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6个省份28个县(区)0~17岁儿童伤害发生状况。方法: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既往数据和现有工作规划,选择调查对象对过去12个月内儿童伤害发生情况进行普查。调查对象为未上幼儿园、幼儿园、小学1~3年级儿童的监护人,以及小学4~6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儿童本人。结果:调查前12个月内,儿童伤害人数发生率为4.83%...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6个省份28个县(区)儿童动物伤害流行特征及发生频次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动物伤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6-2020年儿童伤害预防项目中0~17岁儿童伤害数据,描述儿童动物伤害发生基本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动物伤害发生频次影响因素。结果:中国6个省份28个县(区)204 628名...  相似文献   

3.
1995~2005 年我国道路交通伤害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特别是近10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机动化程度的快速提高,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给居民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2,3〕。本文拟通过对近10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伤害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道路交通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本研究所用我国道路交通伤害定义和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公安部交管局”)1995~2005年11年间公布的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相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厦门市湖里区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订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0—2014年在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道路交通伤害的0~14岁儿童病例的一般信息、伤害事件基本情况和伤害临床信息,分析伤害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收集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3 099例,5年中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就诊例数呈下降趋势,伤害数男孩高于女孩,5~9岁年龄段儿童是高危年龄段。伤害类型以挫伤/擦伤为主,头部为主要受伤部位,多为轻伤,经急诊治疗后回家,预后良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事故主要发生在交通高峰时间和暑假期间,多见于儿童在道路上或居住小区公共场所进行休闲活动时,其次是儿童往返学校的路上。结论开展伤害预防教育,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共同维护道路安全,提升学龄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和减少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病例变化趋势及现况特征,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6-2013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分析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变化趋势及人口学、伤害事件和临床等现况特征.结果 2006-2013年NISS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一直居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原因的第二位,但占儿童非故意伤害病例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3年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男女性别比值为1.82,17岁年龄段占10.86%;机动车车祸病例占66.44%,7、8月、周末和17:00-18:00时为高发期,65.42%的伤害是发生在驾乘交通工具时;伤害性质73.53%为挫伤/朦伤,伤害部位33.81%为头部,轻病例占76.42%,伤者74.86%的就医结局为治疗后回家.结论 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问题不容忽视,中学高年级男生和学龄前男童是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应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儿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1990-2015年中国分性别、年龄段和省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现状和变化情况,并为不同类别地区开展相关防控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描述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现状,计算1990-2015年相对变化幅度和年度变化百分比,采用k-medians方法对现状和变化情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男童略高于女童,低龄儿童高于大龄儿童。1990-2015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省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均有下降,其中男童和女童下降幅度接近,低龄儿童下降幅度高于大龄儿童。不同省份中,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小的为安徽省。根据死亡率现状和变化情况,各省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状况可以分为4类。结论 1990-2015年中国0~14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改善较为明显,但道路交通伤害仍是中国0~14岁儿童面临的重要健康威胁之一,部分地区低龄男童应是今后道路交通伤害防控工作的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蒙自市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蒙自市20所中小学校的9 000多名中小学生,对其通学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共调查学生9 197名,其中150名学生发生了道路交通伤害。蒙自市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为1.63%,初中生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为2.85%。5月是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高发期。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依次是村庄内道路(38.00%)、城市道路(33.33%)和小区内道路(12.67%)。有26.67%的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在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时的活动,最多的是在骑/乘电动自行车(52.00%)。绝大多数病例的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5.33%。受伤部位主要以下肢、上肢、多部位为主,分别占45.51%、22.16%、16.17%。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大多数治疗后痊愈,占全部病例数的70.67%。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儿童,住院的天数最长为90 d,费用最多为30 000多元。结论 蒙自市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较高,初中生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骑/乘电动自行车是儿童交通伤害发生时的首位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城乡结合部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模式,为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宁波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为对象,建立并实施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和环境改变综合干预对策,通过一年半的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伤害发生及知信行等方面变化。