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4-2016年河南省SFTS疫情监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病例分布特征,采用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PHGIS)1.7.0软件绘制SFTS空间分布图。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4-2016年河南省共报告SFTS病例2 781例,死亡34例,平均病死率为1.22%。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FTS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占病例总数的96.66%,5月为发病高峰。春、夏、秋季发病多于冬季。病例分布在8个地市26个县(区)。病例主要集中在豫南地区,信阳市发病最多,占全省病例总数的97.59%,其年均发病率为17.22/10万,高于全省平均发病率(0.98/10万)水平(P<0.01)。6个县(区)有死亡病例报告,占病例报告县(区)总数的23.08%。河南省SFTS存在局部空间区域高度聚集和个别县(区)散在发生两种发病模式。河南省报告SFTS病例的县(区)数逐年增多,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呈现由南向北逐渐扩散趋势。结论 河南省SFTS发病具有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高度聚集性特征,应针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病趋势,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天津市2005-2017年医疗机构新报告HIV/AIDS特征,为更好地在医疗机构中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新报告HIV/AIDS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回顾调查2005-2017年医疗机构新报告HIV/AIDS的科室来源及主要就诊疾病。结果 2005-2017年天津市医疗机构新报告HIV/AIDS 3 035例,医疗机构报告HIV/AIDS病例年均增长24.8%,其中49.2%(1 343/2 728)来源于住院病例,50.8%(1 385/2 728)来源于门诊病例,性病门诊就诊者检测在2011-2017年HIV阳性检出率呈现增长趋势(χ2=18.469,P=0.005);医疗机构住院病例、门诊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χ2=17.189,P=0.000)及新报告当年发生死亡比例(χ2=61.19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新报告HIV/AIDS首次CD4值(χ2=16.751,P=0.000)及新报告当年发生死亡比例(χ2=18.92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科室新报告HIV/AIDS首次CD4值(χ2=37.620,P=0.000)及新报告当年发生死亡比例(χ2=95.48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05-2017年天津市医疗机构门诊新报告HIV/AIDS较为及时,二级医院新报告HIV/AIDS比三级医院及时。在医疗机构重点科室门诊积极倡导医务人员中主动提供HIV检测服务,对于天津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抗病毒治疗(ART)前的HIV-1感染者基因型和耐药株的流行水平。方法 2017年1-6月在德宏州收集初始ART的HIV-1感染者170例,扩增pol基因,进行HIV-1基因分型和基因型耐药分析。结果 147份样品获得了pol基因,通过进化分析,发现12种HIV-1基因型,居于前3位包括C亚型(29.9%,44/147)、独特型重组形式(URFs)(27.2%,40/147)和CRF01_AE(19.7%,29/147),还检测到了近年该地区新鉴定出的流行重组形式(CRFs),包括CRF62_BC、CRF64_BC、CRF86_BC和CRF96_cpx。基因型在异性性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现耐药突变的比例为8.8%(13/147)。注射吸毒的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的比例(25.0%,8/32),高于异性性传播的HIV-1感染者(4.6%,5/109)(χ2=10.166,P=0.002)。结论 2017年德宏州初始ART的HIV-1感染者中病毒基因型高度复杂,HIV-1耐药株的流行达中度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特征和流行趋势变化。方法 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15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个案信息,应用SPSS 22.0软件描述和分析病例的特征和流行趋势。结果 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 10 877例,占HIV/AIDS总数的构成比由2015年的32.6%增长至2020年的35.5%(趋势χ2=81.880,P<0.01);男女性别比1.9:1(7 105:3 772),年龄(45.5±15.8)岁,逐年增加(F=5.184,P<0.01),以40~5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病例中<50岁组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χ2=69.888,P<0.01);主要分布在HIV早期流行地区(驻马店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和郑州市,与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200个/μl病例集中的地区一致;首次CD4 MP25,P75)为298(143,462)个/μl,首次CD4<200个/μl的构成比随时间无明显变化,首次CD4≥500个/μl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χ2=18.961,P<0.01)。结论 河南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总体疫情呈上升趋势,以男性、已婚、初中、农民或民工、40~59岁为主,提示需关注农村地区和中年人群,结合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特点,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控制艾滋病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1-2017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岁儿童流感样病例(ILI)临床特征及疾病负担。方法 2011年3月至2017年2月于苏州市儿童医院监测因流感样疾病就诊的<5岁门诊病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随访收集人口学信息、临床信息、疾病史及与医疗有关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比较ILI及不同流感亚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和社会经济负担。结果 共纳入6 310例,其中791例(12.9%)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其中A/H1N1阳性88例(11.1%),A/H3N2阳性288例(36.4%),B型415例(52.5%)。