动老人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 流动老人健康状况整体较好,相关部门需要提升流动老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加强对流动老人的慢病管理,鼓励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龄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低、无伴侣、少数民族的流动老人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浙江省居民1998、2003和2008年健康期望寿命以及年龄、性别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方法 利用浙江省死因监测资料和浙江省卫生服务调查家庭户成员相关健康资料,采用Sullivan法计算健康期望寿命.结果 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1998年为73.89岁、58.09岁和78.62%,2003年为75.91岁、57.76岁和76.08%,2008年为76.70岁、59.57岁和77.66%.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下降.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男性健康期望寿命比值高于女性.城市居民期望寿命高于农村居民,但是农村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均高于城市居民.结论 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随着年份递增而递增,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健康期望寿命存在差异,应采取不同卫生政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我国2010年-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影响的年龄、地区差异。   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年-2015年人口普查结果, 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 应用简略寿命表、Arriaga分解法计算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   结果   2010年-2015年,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有所下降。2010和2015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分别为2.0岁和1.6岁,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降低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分别为, 东部地区15.4%, 中部12.5%, 西部55.6%。从年龄维度分析, 0~5岁、7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的下降对提升预期寿命贡献最大。   结论   2010年-2015年全国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降幅为20.0%, 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疾病别维度分析,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 但对预期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小; 肺炎对预期寿命的增加有贡献, 其中0~10岁人群肺炎的改善促进预期寿命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