结果:干预后中小学生伤害知识得分均较干预前上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被调查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经常在马路上打闹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从1.3%和1.9%下降至0.6%和0.8%);干预前后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技能培训和环境改变为辅的伤害干预方式在5所学校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可为城市城乡结合部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成年人群道路交通伤害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方法2010年在我国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了98658名18岁及以上居民,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道路交通伤害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信息。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成年人群头盔佩戴、安全带佩戴、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和无证驾驶情况。结果2010年我国成人摩托车驾乘人员中,头盔经常佩戴率为20.03%(95%CI:16.98%~23.08%),不佩戴率为59.52%(95%CI:55.80%~63.25%),男性佩戴情况好于女性(P〈0.001)。机动车驾驶员安全带经常佩戴率为36.74%(95%CI:33.04%~40.45%),不佩戴率为37.22%(95%CI:33.81%~40.62%),女性佩戴情况好于男性(P=0.028)。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率为10.89%(95%CI:9.65%~12.13%),45~54岁组驾驶员酒后驾驶率最高(P=0.010)。机动车驾驶员疲劳驾驶率为19.71%(95%CI:18.06%~21.37%),35~44岁年龄组驾驶员疲劳驾驶率最高(P=0.003)。机动车驾驶员无证驾驶率为24.68%(95%CI:22.13%~27.23%),65岁及以上年龄组驾驶员无证驾驶率最高(P〈0.001)。结论中国成年人道路交通危险行为问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4—2006年云南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来自云南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发布的2004—2006年的《云南省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初步掌握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状况、事故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结果2004—2006年云南省共发生道路交通伤害24711起。道路交通事故数、伤亡人数、人口死亡率、万车死亡率、里程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每起事故平均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肇事人员及伤亡人员男性多于女性,以21~45岁青壮年人群为主。乘客、行人和摩托车驾驶者也是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受害者。结论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呈下降趋势,但事故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机动车数量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对我国2004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计算万车死亡率、10万人口死亡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伤害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道路交通伤害中来自驾驶员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及这些影响因素作用的强度。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56名近期肇事司机和其对照进行EPQ问卷调查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并测试一系列的生理指标。结果饮食节律不正常(OR=1.815)、疲劳(OR=3.263)、消化系统疾病史(OR=3.504)、视力不良(OR=3.825)、离婚(OR=3.226)、早醒(OR=4.931)、混合性睡眠不良(OR=5.719)、简单和复杂反应时(OR=3.498,OR=2.292)、P分(OR=1.352)、E分(OR=1.439)等因素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道路交通伤害与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及与营养相关的不良行为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必要措施,可减少车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京市某社区居民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情况,为开展社区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社区,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居民道路交通知识的知晓率较低;29.07%的人认为道路交通安全应该由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同负责;社区居民参与交通过程中的违章情况较多,在调查前一个月有过1种以上违章行为的社区居民比例为45.47%;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有2.23%的人发生过交通事故.结论 南京市社区居民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居民开展以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主的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8—2011年中国特大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特大道路交通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录2008—2011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交通事故资料中有关全国一次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伤害事故的资料和通过GooSe搜索引擎搜索的补充新闻资料为依据,经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编码录入,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1年全国共发生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14起,1721人死亡,1883人受伤,发生地区集中在中西部,云南、贵州和西藏3省占全国发生起数的1/5;发生时间多在2~3月和10—11月,时点为下午2点和3点;事故发生的道路依次为国道(41.23%)、省道(25.44%)和县道(11.40%);事故原因主要为碰撞(45.61%)和坠车(38.60%);70.18%的肇事车型为客车,以大型客车为主(53.51%);71.88%肇事车处于制动不良或制动失效等非正常状态,87.72%的事故由超速行驶(44.74%)或超载(15.79%)等违法过错所引发。结论遏制特大道路交通伤害的措施在于提高公众和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完善路网安全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特,加大对公路客运公司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儿童步行者交通事故伤害的流行特征,分析与步行者交通事故伤害相关的人、车、路因素。方法利用广州市公安交警系统收集的2000-2004年0~14岁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数据,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儿童步行者伤害的特征。结果2000-2004年共1440名儿童步行者发生交通事故,伤害年均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7.63/10万、1.78/10万、10.07%。5~9岁组年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分别为26.80/10万、2.57/10万;0~4岁组致死率最高,为13.29%。男孩步行者伤害年发生率(20.98/10万)和死亡率(2.00/10万)均高于女孩(分别为13.83/10万、1.52/10万)(P值均<0.05)。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最常见的部位是多部位(40.34%)、头部(26.75%)、下肢(21.53%)。死亡、重伤和轻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7%、66.18%、23.75%。伤害主要由机动车驾驶员(57.50%)和步行者(33.47%)过失造成。导致伤害事故的主要车辆是客车、两轮摩托车和货车,分别占40.14%、34.38%、22.15%。结论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和健康,在人、车、路系统中,司机和步行者过失是儿童步行者伤害的主要原因,必须加强对机动车司机的教育以及儿童的看护。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1967~1968年曾出现过一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1].1985年始我市实施了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接种,流脑发病率明显下降.为了掌握广州市人群流脑抗体水平情况,我们于1998~1999年对494名正常人群血清进行流脑A群杀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