流感阳性儿童发生咳嗽、流涕、喘息、呕吐、抽搐的比例皆高;A/H1N1、A/H3N2、B型感染导致临床特征的主要差异为咳嗽(χ2=9.227,P=0.010)、喘息(χ2=7.273,P=0.026)和呕吐(χ2=8.163,P=0.017)。流感病毒阴性者治疗平均费用688.4(95%CI:630.1~746.7)元,流感病毒阳性者为768.0(95%CI:686.8~849.3)元。A/H1N1阳性者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A/H3N2阳性和B型阳性者(χ2=7.237,P=0.028)。结论 儿童感染流感病毒更易发生咳嗽、流涕、喘息、呕吐、抽搐等临床症状,并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其中A/H1N1亚型感染造成的疾病负担高于其他2种亚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儿童人偏肺病毒(hMP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杭州市2所哨点医院儿科呼吸道门诊和住院病例2 593例,门诊病例采集咽拭子1 676份,住院病例采集气管吸取物917份.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MPV核酸,阳性样本用RT-PCR方法对hMPV 融合蛋白(F)部分基因片段扩增和序列测定.所测基因序列与GenBank代表株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并构建基因进化树.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样本率的χ2检验.结果 杭州地区呼吸道患儿hMPV检出率为6.51%(169/2 593).门诊检出率为6.62%(111/1 676),住院检出率为6.32%(58/917),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6,P=0.769).2岁和3岁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4.14%(28/198)、14.01%(22/158),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54,P=0.000).冬春季检出高于夏秋季(χ2=67.032,P=0.000).测序的88株阳性基因序列与GenBank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1.6%~100.0%,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分属于2个基因型的4个亚型. 2011-2012年B1亚型占优势,2012年底至2013年A2型为流行.<1岁组A基因型(67.56%,25/37)与≥1岁组(43.13%,22/51)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23).结论 杭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hMPV存在4种基因型,<1岁组A基因型感染较多,2、3岁组hMPV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2-2023年河南省儿童青少年病毒性脑炎流行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趋势分布。方法 以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为研究现场,收集入院时间为2012年10月1日至2023年7月26日的病毒性脑炎病例信息,分析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症发生率、年龄构成、病原构成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情况。结果 本研究排除信息不全的病毒性脑炎病例后共纳入6 276例。病例主要来源于郑州市(38.96%),其次分别为周口市(9.93%)、许昌市(8.68%)、驻马店市(7.90%)和平顶山市(7.39%)。病例中男性占62.13%,女性占37.87%,7~13岁病例数最多(72.45%)。2012-2023年总体重症率为4.51%,不同地区、年份的重症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P=0.021; χ2=48.14,P<0.001)。病原分型中肠道病毒构成比最大(31.57%),其中柯萨奇病毒居多(58.37%)。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患病毒性脑炎大脑半球的损伤最常见(54.93%)。结论 2012-2023年河南省病毒性脑炎病例中男性较多,7~13岁儿童青少年为主要发病人群,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感染应当引起重视,在诊断病毒性脑炎后要特别注意预防大脑半球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2015-2019年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混合感染情况,为腺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上海地区3家医院内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对纳入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和采样,进行呼吸道病原体的多重PCR检测。结果 共纳入1 54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腺病毒阳性率2.92%(45/1 543),流感样病例(ILI)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SARI)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74%(29/1 058)和3.30%(16/485)。ILI在2019年1-5月的阳性率5.43%(7/129)高于2015-2018年同期的0.52%~4.48%(Fisher精确检验值=8.92,P=0.036)。45例腺病毒阳性病例的发病时间主要分布在第一、二季度,合计占62.22%(28/45),各季度发病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P=0.006),以第二季度的阳性率最高(6.03%),高于其他季度的1.89%~2.93%。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率有降低的趋势(χ2=10.16,P=0.001),13~19岁组的阳性率(9.43%)高于其他年龄组(1.48%~4.81%);学生组阳性率(12.07%)高于其他职业(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P=0.001)。45例腺病毒阳性病例中混合感染占31.11%(14/45)。ILI和SARI的混合感染率分别为34.48%(10/29)和25.00%(4/16),14例混合感染病例中,腺病毒的主要混合感染病原是甲型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结论 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病例,需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人群中的腺病毒监测,重点是关注第二季度的学生等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4-2016年江苏省疟疾病例就诊及确诊情况,为制订消除疟疾的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14-2016年江苏省报告的所有疟疾病例,收集其就诊、确诊及治疗等相关信息。