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肪重积聚(adiposity rebound,AR)提前与5岁儿童肥胖和代谢各指标的关联。方法研究基于已经建立的"马鞍山市优生优育(MABC)",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连续追踪随访至5岁时的儿童,截至2019年8月份共获得有连续性儿童测量数据≥8次及代谢指标的有720例。采用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的方法,获得儿童出生情况、身长/身高、体重、腰围、人体成分、代谢指标等信息。使用χ2检验、F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一般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已有43.47%学龄前儿童界定为AR提前(AR≤4岁)。控制性别后,AR提前组5岁儿童超重/肥胖(OR=2.71,95%CI:1.81~4.05)、腰围超标(OR=1.88,95%CI:1.25~2.82)、体脂肪百分比≥P90(OR=2.09,95%CI:1.26~3.48)的发生风险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提前组5岁儿童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风险因子得分虽高于未提前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岁儿童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分别为6.0%和12.8%,且超重肥胖儿童、腰围超标、腰高比超标和体脂百分比≥P90者,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风险因子得分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R提前能增加5岁超重/肥胖、腰围超标和体脂肪百分比超标的风险,且5岁儿童肥胖各指标超标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风险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儿童4岁时肥胖相关指标的关联。方法 基于已经建立的“马鞍山市优生优育队列”,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4岁。在孕期首次填写问卷调查孕前身高、体重,在24~28周接受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进行GDM诊断。在儿童4岁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体成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或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孕前超重/肥胖、孕前患有GDM与儿童肥胖相关特征的关系。结果 儿童4岁时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3.08%、6.03%。控制孕期和儿童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孕前母亲超重/肥胖者儿童在4岁时发生肥胖、腰围超标、腰围身高比超标的风险要高,其OR值(95% CI)分别为3.27(2.15~4.98)、2.32(1.72~3.14)和2.29(1.73~3.02);且与体成分指标(骨骼肌、体脂肪、体脂百分比)相关(P<0.05)。孕期母亲患有GDM者,儿童4岁时肥胖发生风险要比母亲未患有GDM者高1.78倍(OR=1.78,95% CI:1.14~2.79);但是孕期母亲患有GDM对4岁儿童腰围超标、腰围身高比超标发生风险并无影响,与体成分指标(骨骼肌、体脂肪、体脂百分比)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孕前母亲超重/肥胖、孕期患有GDM是4岁儿童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孕前BMI与儿童体成分的各项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检并分娩且参加过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1398名女性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起点,贯穿整个孕期至妊娠期糖尿病(GDM)为终点事件的回顾性备孕妊娠队列,调取研究对象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及整个孕期至GDM诊断期间的相关问卷调查和诊疗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孕前ALT水平对GDM发病风险的影响,并分析孕前体质指数(BMI)作为效应修饰因子与ALT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经多因素调整后,与ALT正常组(0-40U/L)相比,孕前血清ALT升高(>40U/L)发生GDM的OR值为2.52(95%CI 1.39-4.58);与ALT<10U/L相比,孕前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每升高10U/L,GDM风险平均增加31.7%(趋势性检验P<0.001)。分层分析显示,与孕前ALT水平正常且BMI<24kg/m^ 2者相比,ALT水平升高且超重或肥胖者发生GDM的风险增加了6.72倍(OR=7.72,95%CI 3.20~18.60)。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孕前超重或肥胖对血清ALT与GDM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额风险度为4.38。结论:孕前血清ALT升高能明显增加其患GDM的风险且血清ALT水平升高与GDM风险增加呈正相关。超重或肥胖对孕前ALT升高所致的GDM风险增加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孕早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建档产检孕妇491例,专人记录孕妇的身高、年龄、孕前体重、BMI、孕早中期体重、分娩结局等一般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孕前BMI的孕妇孕早期体重增长与GDM的关系。结果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及过多的孕妇GDM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7,P<0.05),而孕中期不同的体重增长情况,孕妇GDM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1,P>0.05)。孕早期增重按不同孕前BMI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为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过多,GDM发病风险增至1.913倍(OR=1.913,95%CI:1.033~3.543);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适宜、过多,GDM的发病风险分别增至4.900倍(OR=4.900,95%CI:1.179~20.373)和5.444倍(OR=5.444,95%CI:1.290~22.976)。孕前BMI<18.5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χ2=118.600)、羊水异常(χ2=6.750)及剖宫产(χ2=6.166)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前BMI≥25.0kg/m2的孕妇,孕早期增重不足、适宜、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72,P<0.05);孕前BMI=18.5~24.9kg/m2的孕妇,孕早期不同增重情况,其不良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前体重正常和孕前超重肥胖者,孕早期体重增长过多增加了GDM发生风险;而孕前低体重者,孕早期体重增长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异常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关联性。