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叶酸与口腔癌发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9月-2018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口腔癌新发病例225例为病例组, 收集同时期社区和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225例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分析血清叶酸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OR及其95% CI值, 并进行分层分析和相乘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   病例组血清叶酸中位数为5.7 ng/ml, 低于对照组的8.2 ng/ml(P < 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无论性别、吸烟与否及摄入蔬菜水果的频次多少, 血清叶酸水平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均存在负相关; 叶酸与性别、吸烟、摄入蔬菜、水果在口腔癌的发生中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结论   高血清叶酸水平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 保证适量叶酸摄入、减少烟草消耗和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可能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发病特征及导致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流动儿童麻疹病例数据, 采用群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其中89例病例组与相应对照组以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6-2018年共报告流动儿童麻疹病例108例, 发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68.35, P < 0.001)。研究结果显示, 影响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7~21 d前就诊史(OR=7.80, 95% CI:3.51~17.35, P < 0.001)、7~21 d前去过人口密集的场所(OR=3.37, 95% CI:1.52~7.47, P=0.002)、7~21 d前有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OR=4.57, 95% CI:1.41~14.84, P=0.007), 而按计划免疫规划接种则为麻疹发病的保护因素(OR=0.12, 95% CI:0.04~0.32, P < 0.001)。   结论   流动儿童必须进一步加强疫苗接种, 医疗机构应避免成为麻疹传播的关键场所, 同时加强麻疹宣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天津市宝坻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以及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对2018年4-5月参加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体检的老年人(≥60岁)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WC(或WHtR)对高血压的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   结果   共邀请1 692人, 1 417人(83.75%)参与本研究。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6.36%、BMI超重和肥胖者占66.50%、WC中心型肥胖者占74.66%、WHtR超重和肥胖者占75.38%。与BMI或WC正常相比, BMI超重(OR=1.65, 95% CI:1.19~2.30)和肥胖(OR=3.41, 95% CI:2.23~5.20)及WC中心型肥胖(OR=1.49, 95% CI:1.00~2.23)均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BMI联合WC超重/肥胖(OR=2.49, 95% CI:1.78~3.46), 或BMI联合WHtR超重/肥胖(WHtR超重: OR=2.05, 95% CI:1.41~2.99;WHtR肥胖: OR=2.37, 95% CI:1.50~3.76)的患病风险高于后者单独作用的风险(WC超重/肥胖: OR=1.39, 95% CI:0.90~2.15;WHtR超重: OR=1.02, 95% CI:0.62~1.66;WHtR肥胖: OR=1.44, 95% CI:0.55~3.81)。   结论   三项指标中, BMI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性最强, 且BMI超重/肥胖增强WC(或WHtR)与高血压的关联, 提示控制BMI相关体重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现状,从多角度探索其发病因素。  方法  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子代项目中的681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在孕期收集父母亲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孕期膳食摄入及婴幼儿出生信息,随访调查其家居环境和婴幼儿湿疹状况,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婴幼儿湿疹发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婴幼儿湿疹的发生率为23.79%。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初产妇,经产妇(OR=0.601, 95% CI:0.398~0.908)所分娩的孩子患湿疹风险会降低47.6%。母亲有过敏史(OR=2.191, 95% CI:1.393~3.447)和父亲有过敏史(OR=2.008, 95% CI:1.244~3.239)的孩子更容易患湿疹。相比于母乳喂养,人工喂养(OR=4.165, 95% CI:1.450~11.963)和混合喂养(OR=8.151, 95% CI:5.165~12.866)增加婴幼儿患湿疹的风险。孕期禽肉摄入频率越高的孕妇,产后孩子患湿疹的风险增高(OR=1.145, 95% CI:1.011~1.297)。家庭地板、窗台、墙壁有褪色、变黑或霉变(OR=2.051, 95% CI:1.094~3.843)会使婴幼儿湿疹的发病风险增高。  结论  产次、喂养方式、父母过敏史、孕期禽肉摄入频率及居家环境对于婴幼儿湿疹发病有影响,应加强开展针对性宣传指导,有效预防婴幼儿湿疹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膳食脂肪酸模式与口腔癌发病的关联。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1月14日至2019年3月2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确诊的225例口腔癌新发病例以及同期在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24例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人群的膳食脂肪酸模式,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计算膳食脂肪酸模式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OR值及其95% CI值。  结果  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6种膳食脂肪酸模式。以人群中占比最大的模式6(己酸、十三烷酸为主)为参照组,模式1(以长链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和模式2(中链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均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其调整后的OR值及其95% CI值分别为0.47(95% CI:0.25~0.86)、0.45(95% CI:0.21~0.98),其他模式未观察到与口腔癌发病风险有关联(均有P>0.05)。  结论  相对于以己酸、十三烷酸为主的模式6,以长链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模式1和以中链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模式2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科学合理摄入脂肪酸,可能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江苏省居民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关系,为心血管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2018年在江苏省6个项目点进行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共有95 210名初筛对象纳入本次研究,依据RHR测量值将初筛对象分为RHR < 68.5次/min、68.5~次/min、74~次/min、81~次/min和>90次/min共5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HR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关系。   