采用SPSS 16.0和Stata 12.0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6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1 068例,除1例为输血感染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绝大部分为赴非洲务工归国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卵形疟、间日疟、三日疟和混合感染虫种判定正确率偏低,分别为79.3%(107/135)、29.5%(18/61)、52.9%(18/34)和0.0%(0/2)。2015年疟疾病例的当天就诊率高于2014年和2016年(χ2=18.6,P=0.001)。3年间确诊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P=0.246),疟疾病例就诊后当天确诊者占65.4%(699/1 068)。CDC初诊正确率和当天诊断能力均高于医疗机构(χ2=13.2,P=0.000;χ2=5.4,P=0.020)。72.7%(32/44)的重症恶性疟病例在发病后均未能在当天就诊。结论 在消除疟疾阶段,疟疾高流行区归国务工人员的就诊意识仍偏低,基层医务人员的疟疾诊断能力也需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宁波市新确证HIV/AIDS中新发感染病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开展重点病例的溯源调查、促进检测发现和减少新发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招募2017-2020年宁波市新确证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性行为特征、HIV抗体检测及HIV感染途径等相关信息。根据HIV检测史、发生危险性行为史和确证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判定新发感染和本地感染。采用EpiData 3.1和SPSS 23.0软件进行录入、整理数据库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2 044例HIV/AIDS中,年龄(40.6±15.3)岁,其中男性1 684例(82.4%)、未婚758例(37.1%)、宁波市户籍1 072例(52.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 253例(61.3%),宁波市居住时间>5年979例(47.9%),判定为本地新发感染的比例为34.3%(702/2 0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报告病例(与2017年报告病例相比,OR=1.422,95%CI:1.092~1.851)、职业为学生/教师/干部职员/离/退休人员(与商业服务/餐饮/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相比,OR=1.682,95%CI:1.307~2.165)、最近1年使用男性社交软件寻找同性非商业性伴(与未使用男性社交软件相比,OR=1.353,95%CI:1.073~1.706)的本地新发感染HIV风险较高。结论 2017-2020年宁波市新确证HIV/AIDS本地新发感染占一定比例,本地使用男性社交软件寻找同性非商业性伴是HIV/AIDS本地新发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男性社交软件寻找性伴MSM的溯源调查和互联网干预工作,减少本地艾滋病新发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了解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信阳市2011-2014年SFTS病例特征进行分析,利用PHGIS1.7.0软件绘制地区分布图,采用时间分布曲线结合圆形分布法分析季节性特征。不同年份及不同类型病例诊断、报告及审核的时效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2011-2014年信阳市共报告SFTS病例2377例,确诊病例死亡29例,其病死率为2.59%;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Z=11.803,P<0.05)。病例主要集中在信阳市西部和南部地区;有2个发病高峰,发病在时间上存在集中趋势(Z=433.928,P<0.05),4年间总的流行高峰期为4月20日-8月11日。男性发病率(3.4796/10万)显著低于女性(6.0815/10万)(χ2=83.653,P<0.05);50岁以上人群高发;农民占病例总数的97.67%。病例报告和审核及时性较好,但确诊所需时间较长。结论 信阳市SFTS以散发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及审核的及时性较好,但诊断及时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人类引起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新发病例,该文从流行特征、传播媒介及宿主、传播途径、危险因素等方面对该病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舟山市2011-2013年SFTS病例个案调查表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舟山市共报告SFTS 45例,病死率为11.11%(5/45),其中岱山县41例(91.11%).病例以山区丘陵>50岁人群为主(93.33%),5-7月为发病高峰(84.44%),多数为农民(42.22%)和家务待业(31.1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病例有发热(97.78%)、食欲减退(91.11%)、乏力(62.22%)、畏寒(44.44%)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均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进行性下降.病例居住地环境卫生普遍较差,且病前2周进行农田种植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为68.89%(31/45),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并发现3起流行病学相关事件.结论 舟山市SFTS是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清晰流行病学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且可能存在人传人现象.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及做好户外防护措施对降低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衣壳蛋白(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水平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30例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N蛋白特异性Ig M(+)组与N蛋白特异性Ig M(-)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转归;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轻症组患者与重症组患者Ig M抗体滴度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 RNA载量的相关性;从而观察分析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滴度、SFTSV-RNA载量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N蛋白特异性Ig M(-)组中有神经症状、死亡及病重例数均明显较Ig M(+)组多(均P 0. 