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估两种儿童青少年血压标准对血压偏高检出情况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血压标准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杭州市中小学生健康检查,随机整群抽取杭州市7个县(市、区)7所小学、7所中学和7所高中资料完整的24 550名7~17岁儿童青少年。收集基本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血压偏高的判断分别采用《201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2010标准)和2018年国家卫生行业标准《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2018标准)。采用R 4.1.2软件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Cohen’s Kappa一致性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8标准下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比例(15.05%)远低于2010标准(23.47%)。两标准判断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一致性水平为中等水平(Kappa值为0.71),但两标准的一致性在不同身高组中存在明显差异,Kappa值在P5~、P10~、P25~身高组最高,在P90~、P95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2~17岁我国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偏高的流行情况,探讨体格测量指标(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与血压偏高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相关部门制定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1991-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资料完整的5 554名12~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定义采用2018年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布的“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行业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偏高与4个体格测量指标的关联关系。结果 1991-2015年我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单纯收缩压偏高及单纯舒张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67%、1.57%和6.41%。瘦和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三个亚组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8.79%、17.88%和27.45%,单纯收缩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39%、3.03%和5.88%,单纯舒张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5.99%、10.91%和12.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偏高、单纯收缩压偏高及单纯舒张压偏高的风险随BMI增大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群中血压偏高检出率较高。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有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生结局相关因素与儿童期间血压偏高的关系,并阐明其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3年9月在中国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6~17岁学生62 168名,男生32 064名,女生30 104名,年龄中位数为10.74岁,出生体重中位数为3.3 kg,单胎49 843名(97.0%),双胎1339名(2.6%),三胎及以上180名(0.4%)。问卷调查基本人口学资料、出生体重、出生胎数、膳食和运动相关行为,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等体格检测。依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和身高别的血压偏高标准判定是否血压偏高。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结局(出生体重、出生胎数)与血压水平或血压偏高的关联,并研究关联的性别差异。结果 62 168名调查对象中血压偏高检出5933人(9.5%)。按照出生体重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仅在低出生体重者中,校正潜在协变量后出生体重与收缩压(b=-1.628,95%CI-2.571~-0.685,P=0.001)、舒张压(b=-1.463,95%CI-2.186~-0.740,P<0.001)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正常的儿童青少年中腰围(WC)对血压偏高的预测作用,为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1993-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横断面合并数据,选取BMI正常的7~17岁儿童青少年9 038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指标包括性别、年龄、WC、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偏高患病率。校正性别和年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压水平随WC水平增加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偏高患病率随WC水平增加的变化趋势以及患病风险。结果 随着WC水平的增加,BMI正常的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和血压偏高率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收缩压/舒张压:96.0/63.1 mmHg~102.4/68.0 mmHg;血压偏高率:6.9%~21.8%,P均<0.001),结果均独立于性别与年龄。以WC25组为参照组,随WC水平的增加(P25≤WC50,P50≤WC75,P75≤WC90和WC≥P90),血压偏高的患病风险分别为1.39,1.70,2.21和3.10(P均<0.01),结果独立于性别与年龄。结论 WC可作为预测BMI正常的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重要指标。BMI指标应与WC指标联合应用,从而更有效的预防儿童血压偏高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我国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类型对血压偏高的相加交互作用,为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于2012年中国七个省市的儿童青少年的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组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类型和血压偏高之间的关联,分析一般性肥胖和单纯性腹型肥胖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 015名儿童青少年,一般性肥胖、单纯腹型肥胖和复合型肥胖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比例分别为17.7%、12.0%和23.2%。复合型肥胖对男生和城市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影响较大(男生OR=2.80,95%CI:2.55~3.07;城市OR=2.95,95%CI:2.69~3.24 ),收缩压和舒张压偏高呈现相同结果。在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人群中,由一般性肥胖和单纯腹型肥胖的相加交互作用所引起的血压偏高的比例占22%。结论 一般性肥胖比单纯腹型肥胖对血压的影响更大,在不同肥胖类型中,复合型肥胖仍然是导致血压偏高最危险的因素。在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人群中,一般性肥胖和单纯腹型肥胖具有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蒙自市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与血压偏高之间的关系,为卫生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10月—2021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14所学校中30个班级的中小学生开展研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超重和肥胖与血压偏高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7~17岁儿童青少年4 015人。