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目的 评估厦门市实施入境人员“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联合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7日至12月31日厦门市入境人员、7月18日至12月31日外地隔离不足21 d的入境人员。收集和分析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后的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发现时间、路径和检测情况。结果 在174 628名入境人员和943名外地入境人员中,共发现304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163例(53.6%)为总抗体阳性后经多次及多部位核酸检测确诊,27例(8.9%)在入境14 d后首次核酸阳性,136例入境“14 d”隔离期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仅8例在总抗体阳性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128例在平均2.3次(最高6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转为阳性。联合筛查策略比“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估算多检出155例,占入境感染者总数的51.0%,提高检出率约1倍。截至2021年2月26日尚未发现厦门市入境人员引起的续发感染。结论 厦门市对入境人员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可有效筛查入境14 d后转为核酸阳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与“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有效提高检出率,降低境外输入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为输入性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0年3月30日上海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数据及上海市各级CDC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相关防控措施信息来源于政府相关部门官网及发布平台。采用EpiData 3.1、Excel 2019和SAS 9.4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3月30日,上海市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病例171例(确诊病例170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其中,中国籍122例(71.3%,122/171),外籍49例(28.7%,49/171);年龄中位数为23(P25,P75:18,35)岁,男女性别比为1.3∶1,学生占56.6%(97/171);入境前发病者占45.6%(78/171);临床分型为轻/普通型病例占96.5%(165/171),中国籍和外籍病例的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行曲线按确诊日期于3月24日达到峰值,随着防控措施“口岸联防联控机制闭环管理模式”落实,病例数逐渐下降。171例病例来源国主要为英国(37.3%,64例)、美国(18.6%,32例)、法国(11.0%,19例)和意大利(9.4%,16例)等24个国家及地区。需中转至国内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病例占40.4%(69/171)。病例发现方式主要为海关检疫和社区留验点,分别占43.9%(75/171)和31.0%(53/171)。结论 上海市COVID-19早期境外输入病例以年轻人和学生为主,各国输入风险与其疫情严重程度基本一致。“口岸联防联控机制闭环管理模式”对境外输入病例的发现及管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103例,其中确诊病例92例,无症状感染者11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数占全国同期11.4%(92/806)。男女性别比为1.58:1(63:40),年龄中位数31(P25P75:22~40)岁,年龄范围11~63岁;职业以商业服务(41/103,占39.8%)及学生(36/103,占35.0%)为主。入境后目的地为非广东省内占43.7%(45/103),涉及19个广东以外省份及直辖市。病例感染来源国主要为英国(27/103,占26.2%),菲律宾(13/103,占12.6%),美国(13/103,占12.6%)和尼日利亚(7/103,占6.8%)。境外输入病例涉及入境航班34条,其中发现病例≥3例的航班10条(10/34,占29.4%),累计航程时间(11.14±0.53)h。29例(29/103,占28.2%)在入境前已出现症状,65例(65/103,占63.1%)在发病前已被管控。发病后被管控病例的自由活动时间为(6.76±0.79)d。境外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人数平均53人,导致境外输入聚集性疫情13起,涉及病例36例(包括境外关联病例1例)。结论 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分布广泛,尚未发现病例在飞机上传播。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早期扩散风险较高,政府加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社区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力和续发率,为COVID-19疫情防控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区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选择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为指示病例,以最短潜伏期1~3 d分别评估传染力和续发率。结果 截至2020年2月18日,广州市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349例,其中,确诊病例339例(占97.13%),无症状感染者10例(占2.87%)。共报告聚集性疫情68起,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217例(确诊病例210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每起聚集性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例数中位数为3例,确诊病例数中位数为2例,无症状感染者数中位数为1例。最短潜伏期1~3 d的传染力平均值为2.18(即每起聚集性疫情中每个病例平均传染2.18人),家庭成员传染力平均值为1.86,家庭成员传染力比例为85.32%(1.86/2.18)。最短潜伏期为1~3 d的全部密切接触者续发率为17.12%~18.99%,其中,家庭成员续发率为46.11%~49.56%。