05); 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水平与SFTSV-RNA载量、凝血酶原时间(PT)、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495、-0. 440、-0. 367、-0. 280,均P 0. 05);而与血小板(PLT)呈正相关(r=0. 335,P=0. 002)。SFTSVRNA载量与PT、LDH、AS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606、0. 604、0. 587,均P 0. 001);而与PLT呈负相关(r=-0. 384,P 0. 001)。发病第10~13天时轻症组患者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滴度高于重症组患者(P 0. 05)。结论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的出现及滴度的升高有助于SFTSV的清除,且对患者凝血功能及肝损伤、心肌损伤有修复作用; N蛋白特异性Ig M抗体可能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汉坦病毒主要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两种人类疾病,即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毛细血管广泛损伤,通透性升高。汉坦病毒感染者血小板数量严重减少,不仅与“外周破坏增加”有关,而且还可能与“血小板生成和功能障碍”有关。尽管汉坦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近年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主要围绕血小板减少相关的两种机制展开讨论,旨在阐明汉坦病毒感染发病机制,为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药物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国2011-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监测情况.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SFTS三间分布和病例审核的及时性,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聚集性疫情资料分析其聚集性,采用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其随年龄变化的病死率,利用χ2检验不同组别的病死率差异,检验水准取α=0.05. 结果 2011-2014年23个省份共报告5 352例SFTS,其中16个省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2 75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1.4%,病死率约为7.9%,病例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苏7省,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9.3%.4-10月为该病流行季,5-7月为疫情高峰.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88.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4岁,占病例总数的67.6%.病死率由40~44岁年龄组的3.7%逐步增加到≥80岁年龄组的13.5%.曾被误诊的病例其病死率高于其他病例(χ2=12.726,P< 0.001),OR=3.06(95%CI:1.61~5.90).聚集性疫情续发病例最可能的暴露因素是接触病例血液.结论 SFTS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河南、湖北和安徽交界地区以及山东、辽宁发病例数较多,病例呈高度散发状态,5-7月为疫情高峰季,农民和中老年人是发病高危人群;偶有聚集性暴发疫情,且与接触病例或尸体血液相关;病例高龄和误诊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东海县鼠类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鼠笼法在野外及居民区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分类,并取其心、肝、脾、肺、肾、脑等脏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体内SFTSV核酸。结果主要鼠种有黑线姬鼠、大仓鼠、小仓鼠、麝鼳、褐家鼠、小家鼠等6种。野鼠密度为13.47%,主要鼠种为黑线姬鼠;家鼠密度为6.98%,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野鼠SFTSV带毒率为6.90%,家鼠为7.87%;野鼠心、肝、脾、肺、肾、脑均带有病毒,且两种或两种以上脏器带毒;家鼠多为单一脏器感染。病毒核酸的基因测序与Gen Bank公布的SFTSV的N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5%以上。结论东海县6种鼠类除小仓鼠外,其余5种均携带SFTS病毒,是该地SFTSV的宿主动物,但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染源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合肥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相关特征和家庭负担,为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SFTS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家庭负担调查表。结果 2014—2019年间合肥市133例SFTS确诊病例,实验室检测阳性率43.75%,死亡22例,SFTS病死率16.5%。合肥市有4个县(市)多发,但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1.230,P=0.312)。75.2%的病例集中在4-7月份。死亡与存活病例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7,P=0.183),主要是农民(78.2%)。80.5%的病例发病前一个月居住在丘陵/山区,78.9%的病例发病前2周有户外活动,15.8%病例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存活与死亡病例发病前家里有无老鼠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7.037,P=0.030)。99.2%的病例首发症状是发热,多数病例有乏力(81.2%)畏寒(61.7%)和食欲减退(55.6%)等非特异性症状,存活和死亡病例是否呕血有统计学差异(〖XC小五号.EPS;P〗=5.992,P=0.014)。从发病到确诊治疗M为5天,平均就医2.29次。市级及以上医院诊断率为86.3%。聚集性疫情的传播模式为“蜱叮咬-首发病例-体液、排泄物-续发病例”。69.8%的病例存在中等和严重的家庭负担,最严重的是经济负担(88.9%)。影响家庭负担的因素是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P<0.05)。结论 居住在丘陵/山区的高龄农民为SFTS的高危人群,季节发病明显。存活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主要差异在于呕血和发病前家有老鼠。县级及以下医院诊断能力低、就诊次数多,确诊时间延长从而加重家庭负担。应加强培训和宣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