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衢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状况,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持续跟踪2020年1月23日—9月15日衢州市判定的密切接触者,收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等资料.结果 衢州市共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1 337人,总感染率为4.26%,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分别为6.35...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不同暴露状态下的感染风险,为疫苗全人群覆盖前的完善密接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描述截至2020年6月17日四川省14 856名新冠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性别、年龄、续发数及续发病例的疾病分型,计算不同接触方式、不同末次接触时点下的密切接触者续发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四川省不同暴露状态下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风险。结果 密切接触者总续发率为1.99%。共同居住生活(6.91%)及末次接触时点为关联病例发病当天时(3.4%),密切接触者续发率高于其他情况。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同居住生活(HR = 2.022,95%CI:1.037~3.942)和聚餐聚会的接触方式(HR = 2.956,95%CI:1.549~5.641)、末次接触在病例症状出现0~3 d(HR = 2.220,95%CI:1.455~3.386)会增加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结论 疫情暴发初期,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起始时间应根据疫情状态适度提前;此外应重点关注高风险高频次密接者的后续接触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四川省对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为卫生行政部门及政府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四川省2020年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管理数据,分析密切接触者的场所分布、转归情况、与病例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2020年1月21日—3月10日24时,四川省报告新冠肺炎病例累计密切接触者26 646人,其中追踪到位留观24 184人;539例确诊病例的累计密切接触者13 217人,其中追踪到位留观11 148人,居家隔离占19.05%(2 124/11 148),集中隔离占80.95%(9 024/11 148)。密切接触者转归确诊226例,转归率为0.93%(226/24 184),各市州中攀枝花市的转归率最高为9.29%(13/140)。密切接触者转确诊占总的确诊病例的41.93%(226/539),密切接触者转确诊病例的普通型/轻型病例占比较大(87.61%,198/226)。结论对于传染性疾病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四川省对新型冠状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管理较严,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的影响因素,为寻找感染防控重点人群、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辽宁省2020年1月22日至2月29日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数据、病毒检测结果,分析密切接触者不同特征人群中感染风险的差异。结果 2 784例密切接触者中有67例感染(2.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16~45岁的密切接触者相比,≤15岁、46~60岁、61~75岁、> 75岁的密切接触者有较大的感染风险;与指示病例关系为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密切接触者有较大的感染风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剔除有外省旅居史的感染者后,与非亲属关系密切接触者相比,其他亲属(OR=4.845,95%CI=1.350~17.393)、直系亲属(OR=27.571,95%CI=6.361~119.501)、夫妻(OR=26.200,95%CI=4.702~146.000)关系的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显著升高。密切接触者感染严重程度与年龄(r=0.445,P <0.001)、指示病例的临床严重程度(r=0.243,P=0.048)呈正相关。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估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评估不同暴露状况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风险。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持续隔离医学观察,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资料,估算不同暴露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结果 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流行曲线呈现持续的人传人特征。共追踪调查了2 147名密切接触者,总感染率为6.15%,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分别为6.30%和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关系的密切接触者中,以朋友/香客(22.31%)、家庭成员(18.01%)、亲戚(4.73%)感染较高率,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各密切接触者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与病例同住(13.26%)、乘坐同一个交通工具(11.91%)、聚餐娱乐(7.18%)均是感染高危因素。医院诊疗环境下的交叉感染也不容忽视(1.94%)。潜伏期中位数为5 d。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高,需严格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实施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上海市宝山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后续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得到的疫情和密切接触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密接接触者感染的风险因素。 结果 2020年1月19日—5月31日,宝山区共管理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885例,最终1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率为2.15%。