方法收集于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在广州市3所医院进行孕期保健及分娩的孕妇信息,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孕前体质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的关系。结果3005名孕妇平均年龄为(28.58±4.53)岁,孕前BMI平均为(20.48±2.77)kg/m2。GDM孕妇320例,GDM发病率为11.9%。依据中国BMI分类标准,在校正了年龄、教育程度、是否初产、糖尿病家族史等协变量后,相比于孕前正常体重,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发生GDM的风险较高(OR=1.573);孕前BMI每增加1个单位,GDM发病率增加12.9%。依据WHO的BMI分类标准,也得到相似结果。结论孕前BMI升高可能增加GDM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孕8~12周在本产前检查且孕前超重肥胖孕妇1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健康教育),分别在孕12周、24~28周和分娩后筛查妊娠期糖尿病、测量体重,并记录两组的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结果:观察组在孕13~28周、28~40周的空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孕24~28周OGTT试验观察组妊娠糖尿病发生率(22.50%)低于对照组(40.00%)(P0.05)。两组体重及BMI相比孕1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28周及分娩时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体重增长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控制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长,预防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降低剖宫产发生率及巨大儿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饮食运动指导对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门诊孕检的孕前超重肥胖孕妇60例,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孕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孕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方案,并随访实施情况,比较两组孕妇的体质、妊娠期糖尿病发生情况、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状况。结果观察组孕前超重孕妇食物摄入更合理,营养吸收更均衡,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前肥胖孕妇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2例孕前超重孕妇无一患上GDM,8例孕前肥胖孕妇有1例患上GDM,总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饮食运动指导对孕前超重肥胖孕妇的干预,在调节孕期女性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和对围生儿巨大儿发生率的控制方面均有突出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不同体质指数(BMI)和孕期BMI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6年7月-2018年8月分娩的600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分为3组(A组:BMI<18.5 kg/m^2,B组:18.5 kg/m^2≤BMI<24.9 kg/m^2,C组:BMI≥25.0 kg/m^2);再根据孕期BMI增长,重新分为3组:A1组:BMI<4 kg/m^2,B1组:4 kg/m^2≤BMI<8 kg/m^2,C1组:BMI≥8 kg/m^2;分别比较各组妊娠期高血压(HDP)、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巨大儿、早产、产后出血以及低出生体质量儿(LBWI)的发生率。结果 GDM孕妇孕前BMI比较:C组的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胎儿窘迫、早产、产后出血及LBWI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GDM孕妇孕期BMI增长的比较:B1组的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1组和B1组,C1组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孕妇早产、产后出血及LBWI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该研究建议GDM孕妇孕前BMI控制在:18.5 kg/m^2≤BMI<24.9 kg/m^2,孕期BMI增长控制在:4 kg/m^2≤BMI<8 kg/m^2,可显著减少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降低胎儿窘迫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对于临床如何指导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体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孕前超重或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关系,并探讨三位一体模式结合营养减脂方案对孕前超重肥胖孕妇GDM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进行产检的孕妇1 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孕妇组580例及GDM组420例,并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GDM的危险因素,探讨孕早期增重过多与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交互作用;然后再将孕前超重肥胖孕妇随机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各210例,治疗A组孕妇进行单独的三位一体模式护理干预,治疗B组孕妇则在A组基础上结合营养减脂方案进行护理干预,并观察比较两组孕妇的血糖水平变化、妊娠期体质量变化、GDM发生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增重>2 kg GDM组253例,正常组256例;年龄≥35岁GDM组261例,正常组251例;有糖尿病家族史GDM组278例,正常组267例;孕前BMI≥25 kg/m2 GDM组286例,正常组257例。可发现,GDM组孕早期增重>2 kg、年龄≥3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门诊产检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分为:正常体重组(BMI 18.5~24.9)、超重组(BMI 25.0~29.9)、肥胖组(BMI≥30)。