结论 广州市COVID-19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传染力强,加强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广东省首次报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个案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追踪观察方法,对广东省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个案进行持续追踪观察,收集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 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共报告325例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其流行曲线与确诊病例流行曲线相似,出现两个峰,分别在1月27日至2月5日和3月17-26日。325例个案中,184例(占56.6%)后续转为确诊病例,为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其年龄M为40岁,93.5%(172/184)的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在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3 d内出现症状;141例(占43.4%)持续无症状,属于隐性感染者,占同期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8.6%(141/1 642),其年龄M为27岁,从首次采样检测阳性到出院时间M为14 d,90.8%(138/141)的隐性感染者在28 d内出院转集中隔离观察,从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到末次采样检测阳性时间间隔最长73 d。隐性感染者关联的密切接触者检出阳性率为0.3%,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关联的密切接触者检出阳性率为2.2%。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年龄、感染来源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为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与0~19岁组比较,40~59岁、≥60岁均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的危险因素,OR值(95% CI)分别为2.730(1.380~5.402)和5.302(2.199~12.783),P值分别为0.004和0.000。境内感染无症状感染者更易转为确诊病例(OR=7.121,P=0.000)。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存在无症状感染现象,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可能强于隐性感染者,高年龄组、境内感染是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需引起关注,后续需要在人群中开展血清学调查,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某冬奥会竞赛场馆举办的国际测试活动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事件处置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同类赛事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沟通对接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在入境前、机场、住地及场馆均报告了入境人员核酸阳性,其中入境前阳性2例,入境后既往感染者复阳2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场馆与属地协同高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生本土疫情传播,但阳性人员核酸检测结果波动,为防控措施落实带来巨大挑战。结论 在大型国际赛事中,境外输入疫情形势严峻,核酸检测结果的波动、阳性的判定与解除标准,以及在事件处置中人性化关怀需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截至2021年4月15日,经成都市入境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被分为疫苗接种组和疫苗未接种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资料。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临床指标、血清抗体和淋巴细胞检测。采用WPS 2019软件整理数据,采用R 4.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包括疫苗接种组20例(出现临床症状4例)和疫苗未接种组55例(出现临床症状16例)。疫苗接种组的首针接种时间分布为2020年7-11月,其中接种2剂次疫苗采用一次性接种方式有10例,采取2次间隔接种方式有10例,2次接种间隔14~57 d,完成疫苗接种与发病时间间隔87~224 d。两组病例的分类和临床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疫苗接种组病例分类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较高(40.00%,8/20),而疫苗未接种组的临床分型以普通型的比例较高(76.36%,42/55)。两组病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个靶标(ORF1ab和N基因)Ct值、淋巴细胞亚型、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接种组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低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但新冠病毒血清抗体IgM、IgG及总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结论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仍存在感染的风险,但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体内可迅速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对感染者产生一定保护作用,已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病例分类以无症状感染者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四川省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做支撑。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四川省报告的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感染者的个案信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对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病例分类、临床严重程度、入境前居住或旅行的国家或地区等特征进行整理和描述性及比较分析。结果 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四川省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1 666例,其中确诊病例1 010例(60.62%),无症状感染者656例(39.38%)。