不同年龄组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1,P<0.001);与病例关系不同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病例接触频率不同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01);与病例接触地点不同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01);与病例接触方式不同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25,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密切接触者与关联病例的接触方式为共同生活(OR=74.302,95%CI:16.694~330.697)、年龄增加(OR=2.112,95%CI:1.039~4.294)为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管理过程中,与病例共同居住生活的、年龄高于60岁的密切接触者,为感染高危风险人群,需要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COVID-19)密切接触者(密接者)感染与发病状况,分析COVID-19密接者续发流行特征,为COVID-19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武汉市新冠肺炎密接管理系统(EDC)报告的密接者发病信息,收集截止2020年4月18日其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武汉市某区3 807名密接者感染率为6.23%,其中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疑似病例的密接者感染率分别为9.43%、4.46%、0.56%及0.94%,不同暴露类型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0,P <0.001),均为本地感染,且无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无症状感染者、轻型及普通型占病例的绝大多数为86.08%,粗病死率为2.7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8~59岁,占72.57%。家人是感染与发病的主要人群,占94.94%,夫妻关系发病率最高达11.88%,在其他病例中医患关系发病率为10.81%。密接者末次暴露至开始观察日期时间间隔中位数较其末次暴露至发病日期中位数时间提前3 d(F=2.89,P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描述2020年福建省111名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特征, 以111名(102名确诊和9名无症状感染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接触者为病例组, 以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且资料完整的2 337名密切接触者为对照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1例中男性57名, 女性54名, 男女比为1.1:1, 年龄中位数为49.5岁, 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1.7%(111/6 718)。引起47起聚集性疫情, 占总起数88.7%(47/53), 占总病例数54.7%(162/296), 有7例潜伏期超过14 d, 最长达21 d, 1起聚集性疫情显示原代病例发病前2 d具有感染性。家庭续发率4.2%(73/1 739)、社区续发率为10.1%(24/237)、养老院续发率2.7%(7/256)、社交场所续发率为2.0%(4/199)、工作场所续发率3.0%(3/99), 续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6, P < 0.001)。确诊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88.2%), 临床严重程度与原代病例没有区别。最后接触到确定密切接触者时间中位数为2 d, 确定密切接触者到实施隔离时间为中位数1 d, 最后接触到发病时间中位数为7 d, 发病至就诊时间中位数为4.9 d, 就诊到确诊均在当天完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大, 感染风险越大, 15~岁(OR=4.22, 95%CI:1.79~9. 96)和≥50岁(OR=6.61, 95%CI:2.77~15.78);接触频率时间越久, 受感染的机会越大, 一般接触(OR=3.58, 95%CI:1.70~7.54)和经常接触(OR=8.30, 95%CI:4.65~14.80);暴露于现症病例(OR=3.64, 95%CI:1.65~8.04)更易感染。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续发率较高, 在2.0%以上;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接触者临床严重程度与原代病例没有差别, 均以轻症为主, 年龄、接触频率和原代病例有无症状是其危险因素; 密切接触者协同追踪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成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接接触者的感染和发病情况,评价不同暴露水平下感染和发病风险.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京市通州区2020年1月21日至8月17日追踪到的494例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密接触者的接触情况和发病情况进行描述和比较分析.结果 通州区494名密切接触者中续发率为2.02%.病例密切接触者与病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确定及医学观察情况,为疫情防控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密切接触者一般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对密切接触者采集咽拭子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确定确诊病例。结果 1 665名密切接触者中在医学观察期发病的有10例,占全市所有确诊病例的30.30%,10例密切接触者确诊病例多为确诊病例近亲属,与确诊病例最晚接触时间最长为8 d,最短为0 d。10例密切接触者病例构成了6起家族聚集性疫情。结论 在COVID-19防控工作中,某市积极追踪确诊病例传播证据链,及时确定密切接触者,将确诊病例发病前14 d接触人群纳入密切接触者管理,在控制疫情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全市近1/3的病例在医学观察期发病,做到了传染源有效管控和切断传播途径,及时阻止了聚集性疫情的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的关系,进而探索呼吸道病毒载量与其传染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发病0~7 d内有N基因Ct值记录的COVID-19确诊病例,将其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隔离方式、暴露方式、转归情况(发病与否)等变量。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转归之间关联。结果 在1 618名密切接触者中,77人转归为COVID-19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续发率为4.8%。