使用饮食控制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观察其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 60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BMI正常体重241例(占39.90%),超重211例(占34.93%),肥胖152例(占25.17%)。超重与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经辅助生育技术后妊娠,高龄产妇,巨大儿与急诊剖宫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肥胖组胎膜早破与子痫前期发生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超重组及正常组;肥胖组顺产率显著低于正常组,肥胖组早产胎膜早破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妊娠前肥胖和超重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加强健康教育,适度控制孕前体重,可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母亲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2016年6-11月,以广州市4 303名3~5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WHO标准和中国成人肥胖标准分别判断儿童和母亲孕前体重状态,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孕期增重推荐值判断母亲孕期增重情况。应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协方差分析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矫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母亲孕前体重正常儿童的1.820倍(OR=1.820,95% CI:1.368~2.422);与母亲孕期增重适宜的儿童相比,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OR=1.296,95% CI:1.007~1.667)。协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母亲孕前体重超重肥胖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度均增加儿童BMI Z值。根据母亲孕前BMI分为3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孕期增重组间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母亲孕前BMI适宜且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组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OR=1.574,95% CI:1.029~2.409)。结论 母亲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增加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且母亲孕前超重较孕期增重过度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孕期体质指数(BMI)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通过孕妇每次产检进行问卷跟踪调查,收集孕产妇的一般人口信息、孕产史、孕期体重(孕早、中、晚三个时期)、血糖值、血压值及分娩期情况,共622份,有效问卷553份,按GDM诊断标准分为正常组(193份)和GDM组(360份),比较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BMI及胎儿的影响. 结果 两组年龄、分娩次数和孕前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M组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BMI分别为(22.97±2.29) kg/cm^2、(26.27 ±2.63) kg/cm^2、(28.99 ±3.12) kg/cm^2,均高于正常组;两组剖宫产率和婴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糖尿病对孕期体重有影响,但未发现对妊娠结局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迟心左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8):3941-3942
目的:为了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孕周≥37周的妊娠期糖尿病妇女123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BMI≤23.9组(正常组)、BMI≥24组(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单纯饮食治疗组(GDM1组)、饮食+胰岛素治疗组(GDM2组);分析正常BMI组与肥胖组、GDM1组与GDM2组分娩巨大儿的临床风险性。结果:巨大儿总的发生率为27.5%;妊娠28周前发现并治疗的GDM,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9.0%,妊娠28周后发现并治疗的患者,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30.2%,增加11.2%,但无统计学意义。GDM1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为28.8%,GDM2组巨大儿的发生率17.4%,下降11.4%,亦无统计学差异。GDM孕前体重指数与巨大儿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DM孕前体重指数过高是分娩巨大儿的重要因素。孕期重视对孕前BMI的评估,及早发现GDM并强化胰岛素治疗,使孕期体重适当增长,可有效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及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体重测量,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妊娠期糖尿病,观察不同孕期体重增加与GDM的关系。结果:GDM组孕妇在不同孕周的BM I均高于健康妊娠组(P0.05,P0.01);GDM组孕妇中、晚孕期增重比健康妊娠组高(P0.05,P0.01),而早孕增重不高于健康妊娠组(P0.05),同时,两组孕前BM I的等级分布无统计学差别(Z=1.64,P0.05),采用重复序列方差分析的方法,两组孕期体重指数的增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494.60,P0.01)。结论:孕妇中晚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发生GDM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增长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120名在我院检查及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调查,记录孕妇孕前及分娩前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计算出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值,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孕期体重指数增加<3的孕妇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孕期体重指数增加3~6的孕妇,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指数增加>6的孕妇出现先兆子痫、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孕期体重指数增加3~6的孕妇。