结果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率为25.10%(23 897/95 348)。与RHR≤68.5次/min组相比,68.5~次/min组(OR=0.90,95% CI:0.86~0.94)心血管病高危风险降低,81~次/min组(OR=1.11,95% CI:1.06~1.17)、>90次/min组(OR=1.52,95% CI:1.43~1.61)心血管病高危风险增加。男性RHR>90次/min组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OR值为1.65,高于女性(OR=1.35),35~45岁人群RHR>90次/min组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OR值最高,为2.03。   结论   江苏省35~75岁人群RHR过快(>90次/min)增加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男性及35~45岁人群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及其临床亚型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1日—2016年9月30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861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7 987例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家族史及孕期膳食摄入情况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对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调整孕妇年龄、文化程度等影响因素后,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80, 95% CI: 0.64~0.99)、孕晚期达到Q3水平(OR=0.78, 95% CI: 0.63~0.97)会降低PE的发生风险。按照孕前BMI进行分层后,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73, 95% CI: 0.55~0.96)、孕中期达到Q3水平(OR=0.71, 95% CI: 0.54~0.93)、孕晚期达到Q3水平(OR=0.67, 95% CI: 0.51~0.88)是PE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探讨不同孕前BMI孕妇膳食维生素C摄入与PE临床亚型的关系后发现,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孕晚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66, 95% CI: 0.47~0.93)会降低晚发型子痫前期(late-onset preeclampsia, LOPE)的发生风险。  结论  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Q3水平的膳食维生素C摄入可降低PE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LOPE。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孕中期妇女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身体活动对剖宫产的影响。   方法   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中的672名孕妇为研究对象, 采用孕期身体活动问卷(pregnancy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PPAQ)调查孕中期妇女身体活动情况, 随访获得研究对象的分娩方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73名孕妇(40.63%)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调整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产史等因素后, 相比于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孕妇, 运动锻炼较高水平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564, 95% CI:0.338~0.941);相对于参加低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 参与较高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652, 95% CI:0.437~0.972)。   结论   运动锻炼和中重度身体活动是剖宫产的保护因素, 应进一步加强孕期运动的健康教育, 鼓励孕妇在孕期进行适宜的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长链非编码RNA(lncRNA)RNF5P1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发病风险的关联, 评估血浆RNF5P1作为IS生物标记物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 在深圳地区选取302对性别年龄匹配的IS新发病例和正常体检对照, 采用微滴式数字PCR检测血浆lncRNA RNF5P1的表达水平, 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NF5P1表达水平与I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重新分类的方法评估RNF5P1是否可作为IS的分子标记物。   结果   IS病例组血浆lncRNA RNF5P1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高表达水平的RNF5P1与I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 OR值为2.52(95% CI:1.12~5.64)。与传统危险因素模型相比, 加入lncRNA RNF5P1后, 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增加(P < 0.001), 净重分类改善度为0.42(95% CI:0.26~0.57), 综合区分改善度为0.24(95% CI:0.14~0.34)。   结论   血浆lncRNA RNF5P1表达水平升高与IS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lncRNA RNF5P1有望作为IS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按性别分层探讨膳食模式与高血压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山西省2 667名男性和2 982名女性开展膳食营养调查,通过包含64个食物组的食物频率调查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评估各食物的摄入量,并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并命名膳食模式。在不同性别人群中,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高血压与膳食模式的关系。   结果   男性提取出4个膳食模式,分别是高蛋白模式、高脂甜食模式、谷薯腌菜模式、蔬菜水果模式;女性提取出5个膳食模式,分别是低碳水化合物模式、谷物蔬菜模式、高蛋白模式、高脂甜食模式、薯类腌菜模式。其中,有3个相似的膳食模式,分别为高蛋白模式、高脂甜食模式、谷薯腌菜模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脂甜食模式OR=1.361(95% CI:1.069~1.732,P=0.012),女性低碳水化合物模式OR=1.357(95% CI:1.064~1.731,P=0.014)。   结论   不同性别人群膳食模式与高血压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男性的高脂甜食模式和女性的低碳水化合物模式可能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2008-2018年北京市城区年龄≥18岁人群的体检资料,探究睡眠时长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北京美兆体检中心2008-2018年体检资料,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睡眠时长与NAFLD患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不同亚人群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77 697名体检对象,年龄为(40.7±11.7)岁,短睡眠时长(<6 h)与长睡眠时长(≥8 h)分别占12.7%与7.0%,NAFLD的超声检出率为37.6%。