多因素分析显示,通过同餐(OR=2.741,P=0.054)、同住(OR=9.721,P<0.001)方式暴露、非集中隔离(OR=18.437,P<0.001)、对应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20(OR=8.998,P=0.004)或Ct值在20~25之间(OR=3.547,P=0.032)是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病例呼吸道病毒载量与其传染力之间存在明确的正相关,提示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可以作为其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合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被隔离医学观察人群发病情况,为科学合理地隔离密切接触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0年1月21日—2月29日合肥市本地报告的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制定合肥市本地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问卷,由专业调查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面访问卷调查。结果 累计管理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3 293名,其中60名感染发病被诊断为确诊病例,罹患率为1.8%。与确诊病例接触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高于无症状感染者接触的密切接触者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2,P=0.005)。不同的接触方式发病情况不同,以同住的罹患率最高,达21.3%。不同接触频次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03,P<0.001),随着接触频次的下降,确诊率有下降的趋势(χ2=102.051,P<0.001)。结论 密切接触者发病的影响因素与患者接触程度和频率有很大关系,存在家庭聚集性感染,目前对该病缺乏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控制和管理及尽早隔离关系密切的亲属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为COVID-19防控策略的制定和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6日至2021年2月15日北京市报告的20 681例密切接触者基本信息、暴露信息及转归信息,分析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2.16%(447/20 681);年龄MP25,P75)为35(27,49)岁;以20~59岁人群为主(81.77%,16 912/20 681);隔离观察方式主要为集中隔离(82.15%,16 989/20 681);主要暴露类型占43.96%(9 093/20 681),分别为同室工作/学习(16.06%,3 322/20 681)、同乘交通工具(12.88%,2 664/20 681)、诊疗/护理(7.80%,1 612/20 681)和同住(7.23%,1 495/20 681)。指示病例的职业分别有干部职员(19.34%,3 999/20 681)、家务待业(17.34%,3 586/20 681)、商业服务(13.85%,2 864/20 681)、餐饮食品业(10.77%,2 228/20 681),对应的密切接触者占61.30%(12 677/20 6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暴露类型,同餐(OR=3.96,95%CI:2.30~6.83)、同住(OR=6.41,95%CI:4.48~9.17)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相比于其他职业,指示病例的职业为餐饮食品业(OR=3.06,95%CI:1.29~7.25)和教师(OR=4.94,95%CI:1.43~17.08)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同餐和同住是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冠病毒的主要暴露类型;指示病例为餐饮食品业或教师职业者,其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增加。应继续采取集中隔离、疫苗接种等COVID-19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密接)人群管理情况及效果.方法 收集广州市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接的一般人口学、与病例关系、暴露史、管理及发病情况等信息,比较不同时期(1月21-30日、1月31日至2月8日、2月9日至3月2日)密接人群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广州市累计追踪2312名密接,男女性别比为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济南市5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密切接触者感染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18日济南市新冠肺炎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历下区、槐荫区、市中区、长清区及天桥区,占92.16%;男女性别比为0.89∶1;年龄以30~岁年龄组最高(37.26%);普通型病例为主(70.59%);暴露史以武汉旅居史为主(43.14%);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74.51%)。共有1 095人作为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纳入管理,其中15人确定感染,感染率为1.37%。不同的接触方式、与感染者关系和接触频率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同餐同住(11.01%)、亲属关系(10.37%)及经常接触(11.43%)感染率最高。家庭密切接触者中儿童及老年人感染率较高。结论 新冠肺炎极易发生家庭内感染,对重点人群加大宣传教育及落实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对防控疫情扩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深圳市新冠肺炎(COVID - 19)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简称密接者)感染情况,为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1月19日 - 2月9日期间深圳报告的230例新冠肺炎病例的1 568名在深追踪的密接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鼻咽拭子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密接者的核酸检测结果,了解密接者发病的时间分布情况。结果 共筛查了1 568名密接者的鼻咽拭子样本,总阳性数为114名,其总阳性率为7.3%;男性密接者的阳性率为5.3%低于女性密接者的阳性率9.1%;不同年龄段的密接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0岁的阳性率为8.5%,21~40岁的密接者阳性率为5.3%,41~60岁密接者阳性率为7.5%,61岁及以上的密接率阳性率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1,P = 0.011)。家庭密接者的阳性率为14.2%,朋友同事密接者总人数127人,阳性数仅为1人,其阳性率为0.7%,其他类型密接均无发病;77%核酸检测阳性的密接者发病的时间集中在医学观察期的前6.0天,其平均潜伏期约为4.7天。结论 深圳1 568名COVID - 19病例的密接者中,家庭密接者感染风险最高, 61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因其抵抗力较低最为易感。女性密接者的感染风险高于男性且感染的密接者发病的速度较快,主要集中在医学观察期的前期。因此,尽早追踪管理密接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传播,降低疫情扩散风险,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战略,为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举措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