超重、肥胖及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2.53%、10.01%及12.38%。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9.96%、19.48%及25.62%。超重组和肥胖组血压偏高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2.190倍(95%CI:1.696~2.926,P<0.001)和3.243倍(95%CI:2.501~4.204,P<0.001)。对1 604名9~17岁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运动等行为进行分析,非寄宿生(15.09%)、食用新鲜水果≥1次/d(13.49%)学生的肥胖率更高(χ2=18.012、7.225,P<0.05);不饮用含糖饮料(16.88%)、每周进行60min以上中高强度运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杭州市江干区7~12岁儿童体质指数(BMI)和血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杭州市江干区26所小学学生的身高、体重、血压及心率等体检资料,分析体质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27 600名7~12岁学生中,男生超重2 460人(16.64%)、肥胖1 568人(10.60%);女生超重1 065人(8.31%)、肥胖669人(5.22%),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女生(P0.01)。高血压检出3 544人(12.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正年龄、性别因素后,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BMI与血压密切相关,儿童超重和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本地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21年石景山区7所学校学生进行调查。采用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血压偏高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结果 石景山区中小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2.5%。按体质指数(BMI)分组,血压偏高检出率表现为正常组(7.4%)<超重组(11.2%)<肥胖组(24.7%)(χ2趋势=106.472,P<0.05);BMI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和0.199,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OR=1.543,95%CI:1.082~2.201)和肥胖(OR=4.280,95%CI:3.236~5.660)是石景山区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北京石景山区中小学学生血压偏高水平较高,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是有效防控血压偏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董华  崔伟  庞永新  房爱国 《中国校医》2001,15(5):346-347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成人高血压可能始于儿童期 ,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研究儿童血压的分布规律及危险因素 ,便于对高血压易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 ,本文作者采用了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于 2 0 0 0年 5月 3日至 10日对徐州市 3~ 12岁健康儿童 10 0 3名进行了血压现况及问卷调查。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于 2 0 0 0年 5月 3日至 10日对徐州市师范附属小学 ,徐州市妇联幼儿园 3~ 12岁健康儿童 10 2 9名进行了血压状况及问卷调查 ,剔除 2 6份不合格问卷 ,问卷合格率为 94.7%。1.2 血压测量方法 首先对调…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儿童血压偏高影响因素秩和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蒙古族儿童血压偏高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父母血压,母亲孕时年龄,孕时吸烟,孕时饮酒,家庭人均耗盐量等影响蒙古族儿童血压的用秩和比法进行分析。结果 蒙古族儿童血压偏高最危险的因素是父母亲均有高血压及母亲孕期饮酒。结论 父母亲血压水平是影响儿童将来血压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高血压应从母亲孕期做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身体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以及性别对高血压、低白细胞含量、高甘油三酯、血糖和胆固醇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在荆州市农村地区所记录的数据,以18岁以上的成人为研究对象,以BMI小于18.5 kg/m2为过轻,BMI大于24为超重或肥胖的标准,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线性回归(GLM)模型,应用SA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BMI与高血压、高甘油三酯、低白细胞含量的发生率存在显著联系。BMI每增加1,高血压的可能性增加12%,高甘油三酯的可能性增加22%,而低白细胞含量的发生率减少18%。模型同时显示了年龄对高血压发生率的显著影响,50~59岁是高血压的高发期,而60~69岁是高血压的巅峰期。同时证实女性有相对男性4倍左右的低白细胞含量以及45%的高甘油三酯可能性。而线性回归模型(GLM)表明,BMI与血糖测定值和胆固醇测定值存在正向相关联系。结论 BMI每上升1,血糖平均上升0.06,而胆固醇则上升0.05。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体质指数预测偏高血压中曲线分析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体质指数(BMI)预测偏高血压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观察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超重、肥胖界值点预测偏高血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随机抽选1850名14~16岁北京中学生,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按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观察各组血压分布,绘制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计算超重、肥胖界值点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BMI预测偏高血压ROC曲线下面积均〉0.5(男0.789;女0.680。P〈0.001)。超重界值点比肥胖有更高灵敏度,而肥胖的界值点具有良好的特异度。结论 BMI预测偏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且男生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与血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利用 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中的体格测量资料 ,选取 2 0岁以上的成人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我国成人体质指数的分布状况及与血压的关系 ,并拟为确定我国居民的适宜BMI参考值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结果表明 ,我国成人体质指数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及城乡差异 ;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随着BMI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对血压值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控制年龄、性别及城乡等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对高血压发生的相对危险度随着BMI值的增加大体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天津市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血压现状及其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16个区94所中小学7~17岁儿童青少年30403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采用SPSS 24.0进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  相似文献   

15.
