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检索半夏泻心汤主要的有效成分和靶标。在GeneCards、OMIM、DrugBank、PharmGKB数据库中寻找IBS-D的疾病效应靶点,并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半夏泻心汤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对药物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质的交互作用网络,以解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关系。对核心靶点展开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对主要的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进行分子对接,以评价其结合能力。结果:半夏泻心汤中含有143个活性化合物;化合物靶点与IBS-D疾病靶点有58个交集靶点;通过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推测半夏泻心汤治疗IBS-D的关键成分有槲皮素、汉黄芩素、山柰酚、金合欢素、甘草查耳酮A、黄芩素等,PPI网络中核心靶点为原癌基因蛋白Jun (JUN)、FOS、核转录因子-κB (NF-κB) p65 (RELA)、蛋白激酶B1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鱼腥草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关键靶点及关键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UniProt数据平台、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微生信息数据处理平台、String数据库、Cytoscape3.9.1软件、DAVID数据库等,筛选出鱼腥草的活性成分、对应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并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Pymol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鱼腥草治疗前列腺癌的共同靶点有98个,PPI网络分析显示EGFR、AKT1、ESR1、HRAS等为关键靶点,KEGG富集分析显示癌症通路、前列腺癌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是鱼腥草作用于前列腺癌的关键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鱼腥草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活性成分菠菜甾醇、山奈酚、鱼腥草素等与核心蛋白AKT1、ESR1等存在较好的结合性。结论 鱼腥草可能通过作用于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下游HRAS相关蛋白表达,影响前列腺癌生长的效果,为后续探究鱼腥草治疗前列腺癌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R软件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数据库收集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关键活性成分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 1.1.2对核心靶点和度值排名前3位的关键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有17个靶点,涉及23个活性成分,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出β-谷甾醇、(+)-儿茶素、花旗松素、表儿茶素、常春藤皂苷元、3β-乙酰氧基苍术酮等关键活性成分,以及胱天蛋白酶3(CASP3)、CASP8、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环氧合酶2(PTGS2)、过氧化氢酶(CAT)和雌激素受体1(ESR1)等核心靶点。GO分析得到903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p53、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67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五苓散的关键活性成分对核心靶点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五苓散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治疗肝硬化腹水,主要起到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六君子汤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核心成分、共作用靶点及通路。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进行检索并筛选六君子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运用Disgenet、MO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作用靶点,取二者靶点交集,应用STRING平台及Cytoscape 3.10.0软件构建六君子汤-成分-靶点蛋白-疾病互作网络图;凭借微生信平台对所得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绘制GO和KEGG富集分析图,最终使用pymol和AutoDock软件实现分子对接可视化。结果 六君子汤药物活性成分共131个,药物靶点218个,疾病相关靶点1376个,药物与疾病共靶点108个,GO分析中生物过程3584条,细胞组成186条,分子功能348条,KEGG分析获得通路229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成功,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六君子汤可能通过槲皮素、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木犀草素、豆甾醇、山奈酚等有效成分,作用于STAT3、TP53、MAPK3、AKT1、MAPK1等靶点,参与糖尿病并发症通路、卡波西肉瘤相关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实现调节胃肠动力、抗炎等作用,从而改善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王玉  于桂芳  胡军华  周茆  肖伟  王振中 《中草药》2023,54(17):5508-5521
目的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麻杏止哮颗粒治疗哮喘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麻杏止哮颗粒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利用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哮喘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绘制平台获取共有靶点,并将信息导入Cytoscope3.9.1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构建药物关键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和药物-有效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基于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 结合质谱分析与数据库筛选得到药物活性成分24个,药物靶点147个,疾病靶点1483个,共同靶点106个,关键活性成分23个;经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及网络拓扑分析后,获取核心靶点10个,分别是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纤连蛋白1,药物有效成分5个,包括槲皮素、异鼠李素、汉黄芩素、柚皮素、儿茶素;GO富集到基因功能69个,KEGG富集到基因通路70条,分析结果表明,麻杏止哮颗粒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晚期糖基化终末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通路等来发挥治疗哮喘的作用。结论 初步揭示了麻杏止哮颗粒治疗哮喘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麻杏止哮颗粒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山豆根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鉴定对山豆根化学成分;运用PharmMapp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山豆根成分靶点;通过GeneCards、DrugBank数据库收集肝癌相关靶点;运用Venny 2.1.0构建韦恩图,取化学成分和肝癌的交集靶点,并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筛选山豆根抗肝癌的潜在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相作用(PPI)网络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山豆根抗肝癌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通路分析,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山豆根抗肝癌的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的结合活性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通过细胞活性实验验证三叶豆紫檀苷、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的抗肝癌作用。