确诊病例中普通型622例(61.58%);轻型388例(38.42%);无重型、危重型病例报告,无死亡病例;报告时间集中在2022年3月17日至2022年4月30日(632例,37.94%),以男性(1 087例)、中青年(21~54岁,1 349例)感染者为主,入境前居住或旅行的国家/地区主要有埃及、柬埔寨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疫苗接种率为84.06%(1 171/1 393),接种2剂次人数占58.36%;54.08%(901例)的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时序传播图和病例活动轨迹表在描述某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模式方面的优势,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将某地区某时段确诊病例按照其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密切接触人数及相互关系,绘制时序传播图和发病前14 d的活动轨迹表。结果 截至2020年2月10日,该地区报告的6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中,确诊57例(含死亡1例),无症状感染者6例;输入性病例57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0.48%),聚集性疫情报告病例36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7.14%),病例间互为亲友关系或同乘乘客,病例代际已传播至第4代。结论 确诊病例时序传播图和活动轨迹表提示,该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聚集性传播成为当地疫情发展的主要构成。确诊病例时序传播图和活动轨迹表简单明了,可一图看懂当地传播模式,值得在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比较北京市新发地市场疫情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并整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北京市新发地市场疫情中COVID-19感染者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资料,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并比较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20年6月11日至7月10日北京市共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368例,其中确诊病例335例(91.03%),无症状感染者33例(8.97%)。病例分布于11个区,其中丰台区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8.48%(252/368)。发病曲线呈现暴发流行模式,发病高峰为6月13日。全部感染者年龄MQR)为43(31~51)岁,无症状感染者的年龄MQR)为32(29~49)岁,低于确诊病例的年龄MQR)[43(31~5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6,P=0.016)。感染者男女性别比为1.26:1。从事餐饮及商业服务和公共场所服务的人员最多,占64.13%(236/368)。73.91%(272/368)的感染者有新发地市场直接暴露史。通过核酸筛查发现全部感染者的54.08%(199/368)。确诊病例中轻型和普通型病例占99.10%(332/335),无死亡病例。结论 北京市新发地市场疫情呈暴发流行模式,COVID-19病例以餐饮和服务业人员为主。无症状感染者的年龄低于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东省2020-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入境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并整理广东省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资料、2016-2021年蚊媒密度监测数据、2011-2021年国际航班旅客年运输量及登革热年报告病例数, 分析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0日)与实施后(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变化。结果 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2例, 其输入传播风险强度为0.12, 低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1 828例, 5.29)。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相比较, 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在季节、性别、年龄、职业和来源国分布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隔离点发现病例占59.62%(31/52), 在口岸发现占38.46%(20/52), 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以医院发现为主(95.08%, 1 738/1 828)。在提供入境日期的51例病例中, 82.35%(4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全国报告的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核酸首次阳性的时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完善入境人员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7月24日至2021年7月23日各省报告的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资料,对入境后核酸首次阳性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7月24日至2021年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四川省境外输入COVID-19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研判新冠疫情形势及优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2 年3月1日24时的四川省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个案信息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采用SPSS 2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四川省于2020年3月11日报告第1例境外输入COVID - 19病例,输入第一个高峰出现在2020年10月份,随后呈现波动的趋势。截至2022年3月1日24时,累计报告1 391例境外输入COVID - 19病例,其中确诊病例842例(60.53%),无症状感染者549例(39.47%)。输入病例以男性(1 111例,79.87%)、18~44岁年龄组(945例,67.94%)、工人(427例,30.70%)为主。现住址以成都(1 327例,95.40%)为主。输入来源地区以亚洲(627例,45.07%)和非洲(583例,41.92%)为主。海关入境筛查为病例主要发现方式(906例,65.13%)。