Multivariate linkage analyses of correlated traits provide greater statistical power to identify genetic loci with effects too small to be detected in single trait analyses. We conducted genomewide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systolic BP, diastolic BP,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in 1,848 non-Hispanic white subjects (968 females, 880 males) from 279 multigenerational pedigrees from Rochester, Minnesota. Blood pressure was measured by random zero sphygmomanometer; body mass index was calculated from measurements of height and weight; and genotypes were measured at 520 microsatellite marker loci distributed across the 22 autosomes. Univariate linkage analyses demonstrated tentative evidence of linkage (defined by univariate LOD scores of 1.30-1.99) for diastolic BP on chromosome 18 and for BMI on chromosomes 3, 10, and 18. Bivariate linkage analyses showed tentative evidence of linkage (defined by bivariate LOD scores of 2.06-2.86) for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P on chromosome 14 and for either measure of BP and BMI on chromosomes 2, 3, 10, and 18; and suggestive evidence of linkage (defined by bivariate LOD scores of 2.87-3.99) for either measure of BP and BMI on chromosomes 10 and chromosome 15. Trivariate linkage analyses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P and BMI provided evidence of a region influencing all three traits on chromosome 10, where the trivariate LOD score rose to a maximum value of 4.09 (at 144 cM, P=0.0007), and possibly on chromosome 2, where it rose to a maximum value of 2.80 (at 77 cM, P=0.0075). For genomewide linkage analyses to succeed in localizing genes influencing BP, it may be advantageous to exploit the greater statistical power of multivariate linkage analyses to identify loci with pleiotropic effects on correlated trai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血压随访控制情况,为高血压及心血管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选取2016—2019年参与项目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20 091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两次随访。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血压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第1次随访血压控制率为37.8%,第2次随访血压控制率为32.8%。吸烟者、城市居民以及受教育程度越高和家庭年收入越高的人群血压越易控制,而高血压知晓者、饮酒者和BMI高者血压均不易得到控制(均有P<0.05)。结论  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应加强重点人群的血压防控工作,且需进行规范化的血压管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群体儿童少年体质量指数(BM I)百分位数分布与血压水平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依据200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将个体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转化为Z分,用标准离差法分析7~18岁青少年BM I百分位数分布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结果青少年收缩压随BM I百分位数的递增而上升,收缩压Z分由BM I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沿海某地区公务员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年龄、性别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本地区公务员体检相关数据 ,在SAS软件包支持下做相关分析。结果 体重指数 (BMI)与血压指数 (舒张压、收缩压和脉压 )和血脂指标 [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 C)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C) ]均呈现高度显著性(P <0 0 1) ,其中在男性中青年年龄段群体这种相关性最为突出。结论 多食肥胖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行为问题 ,当前特别要注意中青年群体的多食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体质指数(BMI)、年龄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重庆两地抽取79012名20~80岁参加健康体检的成年人,按年龄、性别描述其血压和BMI的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BMI、年龄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BMI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结果 男、女性平均BMI在20~29岁时最低,分别为(23.9±3.5)和(20.6±2.5)kg/m2,男性在40~49岁最高,为(25.5±2.9)kg/m2,女性在60~69岁最高,为(24.6±3.3)kg/m2;男、女性收缩压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的舒张压在50~59岁时最高,为(81.6±11.8)mmHg,女性在60~69岁时最高,为(76.5±11.5)mmH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349、0.318,均P<0.001),年龄与BMI、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194、0.454、0.226,均P<0.001);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过低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0.57、0.37和0.32倍,超重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1.94、2.91和3.70倍,肥胖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3.31、7.62和12.24倍。结论 老龄化、超重和肥胖均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时应充分考虑干预的人群、时机和特征,从源头遏制高血压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We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pre-pregnancy body mass index (BMI), based on reported pre-pregnancy weight and height, on blood pressure (BP) levels during pregnancy by using information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1733 women recruited before 20 weeks' gestation. Maternal antenatal BP values were abstracted from medical records, and we evaluated the mean BP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BMI group in regression models, using generalised estimating equations to account for repeated BP records within each pregnancy. In each trimester, mean systolic BP (SBP) and diastolic BP (DBP) valu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pre-gestational BMI. This association persisted after adjustment for maternal age, parity, smoking,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and physical activity. Overweight women (25-29 kg/m(2)) had first-, second- and third-trimester mean SBPs that were 8.1, 7.7 and 8.2 mmHg,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values observed in lean women (<20 kg/m(2)). Mean DBP values were 4.5, 5.4 and 5.6 mmHg higher for each successive trimester in overweight vs. lean women. Obese (>30 kg/m(2)) women consistently had the highest mean SBP and DBP values. Trimester-specific mean SBP values were 10.7-12.0 mmHg higher among obese women vs. lean women. Corresponding trimester-specific mean DBP values were 6.9-7.4 mmHg higher in obese vs. lean women. Similar patterns were observed when trimester-specific average mean arterial pressures were evaluated. Elevated pregnancy BPs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pre-gestational BMI are consistent with 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that documents increased pre-eclampsia risk among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