[结果] UPLC-Q-TOF/MS鉴定出山豆根中23个化学成分;获得山豆根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33个。PPI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山豆根可能通过苦参碱、氧化苦参碱、6,8-二异戊烯基山柰酚、丁香脂素、Shandougenine A等活性成分作用于细胞周期素D1(CCND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酪氨酸激酶受体2(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雌激素受体1(ESR1)等核心靶点,通过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受体(ErbB)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发挥抗肝癌作用。分子对接验证得到山豆根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结合力。细胞活性实验表明三叶豆紫檀苷、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肝癌作用。[结论]该研究初步表明山豆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为阐明山豆根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经典名方泻白散治疗肺炎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TCMSP、BATMAN-TCM数据库获取泻白散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DisGeNET、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肺炎的相关靶点,筛选得到泻白散治疗肺炎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作用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泻白散治疗肺炎靶点间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PPI)网络并筛选得到关键靶点及其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工具对泻白散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本研究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发现泻白散中74个活性成分可以作用于与肺炎相关的53个靶点,其中槲皮素、血根碱、山柰酚、β-谷甾醇等成分是潜在药效成分。利用拓扑学筛选得到关键靶点9个,包括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B)、肿瘤坏死因子(TNF)等;GO分析获得90个条目,泻白散治疗肺炎可能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因子活性等过程,KEGG分析获得41个条目,炎症性肠病、百日咳等通路可能是泻白散治疗肺炎的潜在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方中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血根碱、山奈酚、β-谷甾醇等与核心靶点IL8, IL6, IL4和TNF等均能实现自发结合。结论 中医经典名方泻白散中槲皮素、血根碱、山奈酚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炎症性肠病、百日咳等通路实现对肺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紫苏子配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能的作用靶点以及相关信号通路,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黄芪-紫苏子的化学成分;运用PubChem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其潜在靶点;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检索COPD相关靶点,与黄芪-紫苏子化合物靶点进行交集筛选出共同靶点作为研究靶点;使用Cytoscape3.2.1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上述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数据后在Cytoscape3.2.1软件中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然后进行核心靶点筛选;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RCSB PDB数据库、Pymol和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采用A549细胞进行体外活性实验评价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抗炎作用,验证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的科学准确性。结果 黄芪-紫苏子的“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包含34个化学成分和74个治疗COPD的潜在靶点,其核心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另PPI网络中核心靶点主要涉及ALB、TP53、AKT1等;GO功能富集得到GOBP条目1841条,GOCC条目109条,GOMF条目105条;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30条信号通路,其中靶点在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富集较为集中。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和紫苏子的核心化合物中的黄芪异黄烷苷、木犀草素、槲皮素以及异鼠李素等黄酮类成分对ALB具有较高亲和力。体外活性验证中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结论 黄芪-紫苏子配伍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调控炎症因子释放,达到治疗COPD的效果,为其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当归六黄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UniProt数据库检索当归六黄汤的活性成分和相应的靶点。基于GeneCards、DrugBank、OMIM数据库获取与PMS相关的靶点,并得到当归六黄汤与PMS的交集靶点。构建当归六黄汤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采用Metascape在线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通过Discovery Studio 2016进行分子对接,确定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结果 共获取当归六黄汤112个活性成分,经筛选得到5个关键活性成分,分别为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山柰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主要发挥抗炎和雌激素样作用。获取当归六黄汤与PMS的交集靶点52个,经筛选得到5个核心靶点,分别是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雌激素受体1(ESR1)、IL-1B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亚科3 C组成员1(NR3C1),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和激素调节。KEGG富集分析显示,当归六黄汤治疗PMS主要通过化学致癌-受体激活、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5-羟色胺能突触、雌激素信号通路、突触小泡循环、腺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当归六黄汤的关键活性成分可以与核心靶点蛋白形成稳定的对接模型。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当归六黄汤治疗PMS的关键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和主要信号通路,为当归六黄汤治疗PMS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研究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方法 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苦参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基因。