入境超过14 d发现的病例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高于入境14 d之内发现的病例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结论 四川省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较多,来源分布广泛,仍需要加强境外输入病例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广州、温州市两个城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模式,并评估两个城市疫情的防控效果。方法 获取截至2020年2月29日广州和温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的个案数据,绘制两个城市疫情的流行曲线,收集不同时间的防控措施,计算在两个城市的实时再生数。结果 广州和温州市分别纳入确诊病例346例和465例,两个城市病例均集中在30~59岁(广州市:54.9%;温州市:70.3%)。流行曲线显示广州和温州市的每日发病数分别在1月27日与1月26日到达峰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两个城市的发病高峰均出现在湖北省输入病例的抵达高峰后,且温州市的湖北省输入病例的抵达高峰早于广州市。广州市一直以输入病例为主,温州市从前期的以输入病例为主转变为后期以本地病例为主。虽然两个城市流行模式存在差异,在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后,两个城市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结论 COVID-19输入疫情可导致两种不同的流行模式,但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均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陕西省截至2020年2月22日COVID-19的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陕西省共报告245例COVID-19确诊病例,全省累积报告的确诊病例以轻型、普通型为主(87.76%),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不断扩大,以西安市报告病例数最多(占全省报告总病例数近一半)。陕西省由输入型病例逐渐转为本地病例为主,而本地病例的传播途径主要以家庭聚集性传播为主。陕西省不同来源确诊病例均造成了二代病例传播。2月7日之后报告病例数开始波动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目前陕西省疫情发展处于归零期。结论 陕西省的总体疫情形势已趋向缓和,但考虑到复工返学的到来,同时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不断增加,防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对我国梅毒病例报告的影响,为科学研判梅毒疫情形势和加强新冠肺炎流行背景下梅毒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全国性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和github官网下载“nCov2019”R包。比较新冠肺炎流行前后我国梅毒病例报告数的变化;基于2010-2018年梅毒病例报告数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使用2019年数据进行验证,并预测2020和2021年的梅毒病例数。通过计算梅毒实际病例报告数与预测数之间的百分比误差评估新冠肺炎流行对梅毒病例报告数的影响。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梅毒与新冠肺炎病例报告数的相关性。应用Joinpoint 4.9.1.0和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比于新冠肺炎流行之前(2019年),2020和2021年全国梅毒病例报告数分别减少13.32%和10.41%,2021年梅毒病例报告数比2020年上升3.36%。2020和2021年全国梅毒病例报告数较预测数分别减少17.95%和20.41%。2020年1-3月,梅毒月病例报告数与新冠肺炎月确诊病例数呈完全负相关(rs=-1.00,P<0.001)。新冠肺炎流行程度不同的省份每月梅毒病例报告数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也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2020和2021年我国梅毒病例报告数的变化与新冠肺炎流行密切相关,受新冠肺炎流行的影响,梅毒病例报告数比新冠肺炎流行之前显著降低,但尚不能认为未来我国梅毒发病呈下降趋势,需要慎重和科学研判梅毒疫情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1年6月18日广州市COVID-19本地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3起本地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病例726例,其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366例,病例以女性(51.6%,189/366)、18~65岁(81.4%,298/366)、职业以家务/待业(32.2%,118/366)和离/退休人员(20.2%,74/366)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71.6%,250/349)和咳嗽(60.7%,212/349)为主;非洲国家及地区(非洲)入境关联疫情207例,以男性(69.6%,144/207)、18~40岁(72.9%,151/207)和商业服务职业(62.3%,129/207)为主,首发症状以无明显不适(55.6%,15/27)和咳嗽(37.0%,10/27)为主;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153例,以女性(58.8%,90/153)、≥ 41岁(64.7%,99/153)和离/退休人员(32.0%,49/153)为主,首发症状以咳嗽(32.9%,48/146)和无明显不适(28.1%,41/146)为主。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的家庭续发率分别为11.2%、5.7%和11.5%;潜伏期MP25,P75)分别为6.5(4.0,10.8)d、4.0(2.5,6.0)d和4.0(3.0,5.0)d;代间距MP25,P75)分别为4.0(3.0,8.0)d、4.0(2.5,6.0)d和3.0(2.0,5.0)d。3起本地COVID-19疫情在性别、年龄、职业、首发症状、家庭续发率和潜伏期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发现途径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主要是自主就医(44.3%,162/366),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主要是社区主动排查[58.5%(121/207)和27.5%(42/153)]和密切接触者管理[33.3%(69/207)和67.3%(103/153)]。结论 广州市3起COVID-19本地疫情因感染来源、变异株类型和防控策略的不同导致流行特征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传播特征及病例发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应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和常见症状监测、强化聚集性疫情排查等措施,严防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