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中老年人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项目,计算两次调查认知功能得分差值,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调整协变量,分析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与认知各项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40.0%的研究对象睡眠时长过长(≥9 h)或过短(<6 h),睡眠时长不良的参与者中词组记忆能力变差的比例更高(38.2%vs. 34.6%,χ2 =14.483;P<0.001),调整所有协变量后,睡眠时长不良与认知功能得分在全人群中呈负向关联(β=-0.631,P<0.001),女性中老年人群中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是词组回忆能力变差的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OR=1.151,95%CI:1.023~1.295;P=0.019)。结论 中老年人群不良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特别是在中老年女性中,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会使瞬时记忆与延迟记忆能力变差,提示女性为提升睡眠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学生睡眠时间现状及与抑郁障碍的关系。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采用儿童抑郁障碍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对南京市13个区县56所学校168个班级7 127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南京市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平均为(8.3±3.5)h,90.8%的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 h。初高中学生抑郁障碍现患率为14.7%,其中男生现患率(16.5%)显著高于女生(13.0%),但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调整后,与睡眠时间〈6 h比较,睡眠时间6-6.9,7-7.9,8-8.9,≥9 h的青少年罹患抑郁障碍的风险分别降低34%,50%,55%和43%。结论南京市中学生存在睡眠不足现象,睡眠时间可能是抑郁障碍的一个独立保护因素,与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呈负性关联。应青少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4.
姚益琪贺琰程艳汪君芬阮伶俐 《中国妇幼保健》2023,(19):3743-3747
目的探讨孕期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与产前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为孕期焦虑抑郁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围生期保健的364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孕早期、中期和晚期收集研究对象的睡眠状况和焦虑抑郁可能的相关混杂因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孕妇各孕期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各阶段睡眠时间/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结果孕妇孕早期、中期和晚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9.00±1.50)h、(8.67±1.40)h和(8.56±1.49)h,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22.57%、17.41%和21.04%,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35.64%、24.23%和26.24%。调整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教育水平、孕前吸烟、孕前饮酒、家庭年收入、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早孕反应及产次等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孕期睡眠时长均与SDS(早期:β=-0.28,P=0.0007;中期:β=-0.27,P=0.0100;晚期:β=-0.38,P=0.0007)和SAS(早期:β=-0.33,P<0.0001;中期:β=-0.41,P=0.0004;晚期:β=-0.26,P=0.0050)得分呈负相关。与孕早期睡眠质量好的孕妇相比,孕早期睡眠质量越差的孕妇SDS(一般:β=2.40,P<0.0001;差:β=5.70,P<0.0001)和SAS(一般:β=3.02,P<0.0001;差:β=7.09,P<0.0001)得分均越高;孕中期和孕晚期睡眠质量与SDS、SAS得分的关联结果与孕早期相似。分别以是否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为结局指标,调整孕妇年龄、孕前BMI、教育水平、孕前吸烟、孕前饮酒、家庭年收入、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早孕反应及产次等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各孕期睡眠时间≥8 h的孕妇相比,睡眠时间不足8 h的孕妇与抑郁状态(早期:OR=1.72,95%CI:1.37~2.17;中期:OR=1.50,95%CI:1.11~2.03;晚期:OR=1.54,95%CI:1.17~2.04)和焦虑状态(早期:OR=1.97,95%CI:1.54~2.51;中期:OR=1.89,95%CI:1.39~2.58;晚期:OR=1.35,95%CI:1.00~1.81)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与孕早期睡眠质量好的孕妇相比,孕早期睡眠质量越差的孕妇抑郁状态(一般:OR=1.56,95%CI:1.33~1.83;差:OR=3.23,95%CI:2.45~4.26)和焦虑状态(一般:OR=2.50,95%CI:2.04~3.06;差:OR=7.83,95%CI:5.82~10.53)的发生风险均越高;孕中期、孕晚期睡眠质量与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与孕早期相似。结论孕妇产前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率较高,睡眠质量(特别是主观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显著相关。建议产前检查时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自我报告睡眠质量差的女性,及早发现这些妇女,并及时为她们提供心理支持,减少抑郁和焦虑的潜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对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十堰地区脑卒中患者712例,根据脑卒中后是否发生抑郁分为实验组(脑卒中后抑郁,n=294)和对照组(非脑卒中后抑郁,n=418);实验组患者根据HAMD评分分为轻度组(n=89)、中度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究蓝光对SD大鼠焦虑、抑郁及睡眠的影响。