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尹秀秀  蒋风萍 《中国校医》2018,32(5):323-324
目的 掌握华北电力大学校医院发热门诊发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校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3 851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就诊时间、性别、年龄、院系班级、流行病学史、检查及诊断。结果 发热患者以男性居多,共2 503例,占65.00%;大一新生、大四学生发病人数较多。冬季11—1月及夏季5—7月发病人数多,分别为1 656例(43.00%)、909例(23.60%)。病因分布以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居多,肠道感染次之。结论 高校发热患者病种相对较单一,但发热门诊仍要切实做好发热原因筛查,遏制传染病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某高校医院发热学生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及预防发热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1年11月—2022年4月就诊于北京某高校医院268例发热学生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热患者以低、中度热为主,占发热总数的89.9%。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者最多,占57.8%;白细胞计数升高者占41.1%;白细胞计数减低者占1.1%。胸部CT检查97.6%的病例未见异常;肺部炎症改变者仅占2.4%。发热病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占72.0%。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高校学生发热的主要病因。血常规检查有助于感染类型的鉴别,应作为发热学生的常规检查。高校医院应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呼吸道疾病,减少发热患者。  相似文献   

3.
成人麻疹58例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成年人偶有发生.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儿童麻疹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且症状较轻.为提高对成人麻疹的认识,现对深圳市龙岗区2000~2002年成人麻疹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某中学聚集性集中发热病例特征,探讨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传播形式和病原体,为今后暴发疫情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测病例麻疹、风疹IgM抗体,用PCR进行呼吸道多病原检测.结果 共搜索131例发热病例,罹患率为8.7%( 131/1506).发病高峰在4月17-19日.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00.0%)伴头痛(55.0%)、咽痛(42.0%)、咳嗽(22.9%)、皮疹(40.0%).病例集中发生在高一年级,其中高一(1)班罹患率高达45.2%.对病例间接触、校内、校外就餐等暴露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强度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风疫苗应急接种为此次暴发疫情的保护性因素(RR=0.38,x2 =2.31,P=0.000).对18例急性期出疹病例进行麻疹、风疹双份血清I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8份咽拭子标本经呼吸道多病原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诊断不能完全排除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的可能.根据病例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特征,不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热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发热门诊收治的1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内科门诊收治的1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况,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抑郁及焦虑率分别为71.74%(99例)和55.07%(7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2.86%(54例)和28.57%(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发热门诊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效控制传染病。  相似文献   

6.
上海医院发热门诊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SASS病毒传播途径与特性,简述了上海医院发热门诊特点、应急改造的思路以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COVID-19流行期间我院1 053名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发热门诊患者有效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21年5月至9月到我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温、发热时间,主要及伴随症状、相关辅助检查等。结果 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就诊时体温多在39℃以下。45.87%的患者白细胞升高,65.05%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61.54%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16.28%患者胸部CT提示“炎性改变”。发热患者疾病谱依次为:呼吸道感染、胃肠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急性乳腺炎。结论 近期发热门诊就诊人数较多,病种涉及多学科。发热门诊应配有具有呼吸道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的医务人员,更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及充分发挥发热门诊的早期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玮 《中国校医》2013,27(8):602-604
目的为预防高校发热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以发热为首要症状的的1026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26例发热患者体温以中度热和低热为主;男、女不同性别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份就诊的发热患者人数最多(23.10%);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疾病诊断多为上呼吸道感染(82.94%)。结论高校医院发热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应通过多种途径预防这类呼吸道传染病,减少发热患者。  相似文献   

9.
李瑞红 《现代医院》2004,4(4):89-89
SARS在流行时期的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现将我院发热门诊对首诊发热病人的诊断经验结合小型医院的医疗特点,谈几点体会。1 临床资料我院属广州市非定点SARS接收医院。在SARS流行期间成立了发热门诊。预防交叉感染,自2 0 0 3年2月至2 0 0 3年6月13日,我院发热门诊接诊发热病人72 2例,全部病例进行常规X线胸片及血常规检查,临床诊断标准,参见《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草案》及卫生部发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年龄从1岁半至83岁,其中男4 2 0例,女30 2例,在我院首诊发热病人中,其中…  相似文献   

