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茯苓药材中7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同时测定土茯苓中(-)-表儿茶素、5-O-咖啡酰基莽草酸、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黄杞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柱温35℃,流动相为乙腈(B)-0.05%磷酸(A)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30 nm,对土茯苓、短柱肖菝葜、华肖菝葜药材进行分析。测定的84份土茯苓药材中(-)-表儿茶素、5-O-咖啡酰基莽草酸、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黄杞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trace~1.381,trace~9.913,trace~3.673,0.670 6~27.08,trace~1.181,trace~4.833,trace~2.754 mg·g-1。用建立的方法对土茯苓常见混淆品短柱肖菝葜、华肖菝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短柱肖菝葜、华肖菝葜药材中(-)-表儿茶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11 63~0.060 07 mg·g-1和0.015 83~0.085 85 mg·g-1;而其他6种成分均未检测到。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土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短柱肖菝葜和华肖菝葜的成分显著不同于土茯苓,不宜与土茯苓混用。  相似文献   

2.
土茯苓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茯苓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系统分离土茯苓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层4个溶剂萃取部位,分光光度法测定土茯苓及4个溶剂萃取部位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建立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测定土茯苓及各溶剂部位黄酮含量,超高效液相-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MS)分析有效部位色谱峰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比对有效部位色谱峰与对照品,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效部位中成分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土茯苓中乙酸乙酯部位为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有效部位,主要为黄酮类成分,质量分数为92.13%,鉴定出的成分有表儿茶素、落新妇苷、新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槲皮素、柚皮素,其中表儿茶素、落新妇苷、槲皮苷、柚皮素均具有较强的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作用。结论:土茯苓黄酮类成分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土茯苓二氢黄酮醇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研究土茯苓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大孔树脂、ODS柱色谱及HPLC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 5个二氢黄酮醇苷类化合物 ,分别为落新妇苷 (1) ,新落新妇苷 (2 ) ,异落新妇苷 (3) ,新异落新妇苷 (4 ) ,(2R ,3R) 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5 )。 结论 :化合物 2 ,4 ,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HPLC-MS与HPLC-1H-NMR联用鉴定土茯苓中的二氢黄酮醇苷异构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鉴定土茯苓中的二氢黄酮醇苷异构体。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与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法(HPLC-1H-NMR)对土茯苓提取液中的二氢黄酮醇苷类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土茯苓中鉴定出4个二氢黄酮醇苷异构体,分别为落新妇苷、新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新异落新妇苷。结论:该法能简单、快速地鉴别土茯苓中的二氢黄酮醇苷类成分。  相似文献   

5.
复叶耳蕨地上部分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色谱技术对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柚皮芸香苷(1),芒花苷(2),圣草次苷(3),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4),5,7-二羟基色原酮-7-O-芸香糖苷(5)和5,7-二羟基色原酮(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绒毛羊蹄甲Bauhinia aure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绒毛羊蹄甲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黄杞苷(1)、落新妇苷(2)、新落新妇苷(3)、异落新妇苷(4)、新异落新妇苷(5)、(2R,3S)-儿茶精 6)、(2R,3R)-表儿茶精(7)和(2R,3R)-3-O-没食子酰表儿茶精(8)。结论:除化合物2,6和8外,其余5个化合物均属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布渣叶保护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李坤平  陈艳芬  岳春华  杨超燕  袁旭江 《中草药》2014,45(23):3373-3376
目的 对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保护异丙肾上腺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布渣叶保护急性心肌缺血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牡荆苷(1)、异牡荆苷(2)、异鼠李素(3)、山柰酚(4)、槲皮素(5)、5, 6, 7, 8, 4''-五甲氧基黄酮(6)、5, 6, 7, 8, 3'', 4''-六甲氧基黄酮(7)、香草酸(8)、咖啡酸(9)、阿魏酸(10)、芥酸酰胺(11).结论 化合物67911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脂肪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6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壮药两粤黄檀Dalbergia benthami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凝胶、HPLC等柱色谱及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两粤黄檀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6-羟甲基-5,7-二甲氧基异黄酮(1)、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豆甾醇(4)、大鱼藤树酸(5)、robustin(6)、4-hydroxy-3-(3''-hydroxy-4''-methoxyphenyl)-5-methoxy-2",2"-dimethylpyrano-(5",6":6,7)-coumarin(7)、大鱼藤树素甲醚(8)、大鱼藤树酸甲酯(9)、4''-羟基-5,7-二甲氧基-6-(3-甲基-2-丁烯基)-异黄酮(10)、芒柄花黄素(11)、伪赝靛苷元(12)、毛蕊异黄酮(13)、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两粤黄檀酮;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李倩 《中草药》2021,52(24):7413-7419
目的 研究核桃Juglans regia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和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谱学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核桃花95%乙醇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和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合欢素(1)、柚皮素(2)、5,7-二羟基-6,8,4''-三甲氧基黄酮(3)、木犀草素(4)、草质素(5)、白杨素(6)、异野樱素(7)、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醇(8)、槲皮苷(9)、异槲皮苷(10)、山柰酚(11)、槲皮素(12)、2-(4-羟基苯乙基)异吲哚啉-1,3-二酮(13)、吲哚-3-甲酸乙酯(14)、1,2,3,4-四氢去甲哈尔满-1-酮(15)、3-醛基吲哚(16)、马齿苋酰胺E(17)、青兰素C(18)、N-苯甲酰-L-苯丙氨酸(19)。结论 除化合物491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胡桃属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为1个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35具有抑制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人胃癌BGC-823细胞、人肺支气管癌NCI-H1650细胞、人卵巢癌A2780细胞的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土茯苓中6种黄酮类成分在CYP2D6中的体外酶促动力学过程.方法 以表儿茶素、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黄杞苷、白藜芦醇6种黄酮类成分为底物,研究了不同孵育时间、不同CYP2D6酶浓度对土茯苓中6种黄酮类成分体外代谢的影响.结果 6种黄酮类成分在30 ~ 90 min内呈线性消除,且代谢消除率随着CY...  相似文献   