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治疗后控制体重指数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使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GDM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07年9月~2008年9月在沈阳市盛京医院住院的129例GDM孕产妇与129例正常孕产妇(均为初产妇、单胎妊娠、汉族)按1∶1的比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怀孕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孕后期体重、文化程度、早起时间、晚睡时间、孕前口味、孕前常饮饮料、怀孕胎次、糖尿病(DM)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孕前高脂血症、孕前运动、流产史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有5项因素进入回归模型即怀孕年龄、孕前BMI、DM家族史和孕前口味为危险因素(P=0.000,OR=1.861,95%C.I为1.795~1.932,P=0.000,OR=2.750,95%C.I为1.660~2.852,P=0.000,OR=8.690,95%C.I为3.588~21.046,P=0.000,OR=1.615,95%C.I为1.503~3.750);文化程度为保护因素(P=0.002,OR=0.910,95%C.I为0.259~0.898)。结论:孕产妇怀孕年龄、孕前BMI、DM家族史、孕前高盐和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可能是GDM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是GDM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98 271名>18岁居民.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方法收集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等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将24 kg/m2≤BMI<28 kg/m2和≥28 kg/m2定义为超重和肥胖,在对样本经过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BMI组别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情况.结果 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6% (95%CI:29.5%~31.7%)和12.0%(95%CI:11.0%~12.9%),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9,P<0.001),45 ~ 65岁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x2值分别为485.17和112.23,P<0.001).心血管危险因素(SBP、DBP、TG、TC、HDL-C、LDL-C、FPG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F值分别为4 056.19、6 860.70、3 898.91、1 624.73、2 337.21、2 558.01、1 049.01和1 665.52,P<0.001;肥胖组:F值分别为5 628.68、9 949.81、5 508.77、1 656.34、2 452.05、2 365.92、1 441.72和6 081.27,P<0.00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x2值分别为704.70、521.86、431.35、449.13和686.83,P<0.001;肥胖组:x2值分别为113.45、645.03、1 063.30、1 547.86和1 909.6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2.5和5.5、2.2和3.4、1.8和2.9、2.9和8.2、3.3和8.9倍.结论 我国成年人随着BMI的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大,应将控制BMI作为慢病防控的优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子痫前期(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孕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 274例孕妇,901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8 373例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身高和体重、孕期生活方式、生育史和疾病史等资料,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PE及其临床亚型的关系。结果 PE中早发型PE (EOPE)401例、晚发型PE (LOPE)500例,轻度PE (MPE)178例、重度PE (SPE)723例。PE孕妇和非PE孕妇在年龄、居住地、产次、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以上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和孕期增重不足是PE的保护因素(OR=0.74,95%CI:0.56~0.98;OR=0.78,95%CI:0.62~0.99),孕前BMI ≥ 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的危险因素(OR=1.82,95%CI:1.54~2.14;OR=1.82,95%CI:1.54~2.15)。对PE临床亚型分析后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52,95%CI:0.32~0.83;OR=0.47,95%CI:0.23~0.97),孕前BMI ≥ 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按孕前BMI分层后,孕前18.5 kg/m2 ≤ BMI<24.0 kg/m2和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1.86,95%CI:1.51~2.30;OR=1.90,95%CI:1.39~2.60)均是PE的危险因素;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OR=0.55,95%CI:0.34~0.89)是PE的保护因素。孕前BMI<18.5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4.05,95%CI:1.20~13.69)是EOPE的危险因素;孕前18.5 kg/m2 ≤ 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是PE各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39,95%CI:0.19~0.80;OR=0.29,95%CI:0.11~0.77),孕期增重过多是EOPE、LOPE和SPE的危险因素(OR=1.60,95%CI:1.06~2.42;OR=2.20,95%CI:1.44~3.37;OR=2.28,95%CI:1.58~3.29)。结论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影响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且不同孕前BMI人群孕期增重对PE的影响有差异,提倡同时关注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变化,从而减少PE发生。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