10.
SARS于2 0 0 2年11月中旬首次出现在中国广东,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再次考验了我们的应急管理能力。在这次突发性疾病“非典型肺炎”中,全国各地大小医院,因地制宜,设立发热门诊。我院为区级综合性基层医院,地处汕头市人口密集的老城区。病人来自社区居民、工薪一族,其经济能力差。基层医院对于防控疾病的力量相对薄弱,处理医疗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设备陈旧落后,如何应对“非典”,做好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在人力、财力、物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院仍坚持及时设立发热门诊,落实隔离消毒措施,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把好SARS传播第一关。1 以人为…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2002-2003年1032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登革热(DF)1型流行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间收治的1032例DF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1032例DF患者的年龄在55天龄~91岁,平均(34.7±13.2)岁,男女性别比为1.03∶1。该病的潜伏期为2-12天,平均为(5.3±2.4)天。发病高峰期为7-11月份,其中9月份发病数最多,占45.0%。主要爆发点有26个,共有病例675例,占全部病例的65.4%。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0.9%)、全身肌痛(68.4%)、骨痛(48.8%)、疲乏(79.3%)、皮疹(60.1%)、束臂试验阳性(45.3%);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63.3%和60.8%。从54份血清标本中19份分离出病毒,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登革病毒1型感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003年流行株与登革病毒1型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国1997、1999年登革病毒1型流行株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97%、98%。结论广州地区2002-2003年流行的DF为登革病毒1型所致,多数病例符合典型DF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2.
李振涛  郑浩 《现代预防医学》2015,(20):3658-3660
摘要:目的 了解江苏省连云港市2009-2013年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方法 对江苏省连云港市2009-2013年感染性腹泻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共报告感染性腹泻231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21/10万,发病率高峰出现在2011年。从2009年起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构成比不断升高,2013年达58.35%。感染性腹泻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其中低年龄组(0~14岁)发病1541例,占66.48%。男女性别比为1.64∶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感染性腹泻职业分布前三位为散居儿童、农民和幼托儿童,分别占54.79%、11.82%和6.99%。感染性腹泻发病季节高峰主要集中在8、9月份。县区中发病率最高的前三位为:连云港开发区、新浦区、海州区。结论 感染性腹泻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低年龄组(0~14岁)。应进一步开展腹泻病病原体检测,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杨静荣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495-1497
目的 了解惠水县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惠水县2004-2010年传染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7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0220例,年均发病率为353.86/10万.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218.86/10万,居各类传染病首位,肺结核共发病2378例,占呼吸道传染病总发病数的58.24%.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99.16/10万,居各类传染病第二位,细菌性痢疾共发病1907例,占肠道传染总发病数的66.59%.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发病逐年上升,细菌性痢疾发病逐年下降. 结论 传染病流行特征和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必须改善和加强防控对策,重点抓好结核病、免疫针对性疾病、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的控制及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安徽省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安徽省菌痢监测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安徽省2004 - 2017年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菌型检测、药敏试验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安徽省2004 - 2017年细菌性痢疾年发病率在10.26/10万~29.13/10万之间波动,年平均发病率为19.55/10万。每年5 - 10月为菌痢的流行高峰期,皖北地区和合肥市等人口稠密区发病率较高,3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学生。流行的优势菌型为F2a和F4c,皖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福氏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1.06,P<0.01)。流行菌株对氨苄西林、萘啶酸、阿莫西林、利福平、四环素高度耐药,对诺氟沙星敏感。结论 2004 - 2017年安徽省菌痢发病率有波动,整体处在较低发病水平。3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农民是防控重点人群,流行菌型的不断变迁,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给菌痢防治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广东省发热伴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RFIs)的病原谱构成及流行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和RFI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对519例临床标本进行风疹、麻疹、肠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人类小DNA病毒B19、伤寒副伤寒等病原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9例样本中检出314例RFIs病原体阳性标本,阳性率为60.50%。病原谱构成前3位为肠道病毒、水痘病毒和风疹病毒。不同年龄组感染的病原谱构成也不同:0~和5~岁年龄组以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为主,风疹在15~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水痘在60岁以上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原体在不同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广东省发热伴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RFIs)的病原谱构成及流行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和RFI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对519例临床标本进行风疹、麻疹、肠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人类小DNA病毒B19、伤寒副伤寒等病原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9例样本中检出314例RFIs病原体阳性标本,阳性率为60.50%。病原谱构成前3位为肠道病毒、水痘病毒和风疹病毒。不同年龄组感染的病原谱构成也不同:0~和5~岁年龄组以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为主,风疹在15~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水痘在60岁以上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原体在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肠道病毒是本地RFIs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部分病原体的感染与年龄有一定的关联,应长期监测RFIs病原体的活动水平。加速肠道病毒疫苗的研制,积极推行水痘、麻疹等疫苗的接种是控制RFIs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医院诊断明确的21例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的21例患者中,有明确不熟生肉或动物幼崽接触史者11例,占52.38%;有布鲁氏菌患者接触史1例,占4.76%;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寒颤、多汗、关节痛及乏力,其分布率分别为100.00%、57.14%、7.62%、38.10%、28.57%;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白细胞减少4例占19.05%、C-反应蛋白升高17例占80.95%、血细胞沉降率增快7例占33.33%;血培养阳性20例,阳性率为95.24%,骨髓培养阳性4例,阳性率为19.05%;随访该21例患者经内科积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考虑布鲁氏菌病可能,早期血培养和骨髓培养是有效的诊断手段;多西环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或利福平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1 - 2016年抚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抚州市HFRS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 - 2016年抚州市HFRS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 - 2016年,抚州市共报告HFRS 299例,年均发病率为1.25/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χ2 = 14.454,P<0.001)。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县(区)依次为南丰县(2.74/10万)、崇仁县(2.64/10万)和金溪县(2.23/10万);临川区(趋势χ2 = 7.410,P = 0.006)、乐安县(趋势χ2 = 8.223,P = 0.004)和金溪县(趋势χ2 = 23.662,P<0.001)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HFRS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单峰分布,主要集中在11月 - 次年2月。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15∶1,以30~69岁年龄人群为主(占79.26%),农民最多(占63.21%)。结论 抚州市HFRS总体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季节性,呈“单峰”分布,发病以30岁以上男性农民为主。建议加强重点地区HFRS疫情监测、开展灭鼠工作、推广疫苗接种等综合性措施,以控制抚州市HFRS流行。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一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