11.
罗静  裴瑾  康亚兰  刘薇  刘维  陈翠平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18):2691-2695
目的克隆中药橘核主要来源品种椪柑Citrus reticulata的柠檬苦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limonoid-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L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橘核有效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克隆获得LG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LGT与相关物种LG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分析橘皮、橘肉以及橘核中LGT基因表达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测序所得椪柑LGT序列全长为1 530 bp,具有1 50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2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椪柑LGT基因在橘核中表达量最低,其次为橘皮,表达量最高为橘肉。结论成功克隆、分析并表达了椪柑LGT基因,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黄涛  刘丽  张笑敏  许浚  陈常青 《中草药》2019,50(10):2474-2479
目的建立夏天无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为夏天无药材质量标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2%冰醋酸溶液(三乙胺调pH 6.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 nm;建立15批夏天无药材的指纹图谱,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A版)进行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5批药材分为2类,同时测定原阿片碱、黄藤素、荷包牡丹碱和延胡索乙素4种成分的含量。结果建立了夏天无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原阿片碱、黄藤素、荷包牡丹碱和延胡索乙素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2%、100.09%、98.53%、99.71%。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测定可为夏天无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肉豆蔻、麸煨肉豆蔻中总木脂素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去氢二异丁香酚为对照品,测定波长275 nm.结果:去氢二异丁香酚质量浓度在1.5~9.0 mg·L-1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97.6%(n=6),RSD 1.2%.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离自药用植物白毛蛇Humata tyermanni的内生真菌链格孢菌发酵产物醋酸乙酯提取物(B06e)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制。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了B06e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了B06e作用前后大肠杆菌培养液电导率、核酸和蛋白质的变化;结合流式细胞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凝胶阻滞实验、圆二色谱和荧光实时定量PCR的分析方法研究了B06e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结构、形态、DNA的影响。结果 B06e对大肠杆菌的MIC为25μg/m L,3×MIC处理组的电导率是对照组的1.01倍;3×MIC处理组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是对照组的11.6倍;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3×MIC处理组被碘化丙啶(PI)染色的阳性细胞比是对照组的286.5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B06e处理后菌体表面变得粗糙,细胞膜大量塌陷;以上结果说明B06e能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凝胶阻滞、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B06e能够以嵌插的方式与DNA结合,但不能降解DNA;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经B06e处理后rec A和rec 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9和3.7倍,说明B06e能破坏DNA的结构,迫使大肠杆菌启动了SOS修复。结论 B06e通过破坏大肠杆菌细胞膜完整性和DNA的结构,使得细菌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细菌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瓜蒌皮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瓜蒌皮药材的 HPLC 指纹图谱。方法:采用 Agilent TC-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2%冰乙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 260 nm,流速 0.8 mL·min-1,柱温 25℃,进样20 μL。结果:建立了瓜蒌皮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确立了13个共有峰,其中5个共有峰得到确认,10批瓜蒌皮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结论:该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好,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为瓜蒌皮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郭玉岩  高滔  李春城  魏宇欣  邵爽  孙爽  杨大宇  吕邵娃 《中草药》2022,53(10):3000-3005
目的 探讨甘草-马钱子配伍汤液沉积相态的释放行为,为甘草-马钱子配伍减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建立沉积相态释放测定HPLC法,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追踪沉积相态在蒸馏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等不同介质中主成分的释放行为,并对其释放结果进行拟合研究分析。结果 甘草酸、马钱子碱以及士的宁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量较大,且马钱子碱>甘草酸>士的宁。马钱子碱和甘草酸均与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最佳,士的宁与Higuchi模型拟合结果最佳。结论 甘草-马钱子沉积相态主要毒效成分呈现出难溶性骨架材料缓释制剂的释放特性,毒(效)成分士的宁可能以沉积共聚体形式存在,在体释放呈缓释行为而减毒;同时,甘草酸的释放对减毒增效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杨扬  周斌  赵文杰 《中草药》2016,47(14):2397-2407
就2015年5月以来引发的"银杏叶事件"在行业内引起的巨大连锁反应和震动进行报道,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及其地方局开展的银杏叶药品和保健食品专项治理行动进行梳理、归纳与分析,从应用与市场、对人体健康产生哪些危害、质量标准、暴利诱惑、监管、诚信、品牌战略、索赔、追责与处罚等多视角、多层次引发思考。认为对产品质量不是依赖于检验发现问题,而应严格监管、强制执法、从重处罚、严厉打击、源头治理,企业生产与经营只有诚信守法才能确保产品质量不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宋选飞  杨露  谢欢  周斌  刘耀  徐剑  张永萍 《中草药》2024,55(9):2933-2945
目的 制备一种载苗药血人参Indigofera stachyodes提取物的聚乙烯醇(PVA)/木质素(Lig)/壳聚糖(CS)水凝胶并探究其促创面愈合机制。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体外生物评价,通过建立大鼠全层皮肤损伤模型,评价其促创愈合效果。结果 携载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的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为PVA用量7.0 g、CS用量4.0 g、Lig用量0.5 g、冻融循环次数4次,每次冻结6 h。该凝胶具有多孔网状结构、良好的溶胀性、保湿性及一定的机械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抑菌性以及有效抑制巨噬细胞细胞迁移,且抑制作用可能与时间呈正比。该水凝胶的体内药效学研究显示,其促创面愈合作用可能与减少创面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增加毛血细管生成和纤维组织形成有关。结论 制备的载血人参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行、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且对全层皮肤损伤具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