方法 动物分为正常光照组、低(100 lx)、中(300 lx)和高(500 lx)剂量蓝光照射组;剥夺蓝光对照组和剥夺蓝光组6个组,低、中、高3个剂量照射组蓝光照射28 d,每天1 h,剥夺蓝光组采用去除蓝光的白光照明饲养28 d。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及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分别观察蓝光照射及去除蓝光对大鼠焦虑、抑郁及睡眠的影响。结果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蓝光照射中剂量组动物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减少(P <0.05),剥夺蓝光导致不动时间延长(P <0.05);中剂量组在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中大鼠睡眠时间延长(P <0.05),剥夺蓝光对戊巴比妥钠睡眠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 蓝光照射不影响大鼠的焦虑状态,300 lx蓝光照射对大鼠有抗抑郁及促进睡眠的作用,而剥夺蓝光会导致大鼠抑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念治疗联合甜梦口服液对卒中后抑郁睡眠或认知的改善。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救治的卒中患者12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甜梦口服液治疗,观察组采用正念联合甜梦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睡眠与认知状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治疗后HAMA、HAMD、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治疗后定向力、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及专注力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卒中后出现抑郁睡眠和认知障碍患者采用正念联合甜梦口服液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的认知水平,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海训官兵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训官兵的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影响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某部764名海训官兵进行调查。结果43.0%海训官兵睡眠质量较差,21.5%的官兵有焦虑情绪,61.3%的官兵存在抑郁,且19.9%的官兵焦虑、抑郁情绪并存。PSQI总分与SAS、SDS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和0.48。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PSQI总分的因素,按其回归系数依次为睡眠效率(0.79)、睡眠时间(0.71)、日间功能障碍(0.65)、睡眠质量(0.64)、入睡时间(0.59)、睡眠障碍(0.57)和催眠药物(0.13)。结论焦虑、抑郁情绪是影响海训官兵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海训期间全程的心理辅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绵阳市某医院收治的所有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医师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并指导研究对象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结果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睡眠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男性占40.8%,女性占59.2%;年龄以30~39岁为主,占59.2%;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占64.6%;已婚占57.7%;抑郁症患病时间>3年占42.3%;有家族史者占35.4%。70例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3.8%。睡眠障碍患者DBAS-16总分以及DBAS-16各部分(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睡眠的担心、对睡眠的期望、对药物的认识)评分均显著低于无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049)、文化程度越低(OR=1.064)、抑郁症患病时间越长(OR=1.350)的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风险越高。结论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睡眠障碍发生与其睡眠信念和态度显著相关,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和抑郁症患病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分析我国中年和老年女性抑郁倾向及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为有针对性的改善中年与老年女性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以45~59岁中年女性和≥60岁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其抑郁倾向。中年和老年女性抑郁倾向的比较采用均值检验,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中年和老年女性进行匹配后,进一步探索其组间的差异,采用稳健Tobit回归模型探究抑郁倾向的影响因素。结果 7 964例中老年女性的CES-D评分为(9.53±6.86)分。其中,中年女性、老年女性CES-D评分分别为(9.13±6.62)分、(9.96±7.09)分,老年女性的抑郁倾向评分高于中年女性(t=-5.361,P<0.001)。稳健Tobit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居住地、健康自评、身体残疾、慢性病、因身体疼痛而苦恼、BADL受损、IADL受损、是否与配偶或同居者一起生活、家庭成员数量、现有负债、地带分布是中年和老年女性抑郁倾向共同的影响因素。年龄及其二次项、子女数量、有无农业自雇以外的工作是中年女性抑郁倾向的影响因素; 每月来看望1次及以上的子女数量、是否照顾孙子女、是否有社交活动、是否上网、是否退休是老年女性抑郁倾向的影响因素。结论 我国老年女性的抑郁倾向较中年女性明显,且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应针对不同人群特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促进中年和老年女性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了解济南市老年人社会隔离与睡眠质量及其交互作用与抑郁的关联。方法 采用社会网络简化版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于2019年10至11月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随机抽取915名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存在社会隔离、睡眠障碍和抑郁者分别为227人(24.8%)、180人(19.7%)、155人(16.9%)。