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获取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3.7.2构建苦参治疗CHB的“相关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通过R 3.6.2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依据AutoDock vina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苦参治疗CHB的相关活性成分23个,潜在作用靶点97个。网络分析结果提示苦参可能通过作用于IL-6、ESR1、AR、RELA、PPARG和CASP3 6个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以达到治疗CHB的目的。分子对接预测结果提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稳定结合。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苦参的临床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显著超过以往排便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是含有未消化食物或是脓血,而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是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慢性腹泻作为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以排便次数增多、糊状便或稀水样便为其主要特征.据大量文献资料报道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慢性腹泻的患病率呈现出一种有增无减的状态,同时加上该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因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该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研究,现总结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泄泻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痛泻的成因不囿于食积胃肠和肝脾不调两个方面 ,凡肠道积滞不畅而腹泻者 ,皆可出现痛泻 ,而且泻后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五更泄不独见于肾阳虚 ,肝郁乘脾、酒积伤食等也可泻在五更。湿是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 ,淡渗法是治疗腹泻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车前子、茯苓是利小便而实大便最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小儿腹泻的病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8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86例患儿除1例重症脱水于入院3小时即死亡外,其余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引起腹泻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针对病因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腹泻患儿的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腹泻的营养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方营养合剂对腹泻患儿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询问法对 10 2例腹泻患儿进行膳食调查 ,将患儿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营养合剂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在改善患儿体温、体质量、精神状态、大便性状、纠正脱水等方面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但治疗组腹泻次数明显减少 ,病程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P <0 .0 1)。结论 复方营养合剂对儿童腹泻有辅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军  龙登凯  周涛  丁铃  郑伟  江维克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397-2403
ABA 8'羟化酶是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分解代谢中的关键酶基因之一。采用同源检索的方法从太子参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7个ABA 8'羟化酶(abscisic acid 8'-hydroxylase)基因家族成员,对各家族成员进行转录分析组数据以及ABA 8'羟化酶关键基因ABA8ox1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ABA8ox1基因CDS全长1 401 bp,编码480个氨基酸残基,等电点为8.55,相对分子质量为53 k Da,跨膜分析显示其为膜蛋白,1~21个氨基酸残基位于胞内,22~466个氨基酸残基位于胞外。转录组数据分析及定量PCR技术共同证明ABA8ox1在块根的韧皮部及须根中有较高的表达。多序列比对及聚类分析显示与其他植物CYP707A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ABA分解关键基因At CYP707A1和At CYP707A3聚为一类。该研究为太子参块根膨大及对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丝穗金粟兰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芳有  邹雍  陈杰  黄伟明  卞玉婷  罗永明 《中草药》2020,51(6):1485-1490
目的对丝穗金粟兰Chloranthus fortune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学鉴定方法对丝穗金粟兰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借助MTT法对其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从丝穗金粟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迷迭香酸(1)、2′-羟基-4,3′,4′,6′-四甲氧基查耳酮(2)、卡瓦胡椒素A(3)、cycloshizukaol A(4)、白术内酯III(5)、4β-hydroxy-8,12-epoxyeudesma-7,11-diene-1,6-dione(6)、(8α)-6,8-dihydroxycadina-7(11),10(15)-dien-12-oic acidγ-lactone(7)、curcolonol(8)、11-hydroxyldrim-8,12-en-14-oic acid(9)、木栓酮(10)、异香草酸(11)、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12)、3,4-二羟基苯甲酸(13)、莽草酸(14)、东莨菪苷(15)以及N-acetyltyramine 1-O-β-D-glucoside(16)。化合物4和5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46~85μmol/L。结论化合物2、10、11、13~15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1~3、6~16为首次从丝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丝穗金粟兰中部分倍半萜显示出弱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寇子祥  陈宝贵 《天津中医药》2014,31(12):711-714
陈宝贵教授治疗泄泻经验丰富,常在平常治法基础上伍以风药。风药大多为辛味之品,能行能散,具有升发脾阳,祛风胜湿,疏理肝郁,发散郁火的特点。常用风药有葛根、柴胡、升麻、防风、白芷、藿香等。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秋季腹泻(以下简称秋泻)的主要病因为轮状病毒感染,治疗方法通常集中于抗菌疗法、中西医疗法等,总结当前应用于临床中的一些常用药物及其用法。  相似文献   

19.
肿瘤科临床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腹泻,采用常规疗法效果欠佳。长期腹泻导致的营养不良可使患者机体的免疫力进一步降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可能导致抗肿瘤治疗措施无法顺利进行,从而影响整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中医辨证法分析化疗相关性腹泻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