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短睡眠时长和长睡眠时长与正常睡眠时长的体检对象相比患有NAFLD的OR值分别为1.08(95%CI:1.03~1.14,P=0.003)和0.88(95%CI:0.82~0.95,P<0.001),且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在男性(P交互<0.05)及18~<30岁、30~<40岁的人群中(P交互<0.001)更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发病的关系。方法筛选20~90岁入队列时未患糖尿病并且体检次数≥2次者,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有无发生T2DM两组人群基线特征,按总胆固醇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划分4组(2.10~mmol/L组、4.16~mmol/L组、4.76~mmol/L组和5.42~13.29 mmol/L组),应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总胆固醇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此队列共纳入12 928人,共随访45 62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3.53年。随访期间,新发T2DM患者447人,发病密度为9.80‰,随着总胆固醇水平增高,T2DM高发病密度呈上升趋势,在多因素GEE分析中,调整年龄、高密度脂蛋白、是否患高血压、是否肥胖后,以2.10~mmol/L组为参照,4.16~mmol/L组、4.76~mmol/L组和5.42~13.29 mmol/L组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分别为1.24(95%CI:0.83~1.86)、1.75(95%CI:1.19~2.56)、3.60(95%CI:2.51~5.17)。结论总胆固醇与T2DM存在相关性,随着总胆固醇水平的上升,发生T2DM的危险性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台州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高血压治疗与控制现状,为针对性开展高血压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17年“HIV与衰老相关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线数据,于2019年9―12月对到台州市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符合基线高血压标准的242名HI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结果   本次调查时,HIV感染者的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4.2%和54.5%。年龄≥45岁、有高血压家族史以及合并高血脂的病人高血压治疗率较高(均有P < 0.05);未接受治疗者高血压控制率高于采用药物治疗者(χ2=12.067,P < 0.001);接受治疗者高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为有高血压家族史(aOR=0.153,95% CI:0.055~0.420)、基线调查时为轻度(aOR=0.130,95% CI:0.041~0.406)或中重度高血压(aOR=0.263,95% CI:0.075~0.915);未接受治疗者高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为抗病毒治疗时间≥6年(aOR=0.355,95% CI:0.165~0.765);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者高血压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IV感染者的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有待提高。应加强该人群血压监测和管理工作,并进一步研究HIV感染合并高血压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   方法   选择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与中卫市中医院2所医院的200名住院待产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分别调查产前与产后抑郁状况。   结果   200名产妇产前抑郁检出率为20.0%, 产后3 d抑郁检出率为26.0%, 产后42 d检出率为15.5%。有产前抑郁的产妇产后3 d(χ2=9.381, P=0.002)、产后42 d(χ2=11.923, P=0.001)抑郁检出率高于无产前抑郁者。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产前SDS得分与产后3 d的EPDS得分、与产后42 d的EPDS得分均呈正相关(均有P < 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亦得出产前抑郁与产后3 d抑郁、产后42 d抑郁均呈正相关(均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产前抑郁是产后3 d抑郁(OR=2.678, 95% CI:1.241~5.781, P=0.012)、产后42 d抑郁(OR=3.180, 95% CI:1.303~7.763, P=0.011)的危险因素。   结论   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症呈正相关, 产前抑郁增加了产后抑郁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孤啡肽(orphanin FQ,OFQ)与孕期并发症及其交互作用对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影响。   方法   收集银川市与中卫市两所医院200名待产孕妇,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OFQ水平,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家庭因素及孕期并发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估产后42 d抑郁状况。   结果   产后抑郁症组血清OFQ水平48.52(37.56,57.13)pg/ml高于对照组18.37(16.63,25.3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61,P< 0.001)。婆媳关系较差(P=0.014)、有孕期并发症(χ2=6.505,P=0.011)的产妇抑郁检出率高。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血清OFQ(OR=21.464,95% CI:6.859~67.167,P< 0.001)与孕期并发症(OR=3.600,95% CI:1.013~12.794,P=0.048)为PPD的危险因素,交互作用模型分析显示血清OFQ与孕期并发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OR=2.229,P=0.021)。   结论   血清OFQ与孕期并发症是PPD的危险因素,两者同时存在时可增加PPD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现状, 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应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湘西少数民族地区≥35岁的428名个体进行调查, 分析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2.34%(95% CI:47.6%~57.1%)、59.38%(95% CI:52.9%~65.9%)、44.20%(95% CI:37.6%~50.8%)和8.48%(95% CI:4.8%~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 年龄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共同影响因素(均有P < 0.05)。男性(OR=2.481, 95% CI:1.308~4.703)高血压知晓率低于女性; 超重者和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者其高血压知晓率和治疗率较高(均有P < 0.05)。而有慢性疾病史者(OR=0.269, 95% CI:0.090~0.808)高血压控制率高于无慢性疾病史者。   结论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3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尤其是血压控制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