不同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数量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社会隔离的老年人发生抑郁的风险为非社会隔离的2.259倍(OR=2.259, 95%CI:1.528~3.337),存在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发生抑郁的风险为无睡眠障碍者的2.491倍(OR=2.491,95%CI:1.660~3.737)。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社会隔离与睡眠障碍对抑郁患病率存在相乘(OR(95%CI)=2.393(1.034~5.539))和相加交互作用(OR=7.120, 95%CI:3.950~12.834)。RERI(95%CI)=4.657(0.681~8.633),AP(95%CI)=0.654(0.419~0.889),S(95%CI)=4.183(1.548~11.307)。结论 社会隔离和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中老年人抑郁发生状况提供政策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数据,利用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测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运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我国中老年人31.2%(4 815/15 421)存在抑郁症状,中老年人抑郁量表评分为(7.83±5.78)分。各省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北京最低为4.3%(3/69),青海最高为56.8%(88/155)。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女性、无配偶同居、文化程度较低、农村户口、西部地区、非党员、参与社会活动少、吸烟、不喝酒、慢性病数目多、IADL受损的中老年人抑郁量表评分高,有抑郁症状的几率高(均P<0.05);随着年龄升高,抑郁状况先加重后减轻,分性别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有抑郁症状的几率在55.5岁达到高峰,男性在47.9岁达到高峰,女性的抑郁量表评分在57.9岁达到高峰,男性在55.4岁达到高峰。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应对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和干预措施,促进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公平、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社区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现况及其与家庭功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社区中老年人抑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某社区55岁及以上的304名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量表(APGAR问卷)评价其抑郁症状和家庭功能。结果社区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4%,按家庭功能、生活赡养方式、年龄、是否慢性病患病情况、有无配偶等因素进行分组,发现中老年人SDS平均得分及抑郁症状检出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上述因素与社区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有关。结论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改善家庭功能、加强自立能力、防治慢性病等措施有利于社区中老年人抑郁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郑州市成人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居民睡眠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6560名成年居民并对其人口学基本情况、行为危险因素、健康情况和睡眠时间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睡眠时间和睡眠不足情况,睡眠不足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郑州市成年居民每天平均睡眠时间7.36 h,男性(7.41 h)高于女性(7.32 h),农村(7.41 h)高于城市(7.30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773和11.643,P值分别为0.005和0.001)。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F=72.337,P<0.001)。睡眠不足率为19.76%,标化率为17.85%,睡眠不足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c2趋势=15.7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151,95%CI:1.005~1.318)、城市(OR=1.615,95%CI:1.326~1.965)、高年龄组(OR=2.592,95%CI:2.052~3.274)、高文化程度(OR=0.742,95%CI:0.572~0.963)、自报慢性病(OR=1.261,95%CI:1.078~1.474)、自评健康状况差(OR=2.517,95%CI:1.862~3.402)是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结论 郑州市成年居民睡眠不足普遍存在,城区居民、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睡眠不足情况尤为严重,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教和干预,改善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该项目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入户调查。选取数据库中2 816名65岁及以上的失能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2 816名失能老年人中有抑郁倾向的有611人,占比21.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农村(OR=1.370,95%CI:1.025~1.832)、居住区域为西部(OR=1.416,95%CI:1.068~1.878)和中部(OR=1.273,95%CI:1.013~1.600)、无配偶(OR=1.449,95%CI:1.106~1.898)、从不锻炼(OR=1.899,95%CI:1.325~2.721)是失能老人抑郁的危险因素;自评健康好(OR=0.434,95%CI:0.325~0.578)、睡眠质量好(OR=0.488,95%CI:0.375~0.634)、无慢性病(OR=0.750,95%CI:0.605~0.930)是失能老人抑郁的保护因素。结论 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较差,应加强对失能老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失能老年人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