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对"人体之毒"的认识,从维持人体平衡的角度揭示"排毒"的实质与方法。[方法]以《黄帝内经》条文为主,结合其它中医典籍的相关论述,从现今社会对"毒"的偏颇认识,及中医有关"毒"的概念、治则等,综合分析"排毒"背后揭示的养生保健思想。[结果]人体之毒的本质即指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状态,它可为病因,亦可为新的病理产物。要正确理解当下社会所流行的"排毒"观点,遵循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脏腑功能和个人体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并依照《内经》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防为主,避免"人体之毒"的产生。[结论]"排毒"应视具体病情灵活施治,体现出《内经》的辨证施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此认识有助于指导人们从中医的角度对"排毒"有更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并正确地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2.
正祖国医学对于养生保健在几千年前就有了极其深刻的探讨和精确的论述。《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医药养生防病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不断完善,在人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实践中发挥了独特的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其理论的核心就是"和于阴阳""法于阴阳",用辨证唯物的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内经》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等基本法则阐述了《内经》养生的精髓与实质,突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性。今人只要遵循《内经》的养生法则,持之以恒的自我保健,就能长寿百岁。  相似文献   

4.
《内经》时间防治学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内经》时间防治学思想:即法时养生防病,法运气节律而治,法四时阴阳而治,法昼夜节律而治。  相似文献   

5.
《内经》四时医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把与春、夏、(长夏)、秋、冬四季相关的医学理论称为四时医学思想,它所研究的是四时气候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笔者认为,四时医学思想是《内经》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内经》四时医学思想以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规律性变化为物质基础,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理论条件,并认为其贯穿于《内经》理论体系的始终,体现于《内经》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书中提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内经》提出的这种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原则 ,对今日养生保健颇有指导意义。1 《内经》“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含义阴阳学说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有了阴阳的概念。《周易·系辞下》说 :“子曰 :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 ,阳物也 ,坤 ,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认为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潘润存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158-159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该书提出生病起于六气、七情、劳力、劳神、房劳、饮食、药物、安逸等因素的过用,同时该书中提出"和于阴阳,法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免疫观和养生思想,体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和饮食、调摄精神情志、劳逸结合、药物调理等养生观。这些养生思想为人类的养生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五味”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和《本经》;《内经》对“五味”理论的阐发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根据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各自的协调平衡,说明五味的生克制化乘侮关系及阴阳的相互关系,维持人体五味的协调平衡。由于《内经》的论述较散,分布于全书的十几个章节中,兹将“五味”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梳理和浅析。  相似文献   

9.
自然 乐观 淳德——论《内经》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养生理论受先秦道家影响颇深,尤以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为甚。“自然无为”是道家道德完美的最高境界。概括起来即自然,乐观,淳德。 1 顺应自然,生活守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内经》论养生长寿,讲究人法天地自然之理,遵重天地阴阳变化的自然法则与规律。首先,《内经》肯定了人的天年寿限。《内经》中“天年”、“天数”、“天寿”等概念,均体现了对人的自然寿限常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从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节制饮食,谨和五味;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静养心神,调节七情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阴平阳秘"是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是阴阳在保持各自功用和特性的情况下,通过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整体协调状态;免疫通常指免除疾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即通过激活免疫活性细胞以及产生的多种淋巴因子与抗体,在神经与内分泌激素调节下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中医的阴平阳秘学说与免疫学存在共通之处,相互间联系广泛。  相似文献   

12.
“阴阳自和”思想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和”是机体阴阳的根本特性,是阴阳交互作用的自发趋势。“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最佳状态,也是靠“阴阳自和”来建立与维持的。“阴阳失和”则是“阴阳自和”的失佳,是机体“阴阳自和而不能”的表现。防治疾病的根本措施就在于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固护、推动机体“阴阳自和”的顺利进行,确保“阴平阳秘”健康态的建立与维持。“阴阳自和”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深层规律,是防治疾病的内在机制。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阴阳自和”说是中医学的人体系统自组织理论,它反映了人体系统自组织的特点、机制和规律。“阴阳自和”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部分,指导着临床诊治和处方用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独尊医术到兼重德艺——传统良医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良医”已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考察多种典籍的有关记载可知,当时良医纯粹是基于医术的精良而作出的判断。传统医学名著中最早论及医德的,是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自序”则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医德文献。晋代杨泉首次明确地将医德内涵纳入良医概念,实现了传统良医论从独尊医术到兼重德艺的嬗变。其后,唐代孙思邈对良医概念的道德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扩充,而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医家十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系统地总结了祖国传统医德规范,被西方学者推崇为世界最早成文的医学道德法典。  相似文献   

14.
就《内经》脾主四时理论从其发生渊源、理论内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脾主四时理论由来于五行学说,首见在《管子》,奠定在《黄帝内经》,是古代五行时空配属关系的体现,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中得以全面确立;其理论内涵包括脾主四时之中以及四季之末两大学说,并在土生万物特性中得以统一;突出体现于张仲景、李东垣和叶天士等相关的脾胃思想之中,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气至而有效”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原文的考释,认为《黄帝内经》所言针刺“气至而有效”,是指对针刺效果的判断,但并不等同于得气,它涉及到针刺前后脉象变化与针下寒热感觉两个方面,而以脉象的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医情志理论探讨甘麦大枣汤对情志病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情志医学强调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契合。临床中通常将情志取类比象为"树状"结构,以树干(脏腑气血)为基础,而又不断分枝生长,可概括为阴阳两类,其中偏阳者情志亢奋,偏阴者情志退缩,越往远端,情志表现越复杂、越剧烈,可表现为"多情"的错综交叉。甘麦大枣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虽主治妇人脏躁,但在临床中治疗郁证、脏躁、瘿病、不寐、癫、狂、痫等亦可收到较好疗效。中医的"情志树"理论正是以中医情志理论为基础,用甘麦大枣汤补养心脾之虚,缓和肝苦之急,而达到调整心、肝、脾,稳定心神及脏腑气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完备的治疗理论和治则。《内经》的治则治法可以概括为:早期治疗,治未病;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两者相互关系和具体运用;调整阴阳,掌握阴阳相互关系和作用,损之有余,补之不足;因势利导,病位不同立法各异;三因制宜,根据天时、地域、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内经》的治则治法可分为内治、外治和内外合治三种。《内经》的治则治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内经》的治疗思想和精髓。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章老关于阴虚证理论的形成、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和临床运用进行了经验总结,指出阴液在人体的重要性,人体因某些原因而产生阴血不足或阴液耗伤,是有其一定规律可循的,据《黄帝内经》"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理论,通过四诊、八纲、脏腑、气血辨证,具体分析正邪消长关系而辨证论治,总结出生津增液、补血、滋填精髓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扶正祛邪,协调阴阳的偏胜偏衰,恢复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帮助病人克服病邪侵害的治疗目的。临床上辨证为阴虚证的患者运用滋阴疗法均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不寐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基本病机无外乎阴阳失交。治疗原则在于调其阴阳。天人相应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灵魂,而五运六气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根据运气学说,自然界的阴阳不是静态的比对,而是具有盛衰变化周期的节律运动,三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从运气角度调节阴阳,分析疾病的动态变化,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解读了现代教学思想,提出“二元一体,阴阳互用”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教育理念。所谓“二元一体”,即师与生、教与学,作为教学这一整体的两个方面,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阴阳”,即包含着师生的区别,也说明学生个体的差异;“互用”,即师与生之间的互动,相互转化,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